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葛毕氏的短暂婚姻和葛品连的暴死
叙说杨乃武与葛毕氏一案,我们不能不从葛毕氏的婚姻说起。
葛毕氏,原名毕生姑,容貌姣好,当地传说因其喜着上白下绿的服饰而被称为“小白菜”。1876年4月18日《申报》在一篇题为《葛毕氏起解琐闻》的报道中对其描述道:“葛毕氏美而艳,虽以铁丝烧红刺乳房,以锡龙贮满滚水浇背,受诸极刑,而色终未衰。”毕生姑自幼丧父,八岁时,其母毕王氏再嫁余杭县城喻敬天,遂为喻王氏。毕生姑的丈夫葛品连,与毕生姑有着相似的童年,也是父亲早逝,其母带子再嫁沈体仁为妻。葛品连长大后在一豆腐店帮工。
毕生姑十一岁时,由母喻王氏做主将其许配给葛品连为妻。也许,葛品连之母认为毕生姑长得好看,毕生姑之母认为葛品连为人老实,两人的婚事就由双方的母亲撮合而成。待到毕生姑十六岁时,葛品连便想将她迎娶过门,江南之地,旧时婚姻财礼必不可少,幸好葛品连有一个义母冯许氏,家道不错,听说葛品连有些难处,便拿出若干银元,一些作为财礼送给了毕生姑的继父喻敬天,尚余一些用来置办结婚酒宴,双方遂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初四成亲。毕生姑是为葛毕氏。
新婚夫妻在葛毕氏娘家度完蜜月后,即欲另行租房。此时,杨乃武正好在澄清巷口建造楼房三间,有多余新房出租。夫妻就以每月租金八百文向杨乃武租了一间楼房,并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二十四日搬人。自此,杨乃武和葛氏夫妻在同一楼房内居住。
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长葛毕氏十五岁,同治十二年(1873年)农历八月参加癸酉科乡试,中浙江省第一百零四名举人。杨乃武有一兄长,名乃文,幼便夭折。所以人称杨乃武为二爷。另有一姐,已出嫁,即叶杨氏,夫君早故。杨乃武结过三次婚,首为吴氏,次为大杨詹氏,后死于难产。继娶小杨詹氏,即案发时之妻,后直至终老。
葛品连婚后仍在豆腐店帮伙,由于早上起得很早,有时晚上就宿在店中。葛毕氏经常一人在家,闲来无事,因而习学诵经,因识字不多,就请教杨乃武。于是,两人的关系在旁人看来有点过于亲密。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八月间,葛品连回家屡见杨乃武与葛毕氏“同坐共食”,葛母也看到过两人在葛品连租房内同食。当时,大杨詹氏还在,与杨乃武来往频繁尚不至被人非议。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初八日,大杨詹氏因难产去世,葛毕氏仍和以前一样,不避嫌疑,与杨乃武来往甚密。葛品连不放心,有时熬不住从帮工的地方跑回家,躲在房檐下听听杨乃武和葛毕氏在干些什么。虽然没有发现什么可疑迹象,但心里仍然很不舒服,就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其母沈喻氏。沈喻氏口没遮拦,转而向邻居们传说。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街坊邻里都怀疑杨乃武和葛毕氏有奸情。可谓无风不起浪。应该说杨乃武与葛毕氏之间并没有确证的暧昧情事,但在强调“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他们之间的接触确实逾越了纲常礼教,从而为周遭邻里难以接受,沸沸扬扬的传说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杨乃武毕竟是有身份的人,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绅士,他应该明白名节对自己的重要性。可能在杨乃武看来消除流言蜚语的唯一途径是断绝两人经常见面的机会。在葛品连夫妇租住满一年之际,杨乃武提出要求把房租增至每月一千文,葛品连夫妇觉得难以承受,沈喻氏也劝儿子迁居避嫌,夫妻就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闰六月另行租了太平巷喻敬天表弟王心培隔壁的房子居住。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七日,葛品连感觉身发寒热,并有膝上红肿的症状,葛毕氏让他请人替工,但其未听劝。到初九日早晨葛品连回家时,其继父沈体仁在大桥茶店见其行走迟缓,发冷打颤;地保王林在点心店前见他买食粉团,但吃后即吐,面色发青;葛毕氏继父喻敬天的老朋友朱大也告诉喻敬天,在学宫写纸炉前看见葛品连在呕吐。待到葛品连回到家,房东王心培的妻子在家门口,看见他两手抱肩,畏寒发抖。葛品连进得屋内,便一头倒在床上,并不时欲呕。他自以为得了“流火疾”,要葛毕氏拿一千文钱请继父喻敬天代买桂圆和东洋参煎服。不知他以前是否曾用这样的方法治过,只是服用后并未见好。午后,葛毕氏因葛品连病情严重,便叫王心培的丫环通知婆婆沈喻氏。沈喻氏过来看后,以为得了痧症,就用万年青汁、萝卜子汤灌服,但未见效。喻王氏前去探视时,见葛品连卧床寒抖,又复作呕,询悉病状后亦无良策,稍倾也就回家了。后葛毕氏闻得葛品连喉中痰响连连,赶忙询问,但此时葛品连已不能言语,葛毕氏不由得大声呼喊起来。王心培听到隔壁动静后赶来,葛毕氏告知情由,请求将沈喻氏、喻王氏喊来。沈喻氏、喻王氏两人赶来,见状急请医生诊治,延至申时,葛品连还是去世了。
