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协同时代,更是生活在中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协同管理必将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希望林晓伟、余来文著的《协同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究这个时代的管理命题——协同管理,让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 书名 | 协同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 作者 | 林晓伟//余来文 |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不仅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协同时代,更是生活在中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协同管理必将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希望林晓伟、余来文著的《协同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究这个时代的管理命题——协同管理,让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内容推荐 协同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途径、模式和策略,协同管理是新时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软实力,打破现有企业管理边界,以人本为中心,聚焦于人的需求与创造能力,采用“生态群落”管理方式,不断促进人与外界环境的迭代适应,寻求组织整体有序地跃迁。 林晓伟、余来文著的《协同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智慧)》致力于促进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快速集成,辅助企业解构单一落后的“环心锁”,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沟通,以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联动形式,快速针对战略目标或市场需求自主改变资源组合的配给和优化,激活企业主体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使企业以更柔性、更高效地匹配市场动态变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走向世界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协同时代来临 第一节 分水岭:互联网之大激荡 一、互联网发展的混沌元年 二、红海和蓝海,谁主沉浮 三、协同管理.新兴的经营理念 第二节 寻根:何为协同管理 一、协同管理的前世今生 二、协同管理的“基本功” 三、协同管理的互联网时代味 第三节 三足鼎立:协同管理体系 一、业务集成:协同管理的“内功修为” 二、战术突破:“经脉贯通”的奇功妙法 三、战略布局:横纵八方的“无上心法” 第二章 协同管理要诀 第一节 协同之火,可以燎原 一、协同生产:逆供应链的“生态化反” 二、协同消费: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三、预见协同管理:明心见性,万法归宗 第二节 协同管理心法 一、协同机理:以正合,以奇胜 二、协同策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三、协同创新:中庸而非颠覆 第三节 协同管理的圆融贯通 一、引爆核聚变:协同管理下的资源整合 二、协同五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三、协同管理新时代.新常态之力挽狂澜 第三章 协同新时代的科技革命 第一节 协同技术的“4级”风暴 一、大数据:21世纪的协同大资产 二、云计算:协同管理之云端竞赛 三、区块链:“技术者”联盟新成员 四、物联网:物联网的协同大生态 第二节 协同技术引发科技大爆炸 一、协同技术催生平台的未来式 二、横扫千军:进击吧!人工智能! 三、协同技术之“逆天改命” 第三节 协同创新模式之0与N的进阶 一、“0→1”自主创新模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二、“1→N”二次创新模式:移花接木,创新融合 三、“0→N”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一体,驱动迭代 第四章 崛起的商业协同模式 第一节 协同时代的商业巨变 一、群雄争霸:智能手机的生态系统之争, 二、新零售之协同大混战 三、和娱乐一起摇摆!协同大作战 第二节 协同时代的生活点滴 一、“衣”:任性的VIP穿着服务 二、“食”:舌尖上的“多享”体验 三、“住”:家居生活的“合聚变” 四、“行”:一机在手,说走就走 第三节 协同管理商业模式之三分天下 一、跨界整合模式:跨出边界,跨出飞跃 二、共享经济模式:协同共享,价值优化 三、生态圈模式:生态裂变的终极奥义 第五章 协同时代的管理智囊 第一节 组织协同管理 一、迈向组织协同“小时代” 二、组织协同“大拼盘” 第二节 知识协同的“黏合剂” 一、知识协同之协同迷思 二、知识联盟“大派对” 三、协同管理+智力资本 第三节 协同文化之原力觉醒 一、海底捞:文化“膳”的极致享受 二、重“心”出发:BAT的责任之旅 三、编织缺失的工匠精神:老工匠VS新工匠 第六章 协同管理缔造未来 第一节 入局和破局:协同管理的“洪荒之力” 一、发现风口.下一个Tiny BAT!消费升级下的私人定制 二、制造风口:“WE众”创业 三、最痛的爱.物流市场的“饕餮盛宴” 第二节 新时代:欲戴王冠,必向协同 一、产业互联网:协同与分享 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的协同商机 三、协同管理,千面未来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三、协同管理:新兴的经营理念 每一次企业的雄起和产业的变革都离不开三个红利期。第一个是风口红利期,谁做谁赚钱的蓝海市场;第二个是技术红利期,如果产品好、有个性、有技术含量,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就会有很好的发展;第三个是管理红利期,其特点是垄断,是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发展形成一套独特的且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综合管理体制以获取市场红利。 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于企业来说是转型变革的十字路口,在产能过剩和劣质供给大于精准需求的大背景下,管理变革则是当前不可或缺的主要路径。传统的管理变革主要是从组织结构调整、员工激励管理等方面出发,更多的是强调管理本身,而协同管理则是更为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在继承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性和技术性。也就是说,协同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将科学技术同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融合,动态、多元、开放、灵活地对企业进行精确化和综合性管理。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协同管理是一门经营哲学也不为过。