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路
孔子来到齐国,要去谒见齐景公,但是不去拜见晏子。
子贡说:“去谒见国君却不去拜见执政的宰相,这样行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代国君,他的仕途却一直都很顺畅,所以,我怀疑他的为人。”
话传到了晏子那里,晏子说:“我晏婴是世世代代的齐国人啊。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认识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不能在世上自立。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幸运的话就得到宠爱,如果不幸运的话就被人厌恶,诽谤和赞誉本来就是一样的事,只是不同的人看法不同而已,有声音就必然有回响,这是因为只是看到别人所做的事而只根据这些事来推断别人。我还听说过:用同样的诚心是侍奉三代国君,所以才会仕途顺畅;三心二意地侍奉一个国君,是不会顺畅的。现在,没有见到我晏婴的行为,却要责难我仕途顺畅。我晏婴听说,一个君子就会身体独自站立着,而不会对影子感到惭愧,一个君子就会独自就寝,而不会在心灵上感到惭愧。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有人为了要杀掉他而拔掉大树,在鲁国因为不被信任而只好到卫国去避难。孔子自己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在陈蔡之间受困的时候,几天没有饭吃,不会自己认为这是生活节俭。如果不是自己本人,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动机,这就像生活在湖泊边上的人非难生活在山上拿斧子砍柴的人,就像生活在山上的人非难住在湖泊边上靠渔猎为生的人。一个人把话随便说出来,不知道做事的人有多么困难。一开始,我远远地望到儒者就认为可贵,现在,我远远望到儒者却不能不怀疑他了。”
孔子听到晏子的话之后说:“前人说过,在近处说话,无法阻止它会传到远方去。我私下里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这个人的过错。我孔丘对这个人真的是失言了,我恐怕难辞其咎啊。我听说过,一个君子,如果道德修养超过别人,就把别人当作朋友;如果道德修养赶不上别人,就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如今我对晏子失言,晏子讥讽我,这样说来,晏子是我的老师啊。”
于是,孔子凭借宰我的话来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孔子去拜见了晏子。
何处不可行教化?
当初,历山的农夫侵占别人田地的事时有发生,舜到历山脚下去耕种,过了一年,此类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黄河边上的渔夫互相争夺水中的高地,舜到那里去打鱼,过了一年,那里的渔夫都知道了尊让年长的人。东夷一带制陶器的人经常制造出一些粗劣的制品,舜到那里去制陶,过了一年,那里所制作的陶器都很坚实了。
孔子赞叹道:“耕田、打鱼、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里去做同样的事,是用来救助这些事情的。舜大概确实是诚信仁德的人,于是亲自前往耕种而自愿生活在艰苦的地方,因而百姓都愿意跟从。所以说,这就是圣人道德的教化呀!”
云尘子曰:“君子要感化天下,所需要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这种道德修养说到底,只是一颗真诚之心,用这种真心做人做事,教化也就在其中了。天下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事,坚守住这颗真心,便是无愧于终生的事。”《中庸》开宗明义地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学》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子贡问孔子说:“后世将怎样称道夫子呢?”
孔子说:“我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呢?如果要非说不可,那也只能说我是一个喜欢学习而不知满足、喜欢教化而不知疲倦的人。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
云尘子曰:“所谓谦逊,是不掩饰自己的长处,但又不夸耀自己。”孔子说自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后世把尊孔子为至圣,并非抬高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好像谁都会说,但是,会说的不等于是君子,说到而且做到了便是圣人。莫将别人的谦逊认为是无能,莫将别人的彬彬有礼当作善而可欺。
P242-243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语录式的文学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的部分弟子(学生)的言行。这些论述被称为儒家学说,也叫儒家思想。
《论语》这本封建社会士大夫人人皆读的书,我小学没有读过,中学也仅通过课文选编读了那么几则,好就好在老师有介绍,孔子是天地君亲师的“师”,是中国办学搞教育的开山鼻祖,就像木匠这个行当的祖师爷鲁班,地位至高无上。孔子能成其名,除了办教育办得很成功,更重要的是他能著书立说,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开创了一个思想宗派——儒家。当然,孔子在我们中华大地能够扬名立万、历久不衰,归根结底是靠历朝历代帝王和文人的追捧,其中两个人物起的作用最大,一个是汉武帝刘彻,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一举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两千多年中涵盖社会方方面面的统治地位;另一个是朱熹,是他在中国人对儒学出现信仰危机的时候,挺身而出,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拨乱反正,对儒学作了相应的改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并且勃勃向前。那个时候,老师还提过,《论语》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编成的一个集子,相当于课堂笔记吧。但老师着重强调,《论语》是古代读书人必读的四书五经中的第一本,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世人看来,《论语》是国学之粹。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儒释道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流,以孔子为原初的儒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中流”文化。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复兴”“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的新时代,《论语》迎来了“大有作为”的历史契机。
《论语》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是中国人的《圣经》。本着“一门深入”的教学之道,以《论语》为专一教材,面向全国读者推广和传播“普及论语教育”。有了《论语》,中华民族才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之道和共同的价值观。
俗语说,以文会友。如果按原原本本、逐字逐句读《论语》,本人也属第一次,理解和感言不一定准确,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其实,本人只是想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言让《论语》通俗化,从而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读一读《论语》;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找到知音。与各位相识、相知。如果能看到或听到各位的不同意见,本人将深表谢意。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其中有历史文献、学者著作,也不乏一些历史爱好者们所著的图书以及他们的一些观点。凡所参考资料大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并已付于适当稿酬,但也由于各种原因,与有些参考图书的作者无法联系上。如书中观点、内容雷同于贵君所著书籍,烦请您及时与我处联系获得稿酬。
《论语》共有《学而篇第一》至《尧日篇第二十》二十个篇章,每个篇章中又有若干篇短文。内容涉及历史、现实、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人文、制度、法律等诸多方面,还涉及各个阶层人士的思想、认识、道德、行为等许多内容。这些学说构成了一整套儒家思想理论基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道德,即仁、义、孝、礼、智、信,等等。
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上影响是很大的,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不少王朝非常尊崇并弘扬推广。一些以修身、出仕、治国等为目标的学子、文人、志士,多将《论语》视为经典读物,刻苦学习、运用。
自唐宋以来,关于《论语》就有无数的阐释版本。整理《论语》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许多文人骚客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触颇多,总结为“儒家经典,受益良多”。整理的原则之一是尽量远离政治,从“仁”的根本去解读;之二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杰作之一。它既居于儒家《十三经》之中,又位列《四书》之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杆高耸的载体、一种玲珑剔透的智慧结晶。《论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千家万户诵读的一部书,属于必读的启蒙教材,又为科举考试必备之书。《论语》之经典影响至大、名言警句流传至广、理念潜入人心至深,真是难以言表尽之。历史上人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评说,既是每抒己见,可谓琳琅满目,又是各有所识,多见反差悬殊。
《论语》多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论语》一书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根据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例如,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切”。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经书,为我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每个人都应重读《论语》,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以励自己。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论语(仁爱不只是说说而已)》是《论语》的注译本。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论语》智慧直播;下篇是《论语》深度报道。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语录式的文学散文著作。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的部分弟子(学生)的言行。这些论述被称为儒家学说,也叫儒家思想。姜正成主编的这本《论语(仁爱不只是说说而已)》分上下两篇为现代的我们解读了《论语》里的智慧,并且讲述了孔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