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典淼著的《岁月回眸》收录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文字简明晓畅,在如今快节奏生活的闲暇中,捧上这样一本散文阅读,可以放松身心;阅读本书,犹如和作者灯下交谈,能让浮躁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使得心灵获得给养。
本书收录了《吴冠中莅芜小记》《黄梅戏名家黄新德》《黄梅戏名家黄新德》等作品。
| 书名 | 岁月回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朱典淼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典淼著的《岁月回眸》收录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文字简明晓畅,在如今快节奏生活的闲暇中,捧上这样一本散文阅读,可以放松身心;阅读本书,犹如和作者灯下交谈,能让浮躁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使得心灵获得给养。 本书收录了《吴冠中莅芜小记》《黄梅戏名家黄新德》《黄梅戏名家黄新德》等作品。 内容推荐 朱典淼著的《岁月回眸》是一部个人随笔散文集,内容包括记人、记事、记游,分为四个篇章:“名人踪影”,记录皖籍或与芜湖有渊源的著名人士的往事逸闻:“山河屐痕”,记录作者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所见所感;“时光片羽”,抒写对恩师、亲友的追怀和思忆,历历往事,既是以往岁月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吉光片羽,也是自我鞭策的强大力量;“文苑拾锦”,是作者和文艺、新闻、教育界的名人交游的记录,同时也是芜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文字见证。 目录 名人踪影 吴冠中莅芜小记 蒋孔阳在芜的美学讲演 吴组缃妙说《红楼梦》 根深方能叶茂——记漫画名家方成 昊印咸来芜追忆 无闻者名扬天下 大义凛然齐白石 赵燕侠献演《红梅阁》 李准盛赞芜湖佳肴 海子,生命因诗而生辉 黄梅戏名家黄新德 数学之星钟家庆 芜湖籍杰出科学家黄纬禄 皖籍作家戴厚英 江城诗人刘湛秋 “时代鼓手”田间 名垂史册的文化战士 一代剧星舒绣文 皖籍音乐家张曙 黄山脚下的资深女教授苏雪林 也谈刘文典 “中国的济慈”——朱湘 近代词坛女杰吕碧城 《资本论》提及的中国人:王茂荫 南陵籍藏书家徐乃昌 萧云从与姑孰画派 名贵千秋黄庭坚 才华横溢且有几分癫狂的书画名家米芾 山河屐痕 秋访武夷 置身水墨画卷中 秀色丽江 幽哉青城 沱江灯火 群山似海 武当览胜记 月牙泉边的沉思 中华第一寺 黄山脚下古村落 小中见大意匠深 涂山行 访李克农故居 仁者栖息之地 话说山西大院 雕塑园里品芳记 桂林奇山甲天下 时光片羽 又到栀子花开时 祖保泉先生二三事 蜀籍学者刘元树 模糊美学的开拓者王明居教授 此情常留记忆中 品文共商情意长 挞馃的思念 难忘的岁月 一个圣洁的灵魂 家母轶事 母爱如山 忆屏姐 故乡的祖宅 关爱生命之源 难忘的视觉盛宴 亲观“天狗食日”记 秋之韵 与石为友其乐无穷 园丁的情愫 徽商与芜湖 知识乎?破烂乎? 天道酬勤 文苑拾锦 痛失江南一枝竹 斯人怅然逝去艺作流芳千古 师生丹青情 想起了李瑛先生 文学之路非寻常 崔之模先生的国画艺术 其仁其书 史上应留其名的画家 终喜画魂归梓里——观《张玉良遗作展览》 梨园妙曲誉满江城——观赵燕侠演出有感 难忘的京剧演唱会 创始画派的艺术大师 别开生面的画展 勤奋谱新曲吟唱和谐篇 文若清风人淡如菊 水仙清雅怡人心 时代风貌百姓心声 伉俪觅石度韶光 步入万卷闻书香 谦逊自处 才义双佳数董郎 撰史圆梦 点赞芜湖 后记 试读章节 蒋孔阳在芜的美学讲演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学术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安徽师范大学开始邀请一批学者名流到校举行学术报告。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应邀到安徽师大开讲美学专题。我有幸听他三个多小时的讲演,受益匪浅。他态度安详,语言平实,用浓厚的川音,将艰深的美学原理,剖析得明白易懂,引人生趣。 说起来,蒋先生与芜湖真有一段姻缘。1946年,他大学毕业后,分在镇江中国农民银行,曾在芜实习三个月。在芜湖期间,因酷爱文史,写过一些诗文,在报刊发表,此亦为蒋先生踏入文学之门的开端。后转沪上,进入高校任教。其夫人濮之珍教授,为安徽师大中文系濮之琦先生的妹妹。因此,他来安徽师大讲学,如同来丈人家探亲。 蒋先生是四川万县人,学贯中西,英语修养极好,上世纪70年代翻译出版了英国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史评述》。他风雨十八年,写成《德国古典美学》,填补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蒋先生还致力于我国古代美学的发掘与探索,出版了《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等书。《美学新论》倾注了他数十年研究美学的心血,书中有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备受学术界推崇。 他在安徽师大举办的“美是什么”的讲座中,一开始就申明,美是一个既熟悉又难解的课题。美是什么呢?看起来,十分简单。我们谁不曾见过美,感受过美?