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觉醒的花园(2017)/中国首个文学之乡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越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居家碎笔

清静

屋子在喧嚣的街市中心,只要一下到一二层楼道,就能听到外面的人、车、街市各种嘈杂的混音,也许是习焉不察,这种声响往往能被听觉忽视,但却似一股强劲的风扑面灌耳,感觉这声音是一个巨大的气场,甚至能将整个身心抬浮起来,脚步送到街上了,人也就进了滚滚红尘……

街市喧闹,如果回到家也没有清静的空间,是很可怕的。好在屋子不临街,只要屋门一关闭,外面的喧嚣几乎就无从进来。住在闹市,回到屋里照样有清静,内心为此庆幸。外面的喧嚣提醒了清净的时光,让人倍觉难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想必此佳句也是陶渊明修身养性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所悟,因为他毕竟也很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脱俗、自然之境,把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都统统留到了“世外”才有的“桃花源”里。

对于都市人来说,闹中取静也是需要心情的,犹如浑浊的水需要安静的放置才会澄清,心神的安宁还需清静的时空来过滤、颐养。

阳光

屋子朝阳,中午到下午的一段光景里,阳光变换着脚步,一直在屋子里走动。

冬日,室外寒气逼人,屋里透进的阳光就分外觉得可爱。手捧一本闲书,找个舒服的姿势,慵懒地躺在靠窗的沙发床上阅读、小睡、看电视,一大片的阳光就像无形的热毯盖在了身上。它照着膝盖,暖暖的;它扑进你怀里,像个可人的小姑娘,热情得仿佛能给你一个吻;它照着你的眼睛,眼睛被它的调皮逗得眯成了缝儿,却能感觉到脸上睫毛被照着拉长的影子,仿佛自己变成了童话里的美人,从此有了一对长到能忽闪忽闪的弯弯睫毛……茶几上,阳光穿过一片明亮的玻璃,透在红色的地板砖上,冰凉的地板被刷上了一层柔和的光,也变得温暖了;有道光透过玻璃窗从茶几上反射到对面的墙壁上,瞧,它还在写生,墙上有杯子、小花盆的影子……那些影子不就是一幅静物画么?

这时,沐浴在阳光里,感觉活着便是一支快乐的华尔兹舞曲,舒缓、柔情而富有情调。

有时,怕阳光刺眼,拉过厚厚的窗帘,不经意窗帘留下了一道缝隙,阳光就从缝隙里走进来。屋里一片静谧,只有这一道光在黑暗中放亮,似一把时光锻淬的利剑,替自己刻着一段流光。而我会在这段黑色的流光里平静地想心事。我看到自己站在人生的风景里,驻足远眺,念人世浮沉,红尘滚滚……往事涌在眼前,太多了,就凝成一团风云,在眼前吹着,飘着,那么像人生,浩渺悠远,我知道我是在人生里,我也可以忽而忘了身在何处……

洁净  吃饭后抹一下桌子,桌子变得光鲜。收拾了碗碟洗时,水龙头里的清水四溅着在碗里漾着圈儿,打起晶莹的水花,洗洁精泡沫被飞快地冲刷掉,瓷碗露出了洁白细腻的质地。喜欢这种碗碟洗涤出水后一派洁净的感觉,仿佛洁净在心头开了花,能让人闻到自然清新的味道。

洗锅刷碗时,顺手擦拭擦拭厨房里的灶具柜面,碗碟儿、醋瓶、盐盒儿,这些都会面目一新,泛着光泽来回报你的勤劳。

来拖拖地板。拖把在手里一前一后推移,顺便舒展胳膊。借着阳光看,只见地板砖亮亮的,熠熠生辉。拖完了整个屋子,环屋一看,感觉屋子亮堂了,像人一样,平添了很多生气,精神抖擞。

