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抟物(2森之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公度主编的《抟物(2森之美)》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化随笔。“抟物”一词,源自五代末宋初的著名道士陈抟祖师以及他的哲学。本书收录了十余位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深刻洞见的学者、诗人、译者、画者等的精彩文章,意在展示自然、文化、历史之美,并带给读者智慧的启发,以及生活与情感的愉悦。

内容推荐

“抟物(Tuan—Wu)”一词,源自五代末宋初的著名道士陈抟祖师,以及他的哲学。

作为“太极图”的创立者,他的修为理念,予我们的启示与佛教《般若心经》一样,提醒我们:一心一意的重要性。抟心于所爱之物。在这一点上,抟物哲学与宗教殊途同归。

继上一辑“国内青年生活领袖私密书单”之后,周公度主编的《抟物(2森之美)》以“古意之心与小森林”为主题,邀请了植物学家安歌、翻译家范晔、终南山诗人二冬、古代文化学者陈鹏、博物学家木也、散文家陈伟宏、新媒体主编赵雅娴、佛教学者马鸣谦、大学教师与其、插画家三水、新锐摄影师顾阿了、出版人周华诚、民谣歌手程璧等二十余人来到中国保存的古代森林、韦陀菩萨的道场临安天目山,做了一次深入而专业的自然采写。

典雅的角度、真挚的行旅、简洁的笔触,在近200副清新影像的映衬下,如溪水出谷,繁花在野。

目录

序 森林之美

专辑

 隐士的森林啊陈鹏

四季

 笋之书周华诚

 大树神张二冬

 没有小鸟停歇的树是孤独的木也

 山中读古书赵雅娴

影像

 荡漾山谷的静安歌顾阿了

 林中时见鹿三水

器之初

 那位令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程璧

 有盏乃宝祝赫

你不能理解的远

 猫诗话范晔

 烧烽蓬陈伟宏

阅微

 山僧之诗马鸣谦

 韦陀菩萨,你好啊李彦

西班牙来信

 巴列印克兰的《波西米亚之光》与其

试读章节

中国有隐士传统。

隐的理由五花八门:想当官,隐;不想当官,隐;怕热闹,隐;喜欢旅游,隐;想显得超凡脱俗,隐……求隐得隐者众,为隐而隐的也不少。

到哪里隐也是门学问,有人隐于都市,有人隐于郊野,有人隐于村庄,隐于名山的则最为常见,严光住富春山,李白住徂徕山,刘凝之住嵩山,陈抟住武当山和华山,种放住终南山,林逋住孤山,等等。

这也好理解,大凡名山,风景佳,林壑美,处其中,把酒临风,乐以忘忧,幸福的生活就此展开。

只有藏身这名山中,隐士风度方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呈现,“脱簪散发,眠云听泉。有峰千仞,有溪数曲。疏石通迳,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昼游夜息。岭月破云,秋霖洒竹。清意何穷,真心自得。放言遗虑,何荣何辱”。

隐士与名山脱不了干系,与森林的关系自然密切。

森林为隐士们提供最佳的庇护之地,亦提供心灵的栖息之所。

设想,如果隐于一座秃山,场景是何等惨淡:想吃野果而不得,想烧壶开水没有柴,想写首诗却找不到灵感。每日面对光秃秃的山头,难免叹气哀声,隐士优雅又高贵的气质难免不被残酷的现实击打成残枝败叶。

有了森林便不一样。

森林提供了木材,可以盖房架屋,可以做桌做椅,可以烧水取暖。森林也提供食物,夏天有野果可食,秋天有坚果饱腹,树林里有蘑菇,腐木上长木耳,森林里转一圈,几个菜便可以上桌,设若再抓只野鸡,就可以吃上一锅香喷喷的“小鸡炖蘑菇”。

天气炎热时,在树下摆桌设椅,邀请二三友人小聚品茗,自是清凉世界;寒冬来临时,随便捡些干柴,烧出一团旺火,几杯小酒下肚,暖意腾腾升将起来。

森林是隐士的物质财富,更为隐士的精神生活开辟出一条路径。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被动做了次隐士。尤可恨是,当地不仅无书可读,而且笔墨也遍寻不着,这叫整日文思泉涌的诗人连声叫苦。

