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简史(地球生命40亿年的演化传奇)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英)理查德·福提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亮点展示

生命简史.jpg

编辑推荐

阅读《生命简史》的6个理由:

1. 热销书《人类简史》前传,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

不同于《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的进化史,《生命简史》更多聚焦前人类时代。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藏在化石里的故事,让你足不出户即可刷爆古生物的朋友圈。

2.专业向导,有资格用化石讲解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的人。

作者理查德?福提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英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得主,知名科普作家。曾获得伦敦地质学会的莱伊尔奖章和伦敦林奈动物学会的林奈奖章、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以及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

3.看得见的纸上生命博物馆,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

福提是位称职的导游,他用第 一人称讲述亲身经历的生命发现历程,有图有真相地揭露化石留给人类的诸多谜团。同时感谢像他一样的诸多古生物学家的出场,让《生命简史》汇聚了进化故事、科学谜团以及研究趣闻。

4.不浮夸的科普经典,20余年多次再版,中国科学家亦推崇有加。

被美国超过一千家图书馆列入馆藏书目;

入围自然科学类图书重要奖项英国皇家学会罗纳?普朗克科学图书奖;

《时代周刊》年度十大推荐图书之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朱敏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赞誉推荐。

5.妙趣横生的故事书,见识古生物学家的另一面。

笔石究竟是什么生物?博物馆收藏的始祖鸟化石竟曾被斥为假化石?“古普塔造假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弗劳尔博士是研究鹦鹉螺化石的专家,同时还是一位“脱线先生“。

6.一部没有终章的史诗级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你我的出现,也只是生命的偶然。地球生命的演化传奇,你我也在其中。世界仍有无数未解之谜,探索人类以及生命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生物,要靠“后来的我们”。

作者简介

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学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著作《隐藏的风景》获得世界自然图书奖。

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嘉宾主持,拍摄多部纪录片。由于这些在公众科学上的杰出贡献,2013年,福提被授予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2006年,获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2016年,福提获得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内容简介

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当三叶虫在海洋中欢快地游动时,大陆仍是一片荒芜;开花植物和昆虫的关系,竟然如盛行的舞台剧一样,充满了爱恨情仇;二叠纪、三叠纪巨大的陆地,让爬行动物在广阔的新天地中迅速壮大,殊不知,大灭绝正悄然而至……从细微无声到狂野喧嚣,《生命简史》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用40亿年的生命书写的宏大画卷,地球生命正从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而这些,都是化石告诉我们的故事,也是《生命简史》的故事。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追寻三叶虫的足迹,跑遍了世界五大洲,以轻松老辣的笔调解释了地球生命演化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用化石还原每一颗好奇心都想知道的生命源头故事。

《生命简史》还是两段旅行的缠绕:一段旅行是福提本人的,他一生都在全世界寻找化石,也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一段旅行是地球生命,它们从细菌到三叶虫、从三叶虫到恐龙、从恐龙到人类,演化本身就是一段构建地球历史的旅行。只要跟着两段旅行走下去,《生命简史》便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门。

可以说,《生命简史》是一座纸上生命博物馆,它的向导是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它用化石为我们描述40亿年地球生命传记,进化、生命大爆发、生命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出现、人类诞生……只需一颗好奇心,你便会发现用化石讲述的故事,却如BBC纪录片一样好看。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传记,进化从未停止,生命总有对策!