洗碗的时候,心里往往会很平静。这让我想起父亲说手里有了活,心里就不烦的道理。拖完地感觉身心也很放松,这是运动的好处,还有,房子把那股亮堂的神气也传递给了身心。

当懒于家务给人换得一时休养和舒适的时候,有时会发现,只要做起家务来,琐碎的家务活里也藏着不经意的令人愉悦的回报。

(原载于《宁夏日报》2007年12月24日副刊)

P4-6

后记

2016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经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何志明、校友张旭东两位先生推荐,我的文字收入了由西吉县文联策划的丛书。

在此,于两位先生,于西吉县文联,我深怀谢意。

于我自己,则是一件侥幸之事。之前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会出书。而之后有很多次,在我为出书整理、编辑文字的时候,自己多次感到汗颜: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微信微博畅聊、记录,人人都是书写者的时代,无名者的出书被人斥为“又在制造文字垃圾”。我也多次觉得自己的文字拿不出手。但是,终于还是被几个亲友怂恿,忽又生出一些勇气,硬着头皮面见读者了。

这点文字,无论如何,说来还要先感谢我工作的报纸。

因为我真正的阅读是从任《小龙人学习报》编辑开始的。

为何如此说?

一来,小时候经见的书籍非常有限;二来,以前的读书基本是为了应试,很少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2001年3月进《小龙人报》(2006年报纸改名为《小龙人学习报》),我就一直主持着“读书版”,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小龙人学习报》由知名报人、现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的沙新先生于1996创刊,为宁夏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少儿报纸。报纸创刊二十余年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报宗旨,为全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深受孩子们喜爱,成为很多孩子成长记忆中难忘的读物。和这样一份载着童心的报纸结缘,虽工作与现实的生计相连,但毕竟不比学生要面临考试一样棘手,工作闲余翻书就有了消闲的意味。同时,我也意识到,办这个版面,要引领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习惯,这也正是办报育人之要务所在。如若弄不好,就是误人子弟,便无形中多了一份以编者身份审视、重视少儿阅读的责任,同时也倒逼自己多翻书。我发现,《小龙人学习报》在给孩子们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把作为编辑的我浸在浓浓的书香里,这浓浓的书香也深深哺育、滋养了我的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版面上除了“名家谈读书”“书摘一叶”“书香一缕(发表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或心得文字)”“新书上架”等主打栏目外,其他全做文摘的版面,作为报纸的编排也未尝不可,但编辑不站出来亲自发一点声儿,似乎与小读者有隔离感,我便尝试通过文字跟孩子们互动。如此便从2006年始的十多年中,先后开过“小编写博”“越聊越欢”小专栏,和同学们谈读书成长,有时候也确是因开了专栏,不能空档,就硬挖强挤一点儿文字。

不过,一味直通通地强调让孩子们读书,这面目和口气,就显得说教、生硬。后来又发现,除了说读书,写一点儿个人感悟,寓理于事,或结合孩子们的成长,通过自己走过青春期的感受试图与孩子们寻得共鸣,如此似乎面目没那么可憎,反而渐渐自在了起来,也算尽编辑之责。其间,也多次得到《小龙人学习报》黑玉红总编和同事的热心鼓励,在此深表谢意。

但无论如何,在后来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在孩子们白纸般洁净的心灵上描绘底色,是一件谨慎而艺术的事情,而“小龙人”这份报纸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世界阔大宏伟的高师,我作为编辑要指引孩子们,而它也在无形中一直指引着我——它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老师。

就这样,以编促读,以读悟写,再以写促读,阅读慢慢成了习惯,成了我热爱生活的一个理由。为此,业务之余,一点儿兴致亦未能脱了文字,常被闲书所牵,也将翻翻闲书当作淡淡生活一种消遣,一种对身心的疏解,乐此不疲。心有所感时,常有怠惰,偶亦动手记下点滴随想。

当年我在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厦6楼办公,同在3楼的《宁夏日报》副刊编辑王庆老师,也曾用珍贵片语启发指导过我,我就近投稿给他,承蒙老师鼓励,刊发过文字多篇。

