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月照我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蓉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明月照我还》作者杨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以心情随笔的形式真实地捕捉自然中的感悟和哲理,用文字说话,以其清新隽永、文情并茂的文笔,带领读者回到生命之源的纯美、宁静、柔韧。阅读这本散文随笔集,会在对自然万物的体察、世态人情的描摹中,感受心灵的博大、自由和深邃,树立起生命的风骨和气象。

内容推荐

杨蓉著的《明月照我还》是作者的散文随笔集,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真实地描绘出对自然万物存在的感悟和向往,作者以其清新隽永、诗情并茂的文笔,带领读者走进四季,走进人生,走进灵魂,体味到生命之源的纯美、宁静、柔韧,从而产生温暖和感动,迸发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全书稿共109篇散文。

目录

我亦是行人

姑苏吟

田子坊的童话世界

水木清华:最美的遇见

千年一问

婺源,我和前世遇见

梦里,有你千年的注视

秋日的行走

相遇天津卫

十万春花如梦里

种种有名皆入眼

风啊水啊一顶桥

我亦是行人

火车站的夜晚

窗外

熟悉的地方有风景

无城,让我看看你的眼

小镇小镇

千年的月光

望月怀远

吃错药的女人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与湖书

听,他们在唱歌

去远方

黄 昏

冬阳

恩乡是一种忧伤

亲爱的路人

曲末央

中午一心情

人生最得意的事

听,他们在唱歌

时间在此

穿堂而过的岁月带来温暖的你

守候一种美好

看见

问世间情为何物

人生如戏

烟花那么烫

坐火车,去远方

童心佛心

清欢

莲花烙

一切安好我亦末老

远方有美

人间草木

春光美

春无价

莲之语

油菜花开

槐花香槐花白

银杏美

莲心

寒香入梦来

行走在乡间的年

人间草木

薄荷

合欢

看荷

素面秋天

寂静秋阳

想念树

已是今春看花人

草木清明

飞雪迎春到

出门俱是看花人

聊赠一技春

我交给世界一个少年

秋夜私语

过一段远离手机的日子

写给自己的信

我的英雄梦

读书见笑

读书有悟

读书宜对境

古人的诗意

一心似檄尘密乃大

阅读经典

漫谈读写

写给自己的信

《莲心》后记

如花的寂寞

拒人岂会自喜

最好的爱情

盈盈一水间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不知

不言

书人痴语

故乡香

水云间

唤醒,心里的莲花

从前慢

素色女子

共饮长江水

明月来相照

月光一样明亮着

雨季不再来

从前的夏夜

从前的雪

炒米糖

吃在毫州

粥中有禅

明月来相照

父亲的草木

一席清凉入梦来

丰年好大雪

假如爱有天意

我的支教生活

明月照我还

等一个晴天

年的感言

爱上瑜伽

女人花

人生最好不相见

生活处处是修行

拿什么拯救你,孩子

给我的孩子们

蓦然回首

风雪夜归人

后记:一程山水一程歌

试读章节

一阵清幽的二胡声传来,我循声向前,一座小亭,一泓碧水,映人眼帘。岸上堆砌着形状各异的青石块,水里生长着荷,荷散在池水的右一侧。一朵朵的荷花亭亭地绽放在碧叶之间,雨雾中,更显绰约风姿。左边一排古色古香的廊壁,正廊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水木清华”,笔酣墨饱,气韵生动。正廊的朱柱上悬有两副对联,字迹俊丽,线条流畅。门前一块小广场,沿水两岸砌有白色的栏杆,拾级而下,看到对面松坡下一尊白色人物塑像,端坐在池水之畔,莲荷相依。

沿河而行,穿枝拂叶,来到那汉白玉人像前。其实,看到他的第一眼,我已经知道他是谁了。多年来,只是从书本中,从文字里,揣摩过他。和他相对的时候,却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竟是那样相似。相貌清秀,朗润中有刚毅,身材颀长,端严里藏飘逸。圆形的眼镜下一双炯炯的眼睛,目光悠远,注视着前方,汉白玉的质料体现出他超拔俊逸的风骨。静静端详着他,不会为何,我觉得我们相识已有多年,亲切有加。禁不住伸出手去,轻抚他的脸颊,他的眉骨、耳郭、紧闭的双唇,他关节突出的手,他长衫上的衣褶,油然而生一种疼惜。依在他身边留下一张合影。先生,你用文字注入一缕荷香,骀荡在整个清华园,也给旧中国的阴霾里袭来了醉人的清香。喜爱着你清隽灵秀的文字,离你这么近,沾沾你的灵气,你的诗意和美,是我的私心;而我简单的心,对你是又爱又敬。你一身清气,清气里是骨气和正气。刚柔并济的你,昂然屹立在现代文学史的高峰。作为后来者,我要沿着你走过的这条荷塘小径,用心去走一遍。

为我拍照的面容敦厚的中年人告诉我,这里并不是《荷塘月色》里出现的地方,他指点我向远处树木葱茏处行。他微笑着,用悦耳的北京话说:“你想啊,这么小的圆池怎么能对应他文中所描述的‘曲曲折折的荷塘’呢?”

