当《王者荣耀》“挟社交以令用户”的时候,某些纯粹的社交平台却被“抢了饭碗”。
前些年,说到“陌生人社交”,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到陌陌。但到了2017年,有人在深入调研市场并亲自测试各种产品后发现,原来《王者荣耀》才是最大的陌生人(异性)社交平台。当我们把《王者荣耀》当成一款游戏的时候,它却偷偷地抢了陌陌的生意。
实际上,即便没有《王者荣耀》,在陌陌上与一个陌生人约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不过《王者荣耀》的出现让陌陌在陌生人社交方面的“性价比太低”表现得更明显了。
为什么通过陌陌与陌生人约会很难,而在《王者荣耀》上却相对容易?
在社交网络上,要让用户对平台产生依赖感,有一个必要的前提:他们跟别的用户有话聊,并且是持续地有话聊,即有“共同语言”。只有这样,陌生人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连接,才会喜欢并且离不开这个平台。
在陌陌上,一个女生收到的最高比例的消息无疑是“h,或“你好”,但这两个词可以延伸出对话吗?当然不行。当一个女生收到很多这样的信息后,她会回复吗?如果男用户发了几十条、上百条都没有人理,他还会继续使用陌陌吗?可能至少不会有最初的热情了。
用户双方“缺乏共同语言”,聊天无法展开,而平台却没有提供一个可以打破冷场、缓解尴尬的玩法。连预热都没有,陌生的双方一上来就约会,显然不太现实。
相亲网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仅仅因为看了对方的注册信息就去谈婚论嫁,显然十分别扭。而且,为了建立关系,双方还得不停地没话找话,如果找不到话题聊下去,场面会特别尴尬。况且,由于用户之间的关系太松散,如果这一次没约会成功,可能就再也没有“然后”了。此外,“你被‘剩’下来了,所以不得不去相亲”这样的标签会让人觉得相亲是一种自我羞辱。
但在《王者荣耀》中,两个人在游戏中多次碰撞互动,建立起深度连接。恋爱或其他交往都是无心插柳,成功率反倒要高很多。
可见,《王者荣耀》不仅抢了陌陌的生意,还顺便抢了相亲网站的生意,至少反衬出了后两者的软肋。
读书、旅行与撸串
早些年就有人认为,豆瓣才是最大的异性社交网站。豆瓣和《王者荣耀》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两个用户之间可以基于兴趣爱好产生高频度交往,并且越聊就有越多的共同语言,如此一来,深度的关系就建立了。而这一属性是陌生人社交平台和相亲平台所不具备的。 还有一个叫“捡人网”的旅行社交平台,该平台的广告词是“捡个对象回家”,也就是说,陌生人相约在一起旅行,然后产生情感联结,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这是赤裸裸地用兴趣社交来向相亲网站宣战。
当然,共同的兴趣爱好门槛较高,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在共同做一件事,也是可以产生交往和互动的。北京有一家叫“很久以前”的羊肉串店,虽然不是互联网社交平台,但也用微信公众号为粉丝提供了一个“约”的平台。
在这个店里,很多男顾客想和美女顾客搭讪,又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很久以前”便在微信公众号上启动了“约撸”功能,即双方相约在一起撸串。因为是在线约,所以哪怕被拒绝了也不觉得太尴尬。这一功能上线后很受欢迎。对那些渴望结交异性的男女来说,“很久以前”微信公众号的这一功能要比陌陌的交友功能靠谱得多。在陌陌上,很多用户既不好意思开口,也找不到共同语言来搭讪,这导致双方的关系很难破冰,交往很难继续。
P4-5
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
作者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对于如何玩转社会化营销,确实非常有心得,也很有创造力。本书所涉及的诸多行业对社交化营销的运用案例,很好地展示了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利用这个工具。对于营销策划相关从业者来说,非常值得借鉴。
慕岩百合网&一号煤婆创始人
聂帅对社交对接不同场景的价值、模式、机会的分析很到位,本书为“社交梦”创业者必读之书。
梁冬《冬吴相对论》创始人
