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莉诺·阿特金森所著的《忠犬波比/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讲述了一只名叫波比的可爱的小狗,在老主人去世后把墓园当成家,在主人的墓碑下住了整整十四年,直至去世。波比是英国爱丁堡市的孩子们共有的朋友和宠物,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忠诚、勇气和爱的力量。波比成为爱丁堡的荣誉市民,它的雕像至今屹立在爱丁堡市。
| 书名 | 忠犬波比/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美国)埃莉诺·阿特金森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埃莉诺·阿特金森所著的《忠犬波比/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讲述了一只名叫波比的可爱的小狗,在老主人去世后把墓园当成家,在主人的墓碑下住了整整十四年,直至去世。波比是英国爱丁堡市的孩子们共有的朋友和宠物,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忠诚、勇气和爱的力量。波比成为爱丁堡的荣誉市民,它的雕像至今屹立在爱丁堡市。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的苏格兰,小梗犬波比与主人——牧羊人老乔克相依为命。主人去世后,波比为其守墓长达十四年,无论风雪严寒,夜夜都会在主人墓前忠诚地陪伴,直至生命的终结。埃莉诺·阿特金森所著的《忠犬波比/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通过刻画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故事,展现了爱的崇高,真挚动人。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目录 第一章 返城寻主人 第二章 暴风雨之夜 第三章 魂断阁楼 第四章 墓园拉锯战 第五章 逃离乡村牧场 第六章 征服看守人 第七章 刺激的郊游 第八章 飞来横祸 第九章 暖暖的爱 第十章 迷失城堡 第十一章 悬崖逃生 第十二章 永不消逝的传奇 《忠犬波比》译后记 附录一 作家档案 附录二 作品万花筒 试读章节 爱丁堡城堡的报时大炮轰隆鸣响,波比冷不丁地吠叫一声。它不过是只乡村小狗——一只年幼、娇小、被毛却极为浓密的凯斯梗小猎犬,长在彭特兰丘陵地带那石楠丛生的山坡上。在那里,柯利牧羊犬的吠叫声或是羊脖子上的响铃声已经算是最大的声响了。那天早上,它跟随农场的苦力老乔克来到了每周一次的格拉斯广场上的集市。苏格兰首府的格拉斯广场处于城堡山南面山脚下狭长的山谷中。集市上空两百英尺处,高悬的半月形岩架正是安放那尊报时大炮的地方。城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被这一点钟的报时炮声所惊到;而在格拉斯集市,那震天撼地的炮声直接就响在头顶之上。这样的炮声,小狗只需听上一次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波比虽然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依然会尖利地叫一声,以抗议炮声对自己耳朵的折磨。然而,在它活泼的小脑瓜里,炮声总能勾起它快乐的回忆,因为每次炮声过后,就该去做那件令它开心的事了。 1858年,波比还小时,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一位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孩儿们承欢膝下。他们或住在温莎城堡,或住在巴尔莫勒尔堡。那时爱丁堡的格拉斯广场依然留有中世纪的印迹,哥特式风格像极了德国的纽伦堡,其日渐衰落的气象也与纽伦堡同出一辙,除了经典的谷物交易大楼以外,没有一幢现代建筑。这个地势低洼的广场沿着南北中轴线延伸开去,广场上尽是些高大陈旧的木贴面石头建筑。这些建筑聚在一起,如同燕子窝似的,倚靠在背后山石嶙峋的山体上。 穿过集市的最东端,山谷陡然变窄,形成了峡谷似的牛门街。高高的交通繁忙的乔治四世大桥横跨广场,桥拱之下行人如梭。大桥高高屹立,桥上建有两排建筑。大桥从城堡广场下面高街上耸立的哥特式老建筑群中间穿过,一路傲视牛门街两侧林立的最高最老的楼群,延伸开去,最终缓缓俯冲,与南部高地较低处的格雷弗莱尔教堂的主入口相连接。 格雷弗莱尔教堂的新旧两座小教堂是建在一起的,共享一个屋顶。整座建筑呈扶壁式,长而且矮,没有塔楼,也没有尖顶。新教堂属于安妮皇后时代,而老教堂则建造于清教徒起航去美洲之前。在过去,这里曾是一个修道院,而这座建筑只是其多座宗教建筑中的一座。这里的地势颇为有利,朝着格拉斯广场所在的山谷倾斜,眺望高处的城堡可一览无余。在波比生活的时代,这个院落已萎缩成墓碑林立的狭长墓园,从紧邻集市的那些建筑后面延伸出去,爬上山坡,越过山头,直到地势再次走低,到达伯勒缪尔。在格拉斯广场上是看不到教堂和墓园的,因为有建筑物的阻挡——昔日那些高大宏伟的大厅广厦,如今已破败不堪,成为爱丁堡最肮脏的贫民窟了。而从大桥引桥末端,则可窥视墓园:在一排生意兴隆的小商店与古老的蜡烛行业会馆大楼之间,镶嵌着两扇精致的铁门,透过铁门可以瞥见教堂那厚重的墙壁、挑尖的窗户和一座座墓碑。 位于爱丁堡旧城中心的格拉斯广场原是一座采石场,四周由岩石砌成,是一处极具历史意义的所在。一只小狗的吠叫根本不值一提。与其风云激荡的历史更为相称的是大炮的轰鸣。每天一点钟,无论晴朗、多云还是狂风大作,都能看到一股浓烟腾起,紧接着便是一声震耳欲聋的轰响和一串此起彼伏的深谷回声,就连格拉斯集市最年长的顾客都难以适应。