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大师指出,“禅”可以开拓吾人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虚云大师对禅学的开示绝非晦涩难懂,而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法炙。愿借《虚云大师口述》一书,向世人引述虚云大师禅学的思想,帮助世人解除烦忧困扰,铲平困苦,得一个平静自由的心境!
| 书名 | 虚云大师口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虚云大师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虚云大师指出,“禅”可以开拓吾人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虚云大师对禅学的开示绝非晦涩难懂,而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法炙。愿借《虚云大师口述》一书,向世人引述虚云大师禅学的思想,帮助世人解除烦忧困扰,铲平困苦,得一个平静自由的心境! 内容推荐 佛法是最科学的最彻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方法,是提升自我、净化灵性的最佳途径,故有“心灵木铎”系列的闻世,冀借佛法这一无上“木铎”,警醒无数沉沦六道、缺失信仰的心灵,借助于佛法的学习与修练,拔苦与乐,得证法性净土。 虚云大师一生的演说开示、诗记偈赞、书信问答、自述年谱,超过百万言,《虚云大师口述》选编适合现代人根性的文字舍利近三十万言,分为“演说开示”、“口述历史”、“书问精选”和“行状追述”四篇。 目录 代序一 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001 代序二 点点滴滴皆是道005 第一篇 演讲开示 第一章 亲躬笃行,一门深入 第二章 念佛与参禅 一、念佛要在一心不乱 二、参禅要下死力参 第三章 佛法的神妙及伟大处 第四章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楞严经》大意 三、学佛靠自悟自修 四、佛法只在心内求 五、断不可挂羊头卖狗肉 第五章 既为佛子,当行佛事 第六章 水陆道场之缘起 第七章 佛为众生医王 第八章 三归五戒是佛法大根大本 第九章 佛法是人人本分之法 第十章 禅净原无二,根在戒定慧 一、戒、定、慧对治贪、嗔、痴 二、参禅与念佛,圆融无碍 第十一章 如何参禅 第十二章 禅堂开示 一、学佛的基本法门 二、四大要诀 三、用功的难与易 第十三章 临机说禅 一、参禅非得看话头 二、论禅问答 三、参禅警语 四、修与不修大不同 第十四章 学佛入门讲座 第十五章 老实念佛 第十六章 玉佛寺打七开示 一、为什么要打七? 二、“念佛是谁?” 三、如何参“话头”? 四、学道犹如守禁城 五、去泥存水,水清月自现 六、道念若同情念时 七、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八、正法眼藏与如来心法 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十、悟破客尘即菩提 十一、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十二、放下万缘,立地成佛 十三、勇猛精进,内外加修 十四、凭佛大愿,出离苦海 十五、修行三大劫,悟在刹那间 十六、解七法语 第十七章 末法僧徒之衰相 第十八章 禅者净之禅,净者禅之净 第十九章 云居山方便说佛 一、佛法不出因果二字 二、众生与诸佛,无二亦无别 三、一丝不挂,纤尘不染 四、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 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六、一法通,法法通 七、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八、说得行不得,不是真智慧 九、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十、去尽习气,即身成佛 十一、放牛要把稳索子 十二、屎橛是佛,佛是屎橛 