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海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形成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海上之路不仅是历史上中外各项交流的通道,而且是现今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陶红亮主编的这本《海上丝绸之路》阐述了海洋丝绸之路的起源、发现及沿途经过的国家、各著名的港口等,以及海上航线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本书内容,我们将为读者揭开海上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
陶红亮主编的这本《海上丝绸之路》以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港口为主线进行展开,详细解读了各个港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兴起到衰落,婉如一幅历史画卷。言语简单明了,却不乏浓厚的历史气息。书中内容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交通、造船、港口、宗教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内容力求贴近史实,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我国拥有着悠久的海洋文明,勤劳的先民们早在7000多年前就会建造独木舟,渐渐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随着时间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输入世界各地,阿拉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香料也不断传入古代中国,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中国是丝绸、瓷器的故乡,我国古代纺织业、陶瓷业十分发达,这些独具东方特色的商品踏上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地,同时还伴有书籍、雕刻、绘画、建筑艺术等的传播。世界各国文化多彩多样、各有特色,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同时也吸收与众不同的文化。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明珠、象牙、猫眼石、香料、水晶、宝石、玛瑙、沉香、胡椒等货物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佛教文化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博大精深、绚丽多彩。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秦始皇时期,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仙山上住有仙人,仙人长生不老,自然有长生不老药。当时有个叫徐福的人,懂医术、学修仙,而且航海知识颇丰,秦始皇就派他带三千童男女、谷物、百工前往东海求仙药。徐福没有找到仙山,却到达了日本,百工中有善于种桑养蚕的女工,因此养蚕织布技术就在日本传播开来,徐福也被后世称为“蚕神”。从此以后,古代中国人陆续从山东半岛出发,经过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明,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罗织技术就已经在日本出现。但当时仅仅有衣服之状,还没有花饰装饰。到了公元3世纪,中国的刻版印花技术和丝织提花技术传人日本,日本的服饰不再是单调的色彩搭配,开始绚丽多彩起来。后来,印花技术不断进步,隋朝时期,镂空版印花技术开始流行,后来也传人日本。唐朝时期是中日两国交往的繁荣时期,日本派大量僧使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这些使者和僧人将当时唐朝的织布制衣技术带回了日本,对后来日本和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朝时期是我国丝绸的繁荣时期,丝绸也从一般的商品上升到朝廷贡品。当时江浙出产的丝绸大多运送到日本的首都奈良。奈良正仓院渐渐成了贮藏文物的场所,里面至今收藏着狮子唐草奏乐纹锦、鹿唐草纹锦、彩色印花锦缎、莲花大纹锦等十分珍贵的丝织品。
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特别是宋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政府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投入,并且在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中国的丝绸诸如苏杭五色缎、丹山锦、花宣缎、水绫丝布等远销日本,成为了当时主要的输出商品之一。
我国古代还与东南亚地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明朝建立后,海盗常年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和海盗,下令实施海禁,只允许官方贸易往来,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私人商品贸易进入了艰难时期。明成祖继位后,这位皇帝十分热衷于海上事业的发展,希望可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展示大明帝国的强盛,对先祖留下的“海禁”政策虽不废除,但也稍加放松,于是就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率领将近3万人、240多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上丝绸、瓷器、金银器具等货物,浩浩荡荡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就把金币、锦绮纱罗等物赐给这些国家。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大大加深了我国与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谊。
马六甲海峡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有着长达两干多年的通航历史,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十字路口”,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我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向西方传入,马六甲海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便积极开展了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为后来“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唐朝时期,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日本,加深了中国与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达到极盛,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对当时元朝的繁荣昌盛有详细的记载。海上丝绸之路转变于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的影响,这条古老的海上通道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P2-4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仅拥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而且海岸线绵长,总长达32000千米。北起辽宁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
我国海域广阔,7000多个岛屿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我国海域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气候带,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石油、天然气、海边矿砂、海底矿产、大洋矿产资源等。
我国是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上古先民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我国也是最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民族之一,秦朝时期,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就开始了对珍珠产业的开发。
“丝绸之路”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得以开辟,最初的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1903年法国学者沙畹在他的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于是才有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
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是我国古代先民长期海洋探索发展的结果。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丝路”和“南海丝路”,“东海丝路”是从山东半岛出发,经渤海湾,过辽东半岛,后达到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东海丝路”是秦汉时期同朝鲜半岛、日本交流的重要路线。唐宋以后,“南海丝路”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南海丝路”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发,到达东南亚、非洲等地。
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征伐岭南,在岭南设立三郡,后建立南越国。南越人善于造船,精通航海之术,已经与南海区域国家有贸易往来。西汉时期,汉武帝灭南越,进一步开辟海上贸易航线,远至印度。
唐宋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繁荣时期,以广州、泉州、宁波为主的对外贸易港口十分发达。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中日之间互派僧使成为当时交流的一大特色。中国的丝绸、瓷器、绘画、书籍等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同时海外的象牙、犀角、香料等也输入中国。
到了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极盛。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对当时海外贸易的盛况赞不绝口,有一次他到泉州考察,泉州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场面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万千,称泉州港为“东方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海禁政策时废时兴,东南沿海港口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少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乾隆二十年(1755年),只留广州“一口通商”,一时间,各国商船云集广州黄埔港。 自明清以后,世界风云变幻,列强侵扰不断,这条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终于在战争的号角中步入了晚年,容颜苍老、步履蹒跚。
自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就像是一道希望的曙光,使它涅槃重生,这条沉寂了很久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荡漾着一个闪耀的名字——郑和。明朝时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远下西洋,沿线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页灿烂篇章。
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灿烂的“海丝”文明,这些文明以遗迹的形式传承至今,南海神庙便是其中之一,南海神庙自隋朝建立以来,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庙中的珍贵碑刻,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史实材料。
这本《海上丝绸之路》以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港口为主线展开,详细解读了各个港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兴起到衰落,宛如一幅历史画卷。书中言语简单明了,却不乏浓厚的历史气息。
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政治、经济、交通、造船、港口、宗教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力求贴近史实,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另外,本书紧扣当下发展潮流新趋势,对新世纪提出的“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做了全面阐释,为再创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