如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把协同提高到经营哲学的高度,指出“发挥协同效应是集团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应该是我们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哲学”。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炯也强调,“中信集团是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内金融、实业各板块的协同已经形成了文化,建立了相应的体制机制,协同已经上升到中信集团的战略高度”。 要将协同管理运用得当,如中信一样上升为新兴的经营哲学,必须以互联网技术打造的协同管理平台作为介质,理解其中三个重要的思维(见图1-7)。 第一,分布式信息网状思维。企业中的各种信息都是存在联系的,如果这些关联的信息被封存在不同的数据库或应用平台中,审批者就只能得到简单电子化的报销单而无从获得更多的信息以支持决策。协同管理则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将各种分散的、不规则存在的信息整合成一张“信息网”,摒弃了传统信息储存媒介,将单一的信息进行整合统编,依靠每个信息节点之间的某种或某几种业务逻辑关系进行关联,访问者就可以完全突破信息孤岛的困扰从而轻松自如地穿梭在这张信息网中并获取自己关心的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真实的全局信息的了解,而协同管理无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 第二,多元业务统筹思维。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现代化企业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着的精密机器,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就像是机器上的各个部件,任何一个部件出了问题都会对整台机器的运转造成影响。从表面上看,企业的业务被分为各个业务环节并归属于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员负责,事实上这些业务环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必须为达成企业的共同目标而运作。关注某个或某些业务环节的传统软件和数据是无法对其他业务环节进行统筹管理的,因而企业就不得不在多个应用软件之间切换以保证同步运作。而协同管理平台则可以对这些业务环节进行充分的整合并将其纳入统一平台进行管理,任何一个业务环节的动作都可以轻松启动其他关联业务的运作,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从而实现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无缝对接,以保障企业多元业务的顺利开展。 P15-16 序言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短短20年多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掀起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成长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新业态,如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等,也使我们孜孜不倦地重新求索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引发翻天覆地巨变的商业本质、管理逻辑及其应对策略。 “无竞争,不商业;无生态,不生存”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家们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化激发了企业家们对商业本质——企业效率和利润的重新考量,促使商业社会中的行动派快速启动烧钱模式,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协同的力量,不断尝试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和变革。一时间积累大量资本的商业巨头倾巢而出,用资本疯狂吞并着一系列的商业关联体,叠加资本和资源,打造属于自身的内在生态。而今,企业“生态之城”的构筑此起彼伏,诸如百度生态、阿里生态、腾讯生态等“正派”生态代言人迅速“走红”,让众人感觉到互联网技术驱动下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不过,这些商业生态模式当真是代表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新业态、新模式吗?当然不是。看看“反派”代表——“乐视生态”如何变成“乐视病态”就明白了。其实,乐视所谓的“生态化反”是背离商业本质、违反管理逻辑的,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商业噱头。互联网时代真正的商业生态实质上出现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成为“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后,企业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为外生动力,通过跨界整合其他企业优质资源,打造具有造血功能的企业生态圈或具有紧密联系的生态群落,并在信息商品化的条件下,以市场协同、资源共享为基础形成具有“竞合”关系的“商业共同体”。可悲的是,现在大部分商业生态只流于形式而不深入内在,看似清晰分布、资源高筑的商业生态,实则是为竞争而生的“商业病态”。当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后,相关企业及其商业关联体的市场份额、企业资源等将二次碎片化,并再次陷入混沌僵局或死局。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协同而成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是人类科技迭代的重要标志,也是重新配置市场碎片化资源的推进剂。但是,大部分企业在从事具体商业行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技术工具属性,即技术工具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其后果则是导致企业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不被使用或被滥用、错用,甚至恶性使用,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和商业环境分崩离析的混沌局面。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又该如何借力“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这一破局的“奇点”指向何处?答案是人,更为深入地说是以完整意义上的人为核心进行管理范式的“破壁”,即应用协同管理进行商业迭代。 何谓协同管理?为何要协同管理?这是协同管理立足时代之巅必须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从概念而言,协同管理是建立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之上、扎根于人的生理与命理之中、以组织协同效应为目标、自具自组织动力系统的一种自进化型企业管理模式。协同管理是新时代企业必须具备的软实力,打破现有企业管理边界,以人本为中心,聚焦于人的需求与创造能力,采用“生态群落”管理方式。不断促进人与外界环境的迭代适应,寻求组织整体有序地跃迁。