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诞生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老兵和一名中国老兵在加拿大探亲相遇,两人都上过朝鲜战场。美国老兵非要请中国老兵吃饭,席间问了一个他多年不解的问题:你们的人为什么会像机器人一样不怕死,潮水般地倒下一批又上一批?听了回答意犹未尽,又问:你们有军歌吗?答曰:有。中国老兵立即站起开唱:“向前,向前,向前……”,美国老兵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磅礴气势感染,举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表示敬意。
一个国家的军歌,其重要性仅次于国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前身为《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在各个革命时期,起了颇为持久的、极为广泛的动员、鼓舞、教育作用,成为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这首歌在国际上也产生过良好的影响,先后被介绍到苏联、捷克、罗马尼亚、日本等国家。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首好的革命战歌,胜过一个兵团的威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就是这样有威力的歌,它的威力远胜过一个兵团,具有无坚不摧的无敌力量,千百万战士和亿万人民喜欢它,唱着它冲锋陷阵,唱着它去开辟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人民对作者的最高评价和奖赏,是一个作者的最高荣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作曲郑律成,我们子孙万代应牢牢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是: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
决不屈服,
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有军队存在;有军队存在,就有军歌存在。军歌不是普通的歌曲,它是振奋人心、激昂斗志、鼓舞人们永远向前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巨大的、无时不在的,在激发军队战斗力和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首歌也是完美的、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一旦定型,一字难易,堪称经典。
有人回忆,“文革”中一些人曾组织班子修改这首歌的歌词,想把它改得更革命些,结果是相形见绌,以留人笑柄而告终。可谓撼它物易,撼“军歌”难矣。这首壮歌是公木、郑律成个人体验和民族体验的完美结合,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蕴藏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气壮山河的无穷力量。
那么,这首歌有着怎样的创作过程呢?这一定是广大读者想知道的。词作者公木回忆:1939年春天,郑和我先后调来宣传科,我任时事教育干事,他任音乐指导,两人一同住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一个土窑洞里,两人早有合作愿望,但同为工作忙未能实现诺言。但到了八九月间,机会终于来了。
P2-4
《军歌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传》,是第一部军歌词曲作者合传。为了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前夕出版,我们昼夜兼程,写作任务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出版固然有我们的辛劳,但实是各方努力促成的结果。我们采访了公木先生的夫人吴翔师母和郑律成先生的女儿郑小提女士,她们提供许多相关资料和图片,对我们写作予以热情帮助。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借鉴、参考了有关公木、郑律成的公开出版物和内部资料,汲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所借鉴的书目资料,我们已一一列出。这些已有成果为我们写作奠定了基础。金城出版社对出版本书高度重视,王吉胜社长亲自过问、具体安排,责任编辑柯湘女士精心运作,在各环节协调努力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们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本书修订再版时更臻完善。
樊希安 石丽侠
2017年5月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
每当唱起或听到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人们就热血沸腾激情奔涌充满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其前身为《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起到了颇为持久的、极为广泛的动员、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歌词坚毅豪迈,曲调气势磅礴,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军队在强军路上攻关夺隘,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在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追溯军歌的诞生,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为创作这首传世之作作出的贡献。公木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1930年1月在北师大求学期间参加革命工作,一生坎坷曲折,经历丰富传奇。他的诗作与臧克家、艾青齐名,创作有《父与子》《鸟枪的故事》《哈喽!胡子》《人类万岁》等名篇佳作。他长期任教,培养了大批学子,科研著述丰硕,首创“第三自然界”理论体系。除军歌外,他还创作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和《白毛女》《豹子湾战斗》等电影插曲,这些歌在我国几代人中广为传唱。他集革命战士、著名诗人、教育专家、学术耆宿、仁厚长者、谦谦君子于一身,是不懈奋斗特别是逆境中进取获得事业成功的楷模。
郑律成的经历更为传奇。他在1933年春天背着小提琴、曼陀铃和几本《世界经典名曲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寻求真理。“七七”事变全国抗战爆发,他勇于投身抗战洪流中来,放弃了去意大利深造成为世界著名歌唱家的机会,选择了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他发挥音乐特长推进抗战,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等系列名曲,对鼓舞民众抗战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他回朝鲜工作五年,尔后选择在中国定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他一生谱写了三百六十余首(部)不同形式、体裁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以丰硕的艺术成果获得人们的赞誉,成为我国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一个重要开拓者。郑律成是国际主义战士。他和丁雪松忠贞不渝的跨国婚恋在中朝大地广为传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由公木、郑律成合作完成,有历史机遇、自身素养和人生机缘等多种因素。两人有共同的理想愿望、目标追求,为了参加抗战,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延安,聚集在宝塔山下。在一个土窑洞里,诗人和作曲家激情碰撞,诞生了《八路军大合唱》,而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前身,今天成为永世不朽的经典名曲。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凝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军歌精神”。公木、郑律成是军歌的词曲作者,同时也是“军歌精神”的践行者。两人在合作中结下的深厚的兄弟般情谊,他们自己格外珍惜,也为世人称颂。本书溯源军歌的诞生过程,旨在探寻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成长道路,以及他们努力奋斗取得辉煌业绩的人生轨迹,挖掘军歌诞生背后的精彩故事,弘扬作者身上体现的奋斗精神和优秀品质,给广大读者提供人生坐标和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正能量。如果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心愿足矣。
此为序。
樊希安石丽侠
2017年3月
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会诞生在延安?
……
樊希安、石丽侠著的《军歌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传)》是第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的合传,描述了军歌诞生的经过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樊希安、石丽侠著的《军歌的诞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曲作者公木郑律成传)》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的经过,揭示其为什么诞生在延安的历史原因,叙述词作者公木、曲作者郑律成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的成长道路,以及军歌为什么由他们创作完成的诸多缘由。在让人们了解军歌产生流传经过的同时,从作者人生成长道路中受到启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在各个革命时期起到了颇为持久的、极为广泛的动员、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歌词坚毅豪迈、曲调气势磅礴,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军队在强军路上攻关夺隘,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