葛毕氏转眼成为寡妇,可当她尚未从失夫之痛中解脱出来时,一场牢狱之灾已悄然降临到她的头上。(P5-9)
上部
第一章 蒙冤与昭雪:杨乃武冤案始末
一、葛毕氏的短暂婚姻和葛品连的暴死
二、知县刘锡彤的先入为主与葛毕氏的屈招诬攀
三、“钱宝生”被诱假证,杭州府枉坐杨乃武、葛毕氏死罪
四、按察使司巡抚草率定案与钦差学政将错就错
五、海会寺验尸,杨乃武、葛毕氏沉冤终获昭雪
第二章 清代死刑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侦查初审:州县政府对死刑案件的审理职责与程序
二、审转解司:“上下关键”的府一级审判
三、复审具题:作为地方最高审级的按察使司与督抚对死刑案件的审理
四、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审理
五、死刑最终裁决
中部
第三章 冤案形成的自身逻辑
一、“同食教经”惹下牢狱之灾
二、“诬认”尸毒定下冤案基调
三、臬司巡抚依样画瓢,草率定案
四、“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第四章 官员的无能与官场的腐败
一、“不知案牍为何事”:学用不一的科举之士与有钱无能的捐纳之官
二、官场陋习与普通民众的“冤莫能伸”
三、错判惩罚下的将错就错与“巨冤”形成
第五章 幕友的“锻炼”与幕帮的回护
一、幕友擅权下的冤案“锻炼”体制
二、暗中把持程序进展:冤错案件的内在因素
三、幕帮之间上下串通,相互回护,把持衙门司法大权
第六章 衙蠹的贪婪与衙门的放纵
一、清代衙门中的衙役及长随书吏们
二、当差服役的共同目标:贪赃枉法
三、操纵官衙,挟例弄权
四、衙役控制下的待质与冤案
第七章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刑讯逼供与冤案
一、未载刑部结案报告的屈打成招
二、封建专制司法与刑讯逼供制度
三、失控的法内用刑与恣意的法外滥刑
四、刑讯逼供与冤案锻炼
下部
第八章 朝廷的决心:恢复对死刑裁决权的控制
一、清朝专制皇权对督抚权力包括司法权的控制
二、晚清皇权衰落、“外重内轻”格局的形成:以“就地正法”之制为例
三、朝廷与地方在死刑裁决权上的博弈
第九章 举人的力量:杨乃武自己拯救自己
一、绅士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二、另样的“官官相护”
三、杨乃武的申冤成功与葛毕氏的“顺风车”
第十章 《申报》的影响:舆论的造势与当局的压力
一、近代媒体的出现以及对司法的监督
二、《申报》的深度介入与杨乃武冤案的公开
三、《申报》在冤案昭雪中的独特作用
第十一章 制度的余荫:京控为杨乃武争得一线生机
一、清代的京控制度
二、荆棘万丛而又希望渺茫之路
三、京控为杨乃武争得一线生机
附录一
你怎么知道他该死?——罗振宇说《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 罗振宇
附录二
真相无处安置——帝国司法的隐秘逻辑 谌旭彬
参考文献举要
2006年11月,笔者以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冤案为研究对象所写的《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研究这起历史名案并最终形成书稿的缘起在该书的前言里已有交代。笔者本非学界中人,不承想这部自己兴之所至的业余之作,蒙法律出版社不弃予以公开出版已是受宠若惊,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该书,可以说更是喜出望外。当年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探究杨乃武冤案发生、发展并最终纠正的历史真相,而着力最多的还在于冤案为什么能够得到昭雪,这也是冤案之所以被称为奇案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还专门在《中外法学》2007年第4期上发表了《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一文。十年过去了,在对原书稿的修改中笔者感觉到当年无意间开始的研究,如果说现在还有一点点价值的话,在死刑冤错案件如何发现与纠正上似乎开始凸显出来。