十三、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毛尖上 十四、退步原来是向前 十五、十字街头,婊子房里,都好学佛 十六、从外求道,皆是外道 十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十八、传戒不如法,不如不传 十九、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道场 二十、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二十一、时光长短,唯心所造 二十二、以毒攻毒,病去药除 二十三、化烦恼与菩提 二十四、一念无生,跳出三界 二十五、诵戒要内外一如 二十六、以戒为师,如见如来 二十七、平常心就是长远心 二十八、放下万缘,努力修行 二十九、得了什么病,就给什么药 三十、勿被五欲七情转 三十一、勿恋贪嗔痴爱 三十二、口诵心惟,朝斯夕斯,必定成功 三十三、与其遍求明师,莫如熟读《楞严经》 三十四、专心向道,本色禅和 三十五、了身如幻,不被境转 三十六、动静忘怀,不滞于中 三十七、一切法门,守戒为基 三十八、药无贵贱,愈病者良 三十九、身尚应舍,何论身外之物? 四十、难与不难,在乎一念 四十一、业障有定数,躲也躲不了 第二十章 冬期戒期开示 一、传自誓受戒之缘起 二、外来者不得参加之原因 三、开自誓受戒方便 四、衣钵 五、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六、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七、大小乘戒之同异 八、三皈五戒 九、十戒、具戒、三聚戒 十、结劝 第二篇 口述历史 一、自述年谱 第三篇 书问精选 一、致林森书 二、复邵武双泉寺沿山上人问《楞严》第六徵心文“非知不知”义书 三、复观本首座书 四、复莲花山济善上人书 五、复藏经会筹备诸公书 六、代观本法师复圆净居士书 七、复岐山海清大师关中书 八、复鼎湖山巽海上座书 九、复新加坡普陀寺转道和尚书 十、复韬公老法师书 十一、复陶冶公居士书 十二、答陶冶公居士十二问 十三、复圆瑛法师书 十四、复云南圆通寺自性、宏净二和尚书 十五、复郭涵斋宽慧居士书 十六、复大沩山宝生和尚书 十七、扬州邓契一居士念佛问答 十八、示王竹村居士宽禅说性 十九、复远峰书 二十、复慧融和尚书 二十一、复昆明孙乐佛海居士书 二十二、复陈殊贤居士书 二十三、致鼓山盛慧、复腾二长老书 二十四、复潮州开元寺书 二十五、复湖南佛教居士林书 二十六、复孙语默书 二十七、复屈居士问法书 二十八、致马来亚麻坡刘宽正居士函 二十九、复星洲卓义成居士 三十、致南洋麻坡刘宽簪居士函 三十一、致越南宣圣法师书 三十二、与宽贤居士书 三十三、致李济深(任潮)、叶恭绰(誉虎)函 三十四、致中国佛教协会全体理事函 三十五、谕佛曦、修圆贤契书 三十六、致太虚大师信 三十七、致融熙法师函 第四篇 行状追述 一、优昙钵华记 二、滇南弘法纪事 三、云栖双鹅往生记 四、重建碧鸡山华亭峰靖国云栖禅寺碑记 五、云栖菜梅记瑞 六、虚云大师在鼓山 七、重修南华寺记 八、南华枯木吟并序 九、白狐事记 十、灵泉应祷 十一、树神求戒记 十二、南华寺七众海会塔记 十三、黑龙怪乞求授幽冥戒 十四、云门老狐惩懒僧 十五、绯桃瑞应记 十六、云门感应 十七、重建云门寺殿宇纪略 十八、虚云大师在云门 十九、虚云大师印象记 二十、谒虚云大师 二十一、大人榜样 二十二、慈悲心愿菜根香 二十三、滔天一筏之虚云大师 二十四、我领受了虚云老和尚的当头棒喝 二十五、记虚云大师及其诗 二十六、重编《虚云大师法汇全集》序 二十七、天才建筑师 二十八、虚云老和尚与真如禅寺 二十九、最后一面和最后一书 三十、我皈依云公的殊胜因缘 三十一、悼虚云老人 三十二、悼念云公老人 三十三、我所知道的虚云老和尚 三十四、我两次亲近云公老和尚 三十五、《虚云老和尚法汇》序 三十六、虚云大师在云居山的事迹点滴 三十七、虚云老和尚晚年轶事 编后记 低眉顺眼乘愿来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亲躬笃行,一门深入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 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 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忆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 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 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哪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行持损益云尔。 