目录

第一章 永恒的海洋 1

第二章 从尘埃到生命 30

第三章 细胞、组织和躯体 72

第四章 我的同类和异族 92

第五章 海洋的财富 113

第六章 登上陆地 144

第七章 寂静的森林,喧嚣的海洋 174

第八章 伟大的陆地 194

第九章 畸形的巨怪和应时的渺小 218

第十章 末日理论 247

第十一章 大功告成: 哺乳动物 273

第十二章 人 类 302

第十三章 运气的转盘 331

致 谢 339

术 语 表 341

建议阅读书目 348

精彩书摘

运气是永恒的主题

综观40亿年的生命史,我只是叙述了无数可能中的沧海一粟。运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是运气各不相同。那些没有和恐龙一起灭绝的动物和植物也没能繁盛,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它们的基因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却“破坏”了所有可以幸存的条件—另一种运气。小型哺乳动物和鸟,加上昆虫和木兰,挺过了白垩纪末期毁灭恐龙和菊石的灾难,因为它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不是因为在最后一分钟随机应变。整个生命史都基于一个事实:寒武纪时出现的动物运气不够好,所以失去了传宗接代的机会。再回忆一下大陆板块:像板材一样随意地漂移、聚散,在动荡的地球表面拼凑出陆地。是运气—只能是运气—决定什么动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登上哪块陆地。当泛大陆破裂,南极洲向南极移动的时候,它托运的动物注定死路一条。很少有化石可以证明哺乳动物出现在冰盖形成之前。毫无疑问,气候恶化的时候有大量的基因突变,一些耐寒的物种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但是,面对不能缓和的冰川和望不到头的寒冬,一切都是徒劳,极寒让血液凝固,这可比停水停电的拉斯维加斯可怕多了。这是坏运气。

地质条件也是富有创造力的。大洋玄武岩喷发形成的夏威夷岛在年轻的太平洋里是一座孤岛,就像一块等待大自然书写的“白板”。热带气候维持着那里的繁荣,肥沃的火山土壤滋养着每一棵来到这里的植物。很多植物是外来的:有些种子在暴雨中漂来,有些种子轻如鸿毛,背着小巧的降落伞随风而来。距离是一种筛选—只有极少数动物能够安全登陆。到达这个新鲜的绿岛,对于鸟类而言可能更容易些,但事实上岛上鸟的种类也很少。大概有7种昆虫在这场赌博中获胜。好运促使这里的物种进化异彩纷呈—南极地区的荒芜与此有着天壤之别—闯入这个进化伊甸园的少量物种繁衍出了数十种新物种。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没有恶意的、觅食花粉的动物演变成了食肉动物;小型昆虫变大;很多物种专门吃当地新长出来的植物;所有这些独特的物种只有在夏威夷才能看到。好运被圈进这里,与世隔绝。

现在它们和世界建立起联系,好运变成了噩运,这无疑拜人类所赐。人类的创造力出现了可怕的镜面效应:老鼠等被引进的动物对生活在私属伊甸园里的幸运儿大开杀戒。这是命运的逆转。

有袋类动物随着澳大利亚一起南移,我已经描述过它们独立的进化。智人迁徙时有一部分人来到这里,大型有袋类食草动物的数量恰巧也是在那个时候减少的,但终不及贪婪的现代人和猫科动物造成的危害大。不过,在更广阔的全球竞争中,不是所有的澳大利亚特有物种都是弱者,澳大利亚的桉树对树栖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功不可没。澳大利亚有茂密成林的大树,比如铁皮木、抗干旱的桉树矮林、白干桉树,它们是植物界最精彩的展示,在世界各地旁若无人地繁荣着。我曾经坐在阿根廷西部的桉树林里休息,桉树在那里算得上高大挺拔,当地的洋槐相形见绌。桉树的叶子在阳光里悬摆着回避热浪的侵袭,芳香的桉树油有效地减缓了蒸发的速度。它们可以忍受在空地上蔓延的大火,火烧火燎之下保持树心的冷却,然后再次发芽,真是举世无双。现在,它们屹立在安达卢西亚的道路两旁,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校园里,装点着葡萄牙的城市广场。我认识一位倔强的女性,曾经试图说服我相信桉树出自葡萄牙—被早期的海员带到了澳大利亚—她的根据是桉树和伊比利亚的风景浑然一体。当澳大利亚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出来竞争的时候,封闭的环境带给有袋类动物的是噩运,带给树胶的却是好运。树木在水边获得的技能在其他环境同样有用。我们不能简单地给生命史历经40亿年创造的错综复杂的事物贴上标签,也不能做出任何预言。生命总有惊喜。

