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座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颖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车子在公园门口停下,阿宝下车,阿宝并没有进公园大门朝Park 97去,而是转过身,朝着相反的方向,然后她看到街角的招牌:咖喱乡。

那是皮特的餐馆,就在百米之外。如果你只是个过路客,怎么会对这样一块招牌发生兴趣?它就像路边一棵树,一棵梧桐,淹没在其他梧桐树里。

所以,皮特指引朋友去他的店,必然先要提一下Park97,宛如一座地标性建筑,或者说,它是皮特的上海地标。

“在英文版的《上海指南》Pub这一页,它排在该栏目第一,人人都知道!”

人人都知道!听起来像在做广告。

阿宝对着电话唯唯诺诺,似乎没有什么感觉,皮特干脆把Pub指南第一页传真过去。

这一页通过传真机油墨字迹不甚清晰的“指南”让阿宝更加困惑,不就是一间酒吧吗?何以让转战世界不同城市见过世面的皮特追捧至此,居然,“人人都知道”!

她记不清自己年轻时在酒吧消费过多少廉价酒,那时候身处美国中西部,平原空旷白雪覆盖长达半年,至少在视觉上不提供任何热烈的想象力,如果没有爱情做火炉升温取暖,只有酒精可以暖身了。

周末,城里酒吧挤满年轻的本科生,夜晚两点酒吧关门后,他们拥到街上,人行道上站满年轻醉客,那是深夜的嘉年华会,蕴含暴力的黑色狂欢。然后,不知谁领头,众人尾随其后成群结队去那些灯更暗酒更烈的地方。

阿宝偶尔也会加入“更其放纵”的下半夜,只是清醒后便会奇怪那些让你视线蒙咙却似乎幽深无比的场所到底躲在哪里。

阿宝后来才知,她所住的小城酒吧密度在全美榜上有名,也就是说,她曾在寂寞指数相当高的地方生活过。

大概那就是她的“狂飙岁月”了。酒喝到一定的量,便开始卸妆解衣,酒精掩盖了脆弱的自我意识,她突然身轻如燕,找乐子碰撞禁忌,总之high了,释放了,可以重新开始乏味的好学生的人生。

十年婚姻,酒吧已成过往场景,她早已把那个世界所代表的全部意义弃之身后,如果皮特不是用这么一种煞有介事的口气来谈论一间酒吧。

那一刻的阿宝怎能料到,这个好像蕴含了纪念意义的店名,在不久的将来也成了她人生里的一个sign(标记),她的生命轨道在此急转弯。

回想起来,在瞥见它的那天,便是转向的预警,就像阿拉丁的神灯:“不要回头,不要回头,你一回头,就变成了石头。”

龙被新加坡公司派来上海开展业务,阿宝陪伴丈夫到上海安置居所,他俩都是初次踏足上海。

对于到上海发展这件事,阿宝比丈夫更迫切,这些年关于上海是个hot topic(热门话题),无论媒体还是坊间,还因为这是母亲的城市,而母亲已过世。

阿宝在上海唯一的熟人、父亲辈的朋友皮特邀请阿宝和龙去他餐厅用brunch(早午餐)。

那天应该是周日,一个上海的多云天,这样的天气便是阳光时时被云团遮蔽,好容易洞穿云层,其光线已不那么耀眼并且转瞬即逝。

阿宝的手里拿着皮特传真过来他自己手绘的地图,上面浓笔渲染的两个圆点挨得很近,“Park 97”和他的“咖喱乡”,它们好像一双圆眸,瞠视着读地图的阿宝。它们的四周是横七竖八扭曲的黑线,那是上海西区一条条小街,对于阿宝,它们更像一条条深浅未测的河流,布满漩涡,潜伏波涛。

那一对“圆眸”留给阿宝强烈的视觉效果,往后,阿宝独自走在这条百米长的路上,一次次地惊问自己,怎么会这样?怎么会呢?那一对“圆眸”便在意念中瞠视着她。

其实去皮特的店不费周折,当车子停在公园门外,阿宝和龙便立刻看到了Park 97的招牌。这里是公园边门,窄小偏僻,乍然到来,难以想象这里隐匿着都会时尚夜店。

写着Park 97的招牌随意地甚至是潦草地挂在公园门口墙上,远不如想象中那般招摇,或者说,作为一间夜店好像无法在白天展示她的魔力,她隐没在公园的围墙内,悄无声息,也无颜色,只等夜幕降落灯光打开。

在那一刻,阿宝怎能预见往后有一度,它将成为她的人生颇富悬念的场景,她站在它的门口,那一股浓烈的奢华光彩令她的眼睛发花,她伸出手挡在额前……

时近中午,公园门口却行人稀少,通向公园名为皋兰路的柏油马路不到一千米,几步之外的教堂令人瞩目,这是一座圆顶高耸沿袭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让人联想十月革命后逃亡的旧俄贵族,他们穿越西伯利亚走陆路到中国东北,或者继续前行从海路到上海租界落户谋生。P1-4

书评(媒体评论)

