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愤怒是人的本能情绪。每一个人都会愤怒,但越是艰难,越要平心静气。失控的愤怒极具杀伤力,可能损害人际关系和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控制情绪的高手。当我们学会管理愤怒,愤怒便会成为心灵的武器,激励我们做出改变,给我们动力,推动我们前行。 亚伦·甘地著的《愤怒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从亚伦·甘地回忆小时候与祖父相处的经历开始,每一章均代表圣雄甘地不同面向的人生哲理,包括如何理解愤怒、暴力、谎言、孤独、谦虚……并引导读者诚实面对自己,跨过负面情绪。在充满极端思想、暴力与悲伤的当代社会中,本书更加值得我们阅读。 内容推荐 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被尊称为“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他的“非暴力”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 亚伦·甘地著的《愤怒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作者亚伦·甘地是圣雄甘地的孙子,在他十二岁时,被父母送到塞瓦格拉姆——甘地的修道院。此后,他在祖父的羽翼下生活了两年,与祖父甘地朝夕相处,并跟随甘地会见重要领导人、到各地募捐,直到甘地于一九四八年遇刺。在这段时间里,亚伦·甘地从祖父身上学到了许多道理,并将其写下,遂成此书。 《愤怒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从亚伦·甘地回忆小时候与爷爷甘地相处的经历开始,每一章都包含了一个独特的教训,均代表圣雄甘地不同面向的人生哲理,包括如何理解愤怒、暴力、谎言、孤独、谦虚……引导读者诚实面对自己,跨过负面情绪。同时,本书也展示了亚伦‘甘地在爷爷的帮助下发现自我、成就自我的旅程。 目录 前言 祖父教给我的人生之课 第一课 化愤怒为力量 让愤怒帮你找到解决办法,用爱和真理化解矛盾。 第二课 为自己的诉求发声 宁可坚定不移地说“不”,也不敷衍地取悦他人说“好”。 第三课 追寻内心的平静 退居一隅,静而修心,这是在繁忙芜杂、令人窒息的世界里生存繁荣的不二法门。 第四课 认清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需肯定自我价值,一旦我们相信自己、肯定自我,就会认同和尊重周围人的价值。 第五课 切莫谎话连篇 说谎总是一时脱身最简单的捷径,但我们对别人说谎,就是对自己说谎。 第六课 贪婪造成更多麻烦 我们心中的欲壑是任何东西都难以填满的,愉悦来自创造,而非购买和丢弃。 第七课 给孩子积极的示范 父母和老师给孩子的正面影响是强迫和体罚永远无法企及的。 第八课 谦卑的力量 谦卑能够治愈伤口,而傲慢只会恶化伤情。 第九课 非暴力五法则 祖父始终坚持的非暴力五法则是:尊重、理解、接纳、赏识和怜悯。 第十课 宽恕需要勇气 当考验来临,暴力和愤怒并不能展现我们的力量,唯有善良的行动可以抵消恶行。 第十一课 与偏见斗争到底 我们只有认识到彼此间的共性,而非差异,才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后记 人生至乐 致谢 我想感谢的人 试读章节 面对暴力与仇恨,祖父总是回以爱和原谅,这般谦和大度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祖父从不被愤怒冲昏头脑,而我却做不到。身为印度人的后代,在种族意识极强的南非长大总免不了被白人孩子攻击不够白,被黑人孩子嫌弃不够黑。 某个周六的下午,我走去买糖吃,路上经过白人居住的区域,正好让三个白人孩子逮个正着。一个孩子打了我的脸,另外两个孩子见我倒地就开始踢我,边踢边笑。他们打完就跑,生怕让人看见。那时我才九岁。翌年,印度教举行一年一度的排灯节时,家里人都在镇上与朋友欢聚。在赶去那边的路上,我在街角撞上一群年轻的黑人。其中一人在我背上狠狠地打了一棍,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是印度人。我强压着怒火,想为自己报仇。为了报仇,我开始举重,锻炼身体。父母眼看我跟人打斗不断,内心相当绝望。他们是祖父派来传播非暴力思想的使者,却有一个乖张戾气的儿子。他们想尽办法让我平静下来,却都无济于事。 