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霄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苏致雄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慈心殷殷至善。三霄娘娘胸怀慈悲,守望红尘芸芸众生,深深关爱每一个生灵,展示了道教的神仙们替天行道的本质——济苦救难的至善至爱之心。这种爱广而无疆,凡信众求必应,应必灵,不因时空转换而减弱,不因贵贱之分而有别,王侯将相,士农工商,万千生命,一律平等,彰显出最伟大最可贵的品质。正是这种至善至爱,赢得了世人的尊崇敬仰。

三霄娘娘正是践行道教宗旨的典范。她们用至善、厚德、正气教化、感召世人,世人也应该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

道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形成相互间共同遵守的准则,奠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并使之在全社会倡行,必然会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全民族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本书为苏致雄著的《三霄传》。

内容推荐

苏致雄著的《三霄传》讲述的是道教极祖体内有数颗灵骨应化,颅前三颗灵骨吸收日月精华,幻化为碧霄、云霞、琼霄、三霄三姐妹。三霄得极祖点化,拜师学艺,勤修功法,自此开始了拯救世人的旅程。道教信众所敬仰的三霄娘娘,即传说中的送子娘娘,先后临凡入世,云霄为湖阳公主、琼霄为妈祖娘娘、碧霄为全贞娘娘。作者依循这些线索,尽力搜寻三位仙姑的神奇故事,用章回小说的手法加以描述,力求揭示其心怀慈悲的可贵品质。

