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文选(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文选》从德国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版中选取了其中期作品进行翻译,尤其是其中关于性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方面的作品,包括了重要的《爱情生活心理学献文三篇》、《神经症患者的家庭浪漫传奇》、《自恋引论》等文章。适合广大对恋爱心理感兴趣者阅读。

内容推荐

想必很多人都感兴趣:当精神分析师在谈论爱情的时候,他们在谈论什么?那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爱情心理的一系列经典分析,就不容错过了。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文选》辑录了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讨论爱情心理的五篇重要论文。在这批论文中,弗洛伊德尝试用“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等概念去剖析人类情爱生活中的深层心理结构,包括男性在择取对象上的潜藏心态、人类心理性冷淡之根源、古今对“处女”的不同态度以及自恋心理的来源。弗洛伊德简练的行文再加上精到的洞见,想必能带给读者无尽的阅读趣味。

目录

译序

神经症患者的家庭浪漫传奇(1909)

爱情生活心理学献文

 之一:论男性对象选择的一种特殊类型(1910)

 之二:论爱情生活最普遍的降格(1912)

 之三:处女身份的禁忌(1918)

自恋引论(1914)

索引

试读章节

成长中的个体摆脱父母的权威,这是发展过程中最为必要也最为困难的一项任务。执行这项任务完全有其必要性,并且人们可以设想,每个健康成长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项任务。的确,社会的进步毕竟有赖于两代人之间的这种对立性。另一方面,存在这样一类神经症患者,人们发觉他们在这项任务上的失败对于其处境形成了制约。

对于小孩子而言,父母起初是唯一的权威和一切信仰的源头。变得和双亲中同性的那一方一样,变得和父亲和母亲一样强大,是童年这段时期最强烈、最有影响力的愿望。不过,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孩子不可能不逐渐认识到父母所属的范畴。他认识了别人的父母,把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做比较,并因此有权质疑自己父母的无可比拟和独一无二。在孩子的生活中引发不满心态的小事给了他批评父母的机会,并且让他把别人的父母在很多方面都更可取这一既有认识用于向其父母进行这种表态。我们从神经症心理学得知,在性方面最强烈的敌对性[心理]活动和其他[心理]活动在此共同发挥着作用。这些诱因的主题显然是受到冷落的感觉。只不过,让孩子受到冷落或者至少让他感觉自己受到冷落的场合太多了,这时候他会怀念父母完满的爱,尤其对必须和其他兄弟姐妹分享这份爱感到遗憾。他个人的喜好未能得到足够的回应,这一点于是就在下面这种想法中找到了出气口,而这种想法从童年早期开始就经常会被有意识地回想起来,即他是一位继子或一位养子。许多后来没有患上神经症的人经常回想起他们——大多受到阅读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并回应父母表现出敌意的场合。不过这里已经显示出了性别[所产生]的影响,男孩更多表现出对他父亲而非母亲的敌对行为,并且相比于想要摆脱母亲而获得自由的倾向,他所表现出的想要摆脱父亲而获得自由的倾向要强烈得多。女孩在这方面的幻想活动(Phantasiet?tigkeit)可能表现得要弱得多。在这些被有意识地回想起来的童年期心理活动中,我们找到了让我们能够理解神话的因素。

接下来,很少被有意识地回想起来却又几乎总是被精神分析事后证实的,便是这种已经开始了的疏远父母的后续发展阶段,人们可将其命名为“神经症患者的家庭浪漫传奇”。下面这种完全特殊的幻想活动一定属于神经症的本质[特征],不过也属于每一种较高天赋(Begabung)的本质[特征]:这种幻想活动最早出现在童年时期的游戏中,而现在大约开始于前青春期(Vorpubert?t),并且延续了家庭关系这一主题。这种特殊幻想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广为人知的做白日梦(Tagtr?umen),它在青春期之后依然大大延续了下去。对这些白日梦(Tagtr?ume)的一种细致观察告诉我们,它们服务于让生活回到正轨的愿望,并且首先有两个目的:爱欲的(erotische)和雄心勃勃的(ehrgeizige)(不过在雄心勃勃的目的背后多半也会安插有爱欲的目的)。在上述时期,孩子的幻想会忙于执行这样一项任务,即摆脱被贬低的父母,并且用通常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来取代他们。在此,[幻想]与真实经历(对于封地领主或土地所有者以及宏伟都市的认识)之间偶然的巧合派上了用场。这些偶然的经历唤起了孩子的嫉妒,而这种嫉妒表达在了用更高贵的人物来取代父母这样一种幻想中。在构建这些幻想——它们在这时候显然是有意识的——的技艺方面,一切都取决于孩子所拥有的技能与材料。同样还涉及到在经过或多或少的努力之后,幻想是否达到了逼真的程度,是否得到了精心的加工制作。孩子在尚缺乏关于[婴儿]出生的性知识时就达到了这一阶段。