和拉斯维加斯的赌博不一样,生命掌握着自己的运气。我的叙述里提到的每一次创新—从为“高级”生命改善原始大气圈的光合作用开始,到占领陆地和天空—都是在重新洗牌,改变运气。世界上的生命如此丰富,既然可以在投石器下安然无恙,自然不必担心粗暴的命运之剑。生命在来自宇宙的最可怕的灾难中幸存—火流星没有击垮甲壳虫和藤壶,生命也不止一次地闯过了冰期和海平面的升降,应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简而言之,生命越发强健。

《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

经过研究人员最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恐龙骨骼和真身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曼特尔一开始很自然地把他的动物塑造成一只巨大的短腿四脚蜥蜴。难道仅凭几块残肢和认真的比对,就能计算出真实的比例关系吗?后来理查德?欧文对他的复原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它成为伦敦南部水晶宫的常规展品。水晶宫是一座风景优美的花园,里面有一个开阔的湖,湖中有长满松柏的小岛,隐约可以看见树林间有一只和原物大小一样的禽龙模型,它被喷成迷彩绿色,嘴巴微张,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蜥蜴。它的四条腿粗壮无比,稳稳地扎在地上,圈出一个四方形的空地。这只禽龙是沃特豪斯?霍金斯(Waterhouse Hawkins)用多种材料制成的(有一部分已经老化,需要修补)。1853年,水晶宫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十多名嘉宾应邀坐进了还没完工的恐龙肚子里。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被当作美食,感觉肯定非同一般。继续前行,你就会看见霍金斯想象中的斑龙,它也长着四只脚,被重塑成两栖动物的模样,像一只硕大且有着笨拙尾巴的青蛙。这些和实物大小相当的绝迹动物模型立在环湖小路旁,成就了第一座主题公园。虽然所有的复原模型在细节上无一正确,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引人注目。或许这又是一个“泰坦的梦”。

复原的模型同时记录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改变过程。1877年,研究人员在比利时的贝尔尼萨尔发现了新材料—完整的禽龙骨骼。以前只能凭借猜测和与现存动物对比才能被描述的碎骨现在有了真正完整的骨骼。肢骨和髋骨相连,每一节脊柱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尾巴越接越长,最后才看出来它不但体形结实,而且末端细长。大多数恐龙都长成这个样子,我们现在早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可是一大新闻。更稀奇的是,它的后腿明显比前腿长很多,似乎霍金斯设计的笨家伙是靠后腿弹跳行走的。这种占据统治地位的、绝迹的爬行动物绝对不是蜥蜴,它们一定已经成为两足动物。同时,牙齿也泄漏了秘密:禽龙真的是巨型食草动物。曼特尔最早的模型有一个奇怪的细节,他把禽龙的大拇指放在了鼻子上,这个姿势仿佛寓意着:科学家在证据面前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

骨架搭建好之后就要填“肉”了,这项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虽然肉在骨架上无迹可寻,但是爬行动物的躯干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它们的内部结构。韧带的衔接处清晰可辨;可以通过对现代动物的了解轻而易举地推断出它们关节的运动方式;从腿骨的尺寸和肌肉附着留下的痕迹判断肌肉的大小;通过胸廓确定胸部的位置;至于爪子,必须记住只有中间的骨骼才能石化,它们活着的时候,爪子上可能长着和巨鸟或者龙一样锋利的角鞘。最后是皮肤:应该是干燥和坚韧的,关节处富有弹性和褶皱。有人以为皮肤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在加拿大发现的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化石就带着皮肤,像鳄鱼皮一样布满精细的小网格。现在只剩颜色了。我认为把大型食草恐龙的颜色说成和现存厚皮类动物,比如大象和犀牛一样的暗褐色或者灰白色是一种偏见。它们的生活方式没有那么招摇,所有暗淡的颜色似乎都合适。也许有的恐龙是鲜红色的,有的长着斑马纹,有的像彩虹一样色彩斑斓,毕竟,很多蛇的颜色也是光彩夺目的。有些事情需要我们面对,不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就置之不理,这是非常危险的。也许有朝一日,我们会发现褪掉的颜色,那将唤醒一个色彩缤纷的白垩纪时代。

