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精)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罗杰·洛温斯坦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巴菲特传》作者罗杰·洛温斯坦作品,《财富》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商业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两位诺奖得主,一部量化基金折戟沉沙的故事。

《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精)》向读者介绍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崛起华尔街、对冲基金、常胜将军、“中央银行”、坠落深渊等内容。

内容推荐

罗杰·洛温斯坦著的《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精)》是《财富》75本商业人士必读书之一。

1994年,华尔街。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成立了。这家基金是天才的“梦之队”:是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约翰·梅里韦瑟;合伙人包括以期权定价模型而荣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以及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兼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林斯等。

这样一支号称“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梦之队,在成立之初就毫不费力地说服80名创始投资者每人至少拿出1000万美元。这些投资者包括:

贝尔斯登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美林证券在当时也购买了其一大笔股份,用来出售给自己的大客户;瑞士联合银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定位为其大的投资对象……

在50个月之内,该基金的资本由初的12.5亿美元上升到48亿美元,实现了约40%的年均回报率和185%的总资本收益率。

然而,在1998年3~9月的短短6个月内,该基金却整整亏掉50亿美元,甚至在这年的某一天之内就亏掉5.53亿美元。后濒临破产,连美联储都不得不出面召集由14家大银行组成的银团对其救助……

目录

序言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

 第1章 梅里韦瑟

 第2章 对冲基金

 第3章 春风得意

 第4章 大胆投资

 第5章 你争我夺

 第6章 诺贝尔奖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陨落

 第7章 风云突起

 第8章 全面溃败

 第9章 人性贪婪

 第10章 营救行动

尾声

后记

注释

试读章节

第1章 梅里韦瑟

如果说约翰·梅里韦瑟在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任职期间有何心得的话,那就是面对亏损毫不畏惧,坚持到底直至获利。说到这里,不得不谈谈梅里韦瑟的资金管理风格是如何形成的。1979年,一家名为埃克斯坦的证券交易公司(J.F,Eckstein & Co.)濒临倒闭,公司老板来到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讨论并购。参与讨论的有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的合伙人和梅里韦瑟,当时他只有31岁,长着一张娃娃脸,还是个交易员。埃克斯坦对他们说:“我有一笔很好的交易,但是公司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你们能否考虑收购?”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埃克斯坦公司从事的是国库券期货交易,顾名思义,它交易的是以未来固定价格提供美国国库券的合约。国库券期票的交易价格往往比现票稍低,在套利交易中,埃克斯坦会买入期票、卖出现票,然后等待两种价格的收敛。因为大部分人的心理都一样,都希望以与现票相同的价格购买期票,因此自然会期望两者的价格逐渐趋同。这就是套利交易的本质,它不但是埃克斯坦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操作秘诀,也是每一位套利者的操作方式。实际上,埃克斯坦并不清楚这两种证券的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这一点根本无足轻重。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这两种价格会相对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买入期票、做空现票(即预测现票价格会下跌),埃克斯坦做的是双向赌局。无论价格是涨是跌,这种操作都可以保证一半胜率和一半赔率。只要期票这种价格低廉的资产的上涨(或下跌)幅度稍微大于(或小于)现票的上涨(或下跌)幅度,埃克斯坦就能确保盈利面大于亏损面。这就是套利交易的基本概念。

埃克斯坦已经尝试过这种赌局很多次,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随着钱赚得越来越多,他的赌注也开始逐渐加码。但是不知为何,1979年6月这种稳赚的模式出现了逆转,国库券期票的价格超过了现票价格。但自信满满的埃克斯坦并未在意,认为这种异常情况会被市场自动调节过来,于是投入重金进行交易。遗憾的是,这一次期票和现票之间的价格差并未收敛,而是变得越来越大。面对无力支付的高昂保证金,埃克斯坦只能变卖公司。

