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黎圣母院(典藏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维克多·雨果著的《巴黎圣母院(典藏本)(精)》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本书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当之无愧的登上了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的宝座。

内容推荐

维克多·雨果著的《巴黎圣母院(典藏本)(精)》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小说。全书以美丽善良的街头艺人爱斯梅拉达姑娘与面相丑陋的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的曲折命运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中世纪巴黎的风俗、信仰、伦理、法律、艺术等方方面面,情节精彩、场景丰富。作家以其一定的哲学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在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底层民众悲情境遇的丰富呈现中,引发读者对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这一普遍人性的思考,从而使小说成为超越时空的世界文学经典,影响至今。

译者程曾厚先生终其一生对雨果的热爱和积累,于将近耄耋之年,着手翻译《巴黎圣母院》,并视其为一项学术工程。除了对译文的细致推敲,还额外为当代中文读者提供了其他中文译本罕有的一千余条注释和一百多幅精美图片,以助力读者在阅读经典之余,更好地体验中世纪法国巴黎的全貌。

目录

序言

译者前言

《巴黎圣母院》人物表

巴黎圣母院

第八版附记

第一卷

 一 大堂

 二 皮埃尔·甘果瓦

 三 红衣主教老爷

 四 雅克·科贝诺尔师傅

 五 伽西莫多

 六 爱斯梅拉达姑娘

第二卷

 一 从卡律布狄斯漩涡到斯库拉岩礁

 二 沙滩广场

 三 亲吻回报挨揍

 四 晚上在街上盯梢美人之麻烦

 五 麻烦续篇

 六 摔破陶罐

 七 新婚之夜

第三卷

 一 圣母院

 二 巴黎乌瞰

第四卷

 一 善男信女

 二 克洛德·弗鲁洛

 三 大大羊群的牧人,自己更大

 四 狗和主人

 五 克洛德·弗鲁洛续篇

 六 不得人心

第五卷

 一 可敬的马丁修道院院长

 二 此物会灭彼物

第六卷

 一 不偏不倚地看古代的司法制度

 二 老鼠洞

 三 玉米饼的故事

 四 一滴泪回报一滴水

 五 面饼的故事结束

第七卷

 一 给母羊透露秘密的危险

 二 神甫和哲学家是两类人

 三 铜钟

 四 'ΑΝΑΓΚΗ.宿命

 五 两个黑农男子

 六 大白天七句粗话产生的作用

 七 妖僧

 八 窗子开在河上的好处

第八卷

 一 银币变枯叶

 二 银币变枯叶续

 三 银币变枯叶完

 四 把一切希望留下

 五 母亲

 六 三个男人,三副心肠

第九卷

 一 脑袋发烧

 二 驼背,独眼,瘸腿

 三 聋子

 四 陶土和水晶

 五 红门的钥匙

 六 红门的钥匙续

第十卷

 一 甘果瓦在街上有的是好主意

 二 做个乞丐

 三 开心万岁!

 四 帮倒忙的朋友

 五 法兰西的路易老爷的诵经密室

 六 口令:闲逛小杵

 七 沙多贝来营救!

第十一卷

 一 小鞋

 二 美人一身洁白。——但丁

 三 福玻斯的婚事

 四 伽西莫多的婚事

附录一

录二

后语

试读章节

而这戏就完了,种种精彩处,没有一处被感到,被理解。红衣主教一进场,可以说有一条神奇而无形的线,把众人的视线从大理石长桌牵到平台上,从大堂的最南端牵到了西边。没有任何办法能解除公众受到的魔法;每一双眼睛都盯住台上新来的人,他们该死的姓名,他们的脸,他们的服装,就是持续不断的娱乐。真是扫兴。除了吉斯凯特和利埃纳德,甘果瓦拉拉她们的袖子,她们就回过身来;除了一旁的胖子,他有耐心,其他人无人在听,也无人在看面前这部被遗弃的可怜的道德剧。甘果瓦只能看到一些人的侧影。

他眼看自己苦心经营的声誉和诗意,一点一滴地付之东流,心情何等苦涩!想想这些百姓,当初迫不及待要听他的作品,几乎立即要奋起反抗大法官老爷!如今到手了,又拿他的作品不当一回事。这同一场演出,开始时受到全场空前一致的欢呼!百姓的喜好,反反复复,永无尽期!想到大家差一点要绞死大法官的那几个法警!他还有什么舍不得,以重温那甜蜜的时刻!