这周三,在喧嚣的买卖声中,报时的炮声突然鸣响,人们无不惊跳起来,然而谁都没有小波比恢复得快。这只聪明的小狗大约知道炮声的作用,它懒懒地打个哈欠,掩饰自己受到的惊吓,然后径直去做最重要的事——找老乔克。 集市结束了。短短五分钟后,这片偌大的空地便没了人影,沉寂得如同工作日里的格雷弗莱尔墓园。那些牲口贩子和马夫们迅速地钻进廉价而喧闹的怀特·哈特酒馆去找乐子了——这是一家面朝集市、背倚山岩的酒馆。农民们则飞速地赶往干净的乡村。 P1-P3 序言 全世界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喜欢动物,都对动物感兴趣。孩子通过和猫、狗、鸡、乌、金鱼、蟋蟀等走兽飞禽昆虫打交道,才从感性上逐步认清人类的价值和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由于少年儿童和动物这种天然的友谊,描写动物的作品才经久不衰,备受青睐。 动物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动物童话、动物故事和动物传记文学。比起动物童话来,动物小说受物种自然属性的严格限制,不能随意违反常规改变描写对象的行为特征,讲究科学性和真实感。比起动物故事来,动物小说的笔触由动物的行为层面进入到心理层面,形象由类型化上升到个性化,并注入哲理意蕴。比起动物传记文学来,动物小说注重艺术构思,使作品充满想象力和浪漫色彩。 动物小说破译野生动物的行为密码,揭示不同物种间的行为差异,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满足少年读者强烈的求知欲。动物小说的主人公是动物,动物受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支配,生活惊险曲折,命运跌宕起伏,所以动物小说特别适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动物小说所描写的对象不受人类法律、道德和社会习俗的钳制和束缚,善恶美丑浑然一体,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动物小说折射出人生的复杂与严峻,让读者从中感知人世间种种悲剧与问题的原始起因,窥探到生物层面上的终极答案。由此,动物小说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具有久远的生命力,理所当然受到青少年读者的钟情和迷恋。 这次,由江苏译林出版社和“上海吴童文化”工作室联袂推出的“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丛书,可以说是世界动物小说的精品荟萃和艺术盛宴。世界动物文学形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作品汗牛充栋、卷帙浩繁,而这套书的作品,每本都是精中选精,优中择优,编选了《黑骏马》《莱茜回家》《忠犬波比》《野性的呼唤》《白牙》《西顿野生动物故事精选》六部国外作品。可以说,每一部都是某个时期动物小说创作隆起的一道山脉,都是世界动物文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和不朽之作。 这六部作品涉及五位作家。请允许我对这五位作家一一做个简要评述。 加拿大的欧内斯特·西顿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动物小说体裁的开创者。西顿出生在英国的南希尔兹,六岁时和家人一起来到加拿大。他学过自然科学,后来又到法国学过写生画,既是作家,又是博物学家和画家。他天生喜爱动物,年轻时就开始悉心观察、研究大自然里的飞禽走兽;后来又在加拿大的草原开办农场,亲自饲养各种动物;曾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他的动物画。1898年《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出版,为八种不同的动物写“传记”,从它们幼时写到衰老或由于人类的暴虐无道而天亡。这本书获得极大的成功,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动物文学之父”的崇高地位,也使得他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并赢得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友谊。一个多世纪以来,西顿的作品一直是热爱野生动物者的必读经典,广受不同肤色、不同民族青少年的喜爱。 阅读西顿动物小说,能强烈感受到他热爱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的伟大情怀。因为热爱野生动物,所以他对肆无忌惮猎杀和迫害野生动物的人类予以强烈的谴责。西顿曾公开说过:“自由的野生动物有着高贵的自尊和伟大的情感,它们也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富有人情味的生命。我们人类才是一群靠着发达的头脑肆意毁灭自然、践踏生命的野兽。”西顿毫不隐讳地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动物常常是无辜的受害者,卑鄙下流、不讲信义的反而是人。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直逼人心!