一朵花,一片晚霞,我们觉得美;一首诗,一曲音乐,一部电影,我们认为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都要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判断其美或不美。然而,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大家就会莫衷一是,很难找到一致的答案,这真是看似寻常却艰深啊!在对“美”的追问中,人们常常会把“美”和“美的事物”混为一谈,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由于当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时,常常先碰到具体美的事物,然后再从美的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意义。殷周甲骨文和金文,就有“美”字的存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注:“羊大则美,故从大。”后来,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羔羊比大羊,味更胜一筹。同时,天下美味多,不仅限于羊。足见,用具体事物来说明美,那是难以揭示美的本质的。任何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其本身之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事物之美。同时,美的事物也具有相对性,不是永远不变的……例如,同是下雨,情景不同,美的感受亦不一样。 蒋先生结合美学发展史,对各种“美”的见解,如“美在形式”“美在愉悦”“美在关系”“美在理念”“美在生活”等,一一作了精到的阐析,指出各自的可取之处和严重不足。譬如,蒋先生对“美在愉悦”分析说,“美”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生活中的愉悦并不一定都“美”。四川人喜爱吃辣椒,吃得满头大汗,津津有味,此情此景可不能称作“美”。弗洛依德主张“快乐原则”,认为本能欲望得到满足,感到愉悦,即为“美”。(P6-7) 序言 这是一本散文集,内容为记人、记事、记游等。 本人专修中文,禀性又好读文、撰文。自进入退休生活,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平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从中遴选了八十九篇,构成了本书内容。 我把选入的作品,分作四大类: 其一,为“名人踪影”,属记人部分。涉及曾光临芜湖的著名人士、出生芜湖的著名人士、身为皖籍的著名人士。有的只是片断剪影式的描述,有的则是一生重要经历的刻画。抒写这些,读者可以从对名人的记叙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其二,为“山河屐痕”,这是若干记游之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敝人亦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每游一处,身心获益匪浅,形诸文字,成了这些篇章。关爱自然,是人类共同的美德。读这些山水之作,对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应不无帮助。 其三,为“时光片羽”。属对恩师、亲朋的回忆文字。人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抚育、老师的教诲、挚友的相助。岁月如烟,却磨灭不了对昔时的记忆。历历往事,正是自我鞭策、奋然前行的不竭之动力。 其四,为“文苑拾锦”。在芜湖工作多年,与当地文艺界、新闻界、教育界的人士,有较多的交往。或参加画展,或观赏演出,或约写序言,或评述新作。现将相关文字,汇集起来。从中可了解江城文苑的动向,亦可为芜湖当代文化史,提供有益的史料。 古代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为文,反映了一定时空的真实。雪地鸿爪,它是逝去时光留下的印记。汇集的八十九篇散文,亦可看作对流逝岁月的一次回首和仰望。由此,将书名定为《岁月回眸》。 昔日的记叙所形成的历史,是不应当忘却的。从对昔日历史的重温中,可以感悟正道,获取良知,净化灵魂。 “敝帚自珍”,这是人们常怀的一种情感。然而是非曲直应由众人评判。文集辑成,付梓成书,送到读者手中,读者在翻阅后,自有切身的感受。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者恳切企聁大家畅叙高见,提出中肯的批评与建议。 后记 老夫年近八十,以往曾出过数本文集。这本《岁月回眸》集,为近些年所撰散文的一个汇编,亦为有生的最后一本文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一直秉持为文应“有感而发”“有益于世”的要求,倘若这些文字,让读者阅后,有所获益,也就实现了作者的初衷。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同志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办公室主任曾黎明同志百忙中多次与校出版社联系相关事宜。在此,一并向他们深表谢意。 校科研处为本书的付梓,鼎力相助。内心十分感激。 时值金秋,我为耕耘的收获,颇觉欣慰;亦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倍受鼓舞。实干兴邦,逐梦成真,更加美好的未来,靠我们勤勉的双手去创造。 朱典淼 丁酉年深秋 撰于市东左岸耕耘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