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李宗仁(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历经百年沧桑的老人,凝结着非凡的历史传奇。

五十六帧珍贵照片,或记录平凡日常,或重现历史瞬间。

书中有关李氏家族之兴衰起落、生活情趣、海外萍踪,另付其家庭成员之亲笔文章,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可供广大读者及研究者参阅。

《我与李宗仁》由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口述,程思远作序,五十六帧珍贵照片,或记录平凡日常,或重现历史瞬间。

内容推荐

《我与李宗仁》系由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口述,李秀文侄媳妇谭明整理而成的回忆录,讲述李秀文女士独特而传奇的一生。

回忆录共分两部分。第一部,按照时间顺序,由《家世》《人到中年》《抗战的离乱》《天涯海角》等七个章节组成,展示了李秀文与李宗仁的家庭生活、亲友往来,以及他们与民国政坛、军界众多重要人物的交往。第二部,是在第一部出版九年后整理出来的散文随记,一事一文,依年代顺序,同时也是对第一部分的拾遗补缺,让书中人物所结交的历史人物以及所亲历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

本书语言乍看貌似平淡,细读则韵味隽永,感情细腻克制,有其独特魅力。另附五十六帧珍贵照片,以飨读者。

目录

序 程思远

第一部

 第一章 家世

农家女

祸与福

童年杂忆

自议定亲

婚事

从夫识字

新媳妇的心事

回门

夫家

婆婆

公公

家计

识字余事

 第二章 随夫军旅

离家行

离家见闻

军官与太太们

生子吉庆

寻子风波

我与郭德洁

郭氏家世

同乡们

军营起居

悲从中来

 第三章 人到中年

移居南宁

官场趣事

太太们的心事

女人的命运

丈夫与小偷

丈夫的安排

寂寞学书

漫谈香港

婆婆来了以后

话说西餐

打牌趣谈

三弟夫妻

不速之客

从香港回到广州

丈夫的隐衷

幼邻入学

木屐声脆

花市拾趣

城隍庙看相

儿子

出国前奏

三弟和四弟

羊角山之游

 第四章 抗战的离乱

回返桂林

省亲

奔丧遇险

桂林的家

抗日时期的桂林

桂林花絮

台儿庄捷报

购房产

桂林的社交生活

戏院风波

也学着做生意

婆婆的丧事

逃难的日子

落脚凌云

 第五章 胜利之后

返回家园

家园重建

老百姓的苦难

到上海

珍妮

到北平

孙女出生的日子

儿子的心愿

离乡远行之前

 第六章 天涯海角

分离

独身古巴

纽约定居

亲友交往

纽约生活

唐人街

老夫妻

诀别

家书

家庭的变化

曙光

 第七章 叶落归根

“情满归程

终于到家

晚情

座上客常满,杯中茶不干

第二部

桂平旧事

“忆西山

西山记游

婆婆广州行

钱庄拾趣

羊城纪事

荔湾风光

紫洞艇

二姐一家

无病食药

住院趣事

梦萦义学巷

义学巷邻居

嘉琳之死

私家包车

蒋桂蜜月

桂花街的变迁

太太们的心事

外来人

胜利后的军人

白府祝寿风波

香港前奏

快乐的家

别是一番滋味

家庭奏鸣曲

《新生晚报》

临别赠言

桂平有个城隍庙

父子对话

机场送别

家书几则

丈夫的第三位夫人

一面之缘

幼邻与梁尚莹

梁尚莹初探桂林

往事悠悠

夕阳情

扫墓

谣言

情义无价

过年话粑粑

盗墓

腊月春风

孙女莱丝琳——李雷诗第一次故乡行

艺术与友谊

《血战台儿庄》在我家放映

生日快乐

中秋赏月

住院

土井

喜重逢

来自台湾的记者

莱丝琳第二次故乡行

祝寿喜庆

分别

附录

 和祖父李宗仁在美国的日子里/李雷诗

 与姑父李宗仁见面的情景,李嘉球

 回忆姑父李宗仁与马君武博士/李嘉球

 李宗仁的长子李幼邻/谭明

后语

 我的母亲/李幼邻

 整理后记/谭明

试读章节

从夫识字

更新鲜的是,他边喝茶边问我:“你识字么?”我摇头:“不识字,女人识字有什么用?”他说:“要识字!要识字!不识字便等于是个盲人,以后我写个信回来你也看不出,受人骗你也不知,我教你!只要你肯学,日子长着呢。”这一席话,就似给我喝了一碗甜酒,又甜,又暖,又心跳身热。那时,谁听见过有男人愿意让女人认字的,还是新婚的夫妻在洞房中讲的话呢。这事以后我回娘家给姐妹们讲开了,都传为美谈。人人都说李宗仁读了洋书,与众不同,以后不知还有什么新鲜事呢。