执达吏蛮横的独白终于结束;全体人员已经到场;甘果瓦松了一口气:演员们勇敢地继续演出。可万万没想到鞋帽商科贝诺尔师傅突然站起来,甘果瓦听到他在全场全神贯注时,做出这样一番可恶的演说:

“巴黎的各位市民和乡绅老爷,我不知道,他奶奶的!不知道我们在这儿干什么。我看到那边角落里,在这戏班子舞台上有几个人的样子想要打架。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你们所谓的‘神迹剧’,可是并不好玩;他们斗斗嘴,仅此而已。我等着看好戏,已经等了一刻钟了,什么也没有,只是些懦夫,对着辱骂几句,彼此抓抓碰碰。就应该请来伦敦或鹿特丹@的角斗士,那才好呢!你们会就地听到拳头打来打去,而这些人叫人可怜。至少,他们得给我们跳一场摩尔人舞蹈,或什么滑稽闹剧!现在演的和跟我说的不是一码事。跟我说会有愚人节,要选愚人王。我们根特也有愚人王,我们这方面并不落后,他奶奶的!我们是这么干的:嘈杂的人群聚集起来,和此地一样;然后,每个人轮着把头伸到一个洞外,给大家做个鬼脸;谁的鬼脸做得最丑,获得每个人的掌声,就当选愚人王;就这样。这样非常开心。你们想不想按我们国家的方式选你们的愚人王?总不像听这几个唠叨的人那么枯燥乏味。如果他们也想到天窗来做个鬼脸,也是可以的。怎么样,各位市民老爷?此地男人女人有的是滑稽可笑的脸蛋,可以像佛兰德的做法一样大笑一场,我们多的是丑八怪的脸,会出来一张漂亮的鬼脸。”

甘果瓦很想回应,而惊愕、气愤、愤怒让他说不出话来。再说,深得民心的鞋帽商一提出这个倡议,这些被尊称为“乡绅”的市民,心头就乐滋滋的,万分热烈地响应,任何抵制都是徒然的。也只好随大流啦。甘果瓦双手捂住脸,他又无缘穿上一件外套,可以像提曼忒笔下的阿伽门农一样,把脸蒙起来。(P57-59)

序言

1828年11月15日,雨果和出版商戈斯兰(Gosselin)签订合同,定“1829年4月15日左右”,交出一部司各特式的小说。英国作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当年在法国风靡一时,也影响了法国年轻一代的作家。我们注意到,雨果只给自己留下5个月的时间写《巴黎圣母院》。

雨果是勤奋的作家。他16岁用15天创作小说《布格一雅加尔》,19岁写小说《冰岛魔王》,25岁出版反对死刑的中篇小说《死囚末日记》。雨果不仅是小说家,雨果还是诗人,已经出版《颂歌集》(1826)和《东方集》(1829)。雨果不仅是小说家和诗人,雨果更是剧作家,1827年写完《克伦威尔》。1829年发表剧本《玛丽蓉·德·洛尔墨》,被禁上演,雨果立即投入新剧本《欧那尼》的创作。1830年2月15日,《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首演。

19世纪20年代,法国文坛上古典主义日薄西山,而浪漫主义喷薄欲出。新旧之争进入关键时刻。雨果审时度势,发表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克伦威尔>序》。青年雨果挥舞新文学的大旗,带领文艺界的新生力量,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向旧文学发动最后的攻击。

《欧那尼》的成功上演,引发一场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欧那尼战役”(Bataille d' Hernani)。当年的舞台剧没有导演,剧作家本人就是导演。雨果全身心投入,《欧那尼》大获全胜,把古典主义赶下了舞台。胜利的代价之一,是雨果一家被喜欢安静的女房东请出家门。

时间已到1830年年中。一部“司各特式”的小说,连影子也没有。1830年6月5日,出版商戈斯兰催稿,口气强硬。雨果保证推迟到1830年12月1日交稿。《雨果夫人见证录》回忆起“如果12月1日小说不能完稿,每迟交一周,罚款一千法郎”。