雨意渐浓。我朝着远处走去。我的心中,溢满了渴慕和愉悦,似乎去赴一场约会,心里装满了秘密的欢喜。我在想,路旁这棵粗壮的古树,你或许曾从它身边走过,面前这座小桥,你的目光或许曾为它停留。而我,会不会,在一棵古木,一弯小桥,一支红莲上,接住你的目光,或者,听闻到你的叹息,你的清寂落寞,傲岸高洁?

游廊回转,藤萝缠绕,穿过一片牡丹园,曲曲折折的荷塘出现在我面前。荷塘中心,有一个郁郁苍苍的小山丘,像一座岛屿。两岸绿柳婆娑,水域宽阔,波光澹澹,荷叶田田,有人坐在岸边的石板上悠闲地垂钓,这样的古意与雅逸。

踏过一座弯弯的石拱桥,如有什么牵引着我朝着茂林深处走去。我钻进丛林,“近春园”三个大字镌刻在一方竖起的石碑上,赫然挺立在眼前;碑侧有两棵巨树,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穿过林间小径,一间浑朴的六角小凉亭立在坡上,我轻轻地走进亭中,一仰头,瞥见了四个葫芦黄色泽的字“荷塘月色”,字旁又附有三个赭红色的小字“朱自清”。朴拙雅致。那么可以确定,你就在这里。我们不期而遇,一种仓促的惊喜让我瞬间有些恍惚。坐在这凉亭之中,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带来了袅袅的荷香,似乎还带来,你殷殷的叮咛。突然想起李白《渌水曲》里的句子,“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我多想,那一夜的月光里,我也在这里,在你身边。

荷塘和你,都生长在我心里。在这个细雨蒙蒙的清晨,水木清华,濯洗了我一身的尘埃和疲惫,成全了一场最美的遇见。

P10-11

序言

杨蓉要出一本新散文集,让我写几句话置于前,有点多余。

我与杨蓉仅一面之缘。那是几年前在铜陵市文联举办的一次讲座上,我拉杂闲扯,她却听得仔细。作为一名年轻的散文作家,杨蓉这些年边走边写,走了不少地方,也发表过不少作品。她的观察与书写都是认真的,她的文章如同她本人,总会小心捌饬得很干净。但这不等于说,对她的文章要高看一眼。尽管这本集子中有些文章打动过我,但委实还没有达到能受我夸赞的程度。这话说得有些直了吧?就汉语言写作层面上,现当代散文的高度,在我这里依然是“周氏兄弟”。对待散文的写作,我有点望而却步。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怕散文》,其中有这样的理解:

我所说的散文,概念极窄又难以言表,大约是指道理清楚、叙事明白、文笔朴素的文章吧。清楚、朴素,都是大难,都值得怕。

这种“怕”,无疑是一种敬畏。我希望年轻的杨蓉也要怀有这样的一颗心。某种意义上,我欣赏的是杨蓉的写作姿态。比如她在婺源的游记中,就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陷落在红尘深处,我们常常找不到自己。需要一片山水,来把自己认领,让自己获得暂且的休憩,整装再发。

对于一个愿意写作的人,写作其实就是最好的认领方式,这是宿命。

杨蓉的微信昵称叫“莲花不染尘”,似乎是一种人生立场的宣示。她的第一本散文集也以《莲心》命名。对杨蓉而言,坚持这种带有宗教情怀的立场是一件艰难的事,因此有时不免会抬高些嗓门:

说你妖娆也可,说你清高也罢,你从来不曾在意,这些流短蜚长:说你是红粉佳人,徒有虚表,说你靠特立独行,来标新立异。言辞如风刀霜剑,招招紧逼,叶萎花残,枯枝独立,你依然临水鉴心。

不过我想,任何值得坚持的事,最后都会变得从容。这一点,她尊敬的木心先生是好榜样。

铜陵的那次见面,杨蓉后来和我谈起了张岱。她甚至说:你让我想到张岱。我想她可能看重的并非是我的文章,倒是我的“人生如戏”。现在我知道,原来她案头就搁有一册《陶庵梦忆》,且配有“十竹斋笺谱”的插图。有明一代,后人常常把徐渭与张岱并论,究其原因,窃以为,或许是喜欢他们骨子里有一份精致优雅,且又放浪形骸地活着。这样的活,仅凭银子是堆不出来的。比如: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已经暂别京城,在故乡安庆的房子装修接近完工。大江一横,水天一色,江南峰峦一带,江面帆樯几点——今后每日在这里读书写字作画喝茶,再走到宽敞的露台上,隔空喊一声:陶庵先生,别来无恙乎?

