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寅达,梁中芳著的《德国纳粹运动与纳粹专政/世界史丛书》叙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丛书名定位为“学点世界历史”,力争有影响人物题字题词或作序。
世界历史丛书共36册,选取了世界古代到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重大的标志性事件,集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专题于一体,地域上包括欧、美、亚、非几个大洲。这36卷本之间既互有联系,又可独立成篇,
这套丛书以普及世界历史知识为目的,内容要求有学术深度,写法则力求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本套丛书力求通俗性、普及性和学术性、专业性兼顾。
| 书名 | 德国纳粹运动与纳粹专政/世界史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郑寅达//梁中芳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寅达,梁中芳著的《德国纳粹运动与纳粹专政/世界史丛书》叙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丛书名定位为“学点世界历史”,力争有影响人物题字题词或作序。 世界历史丛书共36册,选取了世界古代到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重大的标志性事件,集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专题于一体,地域上包括欧、美、亚、非几个大洲。这36卷本之间既互有联系,又可独立成篇, 这套丛书以普及世界历史知识为目的,内容要求有学术深度,写法则力求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本套丛书力求通俗性、普及性和学术性、专业性兼顾。 内容推荐 郑寅达,梁中芳著的《德国纳粹运动与纳粹专政》叙述了德国纳粹运动和纳粹专政的全貌及相关细节,包括纳粹党的产生、啤酒馆政变、铲除党内以“北方派”为代表的左倾势力、巩固“领袖原则”的领导体制、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极权主义统治体制、组建“民族共同体”、对外侵略与败降等等,展示了德国纳粹运动源起、发展及其走向灭亡的过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纳粹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卍字旗的诞生 一、奥匈帝国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 二、德意志工人党成立 三、希特勒加入 四、民族社会主义与卍 五、《二十五点纲领》 六、留给世人的疑问 第二节 极端民族主义还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一、元首的产生 二、啤酒馆政变 三、北方派的崛起 四、纳粹党革新党纲 五、汉诺威会议和班贝格会议 六、希特勒巩固党内统治 第二章 危机、夺权和国家纳粹化 第一节 共和国的劫难与希特勒执政 一、经济大危机与中下层民众的求变心理 二、纳粹党骗取选票 三、垄断资本集团的分化 四、希特勒加紧投靠垄断资本 五、纳粹党与国防军 六、纳粹党内部矛盾的发展 七、走马灯似的全国选举 八、政坛阴谋与希特勒上台 第二节 德国纳粹化 一、目标与现实 二、最后一次民主选举 三、国会纵火案和《保护人民和国家》紧急法令 四、强行通过“授权法” 五、确立一党制 六、建立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 七、清洗冲锋队 第三章 极权主义统治体制 第一节 统治理念与统治架构 一、民族共同体理论 二、领袖原则 三、领袖国家 四、党国一体 五、经济干预机制 第二节 监控与镇压机器 一、司法纳粹化 二、党卫队和党卫队保安处 三、盖世太保与德国中央保安局 四、集中营制度 第四章 “民族共同体”迷梦 第一节 复兴经济,构建企业共同体 一、摆脱危机,增进就业 二、保护中小企业与经济集中化 三、“企业领袖一追随者”模式的“企业共同体” 四、农民崇拜与农业政策 第二节 社会统制与社会协调 一、社会控制网络与“心理拉平” 二、德意志劳动阵线 三、“劳动之美” 四、“欢乐产生力量” 五、住房与逆城市化 第三节 种族与人口政策 一、女性与家庭 二、鼓励生育 三、绝育与淘汰 四、反犹、排犹与屠犹 第四节 文化与教育体制 一、文化统制 二、文化荒漠 三、学校教育 四、校外教育与特种学校 第五章 侵略与败降 第一节 毁约扩军 一、撕毁《凡尔赛条约》 二、进军莱茵非军事区 三、总体战与闪击战思想的确立 第二节 扩张得手 一、《霍斯巴赫备忘录》 二、征战得手 第三节 欧洲新秩序 一、基本构想 二、统治架构 三、经济掠夺 第四节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一、四面楚歌 二、纳粹政权覆亡 第六章 新纳粹运动 一、形形色色的新纳粹组织 二、战后余波 三、“民族民主党” 四、“光头党”与“共和党” 五、垂而不死的秘密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但是,希特勒对历史课却很感兴趣,其历史老师莱奥波尔德·波茨教授是一名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的那些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的故事以及授课时打出的幻灯片,使得希特勒及其不少同学都激动不已。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经写道:“他的激烈言词有时能使我们忘记现在,好像变魔术一般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时代,穿过重重的时间之雾,使枯燥的历史事实变成生动的现实生活。我们坐在那里,心里常常燃烧着热情,有时甚至感动得流泪……他利用我们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热情作为教育我们的手段……正是因为我有这样一位教员,历史成了我最喜爱的课目。”希特勒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具有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情结,波茨教授的历史课更强化了这种思想。通过这样的历史课,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他们厌恶甚至痛恨奥匈帝国的多民族架构,主张奥地利抛弃非德意志人居住区,重新回归德意志队伍,与以普鲁士为首的德国合并,组成大德意志国,称雄于世界民族之林。 希特勒一直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或者建筑师,有一段时间曾经沉湎于绘画和音乐,对于林茨市上演的歌剧几乎场场不落。18岁时去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结果由于不擅长画人物而落榜。美术学院院长建议他去报考建筑学院,他也愿意,但由于没有高中文凭而受阻。一再受挫后,他因担心丢脸而不愿意返回家乡,独自留在维也纳,闭门谢客,埋头读书,听听歌剧或在街头闲逛,给家乡人造成正在维也纳“深造”的错觉。 希特勒13岁丧父,19岁丧母,从此失去家庭依靠,只能利用父母的剩余积蓄和微薄的孤儿抚养费作为补充性生活来源,过起半流浪性的生活,最落魄时甚至住进了流浪者收容所。