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炎黄子孙的心里,这五座大山就好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样,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代代延续着。
《天地五岳》作者清风剑以“五岳”作为管中窥豹的视点,展现了作者云游路上的冰山一角。
| 书名 | 天地五岳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清风剑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炎黄子孙的心里,这五座大山就好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样,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代代延续着。 《天地五岳》作者清风剑以“五岳”作为管中窥豹的视点,展现了作者云游路上的冰山一角。 内容推荐 《天地五岳》是笔者清风剑游学五岳的历程。不同于一般旅游类的图书,作者不仅介绍了五岳历史沿革、风光摄影,还介绍了挂单、习武、穷游的各种经历,以及年轻人对世界的所思所想,是一本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心路历程。 目录 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试读章节 泰山道上,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楼,自山下红门前的天阶坊一路行来,泰山御道上的石牌楼也堪称一景。每逢泰山的自然胜景或是人文古迹,必有一四角石坊立于路中。 盘路至五松亭,又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始皇帝敕封之。坊西五株古松虽只余其二,仍不失当年瘦骨昂藏、遒劲古拙的风骨。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遇到暴风骤雨曾在松下避难,因此松护驾有空将其敕封为“五大夫松”,可惜被雷电所毁。后世以讹传讹,误作五棵松树。 御风崖下的万丈碑是整个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书法出自“十全老人”乾隆的手笔。远远望去,它就好像一块从天而降的印章,给泰山石壁盖上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印戳。 云步桥下流水不腐,长响古今。桥畔立有一碑,上书“从善如登”以警醒世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千年修道不敌一念成魔。忽然想起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传世名偈,虽然此偈被六祖慧能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盖过一头,但若将其践于修持则自能免入三恶道。 从中天门至十八盘,望之不觉远而趋之久难近。对松山下仰望十八盘,九折十八弯的山路蜿蜒似蛇,又如天梯倒挂,真乃愁煞路人。 人行其间,后者见前者履底,前者见后者发顶。登之则五步一转,十步一回,愈盘愈险,愈高愈险。自忖论登山绝非无能之辈,而至此面对“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泰山道,亦只能俯首。 及南天门,长吁一声,回首道路蹉跎,一览众山小。秋空明净,光与影以鲜丽明快的线条流泻分割着山河大地,自然之伟大与人类之渺小展露无遗。绝壁上铁画银钩刻着“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八个大字,放眼九州之内,再没有一座大山可以承载这八个字的重量。 与南方山岳的清灵毓秀截然不同,泰山立石如刀、坐石如虎,处处散发着北方山系特有的厚重与沧桑。泰山其雄而其气浩然,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这浩然正气哺育出的泰山石,自非凡俗之物。 泰山石敢当,三尺三寸高,却可镇一切不详之邪,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它的帮助下才最终打败蚩尤。“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在神州大地,它的声名跨越千年,早已成为江湖上不老的传说,永镇着江山社稷、日月乾坤。 天街路漫漫,云行长风信,落叶飞花中历百级石梯登至岱顶碧霞祠。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南方临海,多信仰天后妈祖;北方多山,多信仰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尊号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不过当地老百姓更喜欢称其为泰山老奶奶,人们对她的爱戴和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泰山上下,大大小小纪念碧霞元君的庙祠山洞俯仰即是,无不香火鼎盛。其中规模最大者,非这岱顶天街的碧霞祠莫属。还没到跟前,老远便看见道观里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这些人大都是前来烧高香的“信徒”,听口音还有不少是千里迢迢专程而来的。从摩肩接踵的人群钻至殿前,权当是在练习身法。碧霞祠大殿中央端坐着的正是“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碧霞元君,东西两侧则分别供奉着眼光娘娘与送子娘娘。 岱顶的游客还没有散去,碧霞祠的道士们就忙不迭地从功德箱往外捞钱,在众人面前肆无忌惮地用麻袋扛走。世衰道微,连出家人也不再清净。碧霞祠外,礼敬三支清香,外奉道、经、师三宝,内养精、气、神三花。 P11-12 序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佛家和道家的典籍中,山都是离天最近的地方。远离世俗的喧嚣,放下红尘的欲望,与白云清风为友,与日月星辰为伴,在这种环境里,人自然就容易洞悉天地的奥秘,得到生命的超脱。所谓“仙”者,即是傍山之人也。古往今来,传说中的高人和神仙们往往都是住在那些远离尘世的深山中。 在古人的眼中,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山的厚重,然而这种厚重中却又氤氲着灵动缥缈;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山的灵动,然而这种灵动中却又蕴含着厚重沧桑。所以孔夫子说:“仁者乐山”。 可能是天性使然,也可能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从小就对远方的大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垂髫之年,便和徐霞客一样,暗暗在心中蓄下了五岳之志:从五岳开始,走遍中国的名山大川。 六合八荒,华夏九州,天下名山者甚繁;然能名之为“岳”者却唯有其五,是谓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诚然,论自然风光,五岳不算最惊艳的;论海拔高度,五岳不算最伟岸的;论人文历史,五岳也不算最悠久的。然而俗话讲得好:“五岳归来不看山”,在炎黄子孙的心里,这五座大山沉甸甸的分量永远是他山所无法比拟的,它们就好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样,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代代延续着。 应缘撰文成书,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以“五岳”为题。希望以此作为管中窥豹的视点,展现云游路上的冰山一角。惟愿以文会友,结交天下志同道合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有一二读者阅之能会心一笑,已是足矣! 后记 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大多数人终究会在红尘的忙碌中将其忘却或是埋藏在心底。当然,仍有极少数人义无反顾地选择用生命去追寻着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 记得小时候,几乎每年暑假父母都会带我坐火车出去旅行,那些旅行的时光在心灵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在一趟趟绿皮火车的颠簸中,在一次次跋山涉水的洗礼下,我也在内心蓄下了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五岳之志”,从此寄情山水之间成为一生的挚爱;恣意的豆蔻年华,一度痴迷于武侠小说,和许多男孩子一样,我也常常憧憬着自己可以像书中武功高强的大侠们一样,仗剑携酒,浪迹于快意恩仇的江湖与云淡风轻的山林之间;到了弱冠之年,读了不少圣贤留下的经典,发现原来真正的道统也是在行走中传递着:从上古时期尝遍百草的神农氏到悬壶济世的扁鹊、华佗,从西出函谷的老子到周游列国的孔子,从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法显大师到从天竺取回真经的三藏法师,从游戏人间的吕洞宾到神龙显隐的张三丰……背上行囊,一个人去远方,追寻往圣先贤的踪迹,像他们一样用生命去探索天地的奥秘,日益成为心中抑制不住的冲动。 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放下一切,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为之一转,人生也变得有无限的可能。天地为我师,山河是我友,远离了钢筋水泥构建的都市丛林,人便容易回归生命的真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年云游之路,锤炼了肉身,点亮了心灯,个中冷暖滋味,唯有自知。虽然如今为稻粱谋暂缓行走的脚步,但问天索地的云游之路,永远不会止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