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虚云大师一九一一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上海居士林的即席讲演。——编注) P2-3 序言 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 古人说:“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世上利锁名缰,层层缠缚,去了一层又一层,习气毛病,笼罩到转不得身。有觉照的人,不随他去;无觉照的,都随他去了。故做人有种种为难处,古德每每说:“比丘住山佛欢喜,住在闹市佛担忧。”比丘应住阿兰若,《大日经疏》日:“阿兰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是十二头陀行之一。城厢闹市,骡马交加,名、利二字,把人萦绊系缚,终日是非闹不清,所以古来祖师,居山者多。释迦世尊出家修道,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家在城市不是一样修行吗?何必定要到雪山去呢?因为雪是冷的,下雪在腊月间万物收藏的时候,山河大地,成了银色世界,万种色彩多封闭了,这种境界,就是道人的境界。叫你二六时中,冰冷冷地万念俱灰,不为境转,这就叫雪山。不在世间叫出家,不打妄想叫落发,佛修行都要躲到雪山去,我们凡夫,何以反敢在闹市里过日? 古德一住深山,就不染世缘,任你皇帝来请也不下山。昔日汾州无业禅师说:“古德道人得志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中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汨没世途,如短贩人。”他这些话说了也做到了。唐宪宗屡召师,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街僧录灵阜等赍诏迎请,至彼,作礼日:“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心,不可言疾也。”师微笑日:“贫道何德,累烦圣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乃澡身剃发,至中夜,告弟子惠情等日:“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逝。荼毗日,祥云五色,异香四彻,所获舍利,璨若珠玉。由于他不向名场立,全心在道,所以来去自由,不被生死所转。一般人就不同了,以为陪皇帝行过就了不起。 我平生很苦,一世背时,多难多障,多魔多病,几十年骗空门饭吃,南来北往,生惭愧心。因自己一生下,母亲就去世,我这不孝,怕遭雷打,所以发心为母作功德,拜舍利,拜五台,遇文殊灵感,虽是向外驰求,也有些好处。第二回再朝五台,遇庚子年义和团起义,我想到陕西,去不成,回北京又遇八国联军之役,皇帝逃难,亲人、熟人一同走,太后、娘娘也能一日走几十里路。徒步无轿,走到阜平县,才得甘藩岑春暖带三千兵来接驾,才乘轿出玉门关。走口外,进雁门关,我出入陪帝一路,若是清平无事,皇帝威势最大,每逢出宫,起身时先鸣炮九声,经过的街道,两旁店铺都要关门,留出一条肃静无人的御路,路心铺黄土,一切人不准看。这回逃难,急急忙忙,摆不起架子,没有轿子坐,跑也跑得,苦也能吃,见他也好见,话也好说,没有什么尊贵了,什么都放下了。到了陕西西安,岑春暖为陕西巡抚,李鸿章在北京与联军讲和,在西华门立德国公使纪念碑,要中国人八个人头祭坟,拿假人头抵数了事,李鸿章才请皇帝回北京。当时我在陕西,住卧龙寺,一天到晚,和宰官来来去去,落在名利场中,烦烦恼恼的,哪有功夫可用?那时行住不安,怕说错话丢了头壳。你看在名利场中有什么好处。我怕烦累,所以入终南山去隐名,还躲不了。又走太白山,山高一百八十里,上山后还是有人,我不能住。又跑到云南,以为没事了,不久还出是非,天下抽提寺产,众推晋京告上状,又请藏经,是非更多了。