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红色少年传奇》是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许诺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最新原创的小说集,全书以史实为依据,生动再现了中华红色少年面对日寇临危不惧,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小英雄光辉形象,讴歌中华儿女为了革命信仰不惜献出青春热血,可歌可泣的崇高情怀。该书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内容丰富有趣,人物鲜活可爱,故事情节曲折惊险,插图精美独特,对培养小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小读者奋发图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影响。
《小英雄朱元宝》是丛书之一,主要讲的是朱家村的孩子朱元宝为寻找在前线参加抗日的妈妈,决定北上寻母。一路上,历经许多艰险和磨难,在好朋友和八路军的帮助下化险为夷,决定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八路军,抗日救国,勇斗日寇的传奇故事。
许诺晨著的《小英雄朱元宝》讲述:朱元宝有个小秘密——他的妈妈是一位前线随军广播员,每天晚上听妈妈的广播,成为朱元宝最重要的事。可是有一天,电波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播音中断,朱元宝意识到,妈妈可能出事了。从那一天起,朱元宝觉得自己该长大了,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寻找妈妈的重担,也终于落在他小小的肩膀上。战火纷飞中,朱元宝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开始了寻找妈妈的漫漫长路。一路上,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和困境呢?最终,他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战士吗……
朱元宝回家的路上从来不寂寞,因为有他最好的朋友马大憨同行。
马大憨的大名叫作马从戎,在孩子中年纪最大,个头也最高,还随他父亲和爷爷学了些有板有眼的拳脚,村里不少淘气的小男孩都唯他马首是瞻。马大憨憨厚老实,总是以“习武之人”自居,从小认为自己是个了不得的侠客,常常扮演锄强扶弱的角色,同朱元宝一文一武,倒是相得益彰。
朱元宝和马大憨无话不说,简直就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可就是这样的交情,马大憨仍觉得朱元宝神神秘秘的,总有些事儿瞒着他。每天同行回家的路上,马大憨都会问:“元宝,你今儿的故事又是打哪里听来的?该不会是你瞎编的吧!”
朱元宝吐出嘴里叼着的狗尾巴草,直着脖子说道:“当然是真的,俺可不会瞎编!”顿了顿,觉得好像还不能证明自己,急忙补充道,“谁瞎编谁就是小鬼子!”
马大憨不依不饶地追问:“那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呀?”
朱元宝被他问得烦了,终于忍不住说道:“是俺妈给俺讲的……”
夕阳西下,村子里飘着饭菜香。马大憨拉住朱元宝,有些生气道:“你骗我做啥?你妈妈都好几年不在村子里了,怎么会是你妈妈讲给你的呢?”
朱元宝的爸爸在和小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了,随后,妈妈也离开了村子,只留下元宝和奶奶相依为命,小伙伴们从来都没有听朱元宝提起过他妈妈。
朱元宝仿佛知道自己讲错了话,紧紧抿着嘴,任凭马大憨再怎么追问,也一个字不说。马大憨无奈,加上小肚子也实在是饿了,这才不情不愿地和朱元宝道了别,回家吃饭去了。
朱元宝无奈地叹口气,嘟着嘴回到了家。
奶奶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笑眯眯地问他:“俺们元宝这是咋的了?嘴上能挂油壶子了。”
朱元宝委屈道:“俺想俺妈了!奶奶,您说,俺妈她会回来吗?”
奶奶从锅里拿出两个黄澄澄、香喷喷的窝窝头,塞进朱元宝的手里:“等俺们把鬼子打跑了,妈妈就会回来了。元宝啊,你一定要记住,你的爸爸妈妈,都是最勇敢的战士。俺们元宝也不能怂包,是不是?”
元宝看着奶奶,用力点点头。
这一年,是194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朱元宝的爸爸,是空军第四大队一名杰出的飞行员,参加过许多著名的战役,击落敌机数以百计,可在一次日军突袭中,为掩护战友而不幸牺牲。爸爸很少回家,在他陪伴元宝不多的时间里,曾无数次告诉元宝:“中国绝无被俘之空军,作为一名军人,要么战,要么死。如果有一天,爸爸不在了,元宝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照顾好奶奶和妈妈!”
年幼的元宝总是喜欢叼着狗尾巴草,躺在村口的大石头上看天,好像看的时间长了,就能看到在天上开着战斗机打鬼子的爸爸。
朱元宝在夜里打开了爸爸留下来的收音机,这台老旧的收音机,是爸爸唯一的遗物。元宝虔诚而认真地调整着波段,一阵杂音之后,终于听见了熟悉的声音:“日军调集各部军队十四万余人,进攻河南,发动豫中会战,于今日对豫中发起进攻。我军第一、第四、第五、第八、第九战区共八个集团军约三十万人,投入战斗!”
