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几乎都是从弱势甚至苦难中靠拼搏、靠勤奋走出来,并且常常令人震撼地走向成功。
陈方丽、金渊博主编的《温商之道: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讲述了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将创新采用图文教材形式进行编写,同时有相关的温商文化博览馆网站作为教材的图文素材库支撑。
| 书名 | 温商之道(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 作者 | 编者:陈方丽//金渊博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们几乎都是从弱势甚至苦难中靠拼搏、靠勤奋走出来,并且常常令人震撼地走向成功。 陈方丽、金渊博主编的《温商之道: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讲述了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将创新采用图文教材形式进行编写,同时有相关的温商文化博览馆网站作为教材的图文素材库支撑。 内容推荐 陈方丽、金渊博主编的《温商之道:温州商人的文化传承故事》为国内第一本有关温商文化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温商文化绪论、温商文化精神、温商创业文化、温商文化培育、温商变幻风云、温商辉煌成就、温商社会责任、温商困境与转型。 目录 第一章 温商文化绪论 第一节 温商文化的内涵特征 第二节 温商文化的形成发展 第三节 当代温商的演变历程 第二章 温商精神文化 第一节 温商吃苦精神 第二节 温商冒险精神 第三节 温商创新精神 第四节 温商诚信精神 第三章 温商创业文化 第一节 温商创业基因 第二节 温商创业思维 第三节 温商创业能力 第四节 温商创业模式 第四章 温商变幻风云 第一节 温州民营企业风云概览 第二节 温州鞋业风云变革 第三节 温州服装产业风云变革 第四节 温州电气产业风云变革 第五节 温州眼镜产业风云变革 第六节 温州民营企业风云成就 第五章 温商的社会责任 第一节 温商社会责任担当 第二节 责任履行典范 第三节 走进温州商会 第六章 温商的困境与转型 第一节 温州商人的困境 第二节 温商转型与升级 第三节 新温商的未来 试读章节 (三)勤劳致富 著名的温州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句话用在温州商人的勤劳致富上最恰当不过,从温州商人的身上都有那种超乎常人的刻苦、勤奋精神。其实,温州商人的勤劳突出的表现在他们善于发扬“四千”精神上,那就是走过“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温州企业家的成功靠的是运气和胆量,其实不然。因为,再好的机遇对于懒惰者而言都没有用,恰恰是温州企业家的勤劳品质才使平常的机遇变成发财的良机。 在温州商人的观念里,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温州商人与上海商人会有很大的区别。上海人一旦有了钱,可能去炒股,以钱生钱。而温州人一旦有了钱,就去投资实业,靠勤劳踏踏实实去赚钱。对于拿不准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去干的。 在一向以勤劳自居的温州人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大凡自己认准的事情,就要竭尽全力去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去做,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任何坚韧不拔的努力都会有所回报。 温商典范 王荣森:从一介小女子到石油大亨 一、个人简介 王荣森,女,原名王月香,浙江温州文成县人,1951年出生。曾因在延安承包油田而闻名,被称为温州开采原油的先行者。1997年,王荣森包下延安30口油井的开采权。2005年,有媒体报道称王荣森开采新疆石油的消息。2008年,温州媒体评选“30位影响温州经济人物”,王荣森位列其中,此时她的身份是温州国珍专营店店长。2012年,媒体报道称其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周万顺的原型。 二、创业故事 王荣森,普普通通,貌不惊人,温州上百万个体户中不起眼的一员,竞跑到延安承包了30口油井,投资3600万在黄土高坡搞石油。王荣森过去在温州做皮鞋生意,生意稍大,便与丈夫老蔡一道,到西安进行服装批发。一天,回家途中的她掏钱帮西安地质学院一位丢钱包的老师,老师无以回报,向她透露一个信息:陕北地区含有地下石油,国家政策鼓励到此投资,谁要抢先一步,谁就能赚上一笔。 王荣森动了心。她和丈夫约上这位姓屈的大学老师,租一辆轿车直奔延安。一打听,政府确实鼓励外来资金到贫困地区投资开采石油。不过,第一,据地质部门探测,这里确有石油储量,但谁也不敢打包票就一定能打出石油。第二,至于哪里有油,在哪里开采石油,这是承包者自己的事。打一口井,大概要100多万元。资金自筹,风险自担。 干不干?当然干!不但干,而且要干就大干! 王荣森与丈夫合计合计,牙一咬,掏出多年辛苦攒的全部积蓄250万元,再回老家动员亲朋好友集资入股230万元,一共480万元全搭进去,在延安包下了三口勘探井。隆隆隆……,三口井同时开钻,现场震得王荣森夫妇浑身热血滚滚。他们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同钻井工人打成一片。泥一身,水一身,分不清哪是老板哪是工人。 1997年5月12日,一个刻在王荣森心里永远抹不掉的日子。这天中午,正在工地打井的丈夫因疲劳中暑被送进医院,急救几个小时后,竞再也没睁开眼。痛不欲生的王荣森赶到医院没能同老蔡说上最后一句话,她哭得死去活来人都变了形,恢复过来的她把王月香的本名改成了王荣森,女人味的名字连同女人的无助与懦弱从此与她告别,她把自己的命运与三口油井紧紧拴在一起。 她已别无选择,也不打算做别的选择。日落月升,深山沟里,伴着她的是凄风苦雨。冬去春来,钻井架旁,陪着她的是钻起钻落。整整一年,1998年5月11日,再过一天就是丈夫去世周年的日子,再过几天,就是苦苦等待即将出油的日子。正往下开钻,意外发生了。井下600多米深的钢管被井壁死死卡住,任凭起重机怎么加油用力也拉不起来。现场技术人员分析,这是钢管上的“水利锚”被卡住了,弄不好,整口油井就会报废。 咋办?咋办?王荣森急得脸都白了,她嘴里喃喃念着,这可是100多万元的投资,可是乡亲们一分一分凑起来的血汗钱!这位硬邦邦从不服软的女人急得没了主意只差跪在地上。在旁人提醒下,她赶快小跑着到住处打电话,20分钟连打十几个电话向认识的专家咨询,经过会诊,调来几只千斤顶一起发力,5月11日下午4点,终于拉出卡住的“水利锚”。王荣森浑身一软,几乎瘫在地上。油,第三天就打出来了。三口勘探井都“嘟嘟嘟”往外冒石油了。王荣森成功了。成功后的王荣森并未歇息,她又筹资3600万元,继续在黄土高坡开发30口油井。 【想一想】你从王荣森身上能学到什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勤劳致富精神? P50-5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