雨果搬家甫定,1830年7月25日,雨果还在“欧那尼战役”的烟雾弥漫中,写下小说《巴黎圣母院》的第一行字。7月27日,巴黎爆发“七月革命”。历史给雨果开了个玩笑。第二天,7月28日,小女儿阿黛儿出生。老天又给雨果开了个玩笑。新家所在的香榭丽舍大街是交火的战场,不时传来枪声和炮声。街上一有动静,雨果坐不住了。雨果上街,回来记叙街上的所见所闻,以后辑成一册《一八三〇年一个革命者日记》。“七月革命”期间,雨果的头脑里满是“革命”二字。他写出长诗《一八三。年七月后抒怀》,歌颂革命的胜利,8月19日在《寰球报》刊出。

1830年8月5日,雨果给戈斯兰写信,再一次要求延长交稿时间。8月6日,戈斯兰回复:宽限两个月。出版商定下交出《巴黎圣母院》的最后期限:1831年2月1日。

9月1日,雨果在书房里坐下来,严格地说,《巴黎圣母院》开始撰写。

他有5个月的时间。雨果妻子阿黛儿有《雨果夫人见证录》的“见证”:“这一次,不能指望再延期了;必须及时完成。他给自己买了一瓶墨水,买了一件灰色的粗毛线衣,把自己从脖子包裹到脚尖,把衣服锁起来,好不受外出的诱惑,像走进监狱一样走进自己的小说。神情懊丧。”雨果有5个月差6天的时间。1831年1月15日晚上6:30,雨果提前15天,完成《巴黎圣母院》。从任何意义上说,《巴黎圣母院》是在重重压力之下,从作者头脑里挤压出来的一篇“急就章”。不过,我们知道,第3卷的第二章“巴黎鸟瞰”是1831年1月31日写的,雨果用了三天时间。而《巴黎圣母院》的“序言”是3月9日前完成的。

雨果一如既往,三年前已经做好了大量而细致的资料准备工作。他阅读历史文献,从严肃的历史著作,到编年史、证书、清册,充分利用一切可以为他提供15世纪巴黎历史的资料,对大教堂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无不了如指掌。《巴黎圣母院》出版时,正值巴黎总主教图书馆遭到暴民洗劫,雨果目睹一本他参考过、收有《内院规章》的黑皮书被扔进了塞纳河。这是国内的孤本。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雨果对出版商介绍:“这是描绘15世纪的巴黎,又是描绘有关巴黎的15世纪。路易十一在书中的一章出现。是路易十一决定了结局。本书并无任何历史方面的抱负,仅仅是有点资料,认认真真,但很概括,时断时续,描绘15世纪的风俗、信仰、法律、艺术,总之是文明的情况。尽管如此,这在书中并不重要。如果本书有优点的话,那就在于它是一部想象的、虚构的和幻想的作品。”

根据作者的这段话,我们可以期待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一部描绘中世纪巴黎的全景式的小说,是一部情节精彩、场景丰富的小说。

……

莫洛亚做出这样的结论:“雨果于1831年决定了一场趣味上的革命。”一部小说,一部花费半年时间写成的小说,如此深入人心,挽救了一处人类文化遗产,引发了一场审美趣味的革命。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情况。

不过,《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雨果的小说。我们看到,即使是雨果亲自改编的歌剧,为了适应舞台和音乐的需要,也不得不对小说情节作了很多改动。我们更看到,1956年的法国电影,为了电影剧情的需要,甚至删去了爱斯梅拉达的生母、罗兰塔里的隐修女古杜勒嬷嬷的全部情节。相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外语译本,法语本是原著;相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其他艺术体裁,小说是原著。我们可以说,各种艺术体裁都为普及小说《巴黎圣母院》做出了贡献,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要阅读,要欣赏,可以击节叹赏,可以拍案叫好,更不说要深思,要熟虑,总而言之,首要的是回归小说,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原著,或者阅读小说的译本。《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小说。小说才是经典。小说以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体裁,只有小说的故事情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不仅仅只有故事情节的小说。

