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菊与刀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在美国曾经竭尽全力与之奋战的敌人里面,日本人的性情是最让人难以捉摸的。这个力量雄厚的对手,他的一举一动和思维模式都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导致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加以对待,这样的情况在以往的战争中是从未有过的。我们现在就好像1905年的沙俄一样,在战争中面对的敌手是一个并不属于西方世界的文明与文化、经过严格训练而又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民族。在西方国家所公认的一些基于人性的战争习惯,对于日本人很明显是不适用的。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太平洋上的战争不仅仅只是一连串岛屿登陆作战和困难重重的后勤工作问题,更重要的是摸透地方习性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就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试图了解日本时,我们发现这是十分困难的。自日本紧闭的国门被打开后的75年里,外界对日本人的描述其实一直在使用一连串让人困惑不解的“但是,又……”这类词语,跟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描述相比差之甚远。一个严谨的观察家在谈及世界上其他民族时,是不会在说他们举止儒雅的同时,又加上一句“但是,他们又很骄傲、无礼”;他也不会一边说这个民族顽固不化,又说“但是,他们又非常容易适应力度强大的革新”;也不会一边说这个民族性情温良,一边又说他们不那么容易服从领导的管制;也不会在说他们忠心、宽厚的同时,又宣称“但是他们又心存怨恨,满腹叛逆不安”;也不会一边说他们坚强勇敢,另一边又描述他们如何懦弱不堪;也不会既说他们的言行举止完全被周围人的评价所左右(也就是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又说他们拥有一颗诚挚的心;也不会一边说他们在军队中接受魔鬼式的训练,一边又描述那个军队里的士兵是怎样的不服管教,甚至是以下犯上;也不会一边讲这个民族是如何痴迷于西方世界的文化,又诉说他们的冥顽不灵和不知进取;他不会在写一本书,讲这个民族是怎样普遍热爱美好事物,怎样给予演员和艺术家崇高的荣誉,并且如何醉心于菊花养殖栽培的同时,又写另一本书来补充说明,这个民族推崇刀剑和武士的至高荣誉。

总之,以上种种的自相矛盾成为关于日本民族的论著中不可或缺的言论,并且,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菊与刀,这两者是同一幅绘画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日本人性情争强好斗而又温文尔雅;崇尚武力而又热爱美好事物;倨傲不羁而又文质彬彬;冥顽不灵而又灵敏善变;温驯却又不愿任人支配;忠贞不渝而又极易背叛;坚强而又胆怯;守旧却又急于接受新的生活习惯。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言行举止的评论,可是在别人对其恶劣事迹一无所知时,又会被自己内心邪恶的一面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严格彻底的训练,同时却又非常具有反叛性。

增强对日本的了解对美国来说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不能对这些和其他很多同样令人烦躁不安的矛盾弃之不顾了。事态的严重性接连不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日本人下一步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不能在不进攻日本本土的情况下取得胜利;我们是不是应该直接摧毁皇宫;我们可否期望从日军俘虏身上得到些什么信息;在针对日本军队及日本本土居民所进行的宣传中,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才能拯救美国民众的生命,并且削减日本人头脑里那种抵抗到最后一刻的信念……这一系列问题在日本通中也引起非常大的争议。倘若和平真的降临了,为了使秩序有条不紊,需要对日本人实行永久的军事管制吗?我方军队是否要准备在日本山野深林的要地中跟那些狂热的抗战分子进行殊死决斗?在和平的曙光有可能照亮大地之前,日本人会不会掀起一次类似法国或俄国式的革命,谁将发起这次革命呢?又或者,是否应该将日本民族从世界上彻底毁灭?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观点必然是天差地别的。

笔者在1944年6月接受委托,开始从事研究日本的工作。本人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被授命使用所能使用的所有研究技能,以求了解日本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那年夏初时节,我国对日本的全方位反击战刚刚拉开序幕。当时,美国的大部分人认为对日本的战争要持续3年,或者10年,甚至需要再长一些时间。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则觉得这次战争将会成为百年之战。他们的理由是,美国军队虽然取得一部分地区的胜利,但是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这些地方距离日本国土还有几千英里。所以日本的公报压根拒绝承认日本海军战事的失利,日本国民仍旧以为胜利是属于他们的。

但是,进入六月以后,战争的形势开始发生急剧转变。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后,最高司令部在之前的两年半以来所给予欧洲战场的军事优先权已经没有必要,对德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在太平洋战争中,我们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塞班岛。这一胜利是宣告日本军队最终将彻底失败的重大战役。自此以后,我们的战士便经常跟日军兵戎相见。并且,在新几内亚,在瓜达尔卡纳尔、缅甸、阿图、塔拉瓦(Tarawa)、比亚克(Biak)及其他战役中,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所面对的是怎样可怕的敌手。

