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补贴究竟有多少进了“骗子”公司的腰包?估计把全世界经济学家的脑袋都集合起来也算不清。但仅就我们对茶油行业的了解,骗取国家农业补贴的不是少数。
周新平一声苦笑,说:“假做真时真亦假。这个社会怎么了?!我是真想为家乡做点事,我是真想把油茶树种好,我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来做事,结果乡亲们把我也当成骗子!”
在现行的中国土地制度下,一个外来人要到农村承包土地,取得村干部的支持只是拿地的第一步。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这个看似很合理的规定,在落实时却遇到了问题。“现在农村50岁以下,还在种地的寥寥无几。大部分村庄,家里说了算的人,留在农村的根本不到一半。去哪儿找够2/3的村民?!”两个村书记告诉我们。
不仅如此,即使2/3的村民同意流转,企业还要和每一户签订具体的流转合同。
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从1978年安徽小岗村土地改革开始,中国实行了土地分包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经营权从集体所有权中分离。此举目的在于,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种地的热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
但天下万事没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是分散了土地经营权,不适合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大规模统一耕作和管理的方式。由于土地分散在每个农户的手里,大三湘公司承包的这800亩荒山就必须要挨家挨户请每户村民在承包协议书上签字。如果哪户不同意,该户的那一小片土地就不能承包。土地不连片,就不能统一管理。
于是,周建国只好通过电话联系,或者找亲戚代签那些家里没人的农户。有的,根本找不到人;有的,父亲代儿子签字,儿子回家后却要撤销合同;还有的,由于跟村干部不合,只要是村里决定的,不管好坏,就是不签。转租费一亩地一年才几十块钱,有人就不为五斗米折腰!
农村承包土地,比城里搞拆迁还难。城里搞拆迁,你起码能找到钉子户,而承包土地,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钉子户在哪儿。周建国说:“我还是本乡本土的人,都感到难,那些外来的公司就更难了。”
另外一位茶油行业的企业家告诉我们:“有的村民把土地租给你了,还提要求,他的要求不合理,但却合法!我承包了1500亩荒山种油茶树,有些山坡度太陡,机器开不上去,土地没法平整。还有的土质不适合种油茶树,连种两年苗,都死掉了。土地不能荒着呀,就种了些樟树。结果承包给我们的农民发现后,坚决不干。他说:‘为什么这块地不种油茶树?’我们怎么解释都不行。最后没办法,我们又把樟树苗移走,只能荒在那儿。我们流转的1500亩土地里有300亩是这种情况。”
我们问:“为什么不让种樟树?”
“因为樟树不结果,油茶树结果,农民可以偷。就是说,他们把土地租给你,你结的果实,他们还要偷着摘下来卖掉或自己榨油。油茶林就在他们家后院,谁能整天看着?!”
2010年,一位企业家在湖南花大价钱承包了1万多亩老油茶林。当年本应该能收250多万公斤油茶果,可最后只收上来50多万公斤。“当时动员了上百人巡逻,公安都出动了,还抓了十几个,也罚了款,但根本没有用。有的农民从公安局放出来,家都不回,又扎进油茶林接着偷……在这种事情上,企业是弱势群体。一方面,法不责众;另一方面,政府要维稳,会劝你息事宁人。”
农民不仅偷外来企业的茶籽,也偷邻居的。湖南茶油产区,有句当地人才明白的俚语:“收了茶籽再认亲。”常宁市平安村的油茶林以霜降籽居多,就是说,在霜降后采收的茶籽含油率最高。可是等到霜降后再摘,茶籽早就被偷光了,所以每家都要提前几天摘果子。结果,不仅茶籽产量低,而且含油量低。
经济学家说,不讲信用的人多,交易成本就高。把它用在茶油行业就是,偷茶籽的多,茶油就质次价高。
吃饭的时候,一位出生在城里、做茶油的企业家有点喝多了,说:“现在谁再跟我说农民朴实,我跟谁急。是人拉屎都臭。有些人就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越穷的人越可能成为窃贼和强盗!”这位企业家说得虽有些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现状。
把盗窃茶籽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农民穷,穷生盗”还是过于简单。小偷小摸是一回事,大规模哄抢是另一回事。农民哄抢茶籽也有拖欠农民工资的原因,没有拿到足够工资的农民就去“偷”,他们认为这是拿回自己正当的劳动成果。因此,有的企业和农民打官司,政府也没有办法裁决,因为企业的确拖欠了农民工资。企业为什么拖欠农民工资?或者因为茶籽还没卖出去,或者政府补贴还没到手,或者投资资金准备不足……
P26-29
铁鹰老师发来书稿,嘱我写序,但是我没有敢接受邀请,因为几次通读书稿,知道其中的意义和用心,知道自己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推荐都无法比作者写的更到位。我只能建议大家仔细去阅读这本书、仔细去理解并真切去感受,这份感受会引发你得到自己的答案。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研究领域中国缺的还是工匠精神。黄铁鹰老师和他的团队是中国最具工匠精神的研究者,他们致力于解剖和总结当今中国最具工匠精神的企业。从《海底捞你学不会》《褚橙你也学不会》,到新的《茶油的背后》,这些震撼人心的案例给处在升级转型迷茫期的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真正值得学习的榜样。
——宋新宇,博士,老板学堂创始人,易中公司董事长,原罗兰贝格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2016年春节,两位企业家朋友到悉尼,见面后跟我说:“黄老师,我们想在澳大利亚买一个养牛的农场,因为中国牛肉缺口很大。年前,好几个国内的牛肉批发商拿着现金跑到澳大利亚,跟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商买牛肉,结果连一个货柜都没有买到。”
我问:“为什么没买到?”