复原的工作永无止境。我们以恐龙的尾巴为例体会一下。早期的两足恐龙复原模型中,尾巴像个累赘似的耷拉在地上,让人感觉萎靡不振。大部分恐龙的头部比较小,和庞大的身体不成比例[有点像维尼熊—A. A.米尔恩(A. A. Milne)的小头熊]—一副又迟钝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个整体印象被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进一步加深,有人提出巨型恐龙,比如梁龙(Diplodocus),长有“两个脑袋”—一个长在头上,据说是因为太笨了,所以需要在脊柱上再长一个,反正长出第二个“脑袋”不比鼻子上长出胳膊麻烦多少。辅助“大脑”其实就是恐龙背上的神经节—动物身体后部的神经中枢,也许是它太大了,给人以“头”的感觉。从机械学的角度考虑行走和奔跑的运动原理,尾巴就不再是身后的累赘了,它在动物运动时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那些恐龙用两条腿走路和奔跑的时候,尾巴高傲地摆出各种姿态。很多用四足行走的恐龙,尾巴和脖子正好前后呼应。有人嘲笑恐龙行动迟缓,这也许是个天大的错误,和像坦克一样披着盔甲的种类不同,缓慢是它们的优势。对于恐龙而言,血液从相对较低的心脏运送到高处的身体需要强大且结构复杂的心脏,或许哺乳动物和鸟类特有的两腔室心脏才能够保证肺部的高效运转。对恐龙尾巴的了解,标志着恐龙从神秘走进了现实。

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恐龙的复原模型必须再一次被修正。自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化石到20世纪90年代的170多年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来没有对主展厅里的展品进行过修复,威严的梁龙骨架一直站在那里。它是巨型食草恐龙,四条粗壮的“象腿”支撑着庞大的身躯。这是一只货真价实的巨龙:脊柱大概有25米长,相对这具大骨架而言,脖子细长且优雅;头很小,显得有些另类;牙齿凸出,像一排钉子。多年以来,观众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直奔它而去,既漫不经心又心怀敬畏。因为有了它,博物馆客流不断。我忘不了这个大东西像垂头丧气的灰狗那样拖着尾巴的样子,长尾巴下面竖起很多支架,看起来像是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油画作品。对梁龙所属的蜥脚类恐龙的最新研究证明,它们的结构堪称完美,长尾和长颈遥相呼应;整根脊柱弓起圆润的弧线(各种弧度),并能保持平衡;沉重的身躯像一座吊桥被安置在由圆柱形的四肢搭建的桥墩上;它活着的时候,尾巴一定可以抬起来。的确如此,现在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它们的尾巴是悬空的,可以自如地左右摇摆,像鞭子似的,也可以说是得意地摆来摆去。它们的风范完全变了:不再是笨头笨脑的巨怪,而是信心十足、悠闲地啃着嫩叶的动物。随后,它又多了一点现实意义:过去总是有人偷走梁龙的最后一截尾骨(当然是塑料的)。博物馆只好在后面藏了一盒子复制品,以便早上在第一位观众进门之前及时补充。现在,这根来自侏罗纪的尾巴高高在上,终于远离了“智人”游客的骚扰。

1940年,迪士尼推出了大片《幻想曲》,这是当时制作成本最高的动画片,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震撼。迪士尼的音乐和画面完美融合,稚嫩童真的画外音伴着活泼的背景音乐响起,阴影里管弦乐队的阵容让人心潮澎湃,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真是大师中的大师,他举起手中的指挥棒,充满魔力的时刻到了!我最早的记忆之一便是被带到牛津街看这部电影,我当时激动得无法呼吸,滚烫的双手死死地扣住膝盖(那个时代的小男孩都穿短裤)