在成书过程中,还要特别致谢西吉县文联副主席陈静女士,她在百忙之中数次和我电话、网络沟通,给我传来制作好的电子书稿,并耐心提议修改、精益求精,让书稿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其间有一次,我给她QQ留言,还有改动,希望将电子书稿的新稿再传我,她给我回复,还有出版社的编辑要仔细校对,让我不要担心……当日下午登录QQ,一上线,就收到了她在中午1点多发来的文件。想必她是连午休都省去了,不胜感激。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为我写序文的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郎伟先生。

郎伟先生曾在我上大学期间带过我们班的当代文学课。

当时先生作为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又刚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回校,是大学里有名望的青年才俊,按现在的话说,很多同学都是他的粉丝。

至今仍记得郎伟先生讲课的情景:他身材高大,气度儒雅,常站在讲台靠窗那一侧,言语滔滔,出口成章,行云流水。听他的课,是一种能大开脑洞、提升灵魂的精神享受。这样的课堂每每令同学们期待,只叹息课时太短。先生在课堂上多有高见,引领我们步入文学的瑰丽殿堂看风景,认识文学,结缘文学,品鉴文学。他有一句话同学皆知,后来成为流行语:“女生徒有其表的美丽,是浅薄的动人之处。”凡此种种,一般听过郎伟先生课的同学,均对他的课和人留有深刻印象,校园中也见过有写他的关文流传……

如先生序中所言,我是2005年前后初到当时的《小龙人报》工作,为中学生读书约稿而与先生重逢的。第一次约稿,话题大概是武侠小说方面的,本来想先生也许很忙,能否约到也未可知,但在知道我是他的学生后,先生热情而爽快地答应了。那次,先生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至今记得他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认为,中学生喜欢武侠作品无妨,培养阅读兴趣可以从金庸小说始,他自己就是金庸迷。先生在文中写道:他也用这样的办法引导爱子爱上阅读。我至今还记得先生文字中提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还有他引用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诗……

借师徒之缘,我曾多次向他约稿,先生每次都在百忙之中尽早发来文字。编辑遇到这样的作者也是一种福气。其间,有些教育现象需要专家意见,我也采访过他,他会很认真地到现场说或索性写成文章发来。也曾在报社举办的“名家进校园”活动中邀约先生作为嘉宾为中学生做读书讲座。记得在宁夏长庆初级中学的那次讲座,先生关于读书的高论哲思,如醍醐灌顶。有一句他引用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很打动我:“书籍是思想的玩具。”作为编辑,多次在网上为孩子们搜罗过读书名言,但这句话并不能直接在名言中搜得。写这篇后记时给这句话加上作者(英国小说家、诗人D.H.劳伦斯)一搜,才发现出处在书籍《书之孽:劳伦斯读书随笔》,这本书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中少有的杰作之一”……由此可见先生学养积累之深广,我还借此写过一篇小文,载在本书中。

若说约稿是私事加公事,那么这次邀约先生做序则是纯粹的私事了。先生现在作为校领导,想必教学管理、学术研究等各种事务颇多,但电话打过去说明意图后,他也一如以前约稿爽快答应。

在将厚厚的一叠纸质书稿初样邮寄给先生的那一刻,我想我又给他繁忙的工作添了累,需要他加班看稿,很辛苦。对于确实成熟有品的文字,于评论者来说,虽辛苦但也是有成就感的事;但对于庸常文字,对于评论者可就是要做“无米之炊”,没话找话,说不好就是一种为难。

待到先生在百忙之中又一次发来关于我的文字的2000余字的评论时,首先感动于他“认真地通读了全书”;其次,也让我陷入反省与深思。正如先生所言,如今散文创作没有门槛,“很多所谓的‘散文’之所以不动人,其中的原因是所表达的人生情感不深厚,也不独特,所记述是人云亦云,所思索是肤浅又肤浅。”先生并不刻意指我,但坦率来说,我的文字自认为也存在这样的缺陷,当然这也是自己努力不够能力悟性有限所致。

