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绛传(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亭后西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我来了,刚好你也在

古月堂前初相见

杨绛一直有个“清华梦”,但圆梦的过程,却坎坷而曲折。

我生平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清华本科。家人和亲友郑重其事为我选大学,恰恰选了一所对我不合适的大学。我屡想转清华,终究不成,命也夫。

1928年,她刚从振华毕业,便与清华本科失之交臂。但她并不死心,1930年的暑假,她让蒋恩钿陪着,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报考清华,打算以转学的曲线方式进入清华。可是,就在她拿到准考证之后,却为了陪护患病的弟弟宝昌,错过考期,第二次停在了清华门外。

可是,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姻缘注定,杨绛依旧惦念着清华,就连她的母亲唐须嫈后来也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线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而正是她心心念念的清华,见证了她与钱钟书的相遇相知。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钟书并不为我梦中的他辩护,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这是《我们仨》中对晚年梦境的回忆。当一个人度过自己人生的绝大部分时光,便会懂得为失去做好准备,他终将失去身边的伴侣,或是先行走完自己的生命。年迈的杨绛深知此理,却依旧无法平静地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毕竟,她和钱钟书之间,有着可遇不可求的美满姻缘,以及太多值得追念的回忆。

1932年早春,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与同学周芬、孙令衔等人一起离开苏州,北上入京,打算考取燕京大学,完成学业。

到了北京,杨绛通过了燕京大学的考试,之后到清华,想去看望好友蒋恩钿;孙令衔则去看望表兄钱钟书,于是两人相约一同前往。而正是这一次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探望,让两位后来名震文坛的年轻“先生”得以初见。

钱钟书与蒋恩钿是同班同学,在蒋恩钿的信里,杨绛早已知晓钱钟书才华非凡聪明绝顶,也听说钱钟书考取清华时数学成绩只有15分,当时的校长爱才,才将他破格录取。那时的钱钟书意气风发,文章常载于校刊之上,名满清华。

蒋恩钿见到杨绛十分高兴,听说她打算进入燕京大学,便劝她到清华借读,反正已经到了北京,何不将“清华梦”趁机圆了?杨绛觉得有理,于是接受了蒋恩钿的建议。

杨绛探望好友,自当是在宿舍小坐,清华的女生宿舍古月堂与其他女舍一样,是不准男生涉足的,于是孙令衔便和表兄钱钟书一起,在古月堂门口等杨绛出来。当杨绛从古月堂里钻出来,便一眼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才子钱钟书。

在杨绛的回忆中,那日钱钟书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一副老式大眼镜,书生模样,眉宇间蔚然深秀,既有风骨又不失情怀。

但这一次的见面十分匆忙,两人甚至没说上一句话。但他们对彼此的印象却深刻而难忘,于是都向孙令衔询问对方的情况。

不过,孙令衔是费孝通的好友,他深知费孝通对杨绛的情愫,便对钱钟书说:“她已经有男朋友了。”而对杨绛则说:“钱钟书已经订婚了。”

但当时的钱钟书其实连一次恋爱都没谈过,订婚这个说法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孙令衔的一位远房姑妈是叶恭绰的夫人,家里有个养女,名为叶崇范。叶夫人想将养女许给钱钟书,叶钱两家长辈也颇为满意,但这对当事人却都不愿意。

细究起来,这位叶小姐和杨绛是学姐妹的关系,都曾在上海启明读书,却不曾认识。但这叶崇范淘气得很,经常扮成男孩样子,溜出学校在街上骑车游玩。她不拘小节,饭量又大得惊人,人送外号“饭桶”,所以杨绛对她的事迹略有耳闻。

当孙令衔回答说钱钟书与叶崇范订婚时,杨绛脑海中浮现起那位小姐,不知为何,她虽只见了钱钟书一面,却下意识地觉得,叶小姐的性格和书生气十足的钱钟书并不搭调。事实上,杨绛作为女子的第六感相当准确,叶小姐对钱钟书不感兴趣,而且当时也有了意中人,对方是一名律师。

钱钟书这一方更是勇敢直率,虽然孙令衔已经说了杨绛有男朋友,但他还是决定当面去问杨绛本人。于是,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在清华的工字厅会客室相见。