然而,暴怒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牢骚满腹、报仇之心反而让我变得更弱,而非更强。父母希望与祖父待在静修院能助我化解戾气,学会更好地控制情绪。我也希望如此。 我与祖父初见时,便为他的沉稳与安定所折服——无论别人言辞如何粗鲁,他都岿然不动。我决心要以祖父为榜样,并且有了些许进步。父母和妹妹离开后,我在村里遇上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们就在一起玩了。他们拿一个网球当足球踢,我用石子在地上摆出球门的形状。 我喜欢踢足球。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取笑我的南非口音,但我见识过比这更过分的,所以便忍了。然而在快速进行的游戏中,我只顾追着球跑,不料被一个男孩故意地绊倒了。这一绊,我整个人都摔到硬地上。受伤的不只我的膝盖,还有我的自尊——我心跳加速,愤怒在脑海中疾驰,心里只想着如何报复。我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站了起来,怒不可遏。我举起手,想朝着那人恶狠狠地扔过去。 但脑海中有个声音轻轻地说:“别这样干。” 我扔掉石头,跑回静修院,向祖父哭诉这一天的经历。 “祖父,我太容易动怒了。我该怎么办?” 祖父一定对我失望透顶了。但他没有发火,反而拍着我的背说:“来,带上纺车和棉花。” 我一到静修院,祖父就教我怎么用纺车。早上一小时,晚上一小时,心就能平静如水。祖父喜欢一心多用,他经常一边坐着说话,一边用手纺纱。我听他的话,摆好了纺车。 祖父笑了笑,纺着棉花,打开了话匣子,我坐在一旁听。 “我给你讲个故事,”他说,“曾经有个男孩,岁数跟你差不多,动辄发怒泄恨,好像全世界都跟他对着干似的。他接受不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所以一旦别人跟他意见不合,触怒了他,他便勃然大怒。” 我隐隐地感到,祖父说的好像就是我,不知不觉听得更加认真了。 “某天,他在跟人打斗的过程中,意外地杀了人,”祖父接着说,“盲目的冲动夺取了一条生命,也毁了一段人生。” “祖父,我保证会改的。”说这话的时候,我压根不知道怎么改,但我绝不想因为自己的愤怒而戕害了他人的性命。 祖父点头说道:“确实要改,你父母跟我谈过你在家的表现。” “我错了。”我差点哭了出来。 但祖父的话还没有说完。他从纺车后面看着我,“被激怒并不总是坏事。愤怒,或者说愤懑,其实也是一种动力。我就经常感到愤愤不平。”祖父转着纺纱轮说道。 我根本不相信我的耳朵。“我从没见过您发怒。”我回复道。 P15-18 序言 那年,我们一家人从南非去印度看望祖父。他是世人尊崇的圣雄甘地,但对我来说,他更是那个父母常挂嘴边的慈祥祖父。从南非到印度的旅途遥远而艰难。火车从孟买出发,拥挤的三等车厢隔问里充斥着烟味和汗味,十六个小时的车程在列车引擎飘来的浓烟中度过。等火车在沃尔塔站停下的时候,我们都已筋疲力尽,但总算逃离了漫天的煤灰,吸上了一口新鲜空气。 早晨还不到九点,太阳就很晒了。火车站仅有一个月台和一间站长室,还好父亲找来一个穿着红长衫、系着缠腰布的搬运工帮我们提包裹,领我们到坐马车的地方。父亲把我六岁的妹妹艾拉抱上马车,让我上车坐在妹妹旁边,他和母亲则在马车后面跟着我们。 “那我跟你们一起走路。”我说。 “路那么远,得走十来公里呢!”父亲对我说道。 “这算什么。”十二岁的我坚持不坐马车,想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成熟老练一些。 没过多久,我就后悔了。太阳越来越晒,从火车站出来两公里不到,四平八稳的马路就变成了尘土飞扬的泥路。很快,我便累得汗流浃背,满身是灰。但我心里清楚,我不能现在反悔,爬到马车上去。家规决定了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做到言出必行。所以这并非我死要面子,规矩就是规矩,我必须走完全程。 走了许久,我们总算快到祖父在赛瓦格兰姆的静修院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从千里之外赶来,目的地竟是印度一处偏远贫穷的地界。我一直以为,给世界带去爱与美的祖父肯定住在一处鲜花遍地、水瀑绵延的世外桃源。而现实并非如此,这个地方干燥、多尘、渺小,只有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和一方公用的黄土地。难道我千里迢迢赶来就是为到这样一个荒凉之地?我心想着至少也得有个欢迎会,可几乎没人注意到有人来了。我问母亲,“人呢?人都到哪里去了?” 我们在一间简陋的土房子里坐下,我洗了个澡,搓掉脸上的泥垢。在这之前,我只见过祖父一面,那时我才五岁,现在已难忆起当时的场景。