当时,梅里韦瑟刚刚在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内部成立债券套利部。他马上意识到埃克斯坦的操作方式可行,因为国库券期票和现票之间的价格差迟早会出现收敛。那时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的总资产只有2亿美元,如果同意收购就可能蒙受上千万美元的资本损失。经过一番讨论,各位合伙人虽然惴惴不安,但还是接受了收购方案。接下来的几周,价格差持续扩大,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出现严重亏损。公司的资本金余额每天都记录在一本小册子上,放在合伙人艾伦·法恩的办公室门口。每天下午,大家都会紧张不安地朝法恩的办公室张望,想知道今天又亏了多少。每到此时,梅里韦瑟总是一脸镇定,最后一个过去查看。公司经理约翰·古特弗罗因德对他说:“这笔交易最好赶快盈利,否则就炒你的鱿鱼。”

最后的价格差果然出现了收敛,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大赚了一笔。由于当时几乎没人懂金融期货交易,只有梅里韦瑟熟悉如何操作,所以次年他就晋升为公司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他的小部门——固定收入套利交易部,现在有权使用公司的资金进行差价交易了。至此,梅里韦瑟找到了自己的终生目标。

1947年,梅里韦瑟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罗斯兰地区的罗斯莫尔,成长在理查德·戴利(时任芝加哥市长)打造的以民主党和爱尔兰天主教为特征的区域环境中。梅里韦瑟有兄弟三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包括住在对门的四位表兄妹。在其童年生活中,整个社区就是他们的家,梅里韦瑟几乎认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里面有篮球场、小商店和教堂。社区东面紧挨着伊利诺伊州中央铁路局的铁道,北面是一排红色木栅栏,再过去是空旷的停车场和各种工厂。这个地区说不上贫困,但也绝不算富裕。梅里韦瑟的父亲是个会计,母亲在教育局工作,两人都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梅里韦瑟一家住在一栋不大的樟木屋内,门前有整洁的草坪和小花园,跟这一带的其他住家毫无二致。在这里,家家都把孩子送到教区学校上学,如果不去会被视为异类,被讥笑为“公校生”。青少年时代的梅里韦瑟身穿淡蓝色衬衫,戴深蓝色领带,先后就读于圣约翰小学(St.John de la Salle)和门德尔天主教高中(Mendel Catholic High School),接受奥古斯丁牧师的教育。天主教学校有严格的体罚制度,老师会用尺子抽打学生的手掌,或是命令他们跪着上课。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梅里韦瑟从小便养成了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他童年时代的朋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回忆称:“我们上小学时从不敢荒废时光,因为嬷嬷们会惩罚行为越界的学生,警告他死后要下地狱。”或许是半开玩笑,据说罗斯莫尔地区的男孩子长大了只有三条出路:上大学、当警察,或是蹲大牢。梅里韦瑟和很多孩子一样,对此一直深信不疑。

作为一个聪明且讨人喜欢的学生,梅里韦瑟的成功似乎是注定的。由于数学成绩优异,他加入了全美高中荣誉生协会,而数学成绩优异是一项成为债券交易员不可或缺的素质。或许是数学的规律性吸引了他,梅里韦瑟对这门课非常着迷。此外,他还表现出了极大的自律性,就好像行为越界会招致牧师的体罚一样。尽管梅里韦瑟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根据一位好友的回忆,学生时代的他从未惹过什么大麻烦。’梅里韦瑟非常善于处理个人情绪,能够用镇定自若的表情掩盖内心的鲁莽冲动,隐藏真实的行为动机。总而言之,他虽然聪明,但算不上是天才,讨人喜欢但算不上出类拔萃。在他所处的那个社区和时代,梅里韦瑟是个挺普通的孩子,并无与众不同之处。

P2-5

序言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位于华尔街中心,坐落于一片灰白色砂石地带。作为1924年兴建的城市地标建筑,它和周围气势恢宏的高楼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这一带遍布便利店和餐厅,还有随处可见的证券交易公司和银行。联邦储备银行的隔壁是一家修鞋店和日式烤鱼店,再旁边是大通曼哈顿银行,一个街区之外是J.P.摩根银行,再往西是俯瞰哈德逊河的美林银行和人民证券,河对岸是美洲银行,美林的大部分客户也集中于此。这些银行大楼让人感觉空间开阔畅通无阻,而采用佛罗伦萨文艺复兴风格的联邦储备银行大楼则显得十分压抑,高大的拱窗被铁栅栏重重包围,位于自由大道的大门外则是一排黑色铸铁岗亭,由荷枪实弹的保安把守。

