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是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经典短篇和磨坊文札,共收录包括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旗手、小间谍、赛甘先生的山羊、海关水手、繁星、金脑人的传奇等在内的30多部小说,其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它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为背景,通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流露出法国人民真切的爱国之情。本书结构严谨,在语言上别具一格,行文流畅,风格淡雅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好的阅读感受。
《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精选)》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具有显著地位,是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其中《最后一课》颇具表现力,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译本序:都德和他的散文化短篇小说
Part 1 经典短篇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柏林之围
旗手
小间谍
一局台球
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
一只红山鹑的悲愤
雅尔雅伊来到天主家——普罗旺斯民间传说
Part 2 磨坊文札
前言
安居
波凯尔的驿车
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赛甘先生的山羊——致巴黎的抒情诗人皮埃尔·格兰哥尔先生
繁星
阿莱城的姑娘
教皇的母骡
桑居奈尔的灯塔
塞米朗特号遇难记
海关水手
菊菊乡的神甫
一对老年夫妻
散文诗
王太子之死
县长下乡
毕克休的文件包
金脑人的传奇——致一位要听快乐故事的夫人
诗人米斯塔尔
三遍小弥撒——圣诞故事
橘子——即兴之作
两家旅店
到米利亚纳去——旅行随笔
蝗虫
可敬的戈谢神甫的药酒
在卡玛尔克
出发
草屋
指望(狩猎)
红党与白党
瓦卡雷斯湖
思念
跋——我译《磨坊文札》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
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会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佩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这一切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还是努力克制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士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我没有停下来,心想:
“又有什么事了?”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什泰,朝着我喊道:
“小家伙,不用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
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往常,刚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
“安静一点儿!”
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乱糟糟,不被人注意就溜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但是,恰巧那一天全都安安静静,像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我从敞开的窗子,看见同学们都整整齐齐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哈墨尔先生夹着那根可怕的铁戒尺走来走去。我非得把门打开,在一片肃静中走进去。你想,我是多么难堪,多么害怕!
可是,事情并不是那样。哈墨尔先生看见我并没有生气,倒是很温和地对我说:
“快坐到你的位子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来,我们就不等你了。”
我跨过条凳,马上在自己的课桌前坐下。当我从惊慌中定下神来,这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头上戴着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身服装是他在上级来校视察时或学校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且,整个课堂都充满了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但最使我惊奇的,是看见在教室的尽头,平日空着的条凳上,竟坐满了村子里的人,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不声不响。其中有霍瑟老头,戴着他
那顶三角帽,有前任村长,有退职邮差,还有其他一些人,他们都愁容满面。霍瑟老头带来一本边缘都磨破了的旧识字课本,摊开在自己的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正当我看了这一切感到纳闷的时候,哈墨尔先生走上讲台,用刚才对我讲话的那种温和而严肃的声音,对我们说: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从柏林来了命令,今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小学里,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文课,我请你们专心听讲。”
这几句话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那些混账东西,原来他们在村政府前面公布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我最后一堂法文课!
可是我刚刚勉强会写!从此,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文法书、圣徒传,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那么沉甸甸的,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墨尔先生也是这样。
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
这个可怜的人啊!
原来他是为了上最后一堂课,才穿上漂亮的节日服装,而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今天也来坐在教室的尽头,这好像是告诉我们,他们后悔过去到这小学里来得太少。这也好像是为了向我们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四十年来勤勤恳恳为学校服务,也好像是为了对即将离去的祖国表示他们的心意……
我正在想这些事的时候,听见叫我的名字。是轮到我来背书了。只要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但是刚背头几个字,我就结结巴巴了,我站在座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只听见哈墨尔先生对我这样说:
“我不好再责备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惩罚已经够了……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但是,你瞧,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唉!过去咱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就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自称是法国人,而你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可怜的弗朗茨,罪责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尽力让你们好好念书。他们为了多挣几个钱,宁愿把你们送到地里和工厂去。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园子?还有,我要是想去钓鲈鱼,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了假?”
接着,哈墨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随后,他拿起一本文法课本,给我们讲了一课。我真奇怪我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我相信,我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听讲过,而他,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简直可以说,这个可怜的人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一下子把它们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去。
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这一天,哈墨尔先生特别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字模,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我们课桌的三脚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除了笔尖在纸上画写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这时,有几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它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专意地画他们的一横一竖,好像这也是法文……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呢?”
