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学知识大全
分类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何谓国学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吾国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见,则知中国之与外国,实为大同小异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车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文明日启,距今亦为时不远。由将来观之,东西两洋之文化,犹古代各部落间文化之关系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今世之各社会,皆为文明之社会,其程度相差无几,善亦同善,恶亦同恶,固无何高下也。

中国学术之分期

1.中国学术之渊源:(1)古代之宗教哲学。(2)政治机关经验所得,所谓王官之学。

2.合此两者而生先秦诸子之学,诸家并立。

3.儒家之学独盛。

4.儒家中烦琐之考证,激起空谈原理之反动,偏重《易经》,与道家之学相合.是为魏晋玄学。

以上为中国学术自己的发展。

5.至此而佛学输入,为中国所接受。萌芽于汉魏,盛于南北朝,而极于隋唐,其发达之次序,则从小乘至大乘,是为佛学时代,而玄学仍点缀期间。

6.至唐而反动渐起。至宋而形成理学。理学之性质,可谓摄取佛学之长,而又去其不适宜于中国者。

此为中国学术受印度影响之时代,至明亡而衰。

7.而欧洲学术,适于此时开始输入。近百年来,对中国学术逐渐发生影响。[前此与欧洲之接触,仅为技术上,而非学术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响。]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今日为对立之物,在宗教起源之时则不然。一种宗教之初兴,必能综合当时人之宇宙及人生观,而为之谋得一合理之解决。此时之宗教,亦即其时最伟大最适宜的哲学。[凡一种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浅显二方面之理论,以满足于高等与低等之人。]但宗教之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执具体的条件,久之,遂变为落伍之物,而哲学乃与之分离。[宗教与理智方面,仅为其一种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满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坚强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夫意志坚强之人,固不免易于固执也,故信教者,常以强烈之感情徘徊,以坚强之意志守旧,以致久而落伍。]故宗教之与哲学对立,非其本来对立,而由于宗教之陈旧。而论古代之学术,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国之宗教思想,最早盖系“拜物”,《周礼》分祭祀之对象为天神、地祗、人鬼、物魅四类。物魅盖即拜物时代之遗也。此时之思想,太觉幼稚,对于学术思想,无甚影响。

稍进,则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为二期,前期盖在女权昌盛时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为物,表面视为与人无关的,人外的,实则此种之神,已成为人为的神,具有人之性质。神之组织及一切,皆以人为依据,与人相类。]悉视为女性。《礼记·郊特牲》日:“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可见古无抽象的整个的天神。后世祭天之郊祭,只是祭日,而《楚辞》《山海经》皆以羲和为女神。整个的地神,古代更其没有,所祭的只是自己所住所种的一块土地,是为社祭。地神的被视为女性,更古今皆然。关于此问题,可参看日本田崎仁义所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及制度》,王学文译,商务印书馆本。

女权时代之思想,存留于后世者甚少,只有一部《老子》,是表现女性优胜思想的。《礼记·礼运》,孔子日:“我欲观殷礼,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说者谓殷《易》先坤。这该是一种女性优胜的遗迹,但殷《易》之内容不传,今所传之《周易》,则完全表现男性优胜之思想矣。[《周易》先乾。]

大概中国学术思想,大部分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经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别发达,可见其为男权昌盛的社会。而殷朝兄终弟及,是一个母权社会的遗迹。周在西方,殷在东方。后来齐国长女,名为巫儿,为家主祠,不出嫁(《汉书·地理志》),而齐太公为出夫(《战国策》)。燕人宾客相遇,以妇侍宿,婚嫁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亦见《汉书·地理志》)。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皆可见风俗与周不同。然此等文化,多已沦亡了。P2-4

书评(媒体评论)

常州府中学堂诸师长尤为余毕生难忘者,有吕思勉诚之师。——钱穆

目录

第一篇 国学概论

 何谓国学

 中国学术之分期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先秦诸子之学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魏晋玄学

 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考据学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第二篇 经子解题

 自序

 论读经之法

 论读子之法

第三篇 理学纲要

 序

 绪论

 理学之源

 理学源流派别

 濂溪之学

 康节之学

 横渠之学

 明道伊川之学

 晦庵之学

 象山之学

 浙学

 宋儒术数之学

 阳明之学

 王门诸子

 有明诸儒

 总论

第四篇 中国文化史

 研究历史之目的

 何谓文化

 中国文化之起源

 历史年代

 三皇五帝事迹

 古代之社会组织

 社会阶级

 古代之生业

 古代之道路

 古代之用人

 先秦诸子学术

 秦、汉时之新局势

 此时之政情

 汉代学术

 汉代兵制变迁

 汉代刑法变迁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第五篇 历史研究法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历史的历史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作史的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

第六篇 史学与史籍

 史学定义

 史籍溯源

 史学缘起

 史部大略(上)

 史部大略(下)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史材

 论搜辑

 论考证

 论论史事之法

 史学演进趋势

第七篇 中国史籍读法

 弁言

 史学之用安在

 中国有史学吗?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序言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他十六岁就自学古史典籍﹐以求系统了解古代政治历史和政治制度。他一生教书和著书并重,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科学校、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曾担任过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并在1941年至1945年间隐居乡下,闭户专注著书。

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及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治学严肃,作风踏实,为人诚朴,谦虚谨慎,在国学方面造诣颇深,对经学、文字学、文学有独到见解,在通史、民族史、思想史、文化史、制度史,以及史学方法方面研究颇有特色。

《国学知识大全》是将吕思勉生前发表的部分作品以及其讲学底稿编著而成,包括《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七部分,全面而概括地讲述了国学知识,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朋友更便捷地了解国学,我们请有关专家编校整理,出版这本《国学知识大全》,与大家分享国学的精华。为尊重原著和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吕思勉在著中的一些习惯用语、概念术语等均未改动。

在编校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斧正。

内容推荐

《国学知识大全》是将吕思勉生前发表的部分作品及其讲学底稿编著而成,包括《国学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七部分,全面面概括地讲述了国学知识,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完整的国学入门经典。

编辑推荐

著名国学大师吕思勉带你领略国学智慧!不可不读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吕思勉国学典藏精校版,一部民国学术巅峰期写就的大师之作。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有深度、有宽度、有高度的层面上了解国学,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快速掌握国学常识。翻开《国学知识大全》,定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1: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