对于美国央行—联邦储备银行来说,纽约分行是其整个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处华尔街,所以它为美联储在华盛顿的管委会扮演着市场耳目的角色,而当时负责领导该管委会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艾伦·格林斯潘。纽约分行的行长是人高马大的威廉·麦克唐纳,此人经常约谈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的高管,希望随时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特别是那些可能造成市场动荡或是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信息。麦克唐纳总是隐居幕后,因为联邦储备银行的管理活动一直备受争议,它既要为华尔街熙来攘往的人群提供服务,又必须在高度民主化的市场中行为低调。如果说有什么情况需要麦克唐纳亲自出面调解,哪怕很小的活动也会在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甚至会引发全面危机。然而在1998年初秋的这起事件中,麦克唐纳不但亲自出马,甚至还做出了罕见的高调举动。

这起事件的源头似乎微不足道,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会惊动整个美联储。不过世间的重大纷争不都是这样开始的吗?“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美国独立战争,斐迪南大公遇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火药桶一旦点燃,危机便一触即发,导致整个世界都变了模样。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这是一家位于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市的私营投资合伙公司,距离华尔街只有40多英里的距离。这家公司服务的投资者仅有100名,员工数量还不到200人,而听说过这家公司名号的美国人连1%都不到。这是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刚刚成立5年。

但是在1998年9月23日那个周三的下午,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却着实惊动了整个美国金融界。为了应对这家公司引发的危机,麦克唐纳召集(用美联储的话说是“约谈”)了华尔街所有重要银行的头脑。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信孚、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高盛、J.P.摩根、雷曼兄弟、美林、摩根士丹利添惠和所罗门美邦等银行的首席执行官齐聚一堂,在美联储大楼十层的会议室里紧急磋商。他们讨论的问题不是解决某个拉美国家的财务危机,而是如何挽救同行于水火。一同参加会议的还有纽约证交所董事会主席和欧洲各大银行的代表。美联储从未经历过这种大场面,会议室内甚至没有足够多的真皮座椅,以至于好几位执行官不得不坐在临时准备的金属折叠椅上。

虽然麦克唐纳是政府官员,但是这次会议却是秘密进行的。对于大众来说,美国正处于历史大牛市的巅峰时期,只不过市场近期表现跟往年秋季一样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自8月中旬以来,俄罗斯卢布债务违约,全球债券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不过,这并不是麦克唐纳约见各大银行高管的原因。

这些高管齐聚一堂的原因,是为了商讨如何拯救处于破产边缘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管理者约翰·梅里韦瑟曾在著名的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担任交易员,这位来自美国中西部,性格和善又带有几分谨慎的掌门人在美国金融界很受欢迎。各大银行就是因为他的面子才为这只基金融资,而且同意为其提供极为优惠的贷款条件。实际上,梅里韦瑟只是这家公司抛头露面的人物,该基金的运作核心是一群高度聪明、拥有众多博士头衔的套利高手。这群人里不仅有大学教授,还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非常聪明,而且他们自己也深知这一点。

成立4年来,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一直都是华尔街艳羡的目标,因为该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40%,而且从未有过败绩或不稳定的表现,好像和任何市场风险都不沾边。基金的超级智囊似乎可以玩转充满不确定性的债券交易市场,成为当代金融界当之无愧的精英。

这只行事低调的套利基金积累的资产高达1000亿美元,而这些资产几乎全部都是借来的,准确地说是从麦克唐纳邀请参加会议的各大银行借来的。这笔债务虽然庞大无比,但还不是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最糟糕的问题。更可怕的是,该基金投资的数千笔衍生品合约早已渗透到华尔街每一家银行的业务中。这些对市场价格进行外围对赌的合约累计起来更为惊人,其风险敞口远远超过1万亿美元。

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违约,在座所有银行持有的合约都会无法兑现,因为合约的另一方会必然破产。换句话说,每一家银行都会遭遇史无前例的且完全无法抵御的巨大风险。这无疑是非常尴尬的处境,每一家银行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抛售合约,尽快卖掉基金的抵押资产套现。