有时,我抬起头来看看,每次都看见哈墨尔先生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睛里带走……请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待在这个地方,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棵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这可怜的人听着他的妹妹在楼上房间里来来去去收拾他们的行李,他们第二天就要动身,告别本乡,一去不复返。他即将离开眼前的这一切,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不过,他还是鼓起勇气把这天的课教完。习字之后,是历史课;然后,小班学生练习拼音,全体一起诵唱Ba、Be、Bi、Bo、Bu。那边,教室的尽头,霍瑟老头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起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叫人又想笑又想哭。
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一课……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气按着它,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
P1-7
都德和他的散文化短篇小说
柳鸣九
一
阿尔封斯·都德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斯尼姆城一个丝绸批发商的家庭,由于父亲破产,家境困顿,十五岁时就被迫辍学谋生,在一所中学里当辅导教员,备受学生的戏弄与同事的轻视,早尝了世道的辛酸,但由此也获得了日后写作其名著《小东西》的经历与感受。
都德很早就开始写作,十七岁时,他带着处女作诗集《女恋人》来到巴黎碰运气,得到他哥哥——历史学家艾尔莱斯特·都德的提携与帮助,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58年他的《女恋人》得以出版,1860年,他当上了莫尔里公爵的秘书,一面过着清贫的文人生活,一面也常涉足上流社会、交际场所。他尝试写过诗歌、戏剧与短篇小说,都没有成功,但他在交际场所的经历却为他以后写《萨芙》等著名小说准备了生活基础。其间,他还曾不止一次到普罗旺斯与阿尔及利亚作短期旅行,从中又获得了以后创作《磨坊文札》与《达拉斯贡的达达兰》的素材与灵感,这个时期可说是他真正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他于1866年发表的短篇集《磨坊文札》终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186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更让都德获得了广泛的文学声誉。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在战争生活中,他燃起了爱国主义热情并获得了文学创作的新灵感与新题材,由此,他在战后写出了不少爱国主义的名篇,这些著名的短篇大都收集在1873年出版的《月曜日故事集》里。
都德在文学创作上主要致力于长篇小说,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已获得相当出色的成绩,继《小东西》之后,1872年他发表了《达拉斯贡的达达兰》,1874年,又有另一名作《小弗菜蒙与大黎斯内》问世,而后,几乎每年出版一部长篇,计有《雅克》《富豪》《国王蒙尘》《努马·卢梅斯当》《福音传教士》《萨芙》(1884)《达达兰在阿尔卑斯山》《不朽者》《达拉斯贡海湾》等,共12部。在短篇方面,除了《磨坊文札》与《月曜日故事集》以外,1879年和1896年还分别出版了《短篇小说选》与《冬天的故事》两个集子。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德还从事戏剧创作,其作品有四部:《阿菜城的姑娘》《生存斗争》《障碍》与《说谎的女人》,其中《阿莱城的姑娘》后来由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谱曲改编为歌剧,得以广泛流传。此外,都德还著有散文回忆录两部:《一个作家的回忆》与《巴黎三十年》。
都德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强大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参与者,早在1875年,当这个流派形成的时候,他是与左拉意气相投的文友,是最早的“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后期,他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他周同聚集了一些年轻作家与文学青年。1897年12月16日,他在故乡病逝。