P2-4

书评(媒体评论)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村上春树

所谓东洋,常常具有欢乐与寂灭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他虽然自古缺乏一种相当于基督教式的感情,却有着更彻底的豪奢和静念。

——川端康成

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

——三岛由纪夫

目录

第一章 研究任务——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情义难当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世界

第十章 道德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序言

当我们提到人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菊与刀》,这本书出版后行销100多个国家,保守估计共售出3000万册。在美国,《菊与刀》被当作研究日本的《圣经》;1951年,又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被称作现代日本学鼻祖,畅销至今。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畅销的人类学著作,最初其实是作为一份研究报告呈现的。1944年,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的委托,对日本进行研究。作者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解决两个问题:一、要不要进攻日本本土,日本会不会投降;二、要不要保留日本天皇制。作者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日本影视、日本人访谈等材料的分析,用“菊”与“刀”对复杂而又矛盾的日本人文化及心理进行了解读——清新优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锋利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于是,我们了解了日本的国民文化双重性,了解了日本的“耻感文化”,了解了日本的等级制以及普通日本人眼中的恩仇情义……

从图书的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再阅读《菊与刀》呢?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好的通俗读物,借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这本书“比日本人更懂日本”。比如,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就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因此,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将会理解日本某些独特的国民性,也能够解答我们对日本民族的一些疑惑。

为什么日本人在职场中特别在意上下级、前后辈的等级之分?

作者指出;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各安其分”,他们喜欢和尊重等级制。等级制带来的束缚和相对自由,让他们更有安全感。这种既定的关系,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心境也因此更加平和。

为什么日本影视剧中,主角总要经历各种磨难和“两难全”的痛苦?

日本文化的矛盾性也体现在人们对义理、名誉和人情的看法中。义理、名誉和人情,各自有一个圈子。很多时候,日本人会在这些品德中不断纠结:是选择忠、选择报恩,还是选择维护名誉……这一痛苦的选择过程就是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在日本人看来,为了抱负、为了情义牺牲自己或感情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影视剧中,这也正是日本观众最喜欢的情节设计。而这种感情,其他民族的人往往很难理解,比如作者就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日本的战争片总是在表现日本兵痛苦的一面——思念家人、露宿荒野、饮食不继等,而在美国人看来,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反战宣传片,丝毫没有鼓舞士气的效果。

为什么日本天皇两千年屹立不倒,而中国总是经历朝代更迭?

书中认为,日本人对于天皇的感情是超越一切批判之外的,在他们眼中天皇就等同于日本。换句话来说,日本的天皇是作为日本国民的象征存在的,代表着国民宗教的中心,是一种超越宗教的信仰对象。即使是在天皇存在感最弱的幕府时代,也从没有人会想废除天皇和真正统治者并存的双重统治局面。

为什么二战后德国勇于认罪,日本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作者在书中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这一点:日本人广泛存在着一种耻感文化,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羞耻行为只要没有被众人知道,那么自己就无须为此感到羞耻,因此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隐藏、维护自己的“名誉”,以免公开受辱。作者还举了几个有趣的小例子。比如,一位日本教师被学生问了自己不懂的生物学问题,那么表面上一定要装作很懂的样子,不能坦白地对学生说我不知道;一个男子向喜爱的女子求婚,一般会在夜间去找女孩,而且要在头上包一块布,以免被拒后第二天无颜相见。尽管女孩照样知道求婚的人是谁,但是只要不是当“面”拒绝,就还可以维持相安无事的样子。

……

当然,由于作者从未亲自到过日本,也由于西方人对于东方文化的一些误解,本书还是存在一些谬误的。比如,作者忽视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夸大了太平洋土著带来的影响;再比如,作者过分强调种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必然性,却忽略了民族性格在特定历史情况下不稳定的一面,等等。此外,一些细节性的错误,译者注中也做了说明,以供读者参考。

内容推荐

1944年,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所托,完成一项旨在认清日本民族的课题,并以之为二战后改造日本国家的指导。作者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日本影视、日本人访谈等材料的分析,用“菊”与“刀”对复杂而又矛盾的日本人文化及心理进行了解读——清新优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锋利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于是我们了解了日本的国民文化双重性、了解了日本的“耻感文化”、了解了日本的等级制以及普通日本人眼中的恩仇情义……《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而本书深远的影响至今不减。

编辑推荐

鲁思·本尼迪克特著的《菊与刀》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既抓住了日本文化细致的地方,又将它置于东方文化与太平洋岛屿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视野里。

1951年该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到1963年已再版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开山之人。此书至今成为畅销不衰的经典。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