这样的观点,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一个多世纪前,环保意识远不如今天这般深入人心,以动物的纯真来反衬人类的卑鄙,以动物的善良来对照人类的贪婪,以动物的美丽来反观人类的丑陋,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西顿可以说是全世界首位野生动物代言人和保护神。他的动物小说给几代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他敬畏生命、尊重野生动物的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动物小说作家,成为动物小说创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杰克·伦敦是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作家,也是动物小说的开山鼻祖。他一生的经历非常复杂。他是私生子,当过报童,做过工人,当过盗贼,蹲过监狱,做过水手,上过捕鲸船,做过淘金者,做过记者,甚至当过拳击手。他只活到四十岁,对生活绝望而自杀。杰克·伦敦写作的时间也很短,1899年发表第一篇文章,1916年自杀身亡,创作时间十八个年头,却留下了五十多部作品,也算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热爱生命》,讲述一个淘金者被同伴抛弃,荒野迷路,与一只病狼争夺活下去的机会,最后杀死病狼、靠吃狼肉走出了迷途。 杰克·伦敦还创作了“野性三部曲”:《野性的呼唤》《海狼》和《白牙》。这几部描写动物和野性的小说,用黄钟大吕为动物放声唱出一支狂野的歌,被誉为动物小说的经典之作和开山之作。这套丛书收录了杰克·伦敦两部最重要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 《野性的呼唤》写一条名叫巴克的狗目睹人世间的冷酷无情,最后在荒野狼群的呼唤下逃入了森林,变成了狼。《白牙》描写一只有四分之一狗的血统的混血狼。它从小失去父母,在弱肉强食的丛林里受尽残酷生活的折磨,被迫去做“斗犬”。人在狗身上押注赌钱,让猛犬自相残杀,人在一旁观赏取乐。经过一系列变故,白牙九死一生,身上伤痕累累,心灵也严重受伤,仇恨同类,仇恨人类,仇恨一切,变成一只暴戾、残忍、变态的狼。这个时候,它遇到了新主人斯科特先生。斯科特先生代表了人类的理性、正义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斯科特先生有一颗包容残缺生灵的爱心。在斯科特先生的悉心调教下,白牙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情,因爱而对主人忠心耿耿,变成一条忠勇的狗,最后与入室作恶的歹徒搏斗,拼死护卫主人家庭。 杰克·伦敦虽然写的是动物,但身为现实主义作家,笔锋所指就是那个时代混乱不堪的美国社会,批判把人异化成兽的恶劣生存环境。 这两部经典动物小说揭示了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主题:饥饿与贫穷会把人变成兽,把狗变成狼;互相仇恨无助于改变苦难的生活,只会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只有爱和信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偏见,让人过上祥和幸福的生活。 从艺术角度看,这两部作品结构精美完整,把“野性——堕落——叛逆——转变”的过程写得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令人信服。语言鲜活优美,极具表达力,无论描写狗,还是刻画人,都能写出其特征和个性,将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套丛书另一部堪称经典的动物小说是《黑骏马》。这是19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女作家写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这是一位仅有一部作品的作家。安娜·休厄尔十四岁时意外摔伤膝盖,落下残疾,从此终身离不开拐杖。她对动物充满仁爱之心,尤其对马,视之为生活中最好的伙伴。她驾车从来不用鞭子,而是通过缰绳的变化和自己的话语来指弓l马。出于对人类虐待动物的强烈不满,她花了六年时间创作了《黑骏马》。她希望通过黑骏马苦难而又辉煌的一生唤醒人们的善心和同情心,“要仁慈地对待动物”。虽然安娜·休厄尔一生只写了一本书,但这本书却给她赢得很大声誉,自出版之后就轰动欧洲文坛,被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不衰,广泛流传,还多次被搬上大银幕。这本书的问世,还影响了动物文学的发展趋势。这是第一部以马作为主人公的小说。第一次以马的视角来看世界,这在以前的动物文学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黑骏马》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动物小说”。 收进这套“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的另一本书是英国作家埃里克·奈特写的《莱茜回家》。这是一部写狗的小说,主角是一条名叫莱茜的狗,忠诚、勇敢、执着、善良、坚忍……与主人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情。这是以当时一只苏格兰牧羊犬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写的小说,带有明显的纪实文学风格,用最真实、最细腻、最感人、最温情的笔触描摹出动物丰富深邃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抒写了生命的尊严和自由的梦想。