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郎的首本电影随笔结集,成文于2010年到2016年之间。在书中,阿郎检索了自电影发明以来,尤其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人和事,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许鞍华、侯孝贤、周星驰……电影是时间的形状,而我们之所以一直在寻找好电影,是因为好电影可以解放时间。
阿郎剖析了电影既作为艺术又作为商品的光怪陆离的方方面面,涵盖电影工业、资本、票房、导演、演员、观众、人性、道德、技术、日常生活等话题,没有晦涩高深,只有并指如刀的凌厉。这是一个媒体人对电影以及相关产业的独立思考和批评。太多的批评,还在于热爱。这世界和电影一样,并没有越来越坏,只是我们忙于对“坏”严厉,越来越少地给予“好”成为琥珀的机会。愿这世界和电影,都好。
经典语句:
◆ 电影比文字更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时代怎样面目全非地成为这个时代。
◆ 生活与电影一直在互相印证,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在电影中都留下了不灭的影子。
◆ 那些好电影,令人幸福的地方,都是先知道苦难在哪;让人快乐的地方,先知道悲伤在哪。
◆ 人是万物的尺度,常识是这个世界的尺寸。在一个需要保卫常识的时代,看好电影,就是保卫你的乐趣,保护你还可以像个人样。
◆ 电影的美好,在于和现世那道永恒的距离,而角色,则是二者之间的永恒之光。我们看到他,爱上他,并最终想成为他,所以电影是我们祈祷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的童年。
◆ 好电影可以算计,它负责提供的是轻重适度的情感按摩。还有一种电影像本能,是对这个世界的无条件反应,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或者一记闷棍。电影永远不止是电影。
◆ 电影只负责讲述当下的故事,只不过好电影所讲述的当下,还同时可以码放在时间的序列中,它具备当下独特的棱角,也契合时间序列中的普遍形状。它在讲述故事,也是故事的一个有机部分。电影是时间的形状,而好电影可以解放时间。
推荐序一 又见阿郎
推荐序二 走,看电影去
自序 写给你的序言
2010 革新
静物 够小,才够大
她和她的电影0008
一个时代的侧影 电影的地气
2011 力量
电影的事 一匹更快的马 敬请表演 视觉的狂欢
复杂这种行为艺术 美丽的算计 好不好玩
保持一个姿势 痛苦可以很直观,也可以很隐蔽
2012 变化
你的电影就是你的圣殿 保留一卷不褪色的胶片
因为技术,所以艺术 人生动,电影才生动
为了那道微光 纯粹一点
3D会不会成为第一生产力 一部电影和一本书
给电影撒点土 一些闲话 学习谁才是好榜样
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 保卫常识 来自时间的审判
无趣的市值 保卫你的原力 第七艺术的奇观
害怕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013 投机
梦的细节 电影到底是一门手艺活儿
电影迷信 故事面前,人人平等 想象的力量
电影背后的幸福线 事件电影 好莱坞条例
电影里的大象 嘴上的电影 为您定制
成功值什么价 力量所在
唯故事永恒 走进小时代
电影如膝跳 秋后算账 电影的性別
2014 发生
电影的清晨从它的黄昏开始
看电影是一件很讲究的事 讲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
电影永远正确 走了有多远 电影的体味
安抚好你的欲望 迷人 电影的报复
电影的品德 不只是电影 电影环境说,真
距离消除 像童话一样 正常 长在地上的电影
好仍然是好,坏永远是坏 这个患上了表演癖的世界
被互联网圈养 从偏见里突围
革命者和他的革命行为 僭越
无用的修养 风暴把招牌换了
眉目如画 注视一群人
每一年都可以县1994
2015 两极
电影,与诗 生活是奇迹 电影比生活重要吗
电影是时间的形状 好电影自有办法
电影的看法总比我们更准确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我们的电影,成为我们的新客厅 秘密揭晓
胆大 最后的天才 童年消逝,电影平庸
变态之态 谁是答案持有者 承认你不知道的
精致也许是一种罪过 疯了 现实是一个被拉伸变形了的词
黑处有什么 转基因电影盛行 专业需要敬畏
下面玩什么花样呢 未老先衰 成功术里的中国电影
疯狂的他们与任性的它们 身份危机 奔跑的王
一把柴刀的态度 笨是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元素
你的人生,即是你的电影
抱持着一种原谅的心态 观众,就是一群最应该自负的人
这是烂电影最好的时代
所谓野蛮生长 自嗨 好电影毕竟来了
谁比谁低俗 是谁虚拟了现实
2016 相信
从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 电影下行