先生的序,带有一种真实、分寸和得当考量而赋予的力量。先生的有些话在我心里,像搁置下一个重物,让我得到一种鞭策,觉出一种分量,也感到一种踏实。

先生在文中也对我的小文做了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了期许,我为之感到欣喜。我的工作本身就是与文字打交道,以后还将持一颗平常心,工作之余,继续涂涂写写。正如先生所言,要提升“人生和写作的境界,这其间,有着坎坷的路径和难以躲避的风雨”,于我自己,借先生鼓励,我会努力,也顺其自然。

再一次对先生作序深表谢意。

眼下将目录扫一遍,虽数量倒有了百余篇,但我自以为,内容轻浅。不过,它毕竞是我对工作、生活留下的一点痕迹。书名是文联一日要稿,没来得及细琢磨就拿其中一篇《觉醒的花园》暂作书名。当时觉得有诸多不贴切,待后来细想也未能想到更合适的,便定了下来。“觉醒的花园”,现在想,于我自己竟也是贴切的,因为以前读书少,那个所谓的“精神的园子”一直是混沌蒙昧的,现在慢慢觉醒了,也说得过去。

这本文字轻浅的小册子,如果一位小读者翻开能激发一点阅读的兴趣,一位成人能找到一点共鸣,那将是我的荣幸。

2017年4月6日完稿

2017年11月16日改定

目录

一 闲趣散记

 静默的舞者

 居家碎笔

 写给绿萝

 一个悠闲的早晨

 “为你读诗”的诗意

 燃烧灵魂的火

 观字妙趣

 在石头上“写”字

 石头的秘密

 奢侈的时光

 市井里的书屋

 买扇品字记

 闲印闲读

 田园禅趣

 让时间放慢脚步

 耳环的亮度

 面前的花朵

 给我一点点好的音乐

 看一朵花的开放

 书桌文竹

 风吹来的一瞬间

二 亲情世界

 父母在的“城市”

 父亲的心

 清水一样的时光

 楼道里的送别

 和女儿一起的时光

 写给我的薰衣草女孩(六封)

 母亲做的布鞋

 关于父亲的记忆

三 读书时光

 与书心语

 绸缎一样的时光

 得到“真心”的捷径

 爱读书的孩子前途无量

 身心休憩的人生小站

 灵魂的另类行走

 阅读片语

 神奇的“一句话”

 “宅”读之乐

 让书美好地与你相遇

 觉醒的花园

 “感受”复旦学霸宿舍随想

 本来就是爱书人

 魔幻枕边书

 “荒读”的背后

 和另一个生命相遇

 让语文书可爱起来

 请远离不健康书籍

 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刻进心灵的文字

 我与书的交情

 “书籍是思想的玩具”

 豌豆花游思

 今天你修炼眼神了吗?

 感恩阅读

 说自己想说的话有多难

 花季里的“头脑风暴”

 一个班级读书的小小缩影

 行走中的阅读

 登上心灵绿岛

 相映生辉的世界

 读书来点“缓兵之计”

 “亲人”般的温暖

 敬重被冷落的“智者”

 读书笔记,不为做而做

 向“真读”靠近

 “心手相连”有妙处

 静心常伴读书人

 阅读,让我们发现成长的美丽和诗意(有关读书的讲义)

四 人生咏叹

 在人潮里生动地活着

 当时间穿过生命

 活出我自己

 笑脸

 数数自己的幸福

 活着不是为了痛苦

 普通人能立大志向吗?