P83-87

目录

第一卷 少年不识愁滋味

 第一章 “她”的大家庭

 第二章 遥远而温暖的小时候

 第三章 从启明到振华,开启读书之旅

第二卷 一生一世一双人

 第一章 在东吴大学的进化

 第二章 我来了,刚好你也在

 第三章 有决断的人生选择

 第四章 我们,成了我们仨

第三卷 飘蓬本是东归雁

 第一章 在战火纷飞时回国

 第二章 动荡中的相依相伴

 第三章 黎明前的黑暗

第四卷 守得云开见日明

 第一章 从文学中寻求安稳

 第二章 一抹颜色

 第三章 生活本就是素材

第五卷 一别生死两茫茫

 第一章 我们仨失散了

 第二章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序言

不知从何时起,“民国才女”一词,成了许多人追捧的存在。

严格地说,这四个字并不只是简单的词组。它们合在一起,传达着特殊的含义;它们的背后,是一道生而优雅的女子组成的、令人神魂向往的风景线。

她们生于乱世,红颜坎坷。她们有些家世显赫,却在动荡中早早败落;有些出身平平,童年贫乏惨淡。她们比寻常女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也比寻常女子多出了天生的敏感和才思。她们成为“民国才女”,文章斐然,优雅伤感;她们领受着才子的爱慕,文人的欣赏,世人的惊叹;她们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桎梏中破茧而出,挥动着绚烂的翅膀,在政治灰暗的年代,闪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成为当代诗人笔下一个个幽婉旖旎的美梦。

她们有着和旗袍一样曼妙的名字,她们叫吕碧城、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丁玲、苏雪林、张充和、谢婉莹……她们有些红颜早逝,有些颐养天年,她们在文学和历史上组成一页重要的篇章,也让自己的风月故事伴着作品流传至今。

当流年飞转,“民国才女”的光辉逐渐化为久远的过去、特别的回忆,却还有一名女子,伴着岁月从民国一直走到如今。她是“民国才女”,也是当代名家,更是现代文学泰斗。她是距离我们的年代很近的“民国才女”,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叫杨季康,她叫杨绛。

当同时代的“才女”们大放异彩,纷纷以才学和美谈被众人熟知时,杨绛还在埋头读书;当“才女”们著述闻名,纷纷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时,杨绛还在埋头读书;当“才女”们在战争与政治的风暴中身世飘摇、韶华零落时,杨绛正在持家糊口;后来的后来,当“才女”们悄然静默、香魂陨落时,杨绛终于与钱钟书一起,相扶走过动荡与艰难,开始正式向文坛进军。

她来得稍晚,却并不稚嫩;她走得稍慢,却并不迟疑。她从民国时代而来,穿越百年光阴,一路缓缓前行,以自己的成就,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她从“民国才女”,蜕变成跨时代的文豪,而中国也从封建和动荡,走向民主与和谐。

从未见过这样一个淡然的人,她有着淡然的微笑,平和的言语,优雅的姿态,温婉的性格;却还同时拥有着不屈的勇武,刚烈的作风,坚忍的执拗以及永恒不灭的信念。

她不是两种性格的分裂物,而是两种品格的集合体,她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扮演了许多角色,每一个都是那么地尽心尽力、优雅动人。

静好岁月里,她是高门深闺中走出的掌上明珠,举手投足都透着风雅;艰苦运动中,她是高崖峭壁下涌动的沉涛巨浪,风雨雷电从不曾妥协。当阳光驱散了大片乌云,当皱纹偷偷攀上额角,她便化为悠悠水波,轻拍沙岸,将掩埋在沙砾中那些尖利的、粗糙的记忆,轻轻冲刷,慢慢打磨,用温柔的心,将它们揉成记忆中温润闪光的明珠。

到那时,她会从容优雅地信步沙岸,俯拾入掌,掬一捧时光之泪,与挚爱重聚。她会悠悠转身,在温暖的沙岸上,留一串小小的脚印,任水波冲刷。

那些脚印,都叫作岁月,我们踏沙而行,循她的记忆,回溯那段终将模糊的岁月。

内容推荐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钱钟书的名作《围城》,1989年将要搬上银幕前,杨绛为表达主题写了两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先生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令整个世界感动的平民情怀。一个比林徽因更隽永、更有味道的民国女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典范。《杨绛传(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亭后西栗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杨绛先生的百年优雅人生,提炼了杨绛身上所具备的独有特质,运用干净、婉约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带您徜徉至杨绛先生充盈而丰沛的此生此世,回眸那颗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

编辑推荐

《杨绛传(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传主杨绛先生是最后作别的旷世才女,堪称超然的典范!

她是贤妻、才女、朋友的完美结合体。

她让从民国走来的女子,形象变得更加完整真实。告别优美空灵的辞藻,步出画楼幽屏,走下朱门玉阶,从风雅柔弱的文字间,真正地走进生活,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走过百年时光,跨越历史的风霜,伴随我们,一路走进新的纪元。

她是杨绛,一个刚且柔、温而韧的女子,一名勤且专、敏而谦的学者,一位历经沧桑,将生命磨砺出无数切面的智者。

本书由亭后西栗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