寒冬将至 倒牛奶的人
叛逃的味道 意义这东西 投机是电影的顽固性污渍
这两个故事里,都没有抱怨 创新的野蛮
后记
这是我2010年到2016年间的部分文字,是我在《看电影》的一些卷首语的再整理。在重新梳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时间好像给了我一次可以倒流的机会,让我可以想起那些不太遥远但已然确实模糊了的事情。时间和记忆的关系总是暧昧不清,有些好像刚刚才发生,尚有余温;有些则好像是发生在好几个世纪之前,已然冻结在另一个时间通道里。可在翻检这些文字的这个下午,七年的时间又都汹涌而来。
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它像是过去你一直在雕刻的烙印,镶嵌在你的生命过程中,严丝合缝地成为你的徽章或是疤痕。它和你一起,成为现在的你。
2010年到2016年,也是让我颇为感慨的七年。从媒体的属性而言,这是全世界纸媒持续低落的七年。我的很多朋友从传统媒体转行到新媒体,我知道,这些人仍然相信并坚持“内容为王”,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在互联网的佐证下开始相信技术和资本改变生活。最近几年,我的更多的媒体朋友开始创业,在全世界都在哀叹人类正在失去阅读兴趣的时候,一些对文字仍然怀有特殊感情的人,用所能够做到的方式,对文字进行了保卫战。我信技术的更迭是时代流转的原动力,如生物界流传最广的那个法则所预示的那样,淘汰与新生是这个世界之所以是这个世界的原因。但我更相信永恒,我不知道人类的文字最终会演变成为什么形式,但文字的功能永恒。阅读所带来的风声、鸟鸣声、桂花香、饭菜味,会在新的文字形式中留存。
一个动荡的时代和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总是存在令人想入非非的关系。在新技术荡涤我们生活的时候,文字该怎样自处?它在过去那么长的时间段里所发挥的清神醒脑作用,还有多少?
2010年到2016年也是中国电影狂飙突进的七年。值得庆幸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电影类媒体从业者,我们生逢盛世,赶上了中国电影一个黄金时代的起点。西方媒体感慨说,“不可思议的是,13亿中国人好像一下子就产生了看电影的兴趣”。而在此之前,他们对当下的中国电影质量已经鄙视了个够。相对于文字,电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种语言。相对于以互联网为关键词的计算机技术对这个时代的重装,电影的乱世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我们仍然纠结于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纠结于产品属性和作品属性是不是可以同处于一部电影之中。我们仍然很容易就被那些炫目的东西所吸引,太容易被大众的喧哗所干扰,以至于我们一边嘲笑肥皂泡,一边制造肥皂泡。
或许任何一个行业的黄金时代,起点都不像后来人们说的那么美好吧。它布满了投机、怀疑、模仿甚至是垃圾,但也唯其如此,好的东西才有机会成为好的东西。
中国电影站在了一个黄金梯凳的起点,也站在了互联网所制造的全球电影时代的悬崖边上。新好莱坞主义所代表的电影模式已经出现衰竭症状,新的电影模式尚在赶来的路上。谁也不知道两者之间的交互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完成;也不知道这中间的时间差会制造一个新的电影盛世,还是一个新的冰川期正在到来。电影的魅力也在于此吧,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不可预知。
电影真正的上帝从来就不曾出现在喧嚣中,电影也从来不是一株单独的植物,它生长在生活的深处,也生长在我们走路的姿势里、说话的语气中。它如花火一般闪烁在我们的思虑的刹那,我们什么样,我们的电影就什么样。
是的,在这本书里频繁出现的是文字和电影两个关键词。我何其庆幸,可以从事电影媒体这个行业。这世界两样上好的东西成为我的工作。我何其庆幸,有人还愿意阅读我的文字,愿意和我一起发现、分享好看的电影。这是一件让人如此幸福和有趣的事儿!
祝,有趣!祝,幸福!
《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精)》是阿郎的第一本电影随笔结集,在书中,阿郎检索了自电影发明以来,尤其近几年有关电影的人和事。透过阿郎的这本书,透过他提供的这份精神履历,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年,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电影的精神生活之中。作为知名电影杂志主编及影评人,阿郎在书中剖析了电影既作为艺术又作为商品的光怪陆离的方方面面,涵盖电影工业、资本、票房、导演、演员、观众、人性、道德、技术、日常生活等话题,没有晦涩高深的道理,只有并指如刀的凌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