前言/序言

推荐序:历史原来可以这样书写

旅行,旅行,旅行,去山川荒漠找寻生命进化的实证,去世界各地的大学、研究中心和博物馆对比观察这些机构收藏的化石,这是从事化石研究的同事们的一个“特权”。我也奔波在此类旅途之中,但凡候机时间还富余,在候机楼书店里买一本书打发飞行途中的时间,已成为我这些年养成的习惯。中信出版集团新出的书经常成为我的一个选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就是这样被我收入囊中并一口气读下来的。

当中信出版集团的孙宇编辑找到我,请我为理查德?福提的《生命简史》写个推荐序,我也就欣然答应了邀约。翻译并非易事,某种意义上讲,满足“信、达、雅”要求的译作是对原作的再创作。科普著作的翻译更是挑战,在知识传播中,“信”是要放到首位的。当我拿到译稿时,十分钦佩译者高环宇女士的文字功底,也为译者不吝时间钻研古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所感动,怀揣的忐忑之心终于放下。科学普及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主动承担起审校译稿的任务,逐字逐句地重读了原版《生命简史》。娓娓道来的《生命简史》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反复重读、细细品味的书。

理查德?福提是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资深古生物学家。他14岁时采集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件化石——三叶虫,自此三叶虫成为他终身的迷恋。24岁时,福提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即进入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当时称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部)工作直到2006年退休,一直做着“既满足自己爱好又能挣钱的”事情。福提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主要研究古生代(尤其是奥陶纪)的三叶虫与笔石动物,在节肢动物演化、奥陶纪古地理重建与地层对比、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等研究方向也有很深的造诣。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周志毅教授就是福提的早期合作者,1986年他们就一起发表了《中国北方与东北的奥陶纪三叶虫化石》。福提是当代国际三叶虫研究的权威之一,199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6—2008年担任世界最古老的地质学会——伦敦地质学会的主席,并曾获得伦敦地质学会的莱伊尔奖章和伦敦林奈动物学会的林奈奖章。

福提“科研”与“科普”的双轨人生始于1982年,这一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普著作《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Fossils: The Key to the Past)。该书一再重版,到2015年已更新到了第五版。1997年《生命简史》的出版,确立了福提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的身份。出版后的第二年,该书入围罗纳?普朗克利科学图书奖,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推荐图书之一。2016年,福提获得英国古生物学会的终身成就奖,他在答谢词中称,如果没有《生命简史》的成功,也就没有后面好评不断的科普书籍的出版。《藏匿的风景》(The Hidden Landscape)获得年度自然世界图书奖,《三叶虫!演化目击者》(Trilobite!: Eyewitness to Evolution)入围的赛缪尔?约翰逊图书奖,《地球:一段亲密的历史》(The Earth: An Intimate History)入围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科学图书奖。除了科普写作外,退休后的福提更是转型成为一名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嘉宾主持人,拍摄过多部纪录片。由于这些在公众科学上的杰出贡献,福提被授予过刘易斯?托马斯科学作家奖以及迈克尔?法拉第科学贡献奖。

