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小小的茶杯,也能温暖内心的宇宙
没有一个美的女儿
富于魅力,像你那样;
对于我,你甜蜜的声音
有如音乐漂浮水上:
仿佛那声音扣住了
沉醉的海洋,使它暂停,
波浪在静止和眨眼,
和煦的风也像在做梦。
——拜伦《乐童》
大海因甜美舒缓的音乐而停止了喧嚣,午夜的月光在波浪上编织花环,瞬间的静默,止不住大海深处激情的波荡,而这音乐,来自“你甜蜜的声音”,是什么人有如此大的魅力可以征服海洋?
凭栏远眺,那白衣女子端坐于礁石之上,她琴弦轻叩,音律漫溢,一缕缕,从指尖流淌,那柔情蜜意,消散了,这月光的清辉。风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只好沉浸在大海幽深肃穆的臂弯里梦游。
喜欢一个人,怎样赞美都不为过,正如林徽因,一个特殊年代的残存记忆,曾引发当代人无尽的渴慕与追崇。如果要说她的美,把拜伦这首诗送给她,应该恰到好处。但林徽因并不是“象牙美人”,她的美除了外表,更多地体现在气质、学识和教养上,这种内在美别人永远无法复制。
说她遗世而独立也好,孤芳自赏也罢,百年之后,只要有人提起她,人们还是那样津津乐道,的确有她卓然独特的一面。
“下午茶”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徽因是把“下午茶”这种休闲方式引到中国的海归派之一。
当年“下午茶”的发明者——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玛利亚,只是出于对赶赴晚宴之前漫长时光等待的无聊和对夕阳西下诗意的留恋而对下午3点半过后空余时间的打发和有效利用,随意安排的贵族“消遣秀”。
它的原风景应该是这样的:公爵夫人午休后,在花园里散步归来,有一点点儿累,仆人给她搬来一把逍遥椅,然后躺下,闭目摇晃,这时仆人上前躬身轻问:“夫人,您,需要喝点儿什么?”夫人说,来杯红茶或者咖啡吧!公爵夫人启朱唇,轻轻地吻了一下杯沿:“啊!味道很美!”仆人小心翼翼地接过杯子,心想,这样长时间拿在手上也不是个办法,太累了。于是搬来了茶几,把茶几和上面的茶杯摆放在公爵夫人的面前。又过了一会儿,晚餐的时间还没有到,但夫人感觉有点儿饿了。仆人心领神会,立刻将新鲜的水果和精致的糕点呈上。不知不觉中,夕阳就要落山了。那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树影也开始婆娑起来,绿绿的小草低伏在脚下,一丝微风卷起公爵夫人的裙边,将她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夫人微笑着起身——该是出席晚宴的时候了。 之后,为了欣赏更远的风景,就把这些吃喝用具搬到了后花园宽阔的阳台上去了。其他的夫人应邀到这里来玩儿,一看,咦,真的不错耶!于是争相效仿,整个上流社会喝“下午茶”就蔚然成风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流社会的风尚,中流社会必追随,继而在社会普及开来。一些商人从中窥视到了商机,就搞起了“下午茶餐厅”,这和明星出场穿的什么衣服。随后就有相同的款式在大街上流行一样。接下来,学者们就开始苦心孤诣地研究“下午茶”的养生之道,下午茶餐厅的消费动机及其成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了,把一个消遣时光、释放心情的“下午茶”活生生地推向“养生美颜”的高地,似乎公爵夫人活得那么健康美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P3-5)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
——梁实秋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
第一章 厚重与范儿
林徽因:小小的茶杯,也能温暖内心的宇宙
汪曾祺:最会谈吃的老头儿
王世襄:我的地盘,我做主
老舍:浓得化不开的北京味儿
梁实秋:馋,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梅兰芳:“三不三怕”的大帅哥
第二章 小资与豪放
张爱玲:临水照花的美食情缘
陆小曼:爱的零食和骄纵
萧红:饥饿的黄金时代
林语堂:爱情当点心,婚姻作饭吃
苏曼殊:以暴食求速死的人
杜月笙:人生最难三碗面
第三章 江山与落日
袁世凯:能吃才能干大事
孙中山:革命与“成鱼翻生”
蒋介石:美食里的乡愁
张作霖:美食里的猴气和虎气
张学良:美食里的帅气和怒气
谭延闿:无关人尚可,无关食不可活
第四章 麻辣与放纵