市场交易风险古已有之,但金融衍生品却是相对新鲜的事物。作为管理机构,美联储担心的是此类新型证券的潜在风险,因为它们和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紧密关联,早已形成高度复杂的共生系统。在这张巨大的金融网络链条中,如果其中重要一环断裂,谁也不知道将会引发怎样的灾难。麦克唐纳担心整个市场会因此陷入停顿,交易被迫中止,最终导致金融系统崩溃。

贝尔斯登银行首席执行官詹姆斯·凯恩表示,如果这只基金的可用现金流低于5亿美元,那么贝尔斯登将不再清算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交易,而会将其彻底扫地出门。要在当年年初这绝对不是问题,因为该基金的资产当时高达47亿美元。然而就在短短5个星期的时间里,准确地说自从俄罗斯卢布债务出现违约之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经营便每况愈下,资产已经降到最低水平。凯恩认为这家公司就连多挺一天都毫无可能。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求助过巴菲特、索罗斯和美林银行,求助过每一家能够想到的银行,但仍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因为如此,麦克唐纳才会像教父一样召集各大银行“家族”聚会,商讨如何施以援手。如果哪家银行抱有私心,偷偷抛售该基金的债券,势必会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反之,如果大家齐心合力,或许这场危机可以得以顺利化解。尽管麦克唐纳没有明示,但是他希望在座的银行高管能够筹集40亿美元来拯救这只基金。这件事必须在当天完成,再拖一天都于事无补。

但是这些银行高管可不这样想,因为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麻烦。这家公司一向行事隐秘,旗下的数学天才在和华尔街投行打交道时根本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例如,曾推动该公司成立的美林银行一直希望同这只基金建立稳定互惠的盈利合作关系,其他投行也纷纷向其示好,但是该基金对它们根本不屑一顾。这些数学天才总是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银行合作,却从不考虑对方提出的条件。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想不到趾高气扬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如今也会低三下四地乞求投行的帮助。

另一方面,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疯狂交易导致的风险也给这些投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由于出现巨额交易损失,高盛银行首席执行官乔恩·科尔辛因此备受公司合伙人的指责,他们不愿意动用正不断减少的资本去救助竞争对手。旅行者集团和所罗门美邦公司董事长斯坦福·韦尔也蒙受了巨大的交易损失,韦尔担心这些损失可能危及公司和花旗集团的合并,这可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标志性事件。韦尔最近刚刚关闭了公司的套利交易部门,几年前该部门曾是助力梅里韦瑟开展投资业务的成功跳板。现在,他已经无意再出资拯救这家公司了。

麦克唐纳环顾四周,在座的投行高管无一不和这只基金存在交易,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自身难保。如今这些投行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这让高管们和麦克唐纳不由地担心,这场由亚洲货币贬值意外引发并波及俄罗斯和巴西,进而累及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全球性风暴,将会彻底席卷整个华尔街。

由于被质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过度交易,雷曼兄弟银行董事会主席理查德·福尔德一直努力辟谣称银行不会倒闭。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的情况也不乐观,集团驻美国代表戴维·索罗认为瑞联银在相关交易中陷入太深。由于对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错误投资,导致银行出现巨额损失。来自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托马斯·拉布里克曾为该公司的对冲基金提供过5亿美元的贷款,现在后悔不已的他只想尽快收回这笔贷款。

在这群人当中,美林银行董事会主席戴维·科曼斯基最为忧心忡忡。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美林的股价已经被腰斩,19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凭空蒸发。由于在债券交易中出现巨额损失,美林银行的信贷评级水平也岌岌可危。

科曼斯基个人向该基金投资近100万美元,他非常担心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一旦倒闭将会造成怎样可怕的后果。与此同时,他也很清楚各大投行对这家公司的冷淡态度。可以说,想要所有投行一致出手营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可能性非常渺茫。