我丈夫在洞房中说的话,后来果真做到了。丈夫做了我的开蒙教师,但他教我开笔写字,却不是写一二三四,也不是写人之初,而是教我认写“李”字,他说得很有趣:“‘李’字有意思,你我都姓李,会写这‘李’字,其他字便不难写了,因为‘李’字有横有竖,有撇有捺,有弯有钩,笔画不多,各样齐全,容易认也容易写,学会写‘李’字,其他字便不见难了,就先从‘李’字开始学吧!”他还给我取了“秀文”这个名字,说这三个字中,有两个字差不多,“秀”字和“李”字是很相像的,“文”字也很容易写。这样,我既做了李宗仁的妻子,又做了他的学生。这是又一件趣事,稀奇的趣事。可惜,他在家日子不长。他结婚时已在广西陆军小学习武,婚事是假期回来办的,婚后开学便又离家去了。以后每逢休息日,他总是要回家看看。陆军小学在桂林城,离家乡有六十多里,早晨上路,晌午过便赶到家了。我丈夫他走路飞快,是出了名的。后来他一直在外习武,回家的次数便越来越少,但他并没有忘记给我读书识字的事,每次回来,都向父亲提出要让我们妇女念书。

新媳妇的心事

做闺女时最怕嫁的男人不好,一世受苦;二怕公婆难侍候;三怕小姑小叔多,鞋头脚面难应付。我出嫁的当晚,见到丈夫的人品和性格言行,心中一块石头虽落了地,但又早听说他家入口众多,五男三女,只大伯结婚成家,做得农活,其余大都是张着口吃饭的。一家生活,全靠二十多亩田地,真不知日子是怎样过。自己过来后,又面临着一个什么样的境遇呢?当天晚上,丈夫也曾略略讲过:父母为人厚道、慈祥,一家人和气,不会令我为难的。但我仍然惴惴不安。

第二天一早,送嫁的表嫂(她们是在男家住一宿的)照例行事,领我进入厨房,意思是带我领教一下为妻为妇的本分。此时新妇只需入厨略沾一下手,但以后,就是天天离不开的劳作了。那天我入到厨房,大姆早把水挑好,正在烧火煮猪潲,我连忙过去舀水,大姆笑笑,说:“今天不用动手了,以后有你做的呢,到堂屋见公婆去吧。”那表嫂遂又领我到堂屋,只见公公在踱步,看婆婆打点我回门的礼品。屋里除了大伯不在,其余三个弟弟三个妹妹都在走马灯似的转来转去要看新娘。我一一见过了,遂即入房,把孝敬公婆以及送给小姑小叔的鞋子,一起端出,送到婆婆面前。婆婆连声说:“真难为你了,我家这么大一帮人。”跟着招呼小姑小叔们过来,教他们称呼我为“九嫂”。三个小叔,三个小姑,都朝着我叫“九嫂”,然后便一窝蜂地去看新鞋子了。

这时,我才抬眼看婆婆,只见她慈眉善目,身板挺拔,穿得干净利索,说话态度安详,不像我母亲,过早就腰弯背驼。婆婆转脸招呼送亲表嫂:“你们到新房吃喜面去吧,新夫妻还要回门呢。”

回门

我也眼巴巴盼着回门。回去见母亲,见姐姐,有好多话要讲给她们听的。吃过喜面,我弟弟和几位女亲便来接了,我们两家当时都是普通农民,回门不再坐轿。若是官宦人家,则还是要坐轿的。

两村相隔不远,一杯茶不凉便可走到。我们步行回去,一路上招了不少看热闹的,甚至在家里的也赶出来看新姑爷回门。一路上嬉笑言谈,都说洋学生做新姑爷,回门肯定有新戏文。到家时,前前后后,跟着的怕有好几十人。在路上,我丈夫满面春风,兴致勃勃地与乡邻们谈谈笑笑,似乎他也是看热闹的。他说:“步行好嘛,坐轿憋得难受。我这辈子再也不用去坐轿才好。”

回门做新姑爷,轮到丈夫作难了。在众目睽睽下,要正正经经毕恭毕敬地拜见岳父母,拜见族中父老,一般男人总免不了有点拘谨不安的。可是我丈夫却又与众不同,见长辈,落落大方,鞠躬行礼;见哥嫂,含笑点头,之后落座饮茶,问长问短毫不拘谨。那些看热闹的便说,果然洋学生开通得多,乡里人哪能这般大方。