张大千:烹饪更在画艺上
沈从文:居然“一生都吃不开”
于右任:人生就像饮食,有味就好
黄侃:狂士与酒
黄敬临:自称“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的“儒厨”
罗国荣:除了石头做不成菜的“川菜圣手”
第五章 犀利与优雅
鲁迅:舌尖上的战斗
郁达夫: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
胡逋:嗜茶喜吃爱酒惧内
吕碧城:戒杀护生的素食主义倡言者
章太炎:爱吃臭东西的“疯子”
素年锦食
时间的河流满载舌尖的欲望,雾中帆影是波浪卷起的味蕾,我们品日出日落,品风花雪月,品爱恨情仇,品欢笑和沉浮:当海的酒杯灌满词的空蒙,从风向来判断,饮不饮都是一场宿醉。
老子曾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讲的是火候的拿捏得宜。可是你看,古人连谈政治,也要捎带上食物,拿“吃”做起文章。先不说《易牙遗意》《食经》《山家清贡》《食珍录》《随园菜单》这些古人专门为美食撰写的集锦,便是到了民国,美食也是众多文人笔下的宠儿。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写:“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愈好。”
汪曾祺在《老味道》里写道:“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钟叔河在《知堂谈吃》序言中说:“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美食入口,人情入心,人生入世。
尽管有些味道会被岁月改变,可是,那味道所带来的感觉却永远勾勒在记忆里。推开一扇窗,繁华世间本身就是一个大厨房,我们在此进进出出,是美食,让我们拥有了一颗温暖的胃。
食材如养在深闺的美人,待人慢慢踱步进门,再缓缓拉起帘帐,美人方才含羞带怯,朝你嫣然一笑。厨子和食材则是伯乐与千里良驹。烹调美食,需用心,用真诚的善良之心。品味美食,不是目的,品的过程才是生活的要义。
民国,穿越到一百年前的时光并不遥远。那些人,那些事有着怎样的旧时滋味呢?
遥见邻家栀子花开,少女含笑寻香来。
窗外芭蕉叶在轻轻敲打着窗里的灯,湖畔的杏花沾湿了妖娆的琵琶。听北平的风,看金陵的雨,嗅江南的落红。英挺军官的白手套和女学生的蓝布制服,仿若一一在眼眸中清晰起来。
思绪纷飞中,是否有一缕清香飘散至林徽因轻翻的书页里,或是融入蒋介石桌前的灯光中?河畔枕水而眠的人家,是谁在清晨煮一碗霁夜茶,缓缓流进乌篷船满载的霞光。
我们留恋浓得化不开的京味儿。那些古朴与厚重,阳春白雪抑或是下里巴人,盘着优雅发髻在香榭丽舍大街喝着下午茶的优雅身姿,或是在拉黄包车之余咬上一口热腾腾的肉饼子?
是张爱玲旗袍上绣着的温婉和小资,用临水照花的美食情缘,勾起凄冷的灯光,浮影的年华,还是红颜作家萧红,在饥饿的黄金时代,感受辗转迁徙的美食乐趣,继而触动自由、爱情和文学,都需要面包的思考?
抑或是文人雅士、教授学者,是他们的交流聚会,让美食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并以文字之美记录下这些世纪盛宴的场景。那些风雅的谈吐、幽默的逸事,随着岁月的加深而显得更加醇厚和余味袅袅。
不必苛责民国政要们的重口味,也无须责怪那些暴饮暴食的狂士。从潇湘暮雨到上海霓虹,从北国飘雪到西南边陲,无论是老死户牖还是远走他乡,无论是过往还是今朝,我们都是被生活推着奔跑的人。
与你从晨钟到暮鼓,伴着黄卷青灯,重温如梦佳期。深情如斯,深情如斯呀!曾在书中看过,说是人生百年,秋水长天,能与心爱之人,素衣温粥,诗酒灯茶,已是幸甚。
食光不老,我们不散。
冯远臣
2017年12月5日于成都
冯远臣著的《最是那碗人间烟火》摘选的人物如胡适、鲁迅、张大千等文化学者、作家、教授,也有张爱玲、陆小曼等名媛,从普通人的角度,以风趣、幽默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个人嗜好与社会交往等逸闻趣事,从中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以及那个时代所蕴含的风土人情。
食光不老,我们不散,从美食到人生。
再忙,也要好好吃饭。
再累,也要活得精致而温暖,冯远臣著的《最是那碗人间烟火》细数民国大师们教你在一饮一啄间,体味人生道理。全书共收录五章内容,包括《厚重与范儿》《小资和豪放》《江山与落日》《麻辣与放纵》《犀利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