在网上刷“存在感”是我们对别人刷“存在感”的反击。尽管需要“存在感”是一切焦虑的源泉,但如果我们在做这件事时生起对自己焦虑的觉察,也不失为一种解脱之道。
李叫兽著名营销专家
在过去做生意,一定要学会利用渠道流量和媒体流量,对应的方法就是学习渠道管理和广告学。而在现在,每个做生意的人,一定要学会利用社交流量,学会怎么利用社交作为杠杆来力速传播。推荐这本《社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
在闭关写作本书的4个月里,除了偶尔的电话采访,卖菜大妈和便利店大叔是笔者仅有的社交对象。在这段时间里,笔者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先,笔者一直是一个喜欢独处、对社交极度排斥的人,认为大多数的社交都是在耗费生命。但在第一次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封闭期后,笔者发现自己开始变得渴望社交了——失去社交,至少在两个方面受到了损失:错过了很多接触新鲜资讯的机会,表达欲也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有一段时间,这种持续的封闭生活让笔者感到有点恐惧——害怕自己与世隔绝。有一天,笔者跟一个创业者约见面,聊了两个多小时,随后心情大好。原来,哪怕是对于非常不喜欢社交的人,社交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段深刻的感受让笔者愈加明白,无论科技发生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交领域的发展却一直欣欣向荣,并且一直有新机会出现。
尽管明知自己缺乏“社交基因”,但阿里巴巴对社交一直不死心。
自2014年春节起,腾讯诱引用户用自己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期待用户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这一点算是打到了支付宝的“七寸”。在此之前,移动支付领域几乎是支付宝一家独大,但近两年,支付宝的市场份额日渐遭到微信凶猛的蚕食。
我们做过一个极端的假设:某个用户的手机内存满了,为了加快运行速度,必须在支付宝和微信之间卸载掉一个,那他会卸载哪一个呢?八成是支付宝。因为与支付宝相比,人们更加离不开微信,他们几乎所有的社交关系都在这里,卸载了微信,就意味着跟这些关系失去联系。
对此,马云一定想到了,彭蕾也一定想到了。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支付宝在2016年春节推出了“集齐五福领红包”的游戏,试图以此撬动用户在支付宝上的社交。此后,支付宝又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了“女大学生日记”,试图以美女照片来建立起自己在社交领域的影响力。但很不幸,这两次活动都在舆论的围剿下失败了。
但这些屡战屡败的经历并没有使阿里巴巴放弃自己的社交梦。最新的一个不太引入注意的动作是:淘宝和天猫正在强迫用户安装阿里旺旺。
之前,在天猫上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需要投诉的时候,即使电脑上并没有安装阿里旺旺客户端,也可以使用阿里旺旺的网页版。但在2017年8月底的某一天,当笔者在准备跟商家交涉的时候,却发现网页版阿里旺旺找不到了。刚一开始以为是改版了,网页版阿里旺旺被放在了一个不容易找到的地方,直到询问了客服,笔者才明白,原来现在已经没有网页版阿里旺旺了,必须下载安装客户端才能与商家对话。
在社交上做不过腾讯,就强迫用户下载你们的社交软件?这的确会让很多用户愤愤不平。然而,对阿里巴巴来说,进军社交是战略,不管用何种方式、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一款社交产品,它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在这一波内容创业领域里,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今日头条”是最大的赢家。但正如我们在本书绪论中提到的,因为缺乏社交机制,用户能看到的内容没有其社交链中的其他人帮助筛选和背书,而是由算法推荐。在这种机制下,自媒体运营者很难在“今日头条”上积累到稳定可靠的粉丝。因此,那些有志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优质内容创造者一般都对“今日头条”不太重视。