目录

第一回 救苍生极祖欲化育 说道缘三霄应造化

第二回 日月精华浸润灵骨 天地灵气滋养仙体

第三回 历艰辛体察民间苦 拜尊师无畏路途遥

第四回 灵宝说法透玄机 三霄励志修道行

第五回 量天尺隐阴阳乾坤 金蛟剪凝二龙真炁

第六回 玉虚宫拜谒师伯 三仙岛迎接主人

第七回 峨眉山三霄寻宝盆 定海珠公明收黑虎

第八回 盖世真功登峰造极 绝代法器鬼惊神惧

第九回 三教签押封神榜 三霄显威黄河阵

第十回 三霄归位敕封号 极祖申饬化积怨

第十一回 楚惠王宫廷内丕变 三姐妹金华山救急

第十二回 奉天意碧霄转世 应因缘翠姑降生

第十三回 薛氏狠心虐幼童 斗姥夤夜送灵丹

第十四回 张果老受命点化 索仙姑慧心彻悟

第十五回 索姑踏舟过渭河 兄嫂悔追断魂肠

第十六回 遇仙宫斗姥赐佳肴 青山口索姑降群魔

第十七回 借怪力凿渠引水 拜黄帝济苦研医

第十八回 王莽篡汉乱大统 云霄临凡应时运

第十九回 马武山云霄遇险 奎星宿丐尸还魂

第二十回 刘秀放牛谋生计 刘璜应梦说插秧

第二十一回 李通详解图谶 刘璜纵论复汉

第二十二回 财神送金解时困 神农赐粮济断炊

第二十三回 刘璜临机结奇网 雄鸡三更鸣长聚

第二十四回 钉耙山神力扳井 黄狗洼喜鹊护主

第二十五回 白水河烫阻莽军 太和寺沙化瑞鸽

第二十六回 赤脚大仙指点迷途 白蛇娘子施救饥困

第二十七回 牛洼村牛王羽化 马踏潭马祖还秧

第二十八回 刘璜舂陵结姻缘 胡珍阳关洒热血

第二十九回 雷祖佐助激风雷 牛王感应除虎豹

第三十回 光武帝赐封公主 洛阳令斩杀杜期

第三十一回 显真性彻悟人生 择道场超度亡魂

第三十二回 急病苦刘璜参医道 说药理神农授剂方

第三十三回 秦王游猎翠峰山 索姑献茗煎茶坪

第三十四回 纬水河龟精作祟 鹫岭峰娘娘伏妖

第三十五回 道德天尊说海神救难 观音菩萨遣琼霄临凡

第三十六回 玄通道长授秘法 太乙天尊赐铜符

第三十七回 策铁马横渡海峡 历劫波立志救世

第三十八回 收神将平海立答杯 捉阴鬼高里施功法

第三十九回 绣花鞋化舟降两嘉 捆龙索神奇伏晏公

第四十回 化草成木救商舶 焚烧祖屋导番船

第四十一回 救海难默娘羽化 感恩德乡亲建祠

第四十二回 林默娘屡显灵应 宋徽宗首赐庙额

第四十三回 范致虚重修故观 林士章名题金榜

第四十四回 两姐妹拜见药王 一神泉治愈瘟疫

第四十五回 解旱灾请命灵霄殿 灭贼寇显圣大奚山

第四十六回 碧血丹心护国运 神兵天将破金旅

第四十七回 伍子胥愤发江潮起 灵惠妃救荒米船至

第四十八回 元世祖南粮北调 灵惠妃海运护漕

第四十九回 翦倭贼安宁国土 除盗寇靖边海疆

第五十回 红灯飘处陈询脱险 神火明时陈侃离凶

第五十一回 紫霄殿精研道法 武当山宏论德行

第五十二回 上奏疏潮神归班 下诏令雍正敕封

第五十三回 沈有容威慑韦麻郎 伍子胥潮助郑成功

第五十四回 万提督上风取捷 施将军祈水解困

第五十五回 延平王拒阻清军 靖海侯鏖战澎湖

第五十六回 清圣祖敕封天后 林巡抚遭遇群鬼

第五十七回 久旱成灾饿殍遍野 求雨解厄圣心执著

第五十八回 青龙村娘娘退贼寇 司浪庙大王阻匪患

第五十九回 灵霄殿雷祖荐碧霄 李大沟信士请尊驾

第六十回 明主旨碧霄话水会 融古今孟吉创仪规

第六十一回 碧霄琼霄商议匀雨 大圣龙君引云接济

第六十二回 瘟神布瘟疫情凶 三霄禳灾真火炀

第六十三回 助平乱潮退反涨 保北港威灵显应

第六十四回 日寇施行皇民策 天后存延民族魂

第六十五回 重孝道诫勉众生 布蛇阵吓阻官兵

第六十六回 纪玉堂精心制神卦 三娘娘晓谕拜北斗

第六十七回 逢劫运莲峦遭毁 遇难时人心存古

第六十八回 众会长沿门募化 贫妇人感动圣心

第六十九回 兄弟报恩倾情布施 童子转世建功道场

第七十回 青苗水会适逢时 风调雨顺显瑞祥

第七十一回 三娘娘悲天悯人 伍子胥铜鞭笞鬼

第七十二回 碧霄遣使请如来 大圣西天朝雷音

第七十三回 碧霄妙说圣山重望 三清莅临十方泽恩

第七十四回 论文化殷切教诲 书绝句妙笔生花

第七十五回 威灵显应普天下 万民感戴上奏疏

第七十六回 大爱无疆昭彰海宇 慈心永恒巡安台岛

第七十七回 五洲分灵回娘家 四海信众朝祖庙

高望国梦盛世展 佛道圣地民顺心——写在《三霄传》付梓之际

试读章节

第二回 日月精华浸润灵骨

天地灵气滋养仙体

诗曰:

岁月悠悠日月长,应化漫漫耗时光。

天地灵气自来聚,道体仙尊总别样。

话说极祖对三位道祖讲明缘由,坚意舍身济世,普救生灵。说话间,极祖默念符咒,运动功法,圣体即时化育。转眼间,河流潺潺有声,山峰隆隆凸起。进而,山峦里森林茂盛,枝叶茁壮;平川上绿草茵茵,百花绽放。原本荒芜苍凉的尘世,迅即生机盎然。

一如极祖所言,其头颅上三颗灵骨,却是久久不化,呈一字形排列,间隔均匀齐整,撒落在蓬莱之巅。右手食指那颗灵骨,自在峨眉山上,这是后话。

单说蓬莱之巅的三灵骨,起初并无异样,过了些时日,每逢夜间,当天上的三星升起时,这地上的三灵骨便与之气息对接,遥遥感应,时而光电闪烁,时而轰鸣如雷。三灵骨着实吮吸三星之精气,培育出超乎寻常之元神。每逢昼间,川原河流所吸纳聚集的灵气,源源不断地涌传至蓬莱之巅,润养这冥冥玄玄的灵骨。默默静寂,化育着无形仙体;悠悠岁月,成就了无限功果。