皇帝因我一齐和他逃过难,给我嘉奖,我就走进名窠。 到民国成立初期,因为我在满清时代的历史,就以我为敌,要办我。李根源派兵入鸡足山捉我,山上迦叶祖师显圣,大难过去了。以后在上海办佛教总会,又入京见孙中山、袁世凯,然后在贵州、云南、西藏设佛教分会,颠三倒四。旧政府去,新政府来,就疑我是旧政府那一党那一派。现政府也疑我,因为曾在重庆和林森等往来,办过祈祷世界消灾和平法会,正值民国三十二年正月甲午初一子时立春,这是个好年份,吉祥如意,那年各国取消不平等条约,以后日本投降,中国胜利。李任潮在桂林当行营主任,我也走进了名场,又搅不清楚了,因此引起云门一场祸事。在湖北又出头,又晋京,离京后,政府又屡次要我再回京,骑坐虎背上,怎样死法还不知。现在又叫我晋京,省统战部来了人,我不去,叫我派代表,慈藏、性福二人去了,与我何干?昨天又来了信。不去,心中有疙瘩。想起古人说,“莫向名场立,山中梦亦微”,才悔以前出头无益。 一般人总以为和贵人来往就了不得,而不知祸福相倚,如影随形,战战兢兢。劝你年轻人及早努力,道心坚固,不染世法,有好收场。世人做人真不易。昔日圭峰宗密禅师,是六下神会四世孙,与华严宗有缘,见清凉《华严疏钞》,十分崇奉,后入清凉之门,成华严宗第五祖。那时国家崇佛,封清凉为国师,圭峰亦被看重,因此常和士大夫来往,与李璞莫逆。后因李造反失败,逃到圭峰处避难,峰以故情难却,欲留之,大众不许。这人到凤翔就捕被杀,圭峰也被捉,对案说他们有来往,圭峰无所畏,说:“不错,佛教冤亲平等,见一切人有难皆当相救,今既有罪,请依法处置好了。”大丈夫无畏精神,有哪样说哪样,犯罪不避刑罚。政府认为难得,就放了他。后代佛教徒与圭峰有成见,不喜欢他,也有说他来去分明很好的,我们没有他这样的功夫、志向和胆量。 我这生经受的灾难多了。八国联军拿枪吓过我。反正时李根源协统带兵到鸡足山捉我,七八百出家人都走光了,剩我不走。土匪杨天福、吴学显拉我拷打。后唐继尧和龙云斗争,云栖寺僧人被捕,曾责我敌友不清。民国人责我与清朝皇帝大臣来往,我怎能分清谁是人谁是贼?任你怎样办都好,他们就赦了我。这次我不晋京,各方弟子来信,责我不识时务,不顾佛法。我想以前进京,因为事情闹得不能下台,我不得不进京,现今大体已定,信教自由,这件大领衣保存了,戒律丛林规矩仍然照旧,可以不必再去。我长年的老病,也就藏身散场了。诸位珍重!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九日,虚云大师于方便说法,随机向众开示。这几乎是虚云大师住世时最后的比较系统的学佛开示。——编注) 后记 低眉顺日艮乘愿来 真正认识虚云大师始于十几年前,其时认真拜读了虚云大师的《自述年谱》,自此而后,每每为大师一生的神奇所信服,为大师一生的执著所感动。都说“菩萨低眉”,一心向道,看了大师留存下来的法照,足见此言一点不虚,当年,阿难目睹世尊的端庄相貌,顿生出家之念,而编者每见大师低眉顺眼的法照,不得不感叹大师虔诚向道的执著。 虽说菩萨低眉,足见菩萨为普度众生,以慈悲为怀,权巧方便,随缘化现,故此世人有把善心人尊称为“菩萨心肠”之说,虚云大师的慈悲也是无以复加的,老虎皈依,千年枯树复活,白狐俯首,树神化人求戒,洱海老龙迎藏经,等等,读了本书中的这些故事,读者一定会真切地感受到大师的慈悲慈及了花草树木,更不论对六道众生的无比慈悲了,就如当年云门出了事,虚云大师说:“你们有什么事情,不好的事,或是背了因果,你们都推到我身上,我代替。”但是,菩萨的慈悲并非是无原则的,无条件的,当众生冥顽不化的时候,菩萨也会使出霹雳手段来,观音菩萨有时候会以马头金刚的形象来杀伐刚强难化的六道众生,虚云大师亦不例外。体光老和尚早年曾是虚云大师的近侍弟子,追随虚云大师多年,他曾多次谈起虚云大师,其中在他的《开示录》里面就讲述了几件故事。其一,虚云大师在云居山期间,云居山大殿前面划了一条线,男的不能到女的这边,女的也不能到男的这边,萍乡有个法师,也是个很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带了几个尼姑去云居山受戒,他就跑到女的那边跟那几个女的谈心。僧值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 “我千什么?我就在这里说话嘛。”问:“你没看这里制度吗?”说:“我管他制度不制度哩!”那僧值也厉害,走上去一个巴掌,把这个法师给打昏了。他那两个尼姑徒弟还想上前打这个僧值,又来了两个和尚,就把这尼姑、法师都打倒在地了,打得起不来了,叫几个人把他抬到房里,养了半个月才起来。出来后,就跟那虚云老和尚说什么,老和尚说: “你从这个女的臊窟窿里边钻出来,你还想钻!”