我喜欢这样的日子,也欢迎杨蓉这样的朋友来做客。

是为序。

潘军

2017年10月4日,中秋,于安庆

后记

2013年,《莲心》给自己多年的自说白话做了一个小结。

时隔5年,《明月照我还》出来了。

《莲心》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那么这本书呢,是给关注我的读者的一个交代吧?总想能够捧出一份好看一点的果实,却也只是一程流浪的疼痛和歌唱,所化成的忠实的“还乡”记录。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还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家园,也是心灵版图上的皈依原乡。

从故乡到异乡,从生活到文字,从出世到人世……那些行走。纸页上的,道路上的。彼时,两个我都是在路上,流离失所、飘飘荡荡。好在,还有文字,给了一丝温情和亮光。这一丝温情和亮光,成了救赎自我的良方。蓦然回首,感谢那段独在异乡的时光,我和文字相依为命,在它的怀抱里,声声召唤那个走失的自己。

千里外,素光同。天上一轮明月,映照着我行走的身影,每一举首,双眸湿润。还有一轮养在心里的叫文字的月亮,也慢慢滋养出浩然之气和莹润之光。让我这个在路上的人,哪怕走得再远,再疲惫,依然能够找到还乡的方向。

是的,面对文字,面对生活,除了感谢,我还能说什么呢?

写作是与自我、与世界、与神灵对话的方式。在我失意的时候,是文字收留了我,给了我美丽和慈悲;在我得意的时候,是文字接纳了我,给了我清醒和敬畏。更多的时候,我们不说话,在时光里深情相拥,各自塑造了对方。缓缓变老,却又永远年轻。

我深深懂得:是写作赏赐和庇佑着我在尘世中自由地歌唱和行走。对于文字,我的收获远远多于付出,天功多于人力。我感恩,自己有一份文学天赋。而这一点灵气纵横,得益于放养的家教与广袤的大自然。那放纵着我烂漫的天性,肆意地生长,当然也有忧伤,共同筑成我生命的底色。

想起小时候,跟在当教师的父亲身后,穿过田间阡陌去上学。归来的夜晚,草木的气息浓郁地播撒着,夜空幽蓝,月光洒在田野,给大地布设下那么多神奇的谜语。月光浣洗的家园安详得让人沉醉!

归去来兮。总有一天,我们不再满足于征服外在,而是回归和关注自己的内心,这种转向是生而为人的必然。但我们无法拒绝,并可以尝试,生命里的种种可能,当它们以凌厉和横绝之势裹挟抑或丰富着生命,更让我体会到,写作以另一种温和而柔情的方式抚慰着灵魂。那种春风般的抚慰,让我从空灵唯美走向平实深沉。温暖,而有力量。

潘军老师在序中说,欣赏的是我的写作姿态。这似乎能让我为自己一直以来的散漫和率性找到理由。我不够专注和勤勉,亦谈不上以文字为信仰或职业。我只是爱着它,纯粹的。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里有很多个“我”,那么写作的那个我,是最美好最温暖最快乐的我。所以,这一生,不论以何种面目和方式行走天地,我都不会丢了那个我,也能找到喜欢的我。

他说的对,“对于一个愿意写作的人,写作其实就是最好的认领方式,这是宿命。”写作,以此区别于我在尘世里的任何身份,保持独立和清醒,畅饮孤独和优雅,以及,对生命的善意、真诚和对美的呵护与追求。

美也是宿命。在路上,以这样的姿态,书写自己的人生,孜孜以求,散发微芒。

曹丕在《善哉行》中有言: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当我们走到山穷水尽,被命运或者时光的洪流弃置于荒野,永不会迷路,也不会绝望。还望故乡,家园依然安详。

一程山水一程歌。我们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明月当空,有清风拂面,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微笑着的呢?

祝愿,在路上的我们,经过一段又一段艰难的旅程,终会抵达云淡风轻的彼岸。

彼岸,即故乡。

谢谢为这本书的诞生付出辛劳的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谢谢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谢谢遇见的你!

是为记。

杨蓉

2018年1月12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5: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