岁月悠悠,时光漫漫。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三灵骨过了不知多少年,日月精华浸润,天地灵气滋养,渐渐地育化成三尊仙体。随着仙体逐渐成长,始终齐整地保持着均等距离。

忽一日,蓬莱上空,雷鸣电闪,动地惊天。骤雨过后,三灵骨中间的那颗最早育化成功,只见仙体四肢动了动,随即慢慢地翻身坐起,这便是大姐。她揉揉眼睛,看了看躺在自己左侧的那位,用手推了推,轻轻呼唤道:“二妹,二妹,醒来吧。”

二妹应声坐起,揉了揉眼睛,无声地向大姐嫣然一笑。

大姐又道:“三妹亦该醒了。”

“吾来推醒她。”二妹当即来到三妹身边,轻轻地边推边道,“醒来吧,别睡了。”

这三妹应声而起,看到大姐、二姐,随即牵住她俩的手问道:“吾姐妹这是在哪里?”

话说鸿钧极祖圣体化育时,一灵跳出躯壳,化作一道清风飘回紫霄殿,附在早已置备的灵物形体上,当即恢复了真身,功法不久便得以复原。这一日,极祖正静坐蒲团,突然心念一动,早知三位仙姑育化成功,悄然梦醒了。极祖即驾彩云来到蓬莱上空,远远望见三位仙姑赤着身,手牵着手。

时值骤雨刚过,天空一道五色彩虹极为绚丽。极祖信手拈来紫、黄两缕虹,连带着扯出一团白云,念动真诀,紫、黄两缕虹与那团白云瞬间变作三件纱裙。再看时,大姐早已穿上一领紫纱裙,二妹亦已穿起一件黄纱裙,三妹自然是一袭白纱裙了。

极祖收了功,按落云头来到三姐妹身边。

因是刚刚育化成功,极祖的突然到来,竞让三姐妹一时手足无措。

极祖将三姐妹逐个细细审视,随即点头道:“不错,不错,灵骨应化,非同一般。汝等天地灵气凝聚成形,日月精华培植元神,育化成道体仙骨。只是仙体虽成,道法却还归零。昆仑山乃吾教福地,汝等速前往西昆仑,拜灵宝天尊为师修真练功。”

还未待大姐、二姐开口,三妹即道:“吾等与这位长者素昧平生,什么灵骨应化,什么西昆仑拜师,能否说得明白些?”

极祖微微一笑,道:“吾与汝等自有渊源。拜师之后,由汝等师尊细说分明。待见到汝师,只言鸿钧老者引荐,他自会知晓。”

大姐道:“这位长者,吾等不曾涉世,敢问要拜师做什么?再者,这西昆仑又在何方?”

极祖道:“拜师做什么,汝等拜后自然晓得。此地乃蓬莱之巅,昆仑位此地西向,路途遥远,非数月不能抵达,却是要经受些苦楚。”

P3-4

序言

从古到今遇国梦,四海正气通乾坤。

百年巨潮,势凝一梦。此梦乃国家富强梦,全体炎黄子孙幸福梦,千古伟业,今朝憧憬,盛唐贞观何能与之比肩,大清康乾怎可相提并论!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伸手可触,变得越来越近。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有赖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党的宗教政策的真正落实,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比如道教)的蓬勃发展,成为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多重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此效应,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所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归结起来,其所倡导和追求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从而整体达到一个“和”字。有了和睦和顺,社会才能和谐;有了社会的和谐,才会有社会的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悌的倡导与奉行,是构建和睦家庭的必要元素;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讲求并遵从信、礼、义公德,才能有友善、和顺的关系;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每个人抱持忠、廉之心,才能有昌盛与清明。显而易见,社会要达到“和”,必须要遵守道德规范。因而,道德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千百年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逐步构筑了中华民族独有而浑厚的底蕴,形成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血脉中值得延续和弘扬的正气。这种正气融化在祖祖辈辈的血液中,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传承,通达天地,浩荡乾坤,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及其践行的宗旨。言道教必言神仙。道教神仙生命价值理想是以长生、至真、至善、逍遥为生命之美。道教信众信奉的神仙之道,注重追求个人修为,以达到长生不老或得道成仙。而这种修为,讲求的是真功真行,功德厚积。真功是修为的功夫或者功法,真行则是做人处世的道德品行,二者缺一不可。原因在于,人们心中的神仙是道之使者,在替天行道,济苦救难中,彰显的是厚功大德。正是因为这种大德感召,才有了世人的信奉和崇拜。一言以蔽之,道教的宗旨倡导信众追求“道德神仙”。本书记述的是道教信众所敬仰的三霄娘娘,亦即传说中的送子娘娘,后来先后临凡人世,云霄为湖阳公主,琼霄为妈祖娘娘,碧霄为全贞娘娘。苏致雄先生依循这条线索,尽力搜寻三位仙姑的灵应圣迹和神奇故事,将数千年济苦救难的煌煌功德,用神话章回小说的手法加以描述,力求揭示出其感召世人的可贵品质——

