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了草原的霸权之后,突厥人的势力如浪潮般向四面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属于东胡的契丹。在通常的印象中,一提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骑射的轻骑兵景象。其实这种认知有着不小的误区。的确,后世的契丹人以骑兵雄强于中国北方,甚至占有中原,控骑数十万,可是与突厥对阵的契丹用来征战的主力却并不是骑兵,而是早在战国时代就被中原国家淘汰出主力战争兵器的战车。落后的契丹人面对强横的草原霸主进行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自然是契丹人被尽数驱逐出了家园。丧失了居住地的契丹人不得不作苦难的迁徙。他们携带部落中十余万口男女老幼、几十万头牲畜倾族南下,意欲寻找一块可以生活下去的土地。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民族连锁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迁徙发生过多次,突厥强横时期将大月氏驱赶到中亚,结果大月氏鸠占鹊巢,将中亚的塞人赶走,建立了贵霜大帝国;而被迫迁居的塞人又赶往帕提亚帝国,差点将之摧毁。而汉帝国将突厥人赶往西方所引起的大规模民族连锁迁移甚至将西罗马帝国完全摧毁,从此欧洲留下了“上帝之鞭”的传说。契丹人的迁徙目标是南方中原大国之一的北齐,北齐当时的君主是文宣帝高洋,他继承了他父亲高欢的军事能力,亲自出征与契丹决战。契丹人本就是新败之师,又拖家带口,结果被文宣帝一战击破主力,契丹部族十余万人尽成俘虏,剩余的万余户契丹残部走投无路,只能投奔高丽国。为了巩固东方的领地,木杆可汗任命阿史那库头为突厥东面可汗,疆域直抵鸭绿江。
将契丹打得全族逃亡之后,突厥随之降伏了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结骨族。这个结骨族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前身是汉代的坚昆,后来又演化成黠戛斯,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的老祖宗。在唐代最终击败回纥,迫使回纥迁居的也是这个民族。突厥大破其国,然后驱使他们为突厥卖命,结骨被击破后,突厥北方的各大少数民族极为震恐,纷纷向突厥请降投诚,突厥北疆由此稳固。
从汉代开始西域就是东西方交汇的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在中国的蒙古大草原上确立了霸权的民族几乎全都会把手伸向西域,强大的国家能够号令西域、领袖群伦,差一点的也能对西域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西域这块富饶的地方使他们从中得到大量的铁器、丝绸、金银以及工匠,甚至还能垄断东西方贸易,其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稳固了东方和北方之后,他们立刻转回身着力于经营西域。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域名国高昌。
高昌是一个被汉化极深的国家,从立国起其国人便大多是汉晋中原戍卒的后裔。其国有八城,城中均有华人。此后几代君主不是汉人也是汉化极深之人,国家之内通行汉文,典章文物均守晋朝旧制,风俗习惯一如中原。这个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会使它被突厥盯上。高昌国起初还反抗过一阵子,号称是“鹰扬闾外,虎步敌境”,可是当突厥人大举进兵之后马上开始吃不消,战争连连失败,变成了“兵锋暂交,应机退散”。无奈只能屈辱地求和,完全成为突厥人的附庸。
打开了西域的咽喉要道之后,突厥人继续西进,兵锋直指于阗、龟兹、焉耆一线。这三国都是西域的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突厥势必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不过这几个国家不像高昌那样孤立无援,他们身后都有大国撑腰,雄踞流沙东西的吐谷浑国便是其中之一。突厥为了控制西域,与吐谷浑起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是吐谷浑实力强劲,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西魏联兵,一同进攻吐谷浑。
对于这个提议西魏也是求之不得。原来西魏和吐谷浑的矛盾由来已久,前面提到过,西魏为了和柔然联姻,居然废掉自己的皇后,让她出家为尼。出嫁的女儿受了气,谁来出头呢?当然是娘家人。这位被迫出家的皇后的娘家正是吐谷浑,她原本是吐谷浑与西魏和亲的公主,可是西魏为了与更为强大的柔然结亲,居然让她与青灯古佛相伴一生。远方女儿的泪水让娘家人怒不可遏,吐谷浑和西魏的关系于是完全破裂。吐谷浑转而和北齐通好,时时进攻西魏后方,成为西魏的大患。
P9-11
本系列图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为此,本系列图书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予适当稿酬,但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获得稿酬。
《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别种,姓阿史那氏。在部落征伐战中,一个匈奴部落被邻国打败,部落族人被杀戮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年方十岁的小男孩。追杀的士兵见他年纪太小,不忍心杀他,但是,为了防止他复仇,就砍掉他的双足,把它扔在荒郊野外。有一头母狼救了他,并用肉喂养这个男孩,男孩长大后,与母狼结合,后来,母狼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后,在外面娶妻成家,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氏即其一。这一说法,说明突厥族为狼所传。
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旗帜上绘制金狼头。可汗征发兵马时,刻木为信,并附上一枚金箭,用蜡封印,以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应征作战,战马的装备、给养皆由牧民自备。突厥人善战,以战死沙场为荣。
公元5世纪时,突厥依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后柔然多次被北魏击败,实力大损,突厥人也逐步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
公元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各部五万余户,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公元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这时北齐与北周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为了消灭对方,均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唐朝建立之初,突厥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侵袭并州、朔州、太原,并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之滨,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震动。唐太宗与之订下“渭水之盟”,突厥乃去。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勋、柴绍、薛万彻,统兵十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后在途中被俘,东突厥灭亡。
此后,唐朝又发兵西域,征讨西突厥,致其内部分裂,不断内讧,而逐渐走向衰亡。
唐朝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王朝,当时疆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唐太宗本来就有胡人血统,任用贤才也不看种族。他依据夷将的功勋与智勇,纷纷授以都督、刺史之职。突厥族的阿史那社尔以才智闻名于时,深得唐太宗信任,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出征龟兹,唐太宗任命他为行军统帅,位在汉将之上;西突厥人史大奈,从太原起兵不久就追随李渊,多立战功。贞观初,升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食邑三百户。棘褐族李谨行勇冠三军,贞观初,拜右卫将军。有唐一代,大量任用番将,这无疑是唐太宗推动先进民族政策的结果。唐太宗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当时的长安城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居住着大批西域商人,他们杂居在长安各处,经营商业,获利丰厚。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盛的国家,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本书将带你走近盛大的唐朝,走近神秘的突厥。关于突厥这一古老的民族,还有很多谜团等待人们去探索。
有唐一代,大量任用番将,这无疑是唐太宗先进民族政策推动的结果。唐太宗也被少数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当时的长安城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居住着大批西域商人,他们杂居在长安各处,经营商业,获利丰厚。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盛的国家,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姜正成主编的《塞外烽烟(突厥之战)/千古奇战系列》带你走近盛大的唐朝,走近神秘的突厥。
姜正成主编的《塞外烽烟(突厥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详细介绍了唐代的突厥战争史,带你走近盛大的唐朝,走近神秘的突厥。全书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融合史,展现了古代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军事谋略,《塞外烽烟(突厥之战)/千古奇战系列》读来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