今天,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读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巴黎圣母院的大广场,看到的大教堂正墙、大门和无数的石刻雕像,也许不全是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时的本来面貌。大教堂在雨果的笔下,恢复了青春和健康。一批又一批的来客,络绎不绝,无须门票,兴高采烈,走进左侧的圣安娜门,参观,瞻仰,沉思,虔诚地从右侧的圣母门出来。

感谢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一本书救了一座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救了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在重重压力下逼出来的“急就章”。很多人以为小说是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的。如果细算,从1830年9月1日,到1831年1月15日,仅仅是4个半月的时间。加上7月25日的第一行字,加上1832年1月31日用三天写成的“巴黎鸟瞰”,加上3月9日前补上的“序言”,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巴黎圣母院》这洋洋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是雨果用不足5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的。此前,雨果出版了多部诗集、剧本和小说。此后,雨果步入创作的高潮,剧本接二连三,诗集联翩而至。1831年1月15日,《巴黎圣母院》搁笔,作家雨果未满29岁。雨果即将三十而立了。

2017年5月21日

后记

记得我1956年在北大学习法语后,1957年第一个暑假回老家无锡,在旧书摊上买到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巴黎圣母院》,上下两册,紫色封面,有精美插图,译者是陈敬容女士。看完后对故事情节深为激动,唏嘘良久。

陈敬容女士的第一种译本,开《巴黎圣母院》汉译之滥觞,历史功绩,令人钦佩。最近几十年来的译本,有几种译者是名家,各有特色。

几年前,回家乡无锡,抽空重读雨果的原版《巴黎圣母院》。读后又一次感到,《巴黎圣母院》远不是一部只有故事情节的小说。雨果的抱负也远不是限于写一部中世纪的历史小说。小说的第三卷有“圣母院”和“巴黎鸟瞰”两章,这是诗人写的抒情散文;第五卷有“此物会灭彼物”一章,这是诗人写的建筑美学论文。

应该说,《巴黎圣母院》远不是一部可以轻轻松松翻译的小说。即使没有“圣母院”,没有“巴黎鸟瞰”,没有“此物会灭彼物”这样的章节,仅仅作为描写法国“中世纪风俗、信仰、法律、艺术,总之是文明的情况”的历史小说,译者面前的困难也会是重峦叠嶂。一部30万字的小说,有人名和地名一千多条。单是巴黎的古今地名,古今建筑物名字,并非普通译者所能信手可以翻译的。

两年前,我家里《巴黎圣母院》的中文译本,粗略一看,已有10种之多。每一次去书肆,几乎必有收获,可以带一册《巴黎圣母院》的新译本回家。陈敬容的新译本于1982年出版,而买到最新的译本是2014年的“英汉对照·世界名著”本,不具译者名字。

老中青译者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敬佩,也值得深思。本书译者仰慕雨果多年,本以为不必染指雨果小说的翻译,但看到新译本源源不断而来,名家和非名家的译者纷至沓来,纷纷来到“巴黎圣母院”大广场前一试身手。如此盛况,令人心动。

本书译者先是犹豫,终于动心。

我翻阅家中的藏书。我有马森(Jean Massin)主编的《编年版雨果全集》,有塞巴谢(Jacques Seebacher)和罗萨(Guy Rosa)主编的《老书丛书版雨果全集》,有塞巴谢审定的“七星丛书”版《巴黎圣母院》。此外,我有塞巴谢教授的赠书,一厚册由他编订的新版《巴黎圣母院》,列入“袖珍版经典丛书”,1998年出版。塞巴谢教授是大师级的雨果研究家,长期领导“法国大学校际雨果研究会”。他的新版《巴黎圣母院》,面向广大读者,尤其可贵的是此书有1800多条注释,甚至包括词汇释义等对学生有用的注释。由顶级专家提供如此大量的知识性注释,我们喜出望外。

2012年,我们见到另一种新版《巴黎圣母院》,编订者是Benedikte Andersson,2009年由伽里玛出版社出版。这一版的《巴黎圣母院》也是注释版,有注释1000多条,数量少些,但是比较后发现,Andersson版多是疑难知识的注释,尤其关注冷僻的古代知识。就是弥足珍贵的马森《编年版雨果全集》,也为《巴黎圣母院》准备了283条注释。