慈心殷殷至善。三霄娘娘胸怀慈悲,守望红尘芸芸众生,深深关爱每一个生灵,展示了道教的神仙们替天行道的本质——济苦救难的至善至爱之心。这种爱广而无疆,凡信众求必应,应必灵,不因时空转换而减弱,不因贵贱之分而有别,王侯将相,士农工商,万千生命,一律平等,彰显出最伟大最可贵的品质。正是这种至善至爱,赢得了世人的尊崇敬仰。

无我利物厚德。作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之虚无与德之实在,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大道无形,唯德是依,德为道之体;大道无亲,润养万物,皆因德被而有情。可见,德在其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道经云:“厚德载物。”又云:“上善若水”。所揭示的是德的本质,即其本为真,其性为善,其魂为利物。数千年来,三霄娘娘御灾捍患,济苦救难,都是围绕依道行德,以德显道这一宗旨而施为。昭昭厚德,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必将永远激励世人。

宣化力行正气。倡导和践行道德,目的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教化风气,进而达到高尚和纯粹。数千年来,三霄娘娘弘法普世,护国佑民,伸张正义以除邪恶,劝人向善以彰正气,昭示着最为纯洁高尚的品质,对世人的影响极其深刻,起着无言的垂范作用。这里还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励志修真。三霄具有不同的经历,特别是临凡后面对种种艰辛,坚守信仰,坚贞不屈,始终以奋发向上、坚守不渝的精神向道修道,才成就了煌煌功果,读者当能从中得到深刻感悟和启发。

三霄娘娘正是践行道教宗旨的典范。她们用至善、厚德、正气教化、感召世人,世人也应该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

道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形成相互间共同遵守的准则,奠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传承、弘扬这种至善、厚德和正气,并使之在全社会倡行,必然会为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全民族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道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能够屹立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宗教之林,被人们推崇、信奉、敬仰,说明其本身具备普世价值。在东西方文明相互冲撞、社会信仰多元的当今,从传统的民族宗教文化中汲取积极、向上、正义的文化力量,显然不仅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同时,与其他宗教一样,道教也有一个历史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宗教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将道教教义加以全面、准确、深刻的阐释,积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使其进一步弘扬光大,为国家和民族复兴提供正能量,这是宗教工作者及广大信众面对的新课题。无疑,本书的写作在这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

苏致雄先生虽身居上海闹市,但心向清静山林,常常往来于上海和宁夏同心莲花山三霄观两地,与莲花山管委会的同仁探讨道教文化,体悟娘娘功德,于是有感,流于文字,洋洋洒洒七十七回,彰显娘娘神功妙济,以净化人心,弘扬正能量。书成之时,索余为序,乐为之。

2016年11月8日

后记

高望国梦盛世展佛道圣地民顺心

——写在《三霄传》付梓之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的家乡尽管属于世界级干旱、贫困地区,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滋润的日子,人们对千年盛世的赞叹颂扬,透析和诠释了党和政府政策的英明。自古以来农业税的第一次减免,治理干旱、风沙的退耕还林,严重缺水山区大批农民的迁移,畜牧养殖业的扶持补贴,教育、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惠及千千万万人家。在外地工作的我,每回乡一次,总会发现新的变化,引发新的感触和感叹。我从电灯照明取代昏暗煤油灯后的光亮里,从四通八达宽敞延伸的或混凝土或柏油马路里,从充沛雨水润泽后沉甸甸的麦穗谷穗里,从退耕还林所换来的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里,从男女老幼鲜亮衣着打扮的风景线里,从人们锅里碗里油肉飘香的殷实生活里,从家家户户砖瓦砌成的宽敞宅院里,从农人出行时以车代步里,从越来越多的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寿星们微笑的皱纹里,等等,不禁感叹,农民生活愈来愈富裕幸福了。