围绕失意与失速的时代细节。唐颖用复杂景象构成她的“双城系列”万花筒。她笔下那些纠缠于情感关系的人物,仿佛普鲁斯特的感慨:“你们走开了,不见了,消失了,我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忘记。”

作家金宇澄

唐颖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脉动。她的底色就是其笔下的“淮海路的小姑娘”,那些年轻、可爱、娇气、洋气、敏感,忧伤、强韧、拥抱时尚,不鄙薄物欲、讲究品味的女性。

作家陈村

唐颖始终凭着女性的直觉、敏感和智性,捕捉生活行进过程中的现代性,与同代作家相比,她似乎怀有更大的热忱去表现生活时尚内容。

《收获》主编、作家程永新

后记

我从小长大的街区是过去的法租界,与淮海路相邻。我住的那条弄堂,曾经住满旧俄人家,然后陆续回国。与我家住同一层楼的旧俄女子,我们叫她丽丽,他的丈夫是犹太人,叫“马甲”(沪语发音,也许是迈克的译音?),他曾在淮海路开着一家只有一个门面的珠宝店。但我的父母和邻居一概把他们称为罗宋人。

经过“文革”,这些人或事,有一种隔世的遥远。

白俄当年穷困潦倒,上海人把他们称为罗宋人其实带有歧视。弄堂对面有一家卖油盐酱醋廉价酒的小店,上海人称糟坊,这糟坊每个街区都有。糟坊有高高的木制柜台,很像今日酒吧间的吧台。罗宋男人在糟坊买一两(50克)廉价白酒,斜倚在高高的柜台旁,一条腿是弯曲的,手肘搁在油迹斑斑的台面上,手里握着酒杯,就像靠在吧台旁。这就是罗宋人,喝着劣质酒穿着破西装,有时还小偷小摸,却把糟坊柜台站成了酒吧吧台。那条充满往昔回忆正在衰败的街道,衬着旧俄贵族浪迹天涯的身影,有一股伤感的浪漫,我要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他们正是时代变迁时被放逐的一群,身世故事都是生离死别的大悲哀。

后来上海开了多少间酒吧,好像从来没有看到一个上海男人可以像罗宋男人那般帅气地斜倚在吧台旁喝酒。

因为罗宋人家,我们的走廊终日漂浮着很异国的气味,那是羊牛肉夹杂洋葱和狐臭及香水味。生活困窘的白俄邻居,仍不放弃周末派对。来的多是同胞,他们喝酒放唱片跳舞,然后摔酒瓶打架,歌声变成哭声,一些人互相搀扶着离去。妈妈全部的努力是把我和妹妹阻止在她家房门外一公尺,她不要我们看到这些情景,那样一种放浪形骸跟整个时代的严峻是多么不相称。不过,我也是现在回想当年,才有这样一种惊异,比起那些落魄的白俄流浪者,我父母那一代上海人,才是那个年代更不快乐的人群。

在八○年代的出国潮中,我那条街区走了太多人。然后,直到二○○○年,我第一次到纽约,几乎每天晚上有电话进来,他们是这十多年来陆续去海外留学或移民的故人,在我那条街区多年不露面的邻居,却在纽约地下铁甚至长岛的小镇上邂逅,其中有一些,家族全部成员都已出来,上海的房子都被没收了。他们已很多年未回去,那一口上海话,有些词语上海已经不用,却让我感受道地的上海气氛,那种在今天的上海正在稀薄的气氛。

多年的美国奋斗,现在的他们都有一份高学历,住在东部或西部郊区的House,周末时在自己的花园修剪草坪。他们费尽周折远离家园时就希望过这样一种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和花园,还要有尊严隐私,不再被暴力威胁并且可以以自己的意愿说“不”的人生。很多人与家人一别十年,甚至失去家庭,就是为了从这样一个人生开始。

以今天上海人的价值观,他们不可谓不成功,但在与他们邂逅的瞬间,我怎么突然记起很久以前的旧俄邻居来?令我感慨的是,比起苏维埃时代的流亡者,今天寄居他乡的上海人的生活,是要优渥稳定得多,可快乐的感觉为何仍然握不住?他们脸上那样一种落寞,是我在美国的任何地区都能辨别的我的同乡特有的神情。

说起上海,他们脸上有一种遥远的憧憬,和一些迫切的小愿望,回忆着只有我们自己懂得,住在同一街区经历过同一时代的人才会有的往事。但我知道他们是不会回去了,他们宁愿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城市,一边在他乡漂泊,过去的记忆太深刻了,深刻到成了生命的全部真实,眼前这一个急速变化的上海,却更像个梦幻。

约翰·厄普代克曾说:“我真的不觉得我是唯一一个会关心……当时的美女没有时装和化妆品,但留在记忆里翩若惊鸿的身姿却让我追怀了很多年,遇上一起长大的旧邻居总要互相打听一番。相近的几条弄堂都有自己的佳丽,风情各异,似乎个个完胜当时电影上的女主角。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洗尽铅华的美貌是多么赏心悦目。