《生命简史》是科学家撰写的一部生命40亿演化历史的科普书。它不像历史教科书那么系统、严肃;作者更多扮演着向导的角色,不动声色之中把读者带进了40亿年的漫漫旅程。从生命的起源到“黑烟囱”,从微生物席到埃迪卡拉生物群,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奥陶纪末大灭绝,从植物登陆到开花植物绽放,从鱼类登陆到恐龙称霸地球,从泛大陆的解体到哺乳动物的出现,从恐龙绝灭到哺乳动物崛起,从古猿到人类的出现。40亿年前地球生命诞生,4亿年前大陆上仍一片荒芜,海洋中的鱼类开始了登陆的旅程,4千万年前,古猿才登上了生命的舞台。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也仅有700万年的历史,而我们智人的历史则更短,30万年前我们开始在非洲大陆的丛林中生息。我们是自然的产物,40亿年间发生的无数偶然事件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与地质历史上古代生物的多样性相比,人类只是沧海一粟,敬畏自然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生命简史》又是一部贯穿作者学术生涯的游记。北极的斯匹次卑尔根岛是读者首先会碰到的地理名词。斯匹次卑尔根岛是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中国也是《斯瓦尔巴德条约》的缔约国,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主进入该岛,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常的生产和商业活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除了北欧国家外,英国、法国也纷纷组队前往斯匹次卑尔根岛开展科考活动。剑桥大学有选拔学生去斯匹次卑尔根岛科考的传统,1967年,21岁还是本科生的福提踏上了第一次远征探险,迈出了学术人生的第一步。2004年,中国依据缔约国地位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首个北极科考站——中国北极黄河站,从此也就有了自主开展斯匹次卑尔根地质地理与古生物研究的基地。对古生物尤其是三叶虫化石的追寻,让福提跑遍了世界五大洲,从北极圈到澳大利亚中部的荒漠,从美国内华达沙漠到泰国的达鲁岛,从智利到中国再到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我曾考察福提去过的一些化石产地,读起来身临其境,勾起过去的种种回忆:阿特拉斯野外荒无人烟,炽热的阳光几天就让你皮肤黝黑;澳大利亚荒漠中成群的苍蝇让你无从就餐。每位古生物学家都会有一部个性版的游记,野外也不都是这么艰苦的。福提的同事布莱恩?罗森考察的地方就惬意得多,例如意大利的城堡和澳洲的大堡礁,可以住在酒店,每天与鸟语花香和欢声笑语相伴。

《生命简史》还是一部故事书,描绘了古生物学家的人生百态,读来十分有趣。来自新墨西哥州的弗劳尔博士是研究鹦鹉螺化石的专家,性情怪僻,总是像卡通人物“脱线先生”那样磕磕绊绊地走在既定路线上。他比当地人更像西部人,野外考察时,手上拿着一根牛鞭,大家都知道,如果岩石中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化石,他就会抽上一鞭。“古普塔造假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人性的阴暗面,对加官进爵的追求让小有成就的投机学者铤而走险,以致身败名裂,也让印度的学术声誉蒙受损失。福提是典型的英国绅士,是惠廷顿教授的开门弟子。惠廷顿一生传奇,他主持的对布尔吉斯生物群再研究使剑桥的“惠廷顿团队”蜚声世界,福提的两名师弟布里格斯和康威-莫里斯也是当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的顶尖学者,更是史蒂芬?杰?古尔德《奇妙的生命》(Wonderful Life)一书中的两名主人公。惠廷顿与中国渊源深厚。1940年,惠廷顿夫妇受教会派遣来到缅甸一所大学任教,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惠廷顿夫妇作为志愿者加入了教会组织的医疗团队,活跃在中缅边境。1943年,夫妇俩又辗转到达重庆,在金陵大学任教并开展地质研究直至抗战结束回到英国。

《生命简史》是一部没有终章的历史书。“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些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经过多少代人锲而不舍的野外考察与发现,过去未知的生命之树的大量枝干被一点点挖掘出来,福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但正如福提给本书起的另一个副标题所言,这是生命“未被授权的传记”。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的20年见证了一段古生物化石发现的黄金时期。澄江生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早期有颌类、泥盆纪肉鳍类、早期灵长类化石等重要发现给学界与公众带来的惊喜不断,不断续写着这部恢弘的生命传记。就让我们跟随福提的步伐周游世界,穿过时间隧道回到生命的起点吧。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书写,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有他的个性版“生命简史”。

 

朱敏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古脊椎动物学家

2018年3月2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