感叹之余,我又发现另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人们的日子越是红火,越是要到家乡的莲花山拜神礼佛。这座千年古刹,先后耗资数亿元,早已成为殿宇俨然、闻名遐迩的佛道圣地。每月的初一、十五且不去说,单说那每年四月十五青苗水会,其场面令人目不暇接。陕、甘、宁三省(区)毗连的数县市,甚至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地的香客专程前来赶会,多达数万之众,满山人流摩肩接踵,道途往往堵塞,可谓盛况空前。干旱山区水比油贵,祈雨滋润自然是主基调,祈的是好收成、好年景。此外,庙会还有禳瘟治病、祈愿还愿、祈求子嗣的,等等,总归是很热闹的。

我从这一现象中,慢慢品味出这样一个道理——党的政策在于为民、惠民,而这些政策要达成预想结果,还得要天地人和顺应。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件事情。

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和思考:人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仍要对着铜塑石雕的佛道神像虔诚膜拜,为什么那么多人慷慨布施、倾力相助,建造辉煌无比的庙宇殿堂,尤其,为什么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重建以来,那么多人舍家弃业,义无反顾地投身莲花山宗教事业。譬如,有参与恢复重建初期的胡学新、张世英、赵焕让、苏希全、段继武、丁文全、赵新民、赵焕祥、刘汉斌、拓广钰、陈连元、赵兴权、扈永玉、武汉富、刘万吉、赵世平、张国彦、倪文瑞、瞿俊仁、陈仲琳、杜启云、张世祥、张耀乾、靳正科、陈仲田、张世杰、陈连龙、郭世德、寇正良、张兆风、陈仲玉、陈宗侠、陈仲礼、韩富升、赵世宝、陈宗正、张鸿笔、陈宗贤、王守礼、毛守剑、刘学仁、刘正先、王玉乾、贾廷西、陈仲生、马士雄、张汉西等,他们在尚未拨乱反正和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无畏艰难,甘冒风险,走千家,进万户,不辞辛劳,托簿募化,使莲花山庙宇在瓦砾之地得以恢复。有第二次重建以来的历届会长刘金钊、刘金龙、万文、任宝堂、张富贵、刘汉生、苏致杰、张广福、胡彦龙、王志正、张鸿福、张庆贤、刘仲锋、陈仲义、唐连智、刘仲谦、赵亚国等,他们有的捐献巨资,共襄盛举;有的日无暇晷,常年建山;有的修路建桥,拉电通水;有的栽花种树,美化环境,使莲花山宗教事业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有长期从事莲花山日常宗教事务的拓佰俊、丁成吉、胡彦虎、段凤林、陆玉忠、赵廷杰、胡志平、李正成、张鸿春、倪秉湖、张东升、杨福德、武成安、靳占寿、张庆明、李秉海、刘汉举、刘汉诗、扈贵章、刘宗杰、郭强等,他们热忱服务信众,精心组织水会,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使莲花山声威不断迅速扩展。还有无以计数的曾经为莲花山建设无偿奉献的人们,他们有的看庙护院,默默无闻;有的义务献工,不计得失;有的三代传承,虔敬不渝;等等。他们以无比虔诚和坚韧毅力,用心血汗水甚至毕生精力构筑名山宝刹。巍巍莲峦,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座座丰碑,映照着不朽的功绩。每当听到和看到这些感人的事迹,自己的心灵总被深深震撼,进而透过这些人和事,渐渐发现,这种虔诚敬奉,是源于人们心中无论什么力量都无法搬移的全身心的对佛道的信仰,而且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不变根深蒂固的始终坚守——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力量是如此强大,如此具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借助这种看似无形实则有如排山倒海的气势。天时顺民心,而民心则要合天理,方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才会成就国梦和盛世。天理在哪里?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将儒释道所阐释的宇宙人生的经典要义,根植于骨髓,融化于血液,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之间恪守的准则。民心合天理,即达到儒家经典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民心合天理,即深深地明白道家经典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无妄定律;民心合天理,即深刻感悟并遵循佛家所揭示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真谛。总括而言,民心合天理,是成就国梦和盛世的社会基础,是人们追求“仁”“和”“善”进而到达“极乐”彼岸的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天时顺民心,民心合天理,二者高度契合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富裕幸福,从而达到民顺心。