以后靠着同难友哈尼斯合作,绘制和出售素描、水彩画及卡片等,才住进了单身汉公寓。 希特勒在公寓里经常阅读名叫《东方天坛星》的杂志,该杂志是神学、色情和种族主义的混合物,强调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是优秀人种,鼓吹排犹思想。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反犹情绪和杂志书籍宣扬的种族主义理论,使希特勒原有的民族主义思想进一步同种族主义相结合,从种族学的角度来解释反犹主义。同时,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热衷于政治问题。他关注维也纳各个政党的活动情况,阅读各种书籍,参加各种政治性集会,并把公寓的阅览室变成一个政论俱乐部,经常同那些不得志的小市民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从小性格内向的希特勒,其口头表达能力大有长进。 据希特勒自己说,就是在维也纳生活的6年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其主要内容是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民族复仇和民族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专制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和超阶级的种族共同体思想。 由于他看不惯维也纳民族杂居的现象,1913年停止领取孤儿抚养金后,立即离开维也纳,前往德国,在第一站慕尼黑就停留下来。在那里,他继续以画画为生,同时像个隐士似的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从图书馆借回的一摞摞书籍中,以图证实其世界观的正确性。据他后来回忆说,他在这段时间里集中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断定它是一门“摧毁的学说”。 P5-6 序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德国在人类历史上涂抹了浓重的一笔。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纳粹运动就逐渐膨胀,纳粹党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国会小党,先后跃升为国会第二大党和第一大党,最后,党魁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开始了整个国家的“纳粹化”进程。在纳粹党改造德国的过程中,固然让世人看到了经济危机逐渐缓解、工人就业率不断上升的“美景”,但是也让人通过国会大厦的熊熊烈火,体会到纳粹分子对政治异见者的凶狠。尤其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犹狂潮,让无缘跻身于“优等种族”的各地民众,常常感到不寒而栗。纳粹德国迈出扩张的步伐后,世界时常为之震颤。“慕尼黑叛卖”刚刚平息,1939年的大国外交博弈又登上历史舞台。当世人还在为波兰战场上的“闪击战”惊叹时,陆军大国法国交战6周即败降,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纳粹德国随后闪击苏联,初期进展顺利,但实质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最后,纳粹德国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纳粹运动并没有因此在德国绝迹。如果说战后初期还缘于残存的纳粹分子在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话,那当今还在德国土地上活动的新纳粹分子,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这些人的身份和动机,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国人了解德国纳粹党和纳粹政权的过程中,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畅销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该书在国人的心目中,既是了解纳粹德国的启蒙读物,又被看作是深度解读这个国家的百科全书。然而,该书尽管首次出版于1961年(当年英国学者A·J·P·泰勒出版了“修正学派”的开山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其学术观点却基本上沿袭了“正统学派”的看法。“正统学派”与“修正学派”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上,但是这场争论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即推动学者在研究纳粹德国内部的问题时,也采取相对中肯的态度与立场。其实,不少影视作品在对希特勒作好莱坞式的夸张表演,尤其是把他演成一个举止怪异的小丑时,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贬损当时的德国民众,因为正是他们,先把选票投给了小丑领导的政党,把他捧上台,以后又自觉地充当小丑的顺民。所幸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际学术界日益认真、严肃地对待法西斯问题,从具体的史料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究工作出现新的高潮,将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抽象,上升到理论,并展开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近年来,国外学界出现了不少对纳粹德国各个不同领域作深度探索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工作不断细化和深化。在我国,20世纪30年代时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对法西斯产生过兴趣,翻译和编著了一些有关法西斯问题的书籍。从抗战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出于对法西斯强盗的痛恨,学术界基本上把法西斯作为恶魔来揭露和批判。改革开放以后,在科学研究的春天里,我国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朱庭光研究员的带领下,在我国世界史学界学术领头人齐世荣教授直接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合作攻关,开展法西斯问题研究,先后出版了《法西斯新论》和《法西斯体制研究》,对法西斯问题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看法。在这以后,包括研究生在内的老中青各代学者继续努力,力图把研究工作继续细化和深化。这本小册子,就试图在充分利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我国读者展示关于德国纳粹运动和纳粹专政的全貌和部分有用的细节。 邓寅达 2017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