《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出版及《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一文发表后,确曾激起些许涟漪。《中外法学》曾对2000—2007年八个年度刊登的全部论文评选出12篇优秀论文,《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忝列第二;2008年该文又获中国法学会第一届“法学期刊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笔者认为,与其说学界看中的是论文本身,不如说是该论文所涉及的题材,这一点也在网络媒体上也得到了印证。《腾讯历史频道》在为纪念辛亥百年推出的“转型中国1864—1949”专题系列中,依据拙著研究将1877年年度事件定格为“杨乃武小白菜案进京翻案成功”,2011年1月10日以《真相无处安置——帝国司法的隐秘逻辑》为题对拙著进行了全方位解读;2013年10月17日,在优酷《罗辑思维》第45期中,罗振宇先生又以《你怎么知道他该死?——罗振宇说〈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为题,对拙著进行了解构性的阐释。笔者注意到,两者的关注点恰好形成互补:前者关注冤案形成的原因,后者定位冤案昭雪的不易。
“冤”,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兔被蒙覆屈缩不得舒展”,后被引申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屈枉之事,被诬陷的罪名”。王充《论衡》云:“无过而受罪,世谓之冤。”《研究冤案之所以形成,我们可以发现共性大于个性,除了案件本身的原因以及囿于科学技术水平事实真相确难查明外,先入为主、刑讯逼供、官官相护往往是冤案的标配。即使在现代法治国家,无论多么完备的制度设计,没有“上帝智慧”的人类并不能完全避免冤错案件的产生。
既然冤错难以完全避免,因此不管是古代政治需要,还是现代程序正义、保护人权,如何发现和救济无疑都十分重要。但无论古今中外,“冤易纠错难”似乎是个很难打破的规律。“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古代戏曲中冤案往往只能利用屈死的鬼魂诉冤,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冤》即谓典型。窦天章为上京求取功名借得盘缠而将年仅七岁的女儿抵给蔡婆为童养媳,十六年后窦天章出现,无辜的窦娥为救护婆母,被张驴儿诬陷,屈招罪状,已被太守桃杌问成死罪判斩。此时作为肃政廉访使的窦天章之所以在“没有其他人证物证”支持下相信窦娥,并非缘于二人的父女关系,而在于超自然力量——鬼魂告状和三桩誓愿的显灵。当他翻阅卷宗时,窦娥的鬼魂几次将压在底下的文卷翻到上面,使其确信:“这桩事必有冤枉!”到窦娥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尤其是说到三桩誓愿的显灵“都是为你孩儿来”时,窦天章才表态:“有这等事!到来朝我与你做主。”戏曲尽管是虚构的,但往往反映出本质的真实,所谓“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只能通过鬼魂诉冤成功,恰恰反映出人间昭雪冤案的不易!学者吴思曾统计历史上一些著名冤案的昭雪,无一例外都十分曲折漫长,如在明朝,有明确记载能够考证的冤案平均昭雪时间长达八年。当然能够统计的必然载于史书,既无申冤物力和能力,又无详加记载和考证价值的无数蒙冤小民,都随时光流逝无声无息地湮灭了。杨乃武冤案之所以得以纠正,政治环境、人脉资源、舆论造势、京控伸冤,可以说诸多因素一个都不能少。之所以能成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正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竟能昭雪,正如罗振宇先生在《你怎么知道他该死?——罗振宇说〈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一文中所说:翻案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
案件成冤易,昭雪纠错难,时至今日依然困扰着司法机关。从2005年湖北佘祥林被改判无罪,到2013年媒体称之为“纠错攻坚年”的浙江张氏叔侄、河南李怀亮等5起冤案、14名当事人沉冤得洗,以及2014年8月念斌被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告无罪、12月呼格吉勒图被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告无罪、2016年12月聂树斌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告无罪,所有这些案件无不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北京大学陈永生教授在《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以20起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为样本的分析》一文中,通过对2005年底前各地纠正的20起典型冤错案件进行研究,发现得以纠正的原因都极其偶然,此所谓偶然,即真凶出现或“亡者归来”。其中,真凶出现17起,占85%;“亡者归来”3起,占15%。