其二,虚云老和尚到云居山,把东林寺那个果一和尚带去了,后来老和尚住下来就叫他当家,果一和尚当了家,他做了一些事情也不好弄,虚云老和尚他用人他用云门寺这些人,因为云门寺那几十个人都是跟他在一起出生入死,是他叫到云门寺来的。有一年山上冷,准备种马铃薯,那时候劳动强度可比现在厉害多了,大家都去劳动,种马铃薯。果一和尚就到老和尚那个茅棚里去坐坐,老和尚说: “当家师父,你马铃薯种了吗?”他说:“种了。”问:“种了多少啊?”说:“给常住种了几亩,我自己种了两亩。”老和尚哼一声:“奥,你自己还种两亩?”其三,体光老和尚说:“虚云老和尚没有圆寂,他确实有些争论,跟那些人在那里争,虚云老和尚你看他很慈悲,有时也很厉害呀!要不依他他会打人的,我看着虚云老和尚打过几回人,不听话他可就打你,我在云门寺我看着老和尚打那个智受,他不听话,老和尚个子也大,他一伸手就是打几个耳巴子,脸都打肿了,你不听不行。” 佛法是最科学的最彻底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方法,是提升自我、净化灵性的最佳途径,故此有“心灵木铎”系列丛书的问世,本丛书首推虚云大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等三位民国得道高僧的口述文字,冀望借佛法这一无上的“木铎”,时时警醒诸多沉沦六道、缺失信仰的心灵,借助于佛法的学习与修练,拔苦与乐,早日得生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法性净土。 虚云大师生于一八四O年,寂于一九五九年,住世一百二十年,在今末法之际,实属难得的高寿。综其一生行持,十九岁童贞出家,一心参禅,行脚参方,云水萍踪,五十六岁触境遇缘,打破漆桶,顿脱尘劳,终得开悟,此后六十余年,复兴梵刹,弘法度众,无边佛事,无比艰难,无边磨难,无量功德,也留下了众多的文字舍利。 虚云大师一生的演说开示、诗记偈赞、书信问答、自述年谱,何止百万字,今选编适合现代人根性的文字舍利几近三十万言,汇成“虚云大师口述”一书,第一篇为“演说开示”,此篇所精选的文字皆为大师晚年之际于诸多场合对有缘众生的随机说法,是大师般若智慧的直性展示;第二篇为“口述历史”,此篇纯粹为大师一九五三年顺应门人弟子的一再请求而口述的生平事迹,原为“虚云大师自述年谱”,其主笔者为宽贤居士,其为大师年谱所付出的辛劳非比寻常,本篇以此为蓝本,重订大师口述历史,然宽贤居士先贤之功断断不可磨灭,故此再次向宽贤居士致谢致敬,想宽贤居士于常寂光中知大师年谱能在大陆十几亿人得以传播当为之一笑;第三篇为“书问精选”,此篇所精选的三十七篇书信皆为编者从大师诸多书信中反复权衡取舍而定的,多为大师晚年之际的书信,由大师口述、门人弟子笔记而成,作为“口述”作品,亦是名副其实的;第四篇为“行状追述”,此篇多为大师门人弟子以及民国时期著名人物对大师所记述的一些点滴与片段,实非大师“口述”作品,编者选择了这些篇章自成一篇,缀于本书之末,似乎有点不伦不类,但是,编者的本意借助于这些文字来反衬大师的伟岸与神奇,是全书最为有益的补充与补白,望读者于这些妙趣横生的文字之中领悟大师的平凡与非凡。 另外,编者在此感谢前人所做出卓绝不凡的努力,本书在编选过程中,的确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若无众多前人的艰辛劳动,把虚云大师的演说开示、诗记偈赞、书信问答、自述年谱等都努力地保存下来,虽然迭遭劫难,所幸仍然留存甚多,故此,本书得以从丰富的资料中反复遴选.本来,大师的文字句句皆是法身舍利,岂容我辈凡夫俗子妄加揣摩,断章取义,但为今时学人根性考虑,为利益末法众生着想,故此我辈冒昧行事,按一己之见编选此书,假如有违大师本意,一切因果皆由我辈承担,伏望大师于常寂光中遥加佑护,放大光明,再乘愿来。 最后,编者借此一角感谢东方出版社,感谢北京天下书盟公司,感谢吴立全先生,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人,使“虚云大师口述”一书得以顺利付梓,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冀望行人、读者得睹大师这一文字舍利者,均沾法益,一言一句,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悉归解脱。 德玄馨 二0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