二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多,四个短篇集总共不到一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四个结集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作者选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
……
都德的短篇之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安居》)。正因为他所写出来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淌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式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因而,他的讽嘲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其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中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我译《磨坊文札》
在本学界,我要算是弄翻译相对较少的一个,原因很简单,能量守恒,在这方面花的精力与时间较多,在那方面能投入的也就较少。对于天才也许例外,至少对我这样智力平平的人完全如此。
不仅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少,而且译题也比较分散,这就像在浩瀚的译海里,这儿捞一片海藻,那儿拾一只贝壳,到头来零零星星,不成体系,不成派头,令自己也深感寒碜。到如今能够勉强构成三四个“点”的,主要只有雨果、梅里美、都德与莫泊桑,雨果我只译过一本文艺评论集,都德也只是一两部小说集。
我译雨果作品基本上是从功利出发,大学毕业的那年,在闻家驷教授的指导下写以雨果为题的毕业论文,为了把论文写出点“学问”以利于毕业分配,便尽可能多看了一点雨果的文艺理论,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部当翻译与编辑,在这样一个学术单位里供职,总得在业务上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支撑点,于是便比较系统地译起了雨果的文艺理论,总算在毕业后的两三年里把雨果主要的文艺评论译成了一本。
我译都德则基本上与功利目的无关,而更带有一些性灵的色彩。
北京大学西语系很重视文学作品原文的阅读,我们从二年级就开始在课本里读到文学作品的原文片断、章节,到三年级,自己就可以抱一部名著的原文去啃了,我最初选啃的作品就是都德的名著《磨坊文札》。
之所以从都德开始,是因为他的语言很纯净,适合当时规范化语言教育的要求,而且原文难度也不大,除了偶尔有一点普罗旺斯语外,很少有生僻的词汇,正适于大学生阅读。更重要的是,他那平和自然的风格很叫人喜爱,他那种富有感情与情趣而又蕴藉柔和、不事张扬的调调特别叫人神往,在听多了高亢、强买强卖的噪声之后,这不啻是一块使人精神得到些许宁静的绿洲。
对于学外文的人来说,最大的欣喜莫过于从目不识丁到能够阅读原文,特别是文学作品原文,那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有一种本能的欢快,又像是一个人面前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或者有了一条开阔的道路,顿觉精神意境凭空扩展了一倍两倍……
一旦在阅读中入了港,就很容易产生翻译的冲动。这不仅有对创作领域的好奇与想尝试的愿望,而且也有未来职业朦胧的吸引,于是,在三年级的课余,我就开始译了一点都德的作品。
课余时间很有限,当然译得并不多,只不过两三个短篇小说而已:《繁星》《赛甘先生的山羊》与《高尼勒师傅的秘密》。
尽管数量很少,却都是我喜爱的作品,译起来也就特别投入,它不仅应和、启迪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思绪,而且还叫我搭进去不少自己的感情:
如《繁星》,少年牧人在山顶上得以与自己意中人相处了一夜的那种纯净柔情与柳下惠式的自制操守,实在太迎合一个大学生将要进入感情领域有所作为的情愫状态了,而且还相当清晰地引发出对牧人式的“绅士风度”的向往,“绅士”一词虽从来都不属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品味的范畴,但今天看来,这种向往,实在是和当时准禁欲主义的道德教育太合拍了。
又如《赛甘先生的山羊》,它比任何一课思想教育、人生辅导似乎对人更有影响与启迪。小山羊向往自由,这是天经地义的,它跑出了羊圈来到山里的经历与感受,的确也很新鲜、浪漫、欢快、开心,但入夜它就被狼吃掉了。都德这则寓言故事确实功德无量,他本来想对巴黎文人与自由生活作点讽刺,却“无心插柳柳成荫”,造就了我这样的人一种山羊式的思想思维方式,一种世俗、务实、顾及后果,因而也就不断将就羊圈的生活态度,在20世纪50年代学成的一代人中,很多很多人大抵如此。
再如译《高尼勒师傅的秘密》更是给了我深切的感悟,普罗旺斯乡村里一风力磨坊的营生被城里机器面粉厂压垮了,乡人见磨坊主人痛苦不堪,全都主动把小麦送到磨坊里来维持它的运转。这是对工业化冲击下、小作坊必然的衰落命运的一曲温情的挽歌,说实话,与生产力历史发展的方向颇不相合,但其中那种宗法式的、乡土气息的共济会精神,却使我非常心动神往。这与我当时曾经有过一段背时的经历有关:
有一个学期我害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不是整夜失眠,就是只能入睡一两个小时,至多两三个小时,几乎每天做噩梦,很多梦都是这样可怕的:炸弹从上落下,落进自己的脑壳里,在里面爆裂开花。噩梦机制如此缺德,它让你不能动弹地躺在那里慢慢地细腻地体验炸弹在脑壳里爆炸的过程、巨响与能量……夜里如此受熬煎,而白天却要背着大书包,从这栋楼的教室赶到那栋楼的课堂,上十来个小时的课。晚饭后,又要在图书馆里苦读三四个小时……当时学校里“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吹得震天响,眼见周围的同学个个紧张有序,昂扬自若,不断在“攀登科学高峰”的战斗中,节节胜利,步步攻克,而自己却在掉队,很快就要有休学一年甚至两年的危险,心里的那份焦急、恐慌、忧虑真是难以形容……于是,我不得不每隔一天请假一次,骑车到西苑中医研究院去扎针灸。每天课后,还要到烧开水的锅炉房去,在一炉熊熊大火的旁边拨出一堆“文火”来熬中药……在这个时期,我特别感到周围的人每一声问候、每一份理解与同情、每一次帮助的宝贵。事实上,我也得到了一些友情的关心与帮助。负责学生工作的同班同学刘君强为减轻我的学习负担,给我争取到一个不小的特权:政治课与历史课我不用去听讲,只需期末通过考试就成,丁世中每隔一天就把他崭新的自行车借给我,让我骑着去西苑扎针灸,还有同宿舍的学友常向我说道他们应付病痛、健体强身之道……正因为自己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所以,《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中乡下人那种纯朴诚挚的互助精神,使我特别感动,我译小说最后那一节时,就未能像好样的铁男儿那样“有泪不轻弹”。
不久后,西语系学生会办了一个油印刊物,发表三四年级同学的学习心得、读书笔记以及翻译作品之类的东西,我的都德译文在那上面发表了,这是我在自己学科领域里第一次学步走的正式记录。
出了大学校门,我与都德一别就是近三十年,这期间,我一直忙于很多别的事情,几乎没有再回到都德那里去,只是在写《法国文学史》时,又读了一些都德,完成了文学史中的都德一章,至于又译起都德来,则是前几年,起于一次偶然的触动:
在一次会议期间,我听一位与会的朋友介绍了他的乡居安排:在京郊一个山川秀美的所在向当地老乡购下了一个四合院,加以装修,形成一个乡野其表、现代化生活条件其中的别墅,每个周末就驱车去那里避开尘嚣,享受乡居生活的乐趣,或者疲惫心烦时,就去那里住上一个时期。他这种“绿色生活”使我羡慕不已,如此如此,置房费加上装修费并不多,与演艺圈中人士到乡下去圈购一片土地在上面建造起自己的宅子那样的大举动、大投入相比,远为经济、省力,同样都可以享用田园生活。我不禁怦然心动了,心想这倒也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未尝不可一试,于是,就下了决心去实施这个计划。然而新的问题、新的情况纷至杳来,不断磨损着这个决心:杂务纷繁没有时间去进行,没有车,也不会驾驶,往返城乡不无麻烦与困难,等等。于是俗务考虑逐渐把田园冲动淹没掉了,我仍蜗居在钢筋水泥的筒子楼中,像奥勃洛摩夫躺在床上耽于空想一样,不断地做自己的绿色梦……很自然,我想起了都德。
都德成名后,在普罗旺斯乡间的一个山坡上,购买了一座旧的风力磨坊,经常从喧闹的巴黎脱身来到这里过隐居生活,进行写作,《磨坊文札》一书的灵感与题材就是在这里获得的,它基本上也是在这里写成的。这大概是要算田园生活中最潇洒、最开花结果、最令人神往的一例了。
一边是令人神往的绿色田园,是“磨坊”向往,一边是城市的噪音,二环路边的废气污染,特别是在这种环境下要从一个项目忙到另一个项目,不说伏案中殚精竭虑的绞脑汁以及电话铃带来的急务、琐事,而且还有人情世故鸡零狗碎所带来的令人血压升高的难题、麻烦以及不痛快……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太常见了,也最为要命,碰上了,你就很难平静下来,甚至很难入眠,必须找一个逃遁所、避风港、绿色宁静的栖身之地。
然而,我没有绿色宅子,没有远离尘嚣俗务的“磨坊”,我只能望梅止渴,自我麻醉。 于是,每当我平静不下来,实在陷于烦躁、焦急、匆忙、眩晕的状态中摆脱不出时,我就拿起《磨坊文札》,开始是看看,后来觉得如果真要压下或消除焦急、烦躁、烦恼、火暴的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潜下心来,将这本恬静、平和的书译个两三段,情绪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就这样,都德的作品成为了我近几年来的镇静剂,一需要时,就拿来用上一两小时,不需要时,就放在一边,往往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一两年也不去碰它。
如此断断续续,偶尔译上两段,几年下来,没想到把一本《磨坊文札》全都译出来了,由于译得不紧不急,自己觉得倒也译出了一点原汁原味。
都德是卓越,有魅力,不朽的文学家;他具有妙趣横生的极为独特的风格,他对生活有着天赋的敏感,他描绘的生活是如此有个性,如此惟妙惟肖,即使他信笔写上几页,也会使他心灵的震响与我们的语言共存。
——左拉在都德葬礼上的讲话
他说出的每个字都鲜活生动得犹如画笔绘出的景致一般,精练得没有一点多余的修饰。
——英国评论家 埃德蒙·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