如今即将再次见到祖父,我突然紧张起来。父母三令五申,嘱咐我们在祖父面前恪守礼节。他不仅仅是我们的祖父,他是有身份的人。远在南非的人们也都景仰他。于是我就幻想,祖父静修的地方必定是一座精致的宅院,肯定有一堆仆人守候和照顾着他。 我又错了。迎接我们的不是什么宅院,而是另一座破破烂烂的土房子。我们走进房里,踩着泥地穿过走廊,来到一个不过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这便是圣雄甘地的栖身之所。房间角落里,那块薄薄的棉垫上坐着的,就是我的祖父。 后来我才知道,这间土房子还迎接过特地前来与祖父商谈国是的各国元首。年迈的祖父已经没有牙齿,看见我们来了,露出满意的笑容,招呼我们往屋里走。 …… 在暴力和仇恨甚嚣尘上的当下,我们急需改变。但想要改变现状的人们却感到很无力。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一千五百万美国儿童和上亿世界儿童仍食不果腹,而富足的人家却不知节俭,铺张浪费。印度北部一个小镇的右翼法西斯分子最近毁坏了祖父在当地的雕像,并且扬言:“你们就等着一连串的恐怖袭击吧!”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制止这般疯狂的行径。 祖父在世时已经预料到如今的混乱形势。就在他被害前一周,有记者这样问他,“如果哪天您去世了,您的理念将会何去何从呢?”他伤感地答道:“我活着的时候,人们追随我。等我死了,人们纪念我。但我的追求永远不会成为他们的追求。”祖父的追求正是我们的追求。他的智慧体现于日常细微处,却能帮助我们解决大问题。祖父的人生哲学从未过时,正是现代社会症结的一剂良方。 祖父用抽象的真理和具体的指导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现在轮到我们把这些教训投入现实生活中去了。 祖父教给我的人生道理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希望你也能从中获益,重获平静,找到人生的意义。 后记 二〇一五年的一天,一尊约两点七米高的铜像在伦敦的议会广场上竖立起来。没错,那正是我的祖父。那一刻,过去与祖父共度的美好时光萦绕在我脑海里。广场上所有伟人雕像的本尊都为英国政治和世界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如果祖父能亲眼见证这一幕,他一定会开玩笑说,这个雕像比他本人高大太多了。他肯定也不会忘了嘲弄一句,怎么能把他放在温斯顿。丘吉尔旁边——这位前英国首相当年极力反对印度独立,对祖父本人也相当轻蔑。但他同样会感到自豪,在议会广场所有白人领导人的雕像中间,竟有他和纳尔逊·曼德拉两位非白人领袖的一席之地,可见如今的英国已不再是当年的英国了。 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为雕像揭幕时形容祖父为政治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祖父在观点、品德和领导力方面自然傲视群雄,但在内心深处他与大家是平等的,他的雕像也比其他领导人更靠近地面。祖父一直强调,他是人民的一分子。 祖父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完人,更谈不上圣人。他清楚自己的缺点,并且持之以恒地改善自我。他明白,如今我们敬仰的宗教领袖或者政治领导最初都是平凡普通的一般人。没有人生来便是圣人,只不过他们奋力拼搏,方才出人头地。 每次听说有人误解祖父,歪曲他的声名,我便很难过。最近加纳大学的部分学生组织了抗议,要求推倒祖父的雕像。祖父自己当然不会介意,他从不为是否受人敬仰而耗费心神。这些学生指责他是种族主义者,认为他不值得被尊敬,祖父肯定有话想对他们讲。学生指出,在祖父年轻时,他曾用“异教徒”这个词来形容南非的黑人。我想,祖父肯定不会否认这一点,他用了这个词是因为这就是当时的常态,而他亦无法免俗。然而,一旦他理解了其毁谤的本质,便不再用它了。 祖父或许会提醒这些揪着他错误不放的学生,人无完人——我们都是通过学习和思考改变和提升自己。学生们还抱怨祖父只为南非的印度人发声,对本地的黑人群体并无卓著贡献,他们宁愿为与自己有相同背景的伟大人物立碑。祖父可能会这样回答他们,“我的爱国之心并不排外,始终与我对全人类的爱相契合。”许多非洲的黑人领袖知道祖父的理念始终是兼容并包,德斯蒙德·图图和纳尔逊·曼德拉都受他鼓舞,以他为榜样为自由和解放不懈奋斗。马丁·路德·金也支持祖父的非暴力思想。 