世界上写狗的作品很多,但唯有《莱茜回家》被公认是“关于狗的全球性经典小说”,一出版便荣登畅销榜,不仅成为美国每月读书会特别推荐图书,而且出版三年后被世界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搬上大银幕,影片大获成功,也一举捧红了当年的童星伊丽莎白·泰勒。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莱茜的故事又被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改编成七部电影、一部广播剧和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莱茜也因此成为长盛不衰的明星狗。 丛书里最后一部外国小说是美国作家埃莉诺·阿特金森写的《忠犬波比》,也是写入与狗之间生死相依的高贵情感。作者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据说这部小说的素材来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写一只名叫波比的小狗与老主人相依为命。老主人病逝后葬于教堂墓地,波比忠诚不渝地守护在老主人墓旁,至死也没改变。波比的忠贞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死后得到了一座属于它自己的纪念碑。这个题材与人心冷漠、世态炎凉的西方社会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一条狗的行为来反观人类自身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的现实意义。 毫无疑问,这套“世界经典动物小说精粹”的出版,是动物小说一次辉煌的展览,一次阵容整齐的亮相,一次威武雄壮的检阅。 值得一提的是,这六部作品都是请既精通外文又具有很高文学素养的翻译家重新做的翻译。新译本既保留了经典的高品质,在文字表达上,又恰当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和时尚元素,增强了文学魅力,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提炼和艺术的雕琢,使得作品焕然一新,更适合中国读者阅读。 这套书里也精选了我的一些动物小说代表作,放在《沈石溪动物小说精选(一)》和《沈石溪动物小说精选(二)》两本书里。 最后,我要为这篇序做一个破题:为什么要用“金子般的心肠”来做这篇序的题目呢?首先要介绍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出自波兰著名作家扬·格拉鲍夫斯基之口。扬·格拉鲍夫斯基也是一位优秀的动物小说作家,曾写过《乌鸦天使》。我借用扬·格拉鲍夫斯基这句名言,想表达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与扬·格拉鲍夫斯基相同,在与动物的长期交往中,我也深有感触,那些可爱的动物有“金子般的心肠”;第二层意思,那些用心血来描写动物灵性的作家也具有“金子般的心肠”;第三,喜欢阅读动物小说的青少年读者都是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人,善良仁慈,也有“金子般的心肠”。 人人都有“金子般的心肠”,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是为序。 后记 埃莉诺·阿特金森(1863—1942),本名为埃莉诺·斯塔克豪斯,阿特金森是其夫姓。美国女作家、记者与教师。她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曾先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州首府)和芝加哥任教,之后成为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记者,以笔名“诺拉·马克斯”发表文章。1891年她与自己的同事、新闻记者弗朗西斯·阿特金森结婚。她跟爱人在芝加哥共同创办了青少年报纸《小纪事》。报纸中有小说连载的栏目,由埃莉诺负责寻找作者。但是她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自己写起了连载小说。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偶然成了一名作家,而非有意为之”。 她最著名的两部作品是《忠犬波比》与《苹果佬约翰》。这两部著作都不是报纸连载作品,而是专门撰写的小说,并且二者都是为成年人而非为儿童所创作。书尽管是为成年人所作,却旋即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埃莉诺曾说过:“很庆幸我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并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受到青少年读者的热爱。若以儿童文学的笔吻去创作的话,很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一个多世纪以来,《忠犬波比》一书以其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及高超的艺术水准,成为最受欢迎的动物经典著作之一。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