科曼斯基认为,贝尔斯登银行特立独行的执行官凯恩是破解坚冰的关键。负责对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进行交易清算的贝尔斯登比在座的其他投行的高管更为了解对冲基金业务。看到各位高管紧张得坐立不安,科曼斯基的副手赫伯特·埃里森开门见山,直接问凯恩有何想法。

凯恩的回答斩钉截铁:“贝尔斯登银行绝不会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投资一毛钱。”

此言一出,华尔街高管们陷入沉默。紧接着,会议室内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后记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营救行动十年之后,华尔街经历了以下巨变:抵押房贷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雷曼兄弟银行倒闭,美联储出手救助美国国际集团,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转变成为商业银行。美国货币市场深陷危机,财政部被迫斥资营救。美国政府很快推出并批准了推动联邦投资国内银行的立法方案。这场风暴激荡之时,包括各种产品在内的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持续恶化的恐慌情绪。正如十年前的那个周末一样,华尔街投行主管再次被召集到美联储纽约分行,被要求出资营救岌岌可危的同行,以免为整个国家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在他们当中唯独有一家银行不见踪影,即当初拒绝参与营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贝尔斯登银行。2008年3月,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银行在美联储的要求下被摩根大通全面收购。据说,严重亏损的贝尔斯登银行并没有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案例中汲取教训。实际上,有哪一家投行不是这样呢?从整个华尔街到其监管机构,哪一个不是在重复昔日的蠢行,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呢?

本书写作时正值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全面溃败之后不久,这件轰动金融界的大事不过是个市场个例。这一看似尘埃落定的事件,如今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影响。2008年金融市场风暴之后,本书讲述的故事已不再是随机出现的孤立事件。回顾十年之前,梅里韦瑟交易员的传奇经历在当今时代并不罕见。现在看来,如果说我们所处的是史无前例的市场动荡时代,那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衰落无疑是一个被忽视的警告。就像大地震之前出现的轻微颤动一样,这一市场异常现象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时和现在的市场暴跌,其中的相似之处一目了然。每到紧要关头,华尔街的天才们总是用过高的杠杆率让投行深陷危机。他们钟情的是各种时髦复杂的金融工具(如葬送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股市波动率”,以及2008年极为流行的抵押担保债券),无论普通投资者还是专业信贷机构都无法对这些产品进行评估。此类产品的估价,都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完成的,其中存储了海量的历史交易价格。无论十年前还是今天,这些模型都无法“向前看”。21世纪前十年的住宅价格一直在稳步上升,但对于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国际等信贷评级机构,以及投资抵押债泡沫的贷款机构、投行和借贷人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这些市场中,市场价格呈一路下跌趋势,损失(即抵押债违约)的分布扩大到了钟形曲线之外,大大超出了历史经验的预测范围。这种情况正是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出现惨败的原因。格林尼治的天才们对市场模型的判断深信不疑,认为任何一个交易日都不可能出现超过3500万美元的亏损。没想到俄罗斯债务违约之后造成市场高度动荡,以至于基金在8月的某一天就损失了5.53亿美元。十年后,因为把抵押债证券列为优质投资产品而声名狼藉的惠誉国际,哪里会想到房地产价格2%~3%的下跌竟会引发金融系统全面崩溃?在这次危机中,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超过30%的暴跌。

这一惨痛经历再次让我们意识到,投资杠杆率过高的巨大危机,以及利用数学模型进行风险管理的不可靠性。梅里韦瑟也再次遭遇滑铁卢。2009年,就在(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结束后成立的)JWM合伙公司成立十年之后,梅里韦瑟的投资再度出现严重亏损,导致基金被迫停止经营。显然,这两段失败经历之间在某些重要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解体的危机蔓延到了国外,对俄罗斯影响尤其显著;另一方面,那场危机并没有表明美国经济出现根本性问题。但十年后的这次危机则不同,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次危机始于住宅房地产行业,是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基本要素之一。尽管两次危机之间有很多对比之处,但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1998年和2008年发生的两次市场风暴会演变成金融界的常见现象,而不是个别状况呢?虽然造成危机出现的起因各不相同,但由此形成的反应却是毫无例外的市场恐慌。如今,这种情况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其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那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暴跌超过22个百分点。其后是1990年出现的垃圾债券市场暴跌,使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拖累。1997年,国际交易市场出现一系列恐慌抛售,导致东南亚各国货币严重贬值。2001年倒闭的安然公司,由于依靠合伙公司秘密操作金融衍生品交易,为美国市场带来了巨大波动。一直以来,可以说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之前,美国经济的整体表现还是比较平稳的,但作为其外在表现的金融市场却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