“人家说没货了。”他们告诉我。
为了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农场,我请来澳大利亚中汇唯信农业公司的李慧女士。李慧曾在中国外经贸部工作,后到澳大利亚留学,毕业后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工作,再之后,她同普华永道的同事合伙创办了中汇唯信农业公司。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农业的几个大手笔,背后都有中汇唯信的身影。
这两位企业家听了李慧下面的话,打消了买农场的念头。
李慧说:“澳大利亚农牧产品的质量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这不仅得益于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在于澳大利亚政府对农牧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和农牧业协会对农牧生产过程的约束控制。按照澳大利亚现在农牧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约束,澳大利亚每年生产的农牧产品最多够6000万人消费,澳大利亚本国人口2300万,也就是说多于产品全部出口中国,也只能满足3700万人的消费。”
他俩不愧是企业家,一下子就明白了:按照中国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按照澳大利亚对农牧产品的要求和生产约束,他们不可能比澳大利亚人更能让其农场提高效率。
李慧的这番话让我和这两位企业家思考了另一个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多余农牧产品总和,能不能满足14亿中国人吃的?
估计不能……
黄铁鹰
2018年6月6日
自序
引子
什么是茶油
茶油真的比橄榄油还好吗
产量太低
难,太难
“骗子”也不容易
老祖宗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种油茶树
食用油的“水”太深
油,不是越土越好
压榨油和浸出油孰好孰坏
苯并芘——致癌物
还有比他更难的
“人的发心是好的,连老天都会帮你”
士为知己者死
劣油逐良油
中国人迷信香味
大三湘的冷提技术
人都被骗怕了,只有看见才相信
周新平“疯”了
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强的娘子军
做农业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心
令人苦恼的小偷小摸
什么是当代农民
贫穷从哪里来
扶贫先扶志
周新平的社会试验
学校的“老板餐”
岁的小学老师
抽一包好烟,还是吃一月好油
胆小,当不了企业家
后记
附录1 2010年全国食用油主要品类排序
附录2 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我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了16年商业案例,一共编写了6个案例。这是我下工夫最多,也是最难、最沉重和最有意义的一个案例,因为它涉及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根本——农民,更涉及我们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用油。
研究这个案例我才知道,与青菜、鸡蛋、肉等未经加工的食品不同,消费者很难分清食用油的好坏,就算油脂专家有仪器帮助,要判断油的品质也很困难。因此,油脂界才有一句“油兑油,鬼见愁”的行话。
我出生在城市,61年的人生,只有当知青时在农村待过3年。研究这个案例后,我才知道中国城里人多么幸运!一个60岁的城市居民,可以拿着退休金安享晚年了;而一个60岁的中国农民,只能继续劳作——湖南农村,60岁农民的老保费每月只有55元。
研究这个案例让我知道,中国真是一个大国,大到包含了几个世界。2016年,湖南衡阳竟然有月工资700元的农村小学代课老师:这些老师,有的教龄近30年了;这些老师,有的不懂乐谱却教音乐,因为他能吹拉弹唱;这些老师,有的70岁了,还在教小学五年级的全科……
研究这个案例我才知道: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曾经有着灿烂农业文明的国家,绝大部分农产品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还高!高的原因又是那么复杂和无奈。
现在干农活儿的,60岁都算年轻的!中国人能不吃饭吗?中国农业的接班人在哪里?中国农产品的出路在哪儿?这个案例给我提出的问题远远多过答案。
我和我的团队非常荣幸能研究大三湘公司的案例。这一年的研究过程就像钻迷宫,每当我们以为找到出口时,马上又进入另一条暗渠。但这正是案例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因为挖掘真相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在享受的过程中,你会思考和升华。
这个案例能够面世,首先要感谢周新平和大三湘公司。他们把所有员工、车间、实验室、种植基地,以及生产、销售和财务数据,敞开让我们调研。
其次要感谢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的田海林先生、颜彦先生以及李忠和厂长,他们不但同样为我们敞开了大门,而且帮我们解答了食用油加工生产的技术难题。