他看到儋耳山上的森林里有许多松树,便决定利用松脂、牛皮胶等物自己制墨。苏轼与儿子苏过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来烧烟制墨,半夜火花迸发,引起松脂燃烧,把整个柴房给烧着了,好在百姓们及时帮忙扑救。人家急着救他的房子,他急着从火堆残灰里扒拉出几百颗油烟,然后混合牛皮胶做成墨条。

自此,终于可以写诗作文,精神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隐士们在林下品茗、饮酒、抚琴、弄曲、下棋、聊天,山风吹拂,林木幽深,他们忘却了江湖,逸然于世外,从滚滚红尘中解脱,逍遥于放荡旷达的精神世界。

冈苍天心描述的场景正是隐士们生活的写照,“让我们轻啜一口茶吧!午后的阳光照亮竹林,山泉的欢欣跃于水面,沙沙做响的是松树,还是壶中的沸水呢?就让我们渴望无常,而非无限;只不过,当事物之美横现眼前,若是我们痴傻不愿离去,却也难免。”

山风起,水波兴,幽林簌簌而动,灵感一时难抑,自有动人诗句。

手抚琴,指尖弄,乐声自在流淌,与松涛合奏,那才叫动人旋律。

山水与森林一起,组合成动人美景,为隐士们构筑了一道完美的屏障。

隐士并非中国的特产,西方也不少见,但西方的隐士大多出于宗教动机而脱世入隐。

公元三世纪,罗马教皇徳西乌迫害基督教徒,有些教徒不堪忍受,便逃到旷野中隐居,坚持自己的信仰,像底比斯的圣保罗、埃及的圣安东尼。圣安东尼不仅自己隐居修行,还将隐士们组织起来,创办了戴尔·马利安东隐修院。

西方的文人隐士也从来不乏其人,伏尔泰、勃朗特姐妹、托尔斯泰、尼采、叔本华、梭罗等都曾因种种原因退隐郊野。但西方隐士与东方隐士一大不同是,即便隐逸后,他们仍坚持不懈地表达自我,东方的隐士则更乐于闲云野鹤的生活。

印度的宗教隐士被称为“遁世者”,他们或者三五成群地结伴云游四方,或者独居斗室或岩穴。他们有自己的服饰标志,发清贫和独身愿。作为宗教信徒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在社会上也具有很高的名望。印度的隐士完全出世,甚至出家、苦行,除了自己的信念,其他的一概不论,与世隔绝。

隐士在东方是个政治概念,在西方则是个宗教概念。

东西方隐士的隐,有大不同,但亦有相同处,他们都喜欢僻静之所,都喜欢山水美景,都对自然有向往之心。

森林里藏着他们的信仰和梦想。

梭罗在《凡尔登湖》里,描绘他的森林之梦,那简直是完美的天堂:

我有时漫步松林里,松林像一座庙宇矗立着,也无穷无尽装备齐全的海上舰队,树枝翻起重重松涛,如此、翠绿而又多荫,就是德鲁伊教的人也会放弃他们的橡树林而到这边松林里礼拜;或漫步到弗特湖外的雪松林里,雪松挂满类蓝色的果子,一株株高耸挺拔,乱窜事于长在英烈祠前面,而在柏以果实累累的桂冠覆盖着大地;或者到沼泽地去,在那儿,松萝地衣从黑云杉树下垂下来,像一条条花彩饰带,而伞菌遍地皆是——它们是沼泽诸神的圆桌,那些更美丽的真菌像蝴蝶或贝壳装饰着树桩;那儿生长着沼泽石竹和山茱萸,红色的桤木果长得像小魔鬼的眼睛,南蛇藤在攀援时把最坚硬的木材也刻下沟槽并勒坏,那些野冬青的果子更是美丽迷人,使得观看者流连忘返,还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禁果使人目眩心动,它们太美了,凡人哪配品尝?