群星拱月,可以称为月亮的那一位住在隔壁弄堂,喜欢穿一身蓝,藏蓝棉布裤和罩衫,脚上是黑布鞋,走起路来十分缓慢并盈盈摇摆,有人说她的脚微跛,可女生们却在人背后学她的行姿。她并非一直穿蓝,偶尔也会一套白色,当然是舶来品的白,那份华贵雍容令路人驻足赞叹,那已经是“文革”后,亲戚可以从香港寄来衣物。她是幸运的,没有离开过家,可她的大弟却在黑龙江农场伐木时被倒下的大树当场砸死,她的小弟与我同班。

美女们渐次消失。有一位皮肤雪白性情孤傲,也去了黑龙江。听说她后来是直接从东北坐火车去香港和早已定居在港的母亲会面,初夏她还穿着臃肿的黑棉裤,母亲在罗湖桥抱住她大哭。她弟弟也是我同学,高考恢复后曾报考大学英语系,政审未通过。他不久去了香港,却在那里跳楼自杀。

那些年的某一天我们在上学路上,看见一家屋前簇拥着行人。在临街天井,一位美丽的中年妇人穿着有折痕的旧旗袍,抱着枕头当作舞伴在跳交谊舞。天井留着大字报的残骸,天井的雕花铁栏隔开的窗内,有一位青年的侧影,他正对着墙呆滞地笑着。人们说,这家人家只剩两个疯子了,男主人早已在“文革”初期自杀,接着老婆错乱,后来儿子也傻了。妇人穿着色彩鲜艳的羊毛衫裙子、高跟鞋,手肘上挽着精巧的手袋,在她的已被卸去铁门的天井抱着枕头跳舞。我们不明白的是,她怎么敢穿得这么漂亮?她怎么敢跳舞厅舞?然后又突然意识到她只是个疯子。

那时候,我们常常无聊却无比耐心地站在她的天井前,像观剧一般看着她从房间里换出一套又一套衣服,那些陈旧的也是摩登的衣服。她从房间走出来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模特儿从后台出来,而我们的神情却渐渐呆滞,我们比她更像梦游人。

这些年常常离开上海,当我在异国,在另一座城回望自己的城市,感受的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同时也是生命回望。我正是在彼岸城市,在他乡文化冲击下,获得崭新的视角去眺望自己的城市。故城街区是遥远的过往,是年少岁月的场景,是你曾经渴望逃离的地方,所有的故事都从这里出发。

我在阅读和写作中感悟,唯有通过文学人物,去打捞被时代洪流淹没的个体生命。马塞尔·普鲁斯特早就指出:“真正的生活,最终澄清和发现的生活,为此被充分体验的唯一生活,就是文学。”

目录

另一座城

序言

究竟是怎样的爱情,可以让优雅可靠的丈夫抛弃相爱十年的妻子、母亲和尚未成年的三个儿女?挣扎的妻子。迷失的丈夫,重逢于上海,然而真相让她疯狂……

在自己最近最爱的人身上,一点一滴的刺痛都能累积下来,给予永难磨灭的伤痕。面对失落的爱情,阿宝该如何找回自我?

“你爱上一个人才会发现‘爱’如同牢笼,将你围困起来,你失去了舒卷自己身体的能力,失去了平衡感和自我掌控的自信……”另一座城跋

围绕失意与失速的时代细节。唐颖用复杂景象构成她的“双城系列”万花筒。她笔下那些纠缠于情感关系的人物,仿佛普鲁斯特的感慨:“你们走开了,不见了,消失了,我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忘记。”

作家金宇澄

唐颖记录上海这座城市的情感脉动。她的底色就是其笔下的“淮海路的小姑娘”,那些年轻、可爱、娇气、洋气、敏感,忧伤、强韧、拥抱时尚,不鄙薄物欲、讲究品味的女性。

作家陈村

唐颖始终凭着女性的直觉、敏感和智性,捕捉生活行进过程中的现代性,与同代作家相比,她似乎怀有更大的热忱去表现生活时尚内容。

《收获》主编、作家程永新

内容推荐

唐颖著的《另一座城》讲述了:究竟是怎样的爱情,可以让优雅可靠的丈夫抛弃相爱十年的妻子、母亲和尚未成年的三个儿女?挣扎的妻子。迷失的丈夫,重逢于上海,然而真相让她疯狂……

在自己最近最爱的人身上,一点一滴的刺痛都能累积下来,给予永难磨灭的伤痕。面对失落的爱情,阿宝该如何找回自我?

“你爱上一个人才会发现‘爱’如同牢笼,将你围困起来,你失去了舒卷自己身体的能力,失去了平衡感和自我掌控的自信……”

编辑推荐

唐颖著的《另一座城》是中国当代作家唐颖的长篇小说。女主角阿宝在美国中西部度过青春的狂飙岁月,和初恋的龙结婚后,在龙的故乡新加坡住了十年。龙被派到上海工作。一天,父亲的老友来电让她速到上海找回丈夫。阿宝数度往返上海,试图挽回丈夫。可是丈夫渐行渐远:选择了同性恋的道路。阿宝自杀未遂,离婚后她渐渐找回自我,就在那条故事交集的街道上,她经营的酒吧成为异乡人的栖息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