原以为1998年的塞巴谢版可以“观止”矣,岂料仅仅11年后,2009年更新的注释版已经问世,我们兴奋之余,心中又一次叹日:“观止”矣。

反观历年《巴黎圣母院》的中译本,中国译者为中国读者提供的注释普遍很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的译本,注释都不足400条。译林出版社(1995)和近时广州出版社(2006)的译本注释更不足300条。除去书中拉丁文的注释,真正知识性的注释,可谓少而又少。

翻译经典,看来是一项学术工程。本书译者有一次在巴黎雨果故居,和故居图书馆负责人马尔科夫人(Marie—Lauarence Marco)交谈:据你看来,翻译一部《巴黎圣母院》需要多少时间?回答是:两年。我们的经验证明,这个回答是有道理的。我们的译本,为读者提供近千条知识性注释,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部《巴黎圣母院》的中译本,如果能做到“错误百出”,便可以很有安慰了。也就是说,全书的错译,对《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原著,不超过一百,恐怕是不容易的。

1998年塞巴谢版的《巴黎圣母院》使用1840年Furne版的本子,2009年Andersson版复制1880年Hetzel et Quantin的版本。但是,这两种新版使用的原本,追根溯源,都是借用1832年的第8版,即定稿本(“Ne varietur”),第8版是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全本的第一版。我们的译本主要参考1998年的塞巴谢本,也经常参考Andersson版,遇有疑难之处,个别地方参阅马森的《编年版雨果全集》。

我们为译本提供两种附录。第一种是《雨果夫人见证录》里有关《巴黎圣母院》和有关歌剧《爱斯梅拉达姑娘》的两节文字。第二种是雨果亲自为小说创作的歌剧剧本,把30万字的长篇小说改变成四幕歌剧,有1100多句诗句。这应该是国内第一次把雨果的歌剧剧本译成汉语。

说真的,最后一件事,译者还是担心:译本留下的错误,能否少于一百。但愿这个译本仅仅只是“错误百出”。

2015年《巴黎圣母院》的译稿完成。译者为译本设置了6个级别的版本,本意供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

1.O版是“纯文字版”,干干净净的文字译本,没有注释。《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经典作品,经典就是不增不减的纯文字版;

2.0版是“注释版”,我们为译本加上1200多条主要是知识性注释,这是为希望不仅仅看故事的读者准备的版本;

3.0版,在注释版的基础上,附加两则附录,成为“注释附录版”:一是雨果为《巴黎圣母院》改编的歌剧剧本,诗体;二是《雨果夫人见证录》里和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歌剧《爱斯梅拉达姑娘》有关的章节,提供雨果创作小说和创作歌剧的一点背景知识。

以上三种版本是文字版。

4.0版是“精选插图版”,提供法国19世纪各种插图版的40张选图。这可以让今天的读者领略19世纪读者的阅读情趣。

5.O版是“精选图片版”。我们在精选插图版的基础上,增加40张译者历年搜集的图片和自己拍摄的巴黎圣母院照片。希望满足对《巴黎圣母院》小说和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有好奇心的读者。

6.O版是“完整图片版”。译者提供完整的文字版,加上译者搜集和拍摄的全部图片。全部图片有360张之多,包括将近200张巴黎圣母院这座世界遗产的大教堂的原创照片,包括各种邮品和钱币的图片。这是译者《巴黎圣母院》图片的集大成之作。

2016年2月,译者表示:目前没有继续升级的安排。

仅仅半年后,《巴黎圣母院》的译本升级到7.O版。译者决定向出版社提供最新的7.0版译本。这就是读者今天看到的《巴黎圣母院》译本。

我们希望,有朝一日,7.0版和6.0版能合成一册和世人见面。如果说,译者花两年时间翻译《巴黎圣母院》的文字,而我们为搜集图片资料,为拍摄巴黎圣母院和相关的建筑,投入的是20年的精力。

程曾厚

2017年5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座巨大的沉甸甸的大教堂,布满百合花的图案,,可以是属于历史的,而不是属于宗教的。

——儒勒·米什莱

雨果于1831年据定了一场趣味上的革命。

……他对没有生命的实物能爱也能恨,能赋予一座大教堂、一座城市、一座绞刑架以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

——安德烈·莫洛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