协同管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式、途径、模式和策略,促进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快速集成,辅助企业解构单一落后的“环心锁”,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沟通,以自组织和自适应的联动形式,快速针对战略目标或市场需求自主改变资源组合的配给和优化,激活企业主体,助其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使企业更柔性、更高效地匹配市场动态变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用而言,协同管理包括科技工具属性和制度文化属性。协同管理的技术工具属性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是密不可分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是企业协同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和介质,而协同管理则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重要边界和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物理属性所能赋予人的生命价值。人拥有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便拥有了超级向导,人的眼界、智力和能力都获得了质的突破和提高。通过万物互联,多方资源的轻松获取已不是天方夜谭。换言之,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组合,增加了人的“专有知识”,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有价值的不断放大和创造能力的急剧提升,并催生了人的新形态——超级智慧个体! 随着长尾市场的不断涌现,私人定制进入“二次摩尔定律”阶段,市场信息的日新月异,使企业抓狂不已。传统商业生态已然明言“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然而,科层制的顽固统治以及KPI的严苛考核,仍然抑制着员工的需求。而协同管理这一管理方法的应用,便可有序引导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实现“降维打击”,打破企业内部组织的“部门墙”和商业关联体的边界,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重组企业“四功能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和“五结构链”(信息链、供应链、价值链、技术链和产业链)。协同管理内嵌深化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物化过程,还可重塑平台的功能属性,促进协同共享平台的改造生成,使其作为协同载体,统计、罗列、分类、智能地为不同员工、企业、行业组织或企业集团提供资源优化包和底层开源系统数据,进一步满足员工的创造性需求,实现不同员工和不同商业组织之间的“无障碍”合作,辅助企业塑造“协同人本文化”,更好地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或者说,实现良性商业生态的落地。 协同管理制度属性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的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管理模式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重要桥梁,而其衍生出的“人格化”功能,便是企业创造协同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海尔的人单合一、韩都衣舍的阿米巴模式、罗辑思维的“无组织办公”都是协同管理机制的典型代表。企业协同管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组织机制的活性化和人本化。企业传统科层制的组织机制是用机制约束员工,以命令形式强化员工的组织管理,因而时常犯组织僵化的错误;而目前,大部分企业所效仿的互联网扁平化组织,其宗旨是去目标化和中介化,注重员工的自律,但是这一组织机制的特征容易造成组织断层和沟通延误,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政府主义”,导致员工散漫,拖延工作进度。协同组织机制则不同,它是处在科层制组织机制和扁平化组织机制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有科层机制的“命令功能”,通过协同文化和协同目标的灌输沟通,引导员工进行协同作战;又有扁平化机制的“去中心功能”。但是它是更高意义上的“自组织功能”,一方面,可促使员工自由发挥和自由组队,通过员工和团队工作成果的多元展示来强化员工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协同机制的“活”性功能亦能拉近员工与组织的距离,让员工成为机制的参与者和制定者,用自身的机制“权限”倾听员工需求,配套完善工作服务,以便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精神。 21世纪互联网的科技热点,非“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莫属。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协同的成长速度已震惊世人;超级智能机器人如阿尔法狗等,也只是“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智能协同的发展前兆,世界仍为之恐慌。但从协同管理视角看,这是新时代赋予人类发展的机遇,也是人网机的深度交互化的实现——协同智慧。超智能体和超人工智能的协同组合将会成为商业智能迅速崛起的福音。 协同已至,未来已来!我们不仅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协同时代,更是生活在中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协同管理必将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研究这个时代的管理命题——协同管理,让中国企业带着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林晓伟 2018年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尽管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必须采取协同一致的系统性方法,动员国际社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 协同效应的另一种说法是“构建内部的电商生态系统”。这个内部生态系统。指的是“垂直业务与平台化业务协同共进”。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协调”转变为各业务部门间的“协同”。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可塑化、智能化、协同化将代表未来零售基础设施。 ——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 发挥协同效应是集团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应该是我们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哲学。 ——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