广播里的声音柔美却又坚韧,朱元宝眼前浮现出妈妈温柔的笑脸。原来,妈妈是一名随军广播员,只要能接收到电波的地方,就能听见妈妈的声音——这也是元宝和妈妈唯一的联系。
P4-7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朋友,给我送来了三本书:《小英雄雷鸣》《小英雄鲁小花》《小英雄朱元宝》。
从书名上看,显然这是“小英雄”系列,我很诧异。说实在的,近些年来,这种醒目的标题已经不多见了。尤其知道这是个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我更感到意外和欣喜了。这个被小读者称为“诺米姐姐”的许诺晨,是个“80后”,她这样的作家介入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写作,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是吸引我阅读其文字的主要原因。我看完了这三本书,有一些话想说说,就算是给这个系列写的序吧。
必须先说说英雄。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不然就不会有辉煌的历史,也不可能存续下来。英雄是民族之魂。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个不乏英雄的民族。自古以来,戚继光荡平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冯子材驱逐法夷……历朝历代,英雄辈出。这些英雄,一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但这些年来,“英雄”在国人心中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渐行渐远,我们似乎无法接近英雄。我很想说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英雄离我们远去了。我记得我少年时那个年代,虽然身处“文化大革命”之中,但英雄的教育从没有中止过。人人崇敬英雄,人人争做英雄。英雄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个中心话题。
如今的中国缺少英雄,这个时代又不太崇尚英雄。青少年现实生活的榜样已从雷锋、董存瑞、保尔·柯察金,变成了比尔·盖茨,变成了哈佛女孩,甚至变成了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你仔细想想,如果一个民族的后代不知道本民族的英雄,没有英雄意识,那这个民族就会没有了支撑,成为软绵的一代人,成为一个软弱的民族。
许诺晨是不是也有过英雄虚无化,然后英雄回归的心路历程,我不知道。但她能静下心来写这么一套“小英雄”系列的小说,我想,她应该是具有英雄情怀的。在她心里,英雄已经回归或者说英雄被重塑。她乐于把笔墨用到这方面来,为小读者写英雄的故事,我以为这很了不得。
许诺晨的“小英雄”系列,塑造了三个抗日小英雄的形象,他们分别是雷鸣、鲁小花、朱元宝。这当然是作者虚构的三个小英雄。我没有和作者交流过,但我想作者在小英雄的选择上,是有过思考的。雷鸣和朱元宝是乡村小英雄的代表,鲁小花则是城市小英雄的代表。也就是说,在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中国的城乡有无数少年英雄在战火中成长,他们在许诺晨的笔下被浓缩成了这三个少年。
《小英雄雷鸣》的故事元素是平常小读者常见的,送情报、搞侦察、打鬼子汉奸,还糅以地道战的元素,惊险是有的,对小英雄雷鸣的形象塑造也相得益彰。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情节细节上有所创新,借助太行山这么一个特殊的地理背景,可能会生发出更有吸引力、更生动、更感人的故事来。
相比之下,《小英雄鲁小花》和《小英雄朱元宝》这方面就做得十分到位。
尤其是《小英雄鲁小花》,背景选在上海这座大都市,故事发生在“淞沪战役”后日本占领时期。作家对人物的设置也很讲究。鲁小花是医生之女,杜柯却和帮会头目杜月笙有亲戚关系,这就把人物关系复杂化了。人物关系搭构得好,故事展开就得心应手。因此《小英雄鲁小花》的行文比《小英雄雷鸣》来得流畅,细节也出之自然并且新鲜感人。用这两个少年,把当时上海的一个青洪帮和一个属于上流社会的名医家庭扯入了叙事的篇目中。这个故事,我在过去的儿童相关题材的文本中没有读过,是有很开阔的叙事背景,很深刻的人物揭示,很新颖的主题开掘的好小说。
《小英雄朱元宝》开篇写听妈妈的“声音”,直到妈妈在广播里的“声音”消失,然后开始了找妈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性的过程,战斗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这部小说的内容也打破了常规,选择了一个唱戏的主情节作为内核,其引出的那个“汉奸”人物是很新颖的。书中的另一人物陈素素有段话,我印象深刻:“记不记得我和你们说过,‘身不由己’和‘迫不得已’?其实,和他比起来,我们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不是吗?江彪和我自幼相识,他如今成了全河南人唾弃的汉奸,可我知道,他是为了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不难,难的是顶着所有人的唾骂和不解,生活在鬼子的眼皮底下,做一个怀着中国心的‘汉奸’……”这个形象,在过去的同类儿童文学作品中是没有过的。
故事结尾,朱元宝的妈妈没有找到,但他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在那些日子中成长。
总之,我觉得许诺晨的“小英雄”系列是很值得少年儿童一读的好书,也是我们当今在文学创作中英雄回归的一种春暖现象。我觉得在这一点上,三本书更是意义非常。
古往今来,英雄主义始终是一面旗帜,印刻着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塑造着高尚的生命和灵魂。英雄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脊梁,支撑着民族的信心和力量,世界各民族都崇尚和歌唱自己的英雄。英雄形象的塑造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闪光点和制高点。一个个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英雄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代表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中最富于生命、最富于朝气的新生力量,衍生着时代的最强音。
国家一级作家、海口市作家协会主席 张品成
许诺晨的“小英雄”系列是很值得少年儿童一读的好书,也是我们当今在文学创作中英雄回归的一种春暖现象——意义非常。
——张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