 我的中国心

 爆料童年往事

 “像母亲一样亲切的语文”

 难忘女孩那声吼

 悄悄生长的人生童话

 我有我精彩

 糖纸往事

 人生是一件艺术品

 偶遇杜老师

五 岁月足音

 喜鹊叫醒心空

 从容的葡萄

 一缕阳光的渡口

 芳香岁月

 浇花时刻

 读懂凡·高的《向日葵》

 一片窗的风景

 给你讲句俏皮话

 一天

 叶子的悠闲

 我的笔心情

 咖啡色随想

 生活是最厚实的书

 醒着的梦或玄思

 书写的意义

 工作间里的小感悟

 周末寻找心情

 水果里的“秘事”

 文字是一匹骏马

 城市表情

 旧物

六 四季韵歌

 一寸春光

 雨落时分

 碎步走来的春

 潜在花香里的小小幸福

 清净的春晨

 夏日趣记

 浮生夏日

 鸟鸣

 秋叶里的童话

 秋日冥想

 冬之絮语

七 名人感悟

 还原乔布斯

 一位学问家的魅力

 大雅大俗的完美邂

 逅

 听张艺谋访谈有感

 智者的天真

 季老的自省

 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父爱

八 青春寄语

 致青春的你

 青春路上,我们在一起

 致最亲的人

 最强少年,你在哪里?

 拿到那把开启生命的钥匙

 在“被设计”中发现你的自由

 贺卡里的青春

 谁动了这把木梳?

 疼痛而感恩的青春

 书香醉人

 成长是一件丰饶的事

 奋发向上是成长最美的姿态

 幸福人生进行时

 我和青春,不说再见

 后记

序言

郎伟

在我的记忆里,马越是一个性情温和、言语不多的女子。二十多年前,我给马越所在的新闻班的同学们当过老师上过课。我那时年轻,三十岁刚出头,又是研究生毕业不久,所以心里面有憧憬,也充满激情,加上喜欢给学生们上课,故讲课效果还不错——学生们也因此记住了我。马越是通过听课记住了我的学生之一。许多年以后,大概是在一个读书讲座的现场,马越主动来与我打招呼,说她是我的学生,现在本地的一家专门为中学生服务的报纸工作,希望我能够抽出时间为报纸写点文章。

于是,师徒因写作而重逢。我不时能够收到马越寄来的报纸,也断断续续在她主持编辑的版面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据说有几篇文章在教育界反响还不差。大概半个多月以前,马越给我打电话说:近日她有一本散文集要出版,希望我能够为她的处女作写上一篇序言。坦率说,接到她的电话,我有点吃惊。我知道马越一直是一个称职而优秀的编辑,也知道她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一些散文,但在工作十几年之后能够出版一本散文集,却是我始料未及的。厚厚的一叠稿子寄来了,我认真地通读了全书,钦佩之余,便有了下面的一些感想和思索。

首先应该说,《觉醒的花园》是一本真情流贯、不事伪饰的书。

客观而言,散文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性文体,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写作散文。然而,我们也必须指出,散文总产量的庞大并非意味着散文质量的提升,有大量的写作者未经任何思想和艺术的训练,便仓促为文、拉杂写来。结果,粗糙简陋的记述与不具审美特质的应用文字随便流淌,原本清澈流动的散文创作之河一时间变得有点混浊和芜杂。许多所谓的“散文”之所以不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所表达的人生情感既不深厚,也不独特。所记述是人云亦云,所思索是肤浅而又肤浅。

读马越的散文,最深的一个感受是作者为文,“诚”字当头。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感受,真诚其内,坦白其外,不做无病之呻吟,不事哗众取宠之包装。她写亲情,自然写来,本色动人。比如在《父母在的城市》一文中,作者写道:虽然和父母亲同处一座城市,但由于工作繁忙,某天中午却只能选择在父母家和自己家等距离的火车站见面,母亲拿来女儿爱吃的五香牛肉和马阿訇家的凉皮,女儿给母亲带来的是网购羊毛衫。母女相见,车站的嘈杂、混乱仿佛皆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不惧时光不曾磨损的人间亲情。

