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顿与白莎的出现
天人交流本来就不限于这个世界所懂的狭隘管道。
1992年圣诞节那一周,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心境似乎改善了不少。犹记得去年圣诞,生活蛮困顿的,我深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烦恼。虽然我以前还算是相当成功的专业乐师,却不曾存下多少钱,后来又转行为股票交易员,做得也很辛苦。加上那一段期间,我认定某位相交多年的同事欺诈了我,而提出法律诉讼,那时,我自己还在四年前的破产阴影下苟延残喘(这都怪我急功近利,奢侈浪费,加上时运不济,过去所有的投资都血本无归)。我毫不知情,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其实是在与自己交战,而且败得很惨。我也毫不知情,那时大部分的人也都活在交战状态下,即使外表上好像偶占上风,其实也输得很惨。
突然,我内心深处发生了某种转变——十三年前,我就开始追寻灵性的生活,我学到不少东西,但从未认真地将那些课程运用到生活中。此刻,我似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念头所攫获:“非改不可了,一定有比这更像样的过日子法!”
我写信给正跟我打官司的朋友,告诉他,我决心放下这种充满冲突的生活形态,撤回法律诉求。他在电话里感谢我,我们重新建立友谊。事后,我才发现,在过去十年中,这类情节不知在人间上演了几千遍,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世上不少纠缠在某种矛盾中的人,不约而同地在那一段时间内开始聆听内在更高的一种智慧,慢慢放下了手中紧握的攻击武器。
面对每天的挑战,我试着发挥出宽恕与爱的精神(当然,我只能按照当时所了解的程度去做),有时,效果不错,但对方一旦触及我的要害,我便故态复萌了。不论如何,我感到自己的生活确实转向了,在这一段期间,我留意到有一种亮光在眼角处闪烁,或是笼罩着我所见之物。这些晶莹的亮光并没有影响我的视线,它只是集中在某个角落而已,我根本不了解它的意义,直到后来“他们”为我解释了原委。
在这转变期间,我不时向J祈祷求助。他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有智慧的先知,与他,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缘分。我常在祈祷中向他表示: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两千年前,做他的门徒,体会一下亲炙于他的教诲的感受。
到了1992年圣诞周,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当时独自在家里,因为我是在家工作的人,我的妻子凯伦则每天通勤到路易斯顿上班,我们膝下无子,除了爱犬努比偶尔的吠声以外,我常在家独享缅因州乡下宁静的生活。那天,我在客厅里静坐一会儿,当我从冥想中回过神来时,张开眼睛,惊愕地发现不是只有我在家里,一男一女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微笑地看着我,清澈的眼神好似穿透了我的肺腑。他们毫无敌意,事实上他们看起来如此祥和,让我顿时安下心来。事后回想起来,也奇怪当时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骇。两个活生生的人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是如此不可思议,我当时大概连害怕都忘了。
这两人看来约莫三十岁,很健康,穿着也很合乎时尚,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天使、高灵,或是某方神圣,没有耀眼的光明,身上也没有光圈,他们若在餐馆里吃饭,也不致惹人注目。望着沙发上的两个人,我的眼光情不自禁地落在那动人的女子身上,那女子见此情景,便先开口了。
白莎:嗨,我亲爱的弟兄,我看得出来,你很惊讶我们的出现,但还不算太害怕。我叫白莎,这是我们的弟兄,阿顿。我们出现在你眼前的形式,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化身而已,它所带来的讯息会帮你们解除这个虚幻的娑婆世界。我说我们只是象征,因为任何东西,只要有形有相,都属于幻化之身,唯一真实的存在只有真神或纯灵。在天堂里,两者是同一回事。真神与纯灵是不具任何形象的,是以天堂也没有男女性别的观念。属于五蕴六识的娑婆世界里的任何形象,包括你所感受到的身体在内,既称之为“形象”,表示它只能算是另一物的象征。许多圣经学家常对十诫中第二诫“你不可制造偶像”感到百思不解,为什么真神不让你为他塑像?摩西以为这条诫文是针对异教的神像而说的,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你不该塑造任何神像,因为他根本无形无相。这一观点对我们日后所要谈的内容非常重要。
葛瑞:你究竟在说什么?能不能再重复一遍?
阿顿:我们会不断重复,直到你领会了为止。葛瑞,你会发现,我们交谈的用语好似仿效你的说话格调,我们也绝不拐弯抹角,我们认为你承受得了这一挑战,我们不是来这儿与你穷耗的。你向J兄求助,他很乐意亲自前来,但目前的情形不太合适,因此我们代表他出面。在此顺便一提,他同意我们直称他为J兄,待时机成熟时,我们自会告诉你原因的。
你想要知道两千年前门徒在他跟前受教的情形,我们很乐意与你分享自己的亲身经验。你也许会惊讶,做他现代的学生,远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容易多了,我们会以J兄以前或未来(根据你们的时间观念)挑战我们的方式来挑战你,我们不会轻易放过你,也不会尽挑你爱听的讲。你若怕碰伤跌痛,应该去儿童游乐场,你已准备好接受成人的待遇了。你应先明白,为什么你们的娑婆世界从长远来看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才能言归正传,教你认清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结束的。怎样?有话要说吗?
葛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阿顿:好极了,这正是学徒最佳的学习条件,此外还需具备另一条件,即是有心学习的意愿。我知道你具备了这一条件,我也知道你不多话,你这种人可以闷不吭声地在修道院里混上几年。你也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这会为你将来的工作带来许多方便。实际上,我们对你的一切了如指掌。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