我们还要感谢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老先生、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兴国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姚小华主任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邓乾春博士。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这些外行人讲解油脂的专业知识,并对案例中的错误一一指正。
我们还要感谢陕西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史永亮教授。他从营养学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油脂中营养成分的功能,给我们判断食用油的优劣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们还要感谢恒大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康训国先生、碧桂园特供产业事业部总经理林成彬先生、北京龙泉慈心农场合伙人翁运春先生以及意大利橄榄油进口商FrancescaLucania女士。他们不仅帮我们详细介绍了食用油市场的现状和问题,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业内资料。
我们还要感谢湖南省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中心的冯敏主任。他是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调和油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调和油的前世今生。
我们还要感谢湖南省扶贫办贫困监测处处长黎娟女士。她向我们介绍了农民和留守儿童的困境,也让我们知道了基层工作者的艰辛和无奈。
我们还要感谢白杰先生。他不仅一直热心帮助我们,还资助了本次案例研究。
我们还要感谢丁福琪老先生。丁老先生1937年生人,退休前是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并担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不仅接待了我们的团队,还就我们提出的专业问题亲自手写了整整4页的书信。
最后还要感谢中国油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油脂科技网技术顾问、浙江省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开发和技能培训教程编写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油工)高级考评员、中国花生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金青哲。他担任《中国油脂》《粮食与油脂》《大豆科技》等杂志编委、顾问,以专家的身份对案例作了高度的评价:“该文比较深入地了解油茶籽种植、油的加工、消费、流通等上中下游环节,基本反映了全产业链的实际状况和问题所在,写出了茶油承载的三农问题,其中数处提及近年来油脂行业出现的重大事件,如地沟油、苯并芘事件、调和油、浸出压榨油优劣等,所以,不光是商学院的教案,也可以作为油脂加工专业学生的鲜活教材,也是一本油脂科普教材”。
本书多处数据和资料摘录自网络,但均经案例研究团队落实到具体出处,核实过真实性。为不占用读者篇幅,摘录处不一一注明。特此说明。大三湘公司的案例同我以往研究的案例不同。它不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案例,而是一个正在农业和食品行业苦苦爬坡的企业。它的商业模式让我看到一点曙光,但也让我感到更多迷茫。这个案例旨在将其这8年做的事情真实地呈现出来,给正在从事和想要从事中国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人看看。
我们自认为是严肃的案例研究者,我们编写案例的主要目的不是供同行和读者学习,而是供大家分析——如果你处在案例当事人的境地,能否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把案例当事人所做之事清楚地呈献给读者,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我们做到了!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思考:中国能够自己解决中国人吃得好的问题吗?如果能,出路在哪儿?如果不能,怎么办?
黄铁鹰
2018年6月1日
被褚时健看好的项目,做起来比褚橙更难,比橄榄油还要好的食用油,产量却太低,茶油树结果要8年,老祖宗也没有告诉种植方法……湖南一个46岁的中年人选择了创业项目做茶油。农民的管理、自然灾害、劳动力不足、激烈竞争的食用油市场,大三湘面临的不止这些挑战。这不仅是创业,不仅是做茶油,更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
作者黄铁鹰等著这本《茶油的背后》的目标是编写100个像海底捞、褚橙、茶油这样水平的案例,用来记录中国这个千载难逢的商业变革时代的一部分事实。希望后人在研究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投机取巧和贪污腐败。
黄铁鹰等著的这本《茶油的背后》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油茶籽种植、油的加工、消费、流通等上中下游环节,基本反映了全产业链的实际状况和问题所在,写出了油茶承载的三农问题,其中数处提及近年来油脂行业出现的重大事件,如地沟油、苯并芘事件、调和油、浸出压榨油优劣等等,所以,本书不光是商学院的教案,也可以作为油脂加工专业学生的鲜活教材,也是一本油脂科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