再比如,《写给我的薰衣草女孩——给女儿的信》,一共六封,细数女儿从小学到中学的生活点滴、心理变化,于关爱、呵护、不舍、眷恋当中,把一个年轻母亲的至深情感,如实道出。

我们认真读来,文章宛若水清见底的小石潭。现当代散文大家梁实秋有言:“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读马越的散文,可做如是观。

马越散文中的主要部分,是属于抒写性情类的简短文章。这类文章,一是对人生和岁月的真切感悟;二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属于作者在报纸特定版面上的“心灵絮语”。两类文章,可能写作的初衷有差异,文气却是相通的。我一向主张,做编辑者,无论是在出版社编辑图书,还是在媒体编辑报纸,抑或是在新媒体任职,都应该具有两个基本功:第一,有相当高级的文字鉴赏力;第二,自己能够写作好文章。对思想敏锐、见解超常的文章无感,自己的文字写作又不过关,这样的情形之下,如何才能去发现好文章,编辑好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未知可也。

马越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供职于本地报社。近二十年以来,又一直在编辑一份主要面向中学生的报纸,但她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执着地读书、写作,虽然不见“大部头”的著作产出,但一篇一篇的精短散文却如雪片般飞来。这样的勤奋,确实让人心生敬意。我读她的这类散文,感觉除了真情流露之外,不少篇章,还颇带有些哲思,并非只是一些小心情的表达。她在《写给绿萝》当中这样写道:“喜欢绿萝这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个性。它对外界只有最低的要求,更多的时候,它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对于活着的水土环境,它不挑不拣不计较不苛求,宠辱皆忘似乎到了没心没肺的地步,而自能活出一番风景。且看它优雅的枝条,奋发向上的叶子,还有一种淡然如菊的超逸和灵秀……活出了乐观、包容、坦然、自在,活出了自己的风骨,这是怎样的一种顺其自然又柔软智慧的境界呢?”读这样的文章,读者们当然会感动于花草的拟人化——状绘绿萝实则是为了抒发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性情。花草无声,人间有情。风塑花形,恰如人跋涉于生活的激流当中,是进是退,向上攀升的意念从来根植于不容动摇的内心。

其他如《静默的舞者》《面前的花朵》《当时间穿过生命》《醒着的梦或玄思》《秋日冥想》等篇目,皆是托物言志,哲思玄远之作,其写作或发之于眼前风景,或远眺于头上星空,虽主旨不一,但一颗默默坚守、锲而不舍之心却跃然纸上,读来,不能不使人怦然心动。

显然,马越女士的文学创作只是犁开了第一片处女地。她开垦的这片土地,新鲜、潮湿,撒下了些微的种子,有了喜人的收获。作为享受过她种的“果子”的人,我们当然应该祝贺和鼓励她。但是,我也要叮嘱她:能够种出“果子”的人和能够种出色、香、味俱佳的“果子”的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层次,也是人生和写作的不同境界。这其间,有着坎坷的路径和难以躲避的风雨。我只是心怀期待,在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思想和艺术的艰苦锤炼和必要沉淀之后,马越的文字会变得越来越深沉博大和令人难忘。  是为序。

2017年5月14日

内容推荐

马越著的《觉醒的花园(2017)》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自2006年到2016年在《小龙人学习报》所开的个人小专栏“小编写博”“越说越欢”所刊发文字,引领青少年阅读、成长,从生活细小出发引导孩子发现生活、热爱生活。

编辑推荐

《觉醒的花园(2017)》是宁夏西吉作家马越的一部散文作品集。散文中的主要部分,是属于抒写性情类的简短文章。这类文章,一是对人生和岁月的真切感悟;二是因为职业的关系,属于作者在报纸特定版面上的“心灵絮语”。读马越的散文,深的一个感受是作者为文,“诚”字当头。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感受,真诚其内,坦白其外,不做无病之呻吟,不事哗众取宠之包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