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路上遇见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振虎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路上,遇见了什么?遇见了一些人,虽然萍水相逢擦肩而过;遇见了沿途的风光,虽然浮光掠影;遇见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虽然那是碎片化的点点滴滴;还遇见了我自己……有了这些遇见,旅途不再孤独。

《在路上遇见你》作者何振虎一路行走产生的文字,引人入胜,又启人深思。

内容推荐

《在路上遇见你》是作者何振虎近年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欧洲、中东、印度等地采访和访问以及国内行走写下的散文游记。全书以优美而深刻的笔触,描述旅途见闻,记录风物故事,对话历史名胜,陶醉瑰丽山川。在一路行走产生的文字中,饱含着浓郁的异域风情、独到的文化感悟以及深邃的人文情怀。引人入胜,又启人深思。本书配有50多张图片,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可读性。

目录

行走新西兰

 奥克兰遐想

 “维多摩”小记

 田园素描

 地热奇观

澳大利亚回望

 悉尼三景

 驻足悉尼奥林匹克中心

 海湾趣事

 森林里的都市

非洲笔记

 津巴布韦之旅

初见非洲

遥望尼扬戈尼山

驱车走过罗德斯国家公园

维多利亚瀑布

赞比西的黄昏

卡里巴湖的传说

城市掠影

布拉瓦约

原野纪实

 南非掠影

好望角看海

桌山即景

从约翰内斯堡到比勒陀尼亚

 旅途撷趣

汽车给大象让路

猴子偷吃了面包

当了一把“富翁”

豪特湾的海豹“大会”

“企鹅滩”头的赞叹

 出非洲记

欧洲短章

 罗马印象

 梵蒂冈的钟声

 比萨斜塔

 遗憾佛罗伦萨

 威尼斯散记

 古老的袖珍共和国

 温馨小城茵斯布鲁克

 德国行思

 巴黎:浪漫之都的另一面

 阿姆斯特丹的名片

以色列书简

 漫长的飞行

 雅法老城

 特拉维夫印象

 初识耶路撒冷

 哭墙沉思

 沿着苦路到圣墓

 眺望金顶清真寺

 马萨达的故事

 死海漂浮记

 那些至今解不开的结

 走出耶路撒冷

 铸剑为犁的英雄

 家园何处

浅读伦敦

 城市名片

 演讲角见闻

 时间曾经从这里开始

 博物馆和美术馆

 《妈妈咪呀》观看记

 参观访问BBC

 只带走一片云彩

印度行吟

 一个爱情的童话

 新德里心情

 印度神庙与印度诸神

 “甘纳什”神话

 孟买风景

 寻找“宝莱坞”

 大象岛半日

 印度洋落日

尼泊尔采风

 加德满都一瞥

 神像比人多。庙比房子多

 “活女神”庙

 “祖国比天堂更宝贵”

 纳加阔特三章

 飞越珠峰

在路上遇见你

 远方的同行,你好吧

 津巴布韦人物速写

戴安娜女士

彼得·查内尔斯省长

班达先生

玛克小姐

 在伦敦的北京人谢雷

 传媒总裁伊胡德

 沙伟士的印度梦

 转身是天涯

神州萍踪

 江南拾叶

路过乌镇

绍兴访古

西湖咏叹

再游太湖

朱家角

 北国山水

车过鸡鸣驿

观天生桥瀑布

五台情缘

度假前南峪

寻访石头村

登菩提岛

 三亚日记

听海

细雨霏霏三亚湾

和大海一起守岁

游南山寺

闲读王小波

历史的天空都是老照片

告别大海

 滕王阁急就章

 彩云之南

万里长江第一湾

玉龙雪山攀登记

丽江过客

 东陵的风水

 江西发现

感叹青云谱

访“小平小道”

Ohtna的由来

文公山上访朱熹

小桥流水说李坑

 井冈山朝圣

 品味凤凰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边城满洲里

草原写真

蒙兀室韦之夜

额尔古纳河素描

林海深处勇漂流

记住呼伦贝尔

 川西风物

泸定桥侣

神奇海螺沟

木格措湖

 亲近母亲河

 新疆十日

人生若只如初见

石河子断想

“六经注我”魔鬼城

看水就到喀纳斯

在大公鸡的尾巴尖上

吐鲁番杂记

赛里木湖抒情

边境怀古

草原深处“那拉提”

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香山小居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奥克兰遐想

奥克兰终于到了。

出机场的时候已是晚上,在灯火迷离中,与赶来接机的小鱼和张先生见面。小鱼和张先生在国内时都是我的同事,他乡遇故知,格外亲切,一下子冲淡了异国他乡的陌生感和长途奔波的疲惫。

我坐在副驾驶位置,听小鱼边开车边介绍这座城市:这条街是皇后大道;这里是酒吧集中区,相当于国内说的红灯区;那个高塔下是奥克兰最著名的赌场,开始建成后,奥克兰人都说它破坏了城市的整体风格,现在都把它当成奥城的地标陛建筑……