他说,这片森林“是我夏天季拜访过的神殿”。

尽管有不少资料显示,梭罗是个不靠谱的遁世者,但我还是受他的文字蛊惑,爱上他描述的凡尔登湖,爱上那一片森林。若没有真切的迷恋,梭罗也断难写出这优美的文字。

隐士们在森林里,做一场淑世的梦,坚持着救世的信仰,他们从未与现实妥协。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逃往山林,过隐居的生活。

现代人的“隐”,多半被动,或者是逃避现实的压力,或者是躲开污染的食物、空气和水,与古隐比,多一份无奈,少一份潇洒。

去网上搜现代隐士的照片,或坐或卧,或抚琴或品茗,倒也清新可人,但总摆脱不了“自然的摆拍”之嫌疑,稍许感动之余又觉得有莫名喜感。

这个时代的富人和名人们成群结队买岛买山,置办房产,装修豪华居所;这个时代的中产们纷纷去山里上灵修班,习佛坐禅;安缦酒店集团在全球搜罗适合隐匿之地,建各种奢华的度假酒店。

隐居的人群占据了各个山头,据说山头已不够用。

当幽静的森林里人头攒动,我们又如何面对自己的孤独,获得灵魂的平静。

隐很容易变成一个笑话。

莫顿说,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孤独的准绳,是他的内在体验,而非外在环境,一个人尽可以住在沙漠的山洞里,但仍然没有拥有真正的孤独。只要心静如水,就仍然可以称为一个孤独的人,而真正的隐士所追寻,毋宁是自己的真心。

不必非追求山洞,亦不必非追求森林,但要为自己在心灵里留着一个山洞,留着一片森林,方才可以寻找到自己的真心。

最后说一个我喜欢的故事。

有位国王前去拜访隐士。他对隐士说:“我有无数的珍宝、车乘、华服、宫室、嫔妃、美食、天乐、艺术……在我的国土上,每一个人的命运皆由我掌控,每一个人的生死都由我主宰。”

隐士听后,平静地回答:“我有一个简陋的茅棚,一身蔽体的衣服。在我所住的森林中,野兽各行其道,草木各荣其华,而我掌控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生死。”

P9-16

序言

森林之美

周公度 《抟物》主编

万物之中,只有星空与森林能在给我们欣喜的同时,又带来安静的心。

但星空遥远,不可触及。

只有森林,能给予我们一种容身于广阔宇宙又交织着时光暂停此刻的庆幸,与夏日晨间的微凉甜意。

在夜晚的古代群山之中,尘世的一切庸杂退居身后。

我们感受到了隐藏已久的自己。

像溪谷、山泉一样,像小树、古木一样,像苔藓、苍石一样。

一生都是它们自己。

森林之美的核心便是如此。

事物只作为自己。

这也正是它们令我们为之赞叹不已的地方。而对于人,我们,所需去努力的是成为自己。

也就是如何回到大乘佛典《瑜伽师地论》中所言的“种子”状态。

种子的力与万物相契相通。

我确信在这种“相契相通”的时刻,这颗“种子”拥有一切法力。

如何寻回属于自己的“种子”,获得在此世最大的力,对佛教的法师而言,只有一个途径:最大限度地去除人为的痕迹。

所谓人为,即是刻意的、执着的、繁复的、强调的一切行为。

一切不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清楚的事物。都是我们的智慧被蒙蔽之处。那些繁复与缠绕的。都是认知的障碍,都是人生疲倦不堪的本原。

森林之中的万物从来没有疲倦的时刻。

它们始终是它们自己。是自然。

越古老的森林,人的痕迹越少。我们身居森林之中,赞美森林的幽谧。到了夜晚,又赞美星空的璀璨,溪水的清澈。这都是在叹惋自身。

我们在做什么呢?

山中寺院的美恰恰也在这里。

僧人的知行与日课,所努力的正是如何像森林中的万物在自然之中,与万物相契相通。

想到在森林中居住的时光,我就想赞叹他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4: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