三个姐姐和好些村中姐妹,则拉我到房中,打听我做新娘的经历。及至我把洞房之夜,丈夫给我斟酒倒茶,乃至教我认字的事讲了出来,大家都又作为奇事,说当真出了新闻了,也更加羡慕我嫁得好丈夫。

P14-17

序言

程思远

《我与李宗仁》一书,是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女士口述,由她侄媳妇谭明女士整理的传记,此书可与李宗仁口述、唐德刚笔记的《李宗仁回忆录》以及拙著《李宗仁先生晚年》《政海秘辛》合读,前者记述李氏家庭生活、亲友往来和新旧社会的对比,而后者则注重李德邻先生的军政生涯,以及国民党内的一些历史事件。两者互相参照,互相补充,反映了这个时代或某个侧面的真面目。

李秀文女士性和易,行笃敬,待人接物,沐如春风。1924年后,德邻先生又与郭德洁女士结合,对外称李夫人。秀文女士对此,顾大局,尽本分,不慕虚名,但求实际,助夫教子,相得益彰。因秀文女士识大体,德邻先生才无内顾之忧,而能殚精竭虑,致力于统一广西、北伐和抗战的大业,纵令秀文女士并不参与其事,亦与有功焉。

李宗仁之子幼邻,为秀文女士所生。1965年德邻先生回国后,幼邻仍奉老母居留美国。其时三代同堂,儿孙绕膝,若在别人,自可随遇而安,惟秀文女士自感一生七十年处于分崩离析之秋,只有今日祖国前途似锦,而桂林一山一水,时萦梦寐,因于1973年毅然回到祖国,颐养天年,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本书作者为秀文夫人之侄嘉球的革命伴侣,他们伉俪长期以来与其姑母生活在一起,对秀文女士的心灵深处及其毕生经历,体察至深。其原文又朴实无华,斟酌尽当,为传记作品体现另一异彩,故乐而为之序。

1987年6月28日于北京

后记

《第二部》是在《第一部》一书出版九年后才整理出来的。当时,只作为一种拾遗补缺来着想,便以散文的形式一事一文,顺年代撰写,而未能在内容上作系统地编排,终有些遗憾,但若说按年代记叙也是一种自然方式,自成系统,尤其对研究者可提供方便,则也是一说,但毕竟要请读者诸君见谅了!

秀文女士出生农家,其为人正如程思远先生序言及其子李幼邻文章所赞:她的美德已经广为流传。她以生命的烛光,照亮她丈夫和儿子走过人生的征途,也照亮自己走完了一个世纪三个时代,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秀文是坚强的、无私的、勇敢而又是淡泊的,她是一位不可多见的女性。希望读者在读她的回忆录时,能随我的拙笔步入她的生活,从她平凡的生活中,进一步窥见她不平凡的一生,领略到一位阅尽沧桑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

一九九五年五月补记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与李宗仁》一书,是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女士口述,由她侄媳妇谭明女士整理的传记,此书可与李宗仁口述、唐德刚笔记的《李宗仁回忆录》以及拙著《李宗仁先生晚年》《政海秘辛》合读,前者记述李氏家庭生活、亲友往来和新旧社会的对比,而后者则注重李德邻先生的军政生涯,以及国民党内的一些历史事件。两者互相参照,互相补充,反映了这个时代或某个侧面的真面目。

——著名爱国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程思远

李宗仁“匹夫一人系天下安危”,他是“近代中国这座高楼大厦的一根主要支柱,没这根柱子,则今日这座大厦,可能又是另外一栋不同的建筑了”。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唐德刚

我父亲终生在军政界中度过,很少时间和我们相处。我与母亲相依为命,我是在母亲教育下长大成人的。我能有今天,全是母亲的功劳。母亲的一生,勤劳朴素,忠厚善良,慷慨豁达,能忍能让,是中国贤妻良母的典型。

此书翔实地反映了我母亲的一生,备受战火离乱、骨肉分离、夫妻分居之苦,读之令我分尝到母亲的甜酸苦辣,感情激动。深感母亲之能够坚强而又勇敢地走过她曲折又漫长的人生道路,最后得以叶落归根,这是与她具备的以上美德分不开的。此书出版后,在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华埠侨胞争相传阅。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亦分期连载。

——李宗仁长子 李幼邻

像祖父那样饱经长期军事和风霜磨难的人,一般是易怒的。可是父亲肯定地说,祖父从来没有表现出来过。他的哲学是,如果你不喜欢不赞同某人,你不要和他作对把他当成敌人。人是可以改变的,可能有一天,由于你的大度,他会对你产生好感,甚至成为你的朋友。

——李宗仁孙女 李雷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