进而,我又从乡亲们如此执着的信仰中,深入思考宗教特别是道教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深刻的影响,努力从其宗旨、理念以及其普世价值中寻找答案。恰在此时,我承接了一项重托——写作一部神话小说,并融人道教的理念、常识以及其价值,让人们在敬奉中学习道德、体悟道德,并以道德的标准规范行为,达到宣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莲花山信众敬奉的道教主要神灵为三霄娘娘,其灵应圣迹传播久远,圣德在当地民众中享有无与伦比的崇高威望。因此,我便以尤如殷殷慈母的三霄娘娘为主要线索,整理和记述她们的煌煌功果,挖掘出感召世人、永垂天地的伟大品质的本源。传说中,三霄娘娘距今约有七千年道行。在搜集三霄娘娘在莲花山的圣迹时,从传说中得知三位仙姑曾先后转世临凡,又引起了我更大的兴趣。自此之后的数年时间里,我利用黄金周长假和每年公休,先到陕西周至、扶风,后到福建湄洲岛,再到豫鄂相邻的南阳、淅川、方城、湖阳、枣阳以及浙江天台山、海宁盐官等地,沿着传说中三霄娘娘的足迹,搭车乘舟,跋山涉水,古庙青灯,清茶斋饭,搜寻民间的传说故事,听那些素不相识却又极为热心的人娓娓道出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以及逸闻趣事。这些人既有与我同辈的,也有晚辈,还有更多是长辈,我甚至无法完整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是他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和资料,才使我的写作有了丰富源泉。我很感激他们。

采访和写作期间,我先后查阅大量史料,包括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朝史书的相关记载,阅览《湄洲妈祖志》以及道教相关书籍,力求以史实为依据,同时阅读道教相关经典,以期把握精义、融会贯通,并与有道高士共同探讨,探索人们敬仰的神圣们为什么济苦救难,又用什么办法济苦救难的本源。

道教的每一座宫观,往往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上华人聚集生活的地方,三霄娘娘庙堂遍布,信众数以亿计。在寻访圣迹以及后来写作的过程中,深感漫漫七千年,史料、传说、逸闻之多,拾之不尽,搜而无穷,仅凭数十万字,何能完整记述那些煌煌功果!自己所搜集记述的只不过是沧海中的几滴水,仅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拾零而已。

为高质量地将本书奉献给读者,书稿初成后,遂请莲花山管委会,邀请张耀、张廷杰、王克林、王志强四位老先生,参与其中协助修改。这四位老先生堪称名士,同是学识渊博而且大半生笔耕不辍、著作传世的学者。他们在接到邀请后,怀着对莲花山文化建设的满腔热情,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为书稿把脉,为作者建言,为水会鸣锣。一句话,他们为打造精品倾情奉献。随后,密切关注本书的王笙颖先生,也热情地给予指点。郭龙先生多次与本人探讨交流宗教方面的问题以及弘扬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我从这些先生的身上学到了不少文学写作知识和宗教文化知识,从中得到许多启发和帮助。除了感动,特此忱谢!

书稿定稿后,呈请中国道教学会李光富会长审阅作序。王志强、汪作勤先生审校。在书稿的多次研讨会上,莲花山管委会的万文、苏致杰、张广福等每会必到,忙于后勤服务,积极募集出版资金,并与鲍永杰、张国琴等多方奔走联系出版工作。宁夏道教协会等有关机构竭诚服务,鼎力支持,为本书的付梓做出了辛勤努力。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原名《萱堂》,因感到文雅有余、通俗不足而改为现名。本书在成书过程中,虽几经打磨,数易其稿,但限于本人对道教的认识,限于写作水平,难免存有瑕疵甚至谬误,希望读者给予指教。写作的初衷,感恩三霄娘娘,希冀用三霄娘娘的大爱厚德,进而以道教的道德普世价值来感召、感化、宣化大众。但是,仅凭一己之力,谈何容易,应该是包括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研究、弘扬宗教文化的有识之士在内共同面对的话题。

2017年10月8日于银川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3: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