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高峰……成为唐诗黄金时代的奠基者之一;而他自己的作品,更有一种特色,那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种不可比拟的奔放的气魄,没有任何拘束,这是别的诗人赶不上的。
《李白传》由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倾心著述,探求“诗仙”李白的人生轨迹,追寻诗歌盛世的文化根基,凸显人生命运与环境的冲决,时代与个人的角力。
| 书名 | 李白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长之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白是这样的一个诗人:他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高峰……成为唐诗黄金时代的奠基者之一;而他自己的作品,更有一种特色,那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有一种不可比拟的奔放的气魄,没有任何拘束,这是别的诗人赶不上的。 《李白传》由著名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倾心著述,探求“诗仙”李白的人生轨迹,追寻诗歌盛世的文化根基,凸显人生命运与环境的冲决,时代与个人的角力。 内容推荐 李长之著的《李白传》是一部描写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文学传记。它将李白置身于灿烂辉煌的盛唐文化及大唐由极盛转衰的时代背景中,来解读这位天才诗人的独立特行的伟岸人格,展示其大气如虹、绚丽似霞、狂逸如仙的诗仙风采。描写了他一生失意与得意的大喜大悲的酸甜苦辣的感情生活及其创作诗歌进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思想活动和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天才诗人形象。 目录 上篇 李白传 一 楔子 二 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 三 壮年的漫游——学道和从政的矛盾 四 李白在长安——李白对盛唐的政治之认识 五 漫游生活的第二期——更多的暴露和批判 六 “天宝之乱”和永王磷的一幕——李白的爱国思想 七 李白的诗——和民歌的关系,和魏晋六朝诗的关系,文学史上的地位 八 简单的结论 附录 下篇 道教徒的李白及其痛苦 自序 一 导论 二 李白求仙学道的生活之轮廓 三 道教思想之体系与李白 四 失败了的鲁仲连——李白的从政 五 李白的文艺造诣与谢朓 六 李白:寂寞的超人 附录 代跋 花开两朵实表一枝——谈《李白传》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是写别后的思念的。——像汶水一样,无穷无尽地流荡着怀想!李白也何尝忘了杜甫?总之,他们的友谊是在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友爱的氛围中成长着。 他们都曾做过北海太守李邕的上宾,都曾留恋过齐鲁的山水。他们的友谊,伴着他们的足迹,特别印上了山东的乡土。 可是李白是有他的心事的。他在山东急于学道。他有《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篆临别留赠》诗,安陵在唐时属德州平原郡,这是为盖寰替他造“真策”而写。“真篆”是什么呢?原来是写的天上诸神的名字,还有一些符咒,由学道的人从师傅手里得到,须要天天佩戴的。这在道教徒看,是一件大典。盖寰曾经学道于北海仙,北海仙是高如贵,那是更高一层的师傅了。李白以单单受“真篆”于盖寰,还不满足,便又要直接再请北海仙传道策。他又有《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篆毕归北海》诗: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北海是现在山东的青州。道教是有层次等级的。现在李白在道教上是更有了进境了。 李白对于学道非常热心,“好道心不歇”(《天台晓望》),“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连梦里也是这一套。他大概学有心得了,就在山东单县家里写起道教的专门论文来,所谓“我闭南楼著道书”(《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呢。 李白在这一个时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和杜甫的友情,以及在学道方面又有了较前更进一步的成就(自然,就我们看,这成就也是荒唐和可笑的)。这两大收获,主要是在山东。 这一个时期,李白相当穷困,他说:“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送侯十一》),是说他在开封的时期就像孔子在陈绝粮的光景;又说:“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是说他在兖州接受一位去职的官吏的一件破棉袍,他竞要像战国时的张禄报答须贾似的不忘恩呢。 他也去过陕西的邠县,但是“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登新平楼》),得的是寂寞;而且“而我竞何为,寒苦坐相仍,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赠新平少年》),冻得冰冷,新旧朋友也都不帮忙。——比在山东的景况还不如! 他似乎到过现在的北京一带,但集中关于这方面留下的文字很少。他的《幽州胡马客歌》《出自蓟北门行》,是用的现成的乐府的题目,不敢说就是真的幽州蓟北的亲身经验。只有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有“十月到幽州,戈铤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的话。他已看出不抵抗的危机,可是“心知不得语”,只好走开。 在北方既不得意,他就又南下漫游了。杜甫怀想他的诗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这时杜甫已经到了长安,这是在公元七四七年杜甫第二次入长安。李白这时四十七岁了。江东是现在江苏一带。 李白游江苏后,就又到了浙江。这也有杜甫的诗为证:“南寻禹穴(传说禹穴在会稽,就是现在绍兴)见李白,道甫问信今何如”(《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李白漫游江南后,就没有再和杜甫见面。杜甫对于李白也只留在回忆中。 在李白漫游在江南的时候,却又有一位崇拜他的友人赶着找他。这位友人到过开封,到过鲁南,到过江苏,跑了三千多里路,都为的找李白。但李白已经到了浙江的南部永嘉,去看谢灵运诗中所写的山水去了。当李白又回天台山(这是孙绰作《天台山赋》的地方),再到扬州时,两人才见面。这人就是魏万。他们又一块游金陵,游了多时。很奇怪的是,这人“身着日本裘”(李白《赠王屋山人魏万诗》),也不知为什么。他们也是“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魏万《金陵酬翰林谪仙子》)地友爱着。 李白也很看重魏万,说他一定有大名,叫他到那时候可不要忘了李白和李白的孩子明月奴。他叫魏万替他编集子。李白最早的一个集子,就是魏万编的,虽然现在没流传下来。 这时已经到了大乱的前夕了。李白的第二期漫游告了结束。李白这时五十四岁(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距自长安出走,已经十一年。 在这一个期间,李白对统治集团的罪恶以及统治者的凶残面目,就又有进一步的认识。首先是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李白非常反对。他这一方面的作品相当多;他惯常用的一种形式,是用妇女的口吻,反对丈夫出征! P45-48 后记 李长之,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诗人、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入哲学系,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一书,产生很大影响。同年,自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8年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40年8月,李长之先生的专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于由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纵观整个二十世纪的研究李白的学术出版史,仅有六方余字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始终独占鳌头,高踞榜首,一版再版,直到现在仍然是研究李白诗歌必读参考书的首选。”(于天池、李书《谈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1951年春节期间,李长之先生写作了《李白》一书,是年11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是李长之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他经历了抗战的洗礼,学术和思想走向成熟的学术成果。这本书的创作初衷同《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样,也缘于史学的动机,出版后被收入《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具有传记的性质。”是一本比较通俗的读物,但是,“较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白》显而易见是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勾画李白的画像。”(于天池、李书《花开两朵实表一枝——谈<李白传>》) 此次出版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将李长之先生的两部大作《李白》和《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合在了一起,以期更加完整呈现李长之先生在李白研究领域的研究历程与心得。 编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