这个小鱼,依然是当年那个模样,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内涵丰富又藏而不露,骨子里透着新闻记者特有的机敏、自信和干练,但听得出,移居新西兰数年后,见到我们这些当年一个战壕里志趣相投的友人,话语里流露出的愉快和欣喜。

奥克兰是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城区沿山坡而建,市内高低起伏甚大,常常下坡时在眼前是美丽的海岸,上坡时却是大片如茵绿草铺展,移步换景,让人惊喜不已。已是到达奥克兰的第二天,小鱼驱车带我们在城里随意参观,如同休闲假日,几个同事相约一道漫步闲谈,放松心情。

坐落在市中心的奥克兰中央公园,是奥克兰市民们假日休闲最佳的休憩场所。当我们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这里坐下来享受难得的宁静与日光,一行“老记”们开始追亿往事,畅叙当年“峥嵘岁月稠”的难忘时光时,又看到了那时活泼热情率真的小鱼。

随后,车子绕着康乃尔公园上行,登上伊甸山俯瞰奥克兰,都市全景历历在目:伊甸山死火山口,竟然是绿草油油,形状像口大锅,锅底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远看,美丽的海湾,修长的大桥,高耸的电视塔相映生辉;近观,童话般色彩的小房子,一片一片的街道社区,到处树林掩映,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公园。散落的城区房舍与成群牛羊怡然吃草的田园情景相映成趣,一半是都会、一半是海景的现代都市别有情致,真是又“养眼”又“养心”。难隆有人说,到新西兰会让人的心情整个松懈下来,连这个国家的第一大城市都是这么优哉游哉的景象。

但作为短暂访问的游客,和常年在此谋生者心情自有区别。坐在山顶供人休息的石凳上我问小鱼:出国立足后是否还会回到传媒行当?

小鱼摇摇头:中文传媒机构规模都很小,挣钱太少。主流传媒都是英语,我们这种母语非英语的人是做不来的。

尽管她说这话时很淡漠,但其中的些许无奈还是流露出来。

在伊甸山的东南方,有一座很特别的小山,虽然海拔只有183米,却是奥克兰的地标之一。整座锥形山丘绿草如茵,唯有山顶上长着一棵大树,这就是当地著名的“独树山”。

这里古时的原住民是毛利人。据说,山上从前有许多树木,毛利人痛恨殖民者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将满腔愤怒发泄在此山上。经常趁夜偷砍树木,目积月累终于把山上的树砍光,只剩下山顶的一棵大树,怎么也砍不死。毛利人认为这可能是天意,只好罢手,于是便有了“独树山”这个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字。

一个传说中的故事,凝结着历史书页里的族群仇恨和抗争的血腥味,也记录了外来的现代文明与当地民族传统彼此拉锯般角力而最终融合的过程。

1642年,荷兰航海者作为第一批西方人登上了毛利人居住的这片土地。此后,欧洲捕鲸者、传教士接踵而至。1769年以后,英国海军上校库克船长先后五次在这里登陆,并以英国国王的名义正式宣布新西兰属英国所有。但英国人实施管理还要推迟至1840年2月6日,毛利人部落500个首领与英国王室签署条约,把国家主权交给英国王室,从此新西兰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可以想见,在一个多世纪里,过着原始部落生活的毛利人面对那些外来的入侵者,有过多少殊死的抗争,但木棒战斧终难抵抗坚船利炮,原始状态的土著文明肯定败给近代工业文明。独树山的故事,只不过是这段凝结着毛利人族群血泪史的一个缩影而已。

如今,这一页早随着时光流逝湮灭在往昔的岁月里,2月6日成了新西兰的国庆日。

P1-3

后记

看完书稿,似乎把这十多年来外出走过的路又重走一遍。

一直以来,喜欢那种在路上的状态和感觉,但又不具备“说走就走”的旅行时间和条件,许多时候心在路上而分身乏术,所以遇有机会就不顾疲累地记录下来。而今翻检其中的一部分文字,我问自己,在路上,我遇见了什么?

遇见了一些人,虽然萍水相逢擦肩而过;遇见了沿途的风光,虽然浮光掠影;遇见了风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虽然那是碎片化的点点滴滴;还遇见了我自己……有了这些遇见,旅途不再孤独。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路上。能走多远,只能听天由命,我很欣赏那句话:“我们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所以,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俯察小草,无论是登高远眺、凭海临风,还是“感时花溅泪”,“把酒话桑麻”……都是可收入背囊的旅途风景。

旅途常有这样的情况,告别一段行程时,疲惫中透着几分失落;回首一段行程时,又多了几分恋恋不舍。而今,打开背囊中的记录,不仅自己品味,且希望与人分享,供人品评、引人联想、启人遐思,哪怕仅仅娱人一乐,只要不误人子弟,也算传递了些许正能量,则善莫大焉。

感谢张宇女士,帮我文字把关,该算此书的第一位编辑;感谢白云婷和谭颖女士,在初稿阶段提了很好的意见;感谢王景瑞同志提供了数张所需要的照片;感谢出版社的总编辑、责编、美编、设计等所有环节的朋友,为本书出版花费了心血;也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我的朋友们,你们是我人生旅途上最珍贵的遇见。

2015年5月18日石家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