死刑冤错及其纠正同样困扰着号称法治极其完备的美国。据《死刑与误判——以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为出发点》披露,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美国政界和法律界出现反思和主张改革死刑的浪潮,美国联邦司法部委托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对全美死刑的适用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是美国对死刑进行的一次最完整的统计研究,对象为1973年1月1日至1995年10月2日23年间美国死刑的适用情况,由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詹姆斯·S.利布曼(James S. Liebman)教授主持,至2002年正式结束。据最终报告,美国死刑案件一审裁判后有68%会在此后的救济程序,包括直接上诉、州定罪后救济和申请联邦人身保护令中被推翻。也就是说,每10件死刑裁判中平均约有7件会被推翻。密歇根大学教授塞缪尔·格罗斯等则在2014年5月20日出刊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111卷第20期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在全美已经执行死刑的犯人中,有41%后来被证明无辜。也就是说每处决25人,就错杀1人。”这一比例不可谓不高。
因冤入狱,可以想见蒙冤者每天都在等待重见天日,至于那些已被执行死刑的冤魂更期盼昭雪!因此,不让实现“个案中的公平正义”仅仅属于极小概率事件,等待真凶出现或“亡者归来”,制度化的发现和救济就显得非常重要。换言之,冤错如何纠正往往更被普通百姓关注。因此,研究死刑冤错的发现和纠正问题,堪比死刑冤错的预防,两者可以说构成了死刑冤错问题的一体两翼。而无论《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晚清冤狱中的杨乃武案》还是《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案昭雪的历史、社会与制度因素》,其着眼点更多的正在于杨乃武冤案的发现与纠正,虽然只是一次小概率事件。但真凶露面、“亡者归来”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恰恰提醒我们司法应该如何通过正常程序尽快发现已经铸成的冤错,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研究的重大问题。
应说明的是,此次再版在保持原书稿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适当作了增删修改,同时经授权收录了《你怎么知道他该死?——罗振宇说〈1877帝国司法的回光返照〉》和《真相无处安置——帝国司法的隐秘逻辑》两篇文章,读者借此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研读这一历史名案。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和陈康编辑,没有他们的厚爱和辛劳,就没有修订版的问世。
是为序。
陆永棣
2017年12月5日于杭州
陆永棣著的《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冤案昭雪)(精)》讲述了江南古城余杭县位于杭州郊外,1873年这里曾经发生了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一个豆腐作坊伙计的因病而亡,却因承审官员的先入为主、刑讯逼供而被锻造成为一起“因奸毒毙本夫”案,在同治光绪年间各种力量的博弈下最终沉冤得以昭雪,当时的整个官场因此案被搅动。由于案情曲折离奇、审理艰难漫长,成冤过程典型且具规律性,昭雪原因更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社会与制度等因素,使得此案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对于研究晚清政治史、法制史、社会史都颇具价值。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陆永棣著的《落日残照(晚清杨乃武冤案昭雪)(精)》意在挖掘此案中冤情的发生、发展并最终获得昭雪这一过程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一案件是晚清司法鲜活、全面的体现;而且王朝衰落中的冤狱层出,皇权式微下的中央和地方司法权力之争,更能于此案中集中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