P1-5

序言

翻译“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部文选的缘起,还要追溯到笔者2016年夏天参加四川大学与巴黎八大(Vincennes-Saint-Denis)联合举办的中法精神分析大会前后,在成都组织的一期关于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的研讨班。当时因备课之故,笔者重读了弗洛伊德相关的德语文本,越发觉得拉康所言在理。弗洛伊德一生著述颇丰,在有生之年还曾荣获歌德文学奖,其行文本来一气呵成、条理清晰。反观国内现有的一些译本,却往往佶屈聱牙,有的甚至内容颠倒、逻辑混乱。除了译者语言能力的问题之外,这一方面是由于绝大部分译者从英译本转译的缘故,因此多少会受到英译本的误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许多译者并非专业从事精神分析或心理学的人士,对于弗洛伊德相关的思想学说或问题语境了解不深、把握尚浅,对于某一段文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又疏于推敲、妄加揣测,往往只有一知半解便匆匆下笔,遂成就了些不伦不类的急就章。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20世纪西方整个思想与文化领域影响甚巨,他本人也完全堪称20世纪西方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国学界尽管从清末民初便由王国维先生等人引介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陆续由高觉敷、孙名之等老一辈学者从英译本转译出了《精神分析引论》、《释梦》等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代表作,然而时至今日,却依然没有一套从德语直译的“弗洛伊德著作集”——遑论“全集”——问世,这不得不说是国内学界的一大憾事。

然而细细想来,这样一套著作集迟迟未能问世,其中亦有道理可循。坦白说来,尽管弗洛伊德的大名在国内的思想界和文化界早巳如雷贯耳,但他实际上所受到的学术待遇却和哥白尼与达尔文等伟大人物一样有着难言的尴尬: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对其思想学说都略知一二,但也大都浅尝辄止,鲜有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研究者。如此一来,弗洛伊德在国人眼中更多就成了一位享有高度曝光率的“学术名人”,而非一位严谨治学的思想家。正因为如此,尽管他的主要著作如今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有的著作甚至还有好几个译本,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们当作大众通俗读物而非专业学术著作来阅读的。平心而论,面对从英文转译而来的各种中译本如今在国内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的景象,鲜有译者愿意再“锦上添花”,很难为了再增添一个不见得更好的译本而专门花费时间精力去修习德语。

……

弗洛伊德在《自恋引论》中对两性心理所展开的上述这些极具洞见、发人深思的剖析,使得这篇文章完全有资格跻身其爱情心理学研究优秀作品的行列。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却不止于此。正如他本人在文中所坦陈的那样,他写作本文的直接动因,乃是在此前几年(1911)对施瑞博(Schreber)庭长这位妄想狂的自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主要建立在转移神经症研究基础上的力比多理论,在解释这类非转移性的神经症方面遇到了困难,并由此遭到了荣格的挑战和歪曲。因此,弗洛伊德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澄清他本人的立场与观点,通过正式引入“自恋”概念,并且对“原初自恋”与“继发自恋”、“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等概念进行明确区分,由此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其力比多理论,使其能够更加合理地解释妄想狂、妄想痴呆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进程。在这个意义上,《自恋引论》堪称弗洛伊德在心理病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篇重要作品。不仅如此,由于弗洛伊德在深化其力比多学说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性冲动及其可能经历的命运(压抑、升华、理想化等)展开颇具启发性的探讨,并且也已经开始对自我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因此《自恋引论》同时还是弗洛伊德接下来一段时期包括《冲动以及冲动的命运》(1915)在内的一系列元心理学研究的先声,以及他在20年代正式提出的“第二区位论”(它—自我—超我)的引论——正如拉康后来准确指出的那样。

在本书的编排、校订与出版的整个过程中,编辑哲泓兄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华东师大出版社六点分社的社长倪为国先生也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深受感动。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书是笔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译作,虽然笔者在整个翻译与校对的过程中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怠慢,但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各位方家与读者诸君不吝赐教,以期将来能有更多好的弗洛伊德著作译本与大家见面。

卢毅

二○一七丁酉年春

于申城何陋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