祖父在加纳大学引发的争议迫使政府不得不把他的雕像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加纳政府视祖父为加纳与印度友谊的象征,并始终认为祖父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历史上其他伟大人物的人生和事迹也被后世重新审视过,我们毫不惊讶地发现英雄也是有瑕疵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是各自时代的产物,都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和社会的期许。像祖父这样的智者才会想方设法拓宽视野,看得长远,把自己的行动放到历史、当下和未来去衡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渺小的我们是如此微不足道,更别说给后世带去影响。但我还是要写这本书,告诉大家这些人的故事。他们的工作和事业对身边的大小群体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又何尝不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祖父年轻时也没人觉得他能有多大出息,更别说被后人敬仰为圣雄甘地。他骨瘦如柴,一眼看过去,既无权力又无魅力——祖父在议会广场的雕像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无论是活着抑或死去,祖父总在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你的信仰,以及你乐于追逐信仰的决心。 我在静修院的时候,祖父总会与我探讨他自己的软肋和弱点,对他早年的经历也直言不讳。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消除贫富差距和等级观念,帮助人们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和依赖。在波尔战争的救援团里,他冒着生命危险把重伤的士兵抬到战地医院,还不忘救治被英国军队迫害的祖鲁人。如果没有他和志愿者,死伤将会更为惨重。 几乎所有宗教的经书里都会倡导同情、爱和尊重。不信教的人也明白这些概念之于人类交往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太容易忘了这些原则,而采取最为便利的方式处理问题。真正的伟大基于对共同人性的认识,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而非自相残杀,拼个你死我活。 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快乐,有时我们从物质中找到快乐,从不断获取中得到满足。但真正的快乐源于更深处,源于为全人类和平与公正的奋斗。祖父拥有我们平凡人梦寐以求的平常心和自足感。他虽然没能打赢每一场战役,无法彻底将世界改造成为他想要的模样。但他的奋斗每天都在继续,从未止息。“快乐在于奋斗,在于尝试,在于咬牙坚持的过程,而非胜利到来的一瞬。” 我们所有人都可以从祖父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在和平公正之路上奔跑下去,坚定不移地相信非暴力的力量。我始终相信,跟随祖父的榜样,我们就能在这个星球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至乐。 书评(媒体评论)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甘地)不会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 ——印度诗人、哲学家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走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 ——“世纪伟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从出身背景中,我获得了基督教的理想;从甘地那里,我学到了行动方法。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 照耀在这个国土上的光辉非同寻常,千年之后,它仍将耀眼夺目。世人将看到这灿烂辉煌,它将为所有人带来慰藉。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