倘若流量的分发主要依赖于用户的社交链,那么劣质内容的创造者便难以立足,能存活下来的一般都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但可惜的是,在算法推荐的机制下,流量分发依赖于内容主题及关键词对算法的迎合,劣质内容很难被过滤掉。因此“今日头条”的热门,基本上都是一些文化追求不高、靠东拼西凑来骗流量的“做号者”。
如果任由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持续下去,“今日头条”恐怕会很快就遭遇天花板,即便估值再高,也吸引不到精英阶层。
布局社交,便是今日头条试图扭转这一形势的战略举措。
2017年,为了做起“微头条”,今日头条从未停止从微博上拉拢明星和“大V”入驻。然而,钛媒体记者张远在研究后发现,“微头条”很难做成微博那样的社交产品。“只要浏览一下微头条,我们就会发现用户更喜欢点赞、评论,而几乎不会去转发(2017年6月中旬,杨紫最新的一条微博获得了2275个点赞、81个评论,但只有10个转发;Angelababy的某一条微博获得了4000个赞、675个评论,但只有46个转发),这意味着用户并没有传播习惯,他们更愿意做评论者而非传播者。”
到了8月底,又有某知乎“大V”爆料说,今日头条以20万~30万元年薪一口气签下了300个知乎“大V”,要求这些“大V”在“今日头条”旗下的社交产品“悟空问答”上回答用户的提问,并且在悟空问答上写的答案,都不许再发到“知乎”上。
这则消息爆出来后,在社交网络上和媒体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笔者认为,这些转移到“悟空问答”上的“大V”迟早有一天会后悔的,因为悟空回答的读者质量明显不如“知乎”。但站在“今日头条”的角度,让提问者与“大V”们在“悟空问答”上相遇,从而建立社交连接,弥补“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的社交短板,则是其构建完整的内容生态的关键一步。
也有人认为,“今日头条”社交局的下一步应该是吞并“快手”。笔者认为,这是个极妙的建议:因为“今日头条”和“快手”的用户群体高度重合,能吞并“快手”,“今日头条”的内容版块和社交版块将形成强大的互补能力。 当流量和用户黏性越来越依赖社交时,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新进入的创业者,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要么“社交+”,要么“+社交”。不主动拥抱社交,就很容易被别人“干掉”。
也许很多人会这样想:连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都连番在社交之路上遭遇滑铁卢,那些小微创新公司将自己的产品跟社交连接起来岂不是更难?这倒未必。船小好调头,小公司的历史包袱小,也许更容易搭上社交的快车道。更何况如果小公司在创业之初、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社交元素,这要比那些缺乏社交基因的大公司“半路出家”搞社交轻巧得多。
我们在本书中提到的“社交+”系列案例,大都发生在一些创业公司或新产品上,希望它们的经验和模式,能使后来者少走一些弯路。
第一章 社交,是用户最好的精神安慰
要么“+社交”,要么“社交+”
为什么要“+社交”?
第二章 电商+社交:从有计划寻找到计划外偶遇
用户的社交圈与购物决策
仅凭教人打扮。也能成为“大V”
从交流购物心得中发现商机
先提供一个“晒”孩子、“晒”宠物的平台
通过文艺沙龙来引流
第三章 新零售+社交:感情第一,买卖第二
先忘记“卖卖卖”,才会有“买买买”
零食,不是用来吃的
感情到位了,买卖就做成了
把“真爱粉”发展成加盟商
第四章 游戏+社交:一起玩游戏,才是友谊的最高境界
别人都在玩,我不玩就被孤立了
在《王者荣耀》里实现“阶层晋升”
00后。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第五毒知识付费+社交:为知识付费还是为圈子付费
离开了“组织”就无法学习
吴晓波,新锐中产的精神导师
花钱不图学知识,只求加入社交圈
站在那些“三分钟热度”的人肩上
第六章 直播+社交:有流量,主播就不会离开
女主播或许有戏?
