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程越主编的《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这本书是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力图用老同志最难忘的人生片断,从一个侧面反映波澜壮阔的西藏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本书每篇文章的篇幅在1500字左右,配有一张作者提供的工作照或生活照。作照或生活照。为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情景,我们还从西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西藏自治区画集》、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政治部1965年内部印刷的《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十年》等书中选取了14张历史图片。

内容推荐

程越主编的《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指导下主持编撰的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共49篇稿件。当年在西藏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们,回忆了他们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各个时期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经历和故事,是继承和弘扬老西藏工作者革命传统和奉献精神的有价值的史实和读物,再现了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的伟大发展历程。

目录

进军西藏前夕历史背景概说

我当抗日儿童团员

过日军哨卡

和平解放,执行协议时期(1950—1959)历史背景概说

进军途中行医记

过泸定桥

渡过金沙江

徒步进军西藏记

在拉萨垦荒种地

在黑河放电影

房东阿妈

一段曲折的心路

公安局长帮忙接生

昆仑山口修路

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格尔木小学创立记

运送昆仑牌小轿车

试制昆仑牌货车

平叛改革,稳定发展时期(1959—1966)历史背景概说

保卫夺底电站

漂亮的剿匪仗

剿灭纳木湖叛乱武装

在白朗县清理粮食

在青藏公路局参与抢运硼砂

在西办保育院工作

与农牧民“四同”

执行侦察任务

粮票背后的故事

过唐古拉山

努力发展茶叶生产

培育西藏自己的小麦良种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66—1980)历史背景概说

尼木往事

生建师四团的战友

措美,我爱你

难忘的工厂岁月

扶我上征程的自治区秦剧团

忆担任农牧局局长时的张向明同志

藏汉一家人

西藏情怀

一天经历两次雪崩

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9)历史背景概说

在阿沛村扎点的日子

康老师

推动建设羊湖电站

难忘的三八二

记康马县农技站

多吉才让主席来农牧学院视察

防治畜牧业三大疑难病

我在党史办的工作情况

“一个转折点、三个里程碑”,快速发展时期(1989—2012)

概说

在咸阳教授杨式太极拳

在林周参与基层组织整顿

汶川地震中的一封家书

高原昆虫梦

附 录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大事记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拉萨垦荒种地

刘苏口述李华玲整理

1949年,17岁的我在十八军随营学校参军。1950年3月,我作为电讯队学员跟随以张国华为军长、谭冠三为政委的十八军进藏,1951年10月到达拉萨。我被分配到十八军一办做电台报务员。我们台共有13人,其中女兵4人。

那时候,进藏公路尚未修通,部队生活艰苦,口粮严重不足。西藏反动势力妄图以此为武器,逼走解放军。为粉碎西藏反动势力“饿走解放军”的阴谋,解决口粮问题,我们根据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按照谭冠三政委“开荒生产是我们在西藏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和战斗任务”的要求,开荒拓垦,自给自足。

大家克服走路进藏的劳顿和疲惫,开赴拉萨西郊的荒滩进行开荒种地。荒滩的土地一半是沙,一半是荆棘。没有房子和帐篷,我们用树枝搭起草棚或挖地窝子住宿,又与印度进行边境贸易购进铁锹、十字镐,解决了开荒工具紧缺的问题……

在农村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庄稼一枝花,肥料来当家”,没有肥料,庄稼和蔬菜肯定长不好。为了积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那时拉萨的形势复杂,我们女兵不敢独自出门,只能和男兵搭伴,在他们的保护下捡牛粪、羊粪,带回去发酵。再把发酵过的牛羊粪当作肥料,撒进已经开垦的田地里。最让人难忘的是搬“垃圾山”。那时候布达拉宫前面,长年累月堆了很多垃圾。谭政委就指挥战士们搬掉布达拉宫前堆积了数百年的“垃圾山”,我们干了好多天才把这座山给搬完。然后走街串巷,一条街一条街,一幢房子一幢房子地打扫干净。不少藏族群众既惊喜又好奇地过来看,有些群众还帮助我们一起清扫。我们把清扫的垃圾运到西郊新开垦的田地里当肥料。这是拉萨前所未有的积肥活动,又是前所未有的卫生大扫除。

开垦荒地时,我们都是天刚亮就上工,干两小时后再吃早饭,吃过饭又接着干,吃了午饭仍不休息,跑到工地接着比赛,看谁开垦荒地快,看谁捡的石头多,看谁抢先完成任务。整天就这样大干猛干,直到天黑才收工。经过抡镐蹬锹,历时十七天,我们就开垦出荒地二千三百余亩。

第二年,新开垦的土地肥力很不错,光照和水都跟得上,我们在雪域高原播下的第一批种子长出了一二十斤重的大萝卜、二三十斤重的大白菜、一斤多重的大土豆,青稞、油菜也获得了丰收。大家欣喜地抱着“劳动成果”争相合影。我们台长曹明善特别高兴,见人就说:“我们的通讯兵不仅能工作,还能种菜,而且比农民种得还好,不信你们看,谁见过这么大的萝卜!”其他连队的战友看了,都指着我们台长,咧着嘴哈哈大笑。大家都知道这些“劳动成果”有着自己的一份辛劳和汗水。

为了表达我们的欣喜之情,我们通讯处将抱着大萝卜的照片寄给了党中央,盼望毛主席能够看到我们顺利完成他老人家指示的情况,让他老人家与我们一起共享丰收的喜悦。

1952年夏天,人民解放军到西藏后开垦的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在拉萨成立了,谭冠三政委任农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