……

此时的金融市场已经是无处不在。这么多泡沫接踵而来,而且一个比一个严重,让我们变得毫无招架之力,似乎已经成了屡见不鲜的平常事。无论事前预防还是事后弥补,过度的市场投机活动不一定总能引发管理干预。尽管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和1998年市场风暴之间的遥相呼应还是足以引起人们的某些关注。首先,有效市场或完美市场理论可以寿终正寝了。格林斯潘曾公开表示,私营机构交易的衍生品业务无须监管,因为当事双方出于自身利益会使企业主动避开风险。但是这一说法对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并不适用,对雷曼兄弟银行也不适用。由此可知,私营机构(包括对冲基金、评级机构和银行)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并不是指导未来价格趋势的有效手段。即使这些模型被政府管理机构采用,它们也不是毫无瑕疵的,因为它们始终把历史交易数据作为判断未来趋势的依据。我们必须强调,市场并不是完美的,它由无数的投资者组合而成,其中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通常是理性的,但通常并不等于永远。

实际上,就算高度理性的投资者也会出现恐慌。就像电影院的观众遇到大火时,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想要逃命一样,恐惧感的蔓延会使金融市场具有本质上的不稳定性。恐慌情绪的敏感作用在信贷市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信贷实际上是放贷者对借贷者所下的赌注,每一笔贷款都有可能无法收回。当市场估价作用消失时,大量交易者不是获得信贷就是失去信贷,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导致系统大面积的失效。正是出于对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担忧,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和抵押贷款泡沫等危机才会形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究其原因,这些危机都是过度负债导致的结果。在传统金融行业时代,一家银行或企业的倒闭并不会触发信贷市场的全面瘫痪。如今,一个企业(或国家)出现危机,全球金融市场都会收紧信贷。受此影响,(企业)偿付能力变得极不可靠。当机构长期需要资本而市场却陷入短期回旋时,其偿付能力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绝不是最后一个抱怨市场形势对其不利的金融机构,贝尔斯登银行和雷曼兄弟银行也遭遇过类似问题,但市场对于这些抱怨却充耳不闻。对此,或许只有两种方式可以让企业避免风险。第一种方式是更严格地限制纯赌博性质的信贷交易市场,如信贷违约互换产品。第二种方式是,存在偿付问题的投资机构不得过度依赖任何形式的资金杠杆,特别是各种“热钱”,即短期市场融资。遗憾的是,这些教训在长期资本基金惨败之后已经被投资者彻底忘记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历史风险不会再次出现。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提醒我们,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惨痛的历史教训未来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如今回想起来这只对冲基金戏剧化的迅速溃败,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用默顿·米勒的话来说,当市场中到处都是过度杠杆的交易者,当人人都用高深莫测的金融工具进行豪赌时,由此带来的可预见的风险,远比一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实际上,只要我们的金融系统依然以这种方式运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的案例就不会退出时代和历史的舞台。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每一个严肃认真的投资者、基金管理者以及交易员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赌金者》一书能扩大并加深读者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本非凡而发人深思的作品。

——巴顿·比格斯,摩根士坦利资产管理公司前董事长,畅销书《对冲基金风云录》作者

本书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思路清晰明朗,全面讲述了套利市场的成功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风险、傲慢与贪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纽约时报》

在洛温斯坦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贪婪和傲慢于一体的真实故事……他用光彩炫目的才华为我们揭开了套利世界的神秘面纱。

——《商业周刊》

本书真的可以说极具吸引力……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多谜团,很久以来,它都令人感觉到云雾缭绕,然而,本书的脱颖而出,却让世人能够更清晰地看清它的幻灭,这真的太让人着迷了!

——《华盛顿邮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