看直播看到舍不得走
免费的主播与忠诚的粉丝
第七章 运动+社交:独跑跑,不若众跑跑
看我多上进
“晒”过之后,就不好意思半途而废了
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能一起跑马拉松
第八章 旅行+社交:和谁一起旅行,比旅途中的风景更重要
和新的人一起遇见新的风景
你与她的结伴指数为25%
旅途中,顺便“捡个对象”带回家
当地人的照顾及旅途中的家
第九章 餐饮+社交:吃吃喝喝,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货币
没有社交的餐厅是没有灵魂的
烤羊肉串的如何抢陌陌的生意
不用见面,也能请朋友喝星巴克
“丧茶”赢得顾客奔走相告
第十章 招聘+社交:先交朋友,再找工作
玩着玩着。就把朋友变成了自己的员工
无论是找老板还是找员工,都得“三观”一致
让每个员工都成为HR
下一任老板说,他想跟你聊一聊
第十一章 医疗+社交:社交,让治病更容易
聊着聊着。就把病给治了
帮40万名医生“组局”
“病同道合”者的抱团取暖
先培养感情,再看病
第十二章 金融+社交:信任,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
跟熟人谈钱,不好意思出差错
以“大V”为核心的风险共担机制
向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筹集救命钱
跟着牛人学炒股
第十三章 地产+社交:从跟邻居做朋友到跟朋友做邻居
邻居,不再是最近的陌生人
买个高端圈子,你想要的就都有了
不爱交朋友的我们不租
跟谁住一起,比住在哪里更重要
第十四章 结论
不能晒就不值得做
草根,一个值得挖掘的金矿
要么有趣,要么有用
用户参与感与粉群经济
后记:阿里巴巴与“今日头条”的社交局
受曾共事十年的老部下聂帅所邀,为他的新书《社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作序,我很高兴,高兴的是看到以他为代表的一批走出去的分众人,现在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舞台和影响力。
聂帅一直对社会化营销很有见地,他的自媒体公众号“聂帅说”常有颇具影响力的文章流出,我也经常阅读。聂帅的文章不仅理论扎实、总结到位,实践中也操盘了不少品牌的社会化传播。最为精彩的就是2015年聂帅通过连续几篇文章剖析了UBER,对当时在市场上尚无声息的UBER成功的社会化营销做了多维度的深入解析。
事实上,分众传媒在为品牌客户服务的过程中,也一直提倡客户用社会化传播+生活场景高频次曝光的“两手硬”的方式,来增强消费者对传播素材的记忆。书中所提及的对“社交货币”和“裹挟力”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动。社交场景下大家用来交流和热议的话题,显然就是一种具有流通价值的货币,而这种货币是具有强大裹挟力的,能裹挟着本不是产品核心使用者的外围用户卷入其中。消费者内心的焦虑感,生怕别人都有而我没有的担心,对别人都知道而我不知道的信息缺乏的恐惧,都是这种裹挟力的成因。
作者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对于如何玩转社会化营销,确实非常有心得,也很有创造力。本书所涉及的诸多行业对社会化营销的运用,很好地展示了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究竟该如何利用这个工具。这些对于营销策划相关从业者来说,非常值得借攀。
在过去的几年间,电商平台风起云涌,搅动零售业的一池春水:知识经济高速崛起,进一步挤压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一大波“网红”身价倍增,制霸流量时代……在互联网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发生均与不断编织的社交网络有关。
社交已经渗透到当今商业竞争的各个领域,却没有任何一本书详细地为读者们剖析,各行各业的产品要如何利用社交力,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取更多的流量、用户和收入。
在聂帅、苏清涛著的《社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中,两位自媒体“大V”便从电商零售、知识付费、直播、医疗等多个热门领域出发,深度剖析“吴晓波频道”“小红书”等上百个国民级产品的社交运营思路、模式和实践,并颇具前瞻性地点明,商业的本质就是社交关系驱动,并由社交衍生出更好的商品和服务的社交经济。
本书将告诉你:
在你所处的行业,你该怎么利用社交的力量?
怎么吸引、激活和留住你的用户?
你的收入从哪里来?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在聂帅、苏清涛著的《社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逻辑)》中,两位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微信公号运营者便为读者从零售、知识付费、直播、医疗等十三大热门领域出发,深度剖析“王者荣耀”、“狼人杀”、“吴晓波频道”、“小红书”等上百个国民级产品的社群运营思路、模式和实践,总结出适合每个行业从业者的最具可操作性的社群运营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