深度阅读

张小康:《雪域长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刘苏,女,汉族,1932年12月生,河南郾城人,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至12月,十八军随营学校学员。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十八军电讯队学员。1950年7月至1952年2月,十八君一办电台报务员。1952年2月至6月,西藏军区一办电台报务员。1952年6月至1955年1月,西藏军区通信处报务员。1955年1月至1959年6月,西藏邮电管理局报务员。1959年6月至1964年6月,江孜邮电管理局报务员。1964年6月至1987年9月,日喀则地区邮电管理局报务员。1987年9月离休。

文字编辑:杨欣

P36-40

序言

心系高原梦回西藏

——代序

参木群

在西藏全区各族人民喜迎党的十九大,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章之际,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共同编纂的《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即将付梓成书。手捧这份沉甸甸的书稿,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既欣喜又担忧。欣喜的是因为工作的缘故,这些撰写回忆文章的离退休老同志我大多很熟悉,这些年只要是时间允许,每年我都会去看望他们,陪他们拉家常、忆往事,看到他们的书稿,自是十分欣喜;忧的是这些老同志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有的甚至是长期卧病在床,怕因为写作影响他们的健康,同时也担心我的文字难以表达对老同志的敬仰。

为了不负老同志所托,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认真拜读书稿,每每读来,常常泪湿衣襟,感动不已。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亲历故事,都把我的思绪拉向那遥远的历史天空。

——六十七年前,他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远离故土和亲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雄伟征程,和西藏人民一起彻底埋葬了腐朽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揭开了西藏从此走向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篇章。

——在那些艰苦岁月里,他们“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为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他们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献了子孙献余生”,把一腔热血都挥洒在了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上。

——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的西藏,都有一份割舍不了的西藏情缘,他们心心念念想着西藏,时时刻刻关注西藏,他们为西藏的进步欢呼,为西藏的明天祝福。

——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永远长眠在了这片深情而又炽热的土地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不朽丰碑。雄伟的珠穆朗玛见证了他们不朽的精神,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永远吟诵着他们的传奇故事。

每一次掩卷沉思,“老西藏”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这本回忆录,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生动教育,更是一场触动灵魂、激发热情、汇聚正能量的精神洗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定能够沿着“老西藏”们踏出的坚实道路,用热血和汗水续写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为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西藏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健康长寿!扎西德勒!

2017年8月于拉萨

(作者是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区党委老干部局局长——编著注)

后记

《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这本书,力图用老同志最难忘的人生片断,从一个侧面反映波澜壮阔的西藏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积极联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合作编辑此书的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吴英杰书记对西安办事处工作作出的“有所为才有所位,要做工作,要把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努力讲好西藏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根据西安办事处的职责,本书的征稿对象,主要是离退休后生活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和山西这七省区的西藏老同志。

我们体会,广大离退休同志曾经为西藏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是他们参与缔造了“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他们中的很多人离退休后离开西藏回到内地,但对西藏的高天厚土一直充满深情。一位哲人说,历史应该活在当下,用以激励后人不断前行,而不应该只用于陈列。收集老同志在西藏工作、生活、学习的曲折经历和深邃思考,并汇编成册、公开出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老同志的奋斗历程,促进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弘扬革命传统。经协商,藏研中心当代所与西安办事处决定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集中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共同抓好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2016年3月20日,本书的筹备工作开始启动。2017年6月1日,本书编辑部正式成立,在西安办事处西安干休所办公。我们向西安办事处所服务管理的七省区老同志发放征文通知1736份,上门征集、收到投稿、整理口述共计87篇稿件、143张照片,最后采用了稿件49篇、照片48张。在编辑工作中,我们订立了真实、生动、尊重原创的编辑原则,努力做到所编用的文稿不出政治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减少文字硬伤,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前期编辑工作。

本书每篇文章的篇幅在1500字左右,配有一张作者提供的工作照或生活照。为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情景,我们还从西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西藏自治区画集》、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政治部1965年内部印刷的《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十年》等书中选取了14张历史图片。按老同志所回忆在西藏工作生活片段的时间,这些文章被划分为六个板块:进军西藏前;和平解放,执行协议时期(1950—1959);平叛改革,稳定发展时期(1959—1966);“文革”动乱,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66—1980);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9);“一个转折点、三个里程碑”,快速发展时期(1989—2012)。由于此次编辑书稿时,供稿老同志的回忆未涉及2012年之后的情况,故未设立“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时期(2012一)”版块。  8月4日,我们召开了初审会。8月16日,召开了复审会。根据评审专家和编委会同志等各方意见,我们在每个板块前增写了一篇历史背景概说,增写的主要依据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图志》。在附录中增写了一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大事记》,增写时参考了2001年1月西安办事处内部编印的《西办政务志》“大事记”一节。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中央治边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学习了党在西藏的执政历史,还查证了相关史实,加强了通稿,力求编出一本合格的出版物。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局长参木群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书作序,使我们深受鼓舞。西藏日报社、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西藏民族大学等单位对本书的编辑工作给予很大帮助,使我们深受感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使我们深受启发。谨此对关心、支持本书编辑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表示真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政治素养和历史文化水平低,加之时间较紧,在编辑过程中难免有错讹和疏漏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电子邮箱:yydxzbjb@163.com),帮助我们及时改正。

《永远的西藏——七省区西藏离退休同志回忆录》编委会

2017年8月28日

文字编辑:程越、刘战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