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精)》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为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基石。全诗分24卷,15693行,主要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因女俘为主帅阿伽门农所夺,盛怒之下拒绝作战,希腊联军因此受挫。后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再度披挂上阵,终于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联军转败为胜。
| 书名 | 伊利亚特(精)/世界英雄史诗译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古希腊)荷马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伊利亚特(精)》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叙事史诗,为古希腊不朽的英雄史诗,西方古典文化基石。全诗分24卷,15693行,主要叙述的是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希腊英雄阿基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描写了战争结束前五十天发生的事情。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因女俘为主帅阿伽门农所夺,盛怒之下拒绝作战,希腊联军因此受挫。后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再度披挂上阵,终于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联军转败为胜。 内容推荐 荷马著的《伊利亚特(精)》全诗分为二十四卷,是一部战争史诗。诗人在诗中通常不直接出现,对战争双方都进行了叙述,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客观性,不过如果认真体会整个叙述过程,特别是在对战争双方进行并列叙述时表现出的比较色彩,人们仍可以感觉出诗人的倾向性。诗中描写了不少战争场面,画面都很生动,有如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对不少英雄人物都着力进行了刻画,如阿基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埃阿斯、墨涅拉奥斯和特洛亚方面的赫克托尔等。诗人刻画人物时不仅描写人物性格的正面,也注意描写人物性格的副面不足,正是这种副面性的东西给事件和人物本身造成悲剧性后果,这一点在阿基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等主要人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使整部史诗蕴含着一种悲剧气氛。史诗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这种特征为其后的古希腊文学所继承。 目录 译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 第十五卷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专名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卷 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招灾的愤怒,它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穷尽的痛楚,把众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狗和各种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图——开始吧,从初始的那场争斗,卓越的阿基琉斯和阿特柔斯之子、民众的王者阿伽门农闹翻分手。 是哪位神明挑起了二者间的争斗?是阿波罗,宙斯和莱托之子,痛恨王者的所作,在兵群中降下可怕的瘟疫,把将士的生命吞夺,只因阿特柔斯之子侮辱了克鲁塞斯,阿波罗的祭司,后者曾身临阿开亚人的快船,为了赎回女儿,带着难以数计的礼物,手握黄金节杖,杖上系着阿波罗的条带——他的箭枝从远方射出——对着所有的阿开亚人,首先是阿特柔斯的两个儿子、军队的统帅求呼:“阿特柔斯之子,其他胫甲坚固的阿开亚军勇,但愿家住奥林波斯的神明允许,让你们洗劫普里阿摩斯的城堡,然后安抵家中,求你们接受赎礼,交还我的女儿,以示尊仰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有远射的神功。” 阿开亚全军发出赞同的吼声,表示应该尊重祭司,收下光灿灿的礼物,然而此事却未能愉悦阿特柔斯之子的心胸,阿伽门农用严厉的命令粗暴地赶走了老人:“老家伙,别让我再见到你,傍临我们深旷的船舟!将来不许再来,今天也莫要逗留,否则,你的节杖和神的条带将不再为你保佑。我不会交还姑娘,很快她会变老,在远离故乡的阿耳戈斯,我的房宫,她将与我同床,和布机作伴,巡走穿梭。去吧,保全你的性命,不要惹发我的怒火。” 他言罢,老人感到害怕,只有听从,沿着涛声震响的海滩,默默行走,离去之后,开始一次又一次地祈求,向王者阿波罗,由美发的莱托所生:“听我说,克鲁塞和神圣的基拉的护神,用你的银弓,强有力地保护着忒奈多斯,史鸣修斯,王统,如果我曾立过你的庙宇,欢悦你的心胸,烧过裹着油脂的腿件,公牛或山羊的腿骨,使你开怀,那就请你兑现我的祈祷,发自由衷:让达奈人赔报我的眼泪,用你的箭镞击冲!” 祷毕,福伊波斯·阿波罗听闻他的祈诵。身背强弓和带盖的箭壶,天神从奥林波斯山巅下扑,大步流星,怒气盛宏,箭枝敲响在背上,呼呼隆隆;他来了,宛如黑夜降落。他在对面止步,遥对着海船下蹲,放出一枝箭镞,银弓发出的啸响揪人心魂。他先射骡子和迅跑的犬狗,然后放出一枚撕心裂肺的利箭,对着人群,将其击中;焚尸的柴火经久不灭,到处是烈火熊熊。 一连九天,神的箭雨把联军横扫,及至第十天上,阿基琉斯召集聚会商讨,白臂女神赫拉将开会的念头注入他的心窍,怜悯他们的遭遇,眼见达奈人成片躺倒。当众人聚集完毕,在会场里站好,捷足的阿基琉斯起身,在人群中放声说道:“阿特柔斯之子,眼见事态不妙,我想我们必须撤兵回返,如此尚能躲过死亡,倘若战争和瘟疫联手,必将把阿开亚人摧捣。现在,让我们先询问某位通神的人士,一位先知,哪怕是一位释梦者,须知睡梦也来自宙斯的预兆,让他释告福伊波斯·阿波罗为何盛怒,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某次还愿还是丰盛的祭肴。或许,倘若送上烧烤羊羔和山羊的熏烟,他会息怒,中止瘟疫带给我们的煎熬。” 他言毕下座,人群中站起了塞斯托耳之子卡尔卡斯,行家,释辨鸟踪的本领无人赶超,他通知一切,过去、当前、将来,无事不晓,引导阿开亚人的舰队前行,在伊利昂登陆,凭借福伊波斯·阿波罗的卜术给他的神妙。 怀着对各位的善意,卜者在人群中讲话,说道:“宙斯钟爱的阿基琉斯,你让我卜释王者、远射手阿波罗的愤怒,我将开口说告。不过,你得答应,对我以誓言作保,伸出你的双手,用你的话语,保护我不受侵扰,我知道释言会激怒一位强者,他王统着阿耳吉维兵勇,所有的阿开亚人归他制导。对一个相对低劣的下人,王者的暴怒委实难以承消;即便当时可以咽下怒气,暂且,他会把怨恨埋在心底,直到有朝一日发作索报。认真想一想吧,你是否愿意为我担保。”其时,捷足的阿基琉斯答话,对他说道:“放心说吧,别害怕,释卜你的知晓。我凭宙斯钟爱的阿波罗起誓,那位你,卡尔卡斯,在对达奈人卜释他的意志时对之祈祷的神保:只要我还活着,得见阳光普照,深旷的船边就不会有人敢对你动手动脚,达奈人中谁也不敢,哪怕你指的是阿伽门农,此君现时正自诩为阿开亚人中最棒的英豪。” 如此,无可指责的先知鼓起勇气,开口说道:“原因不在没有还愿,也不在没有举办丰盛的祭肴,而在于阿伽门农侮辱了神的祭司,不愿交还他的女儿,拒不接受赎人的礼报。所以,远射手给我们送来痛苦,并且还将继续困扰。他将不会消解使达奈人丢脸的瘟疫,直到我们把明眸的姑娘交还她的亲爹,没有赎礼,毫无代价,还要给克鲁塞赔送一份祭肴,丰厚、神圣,如此方能使他息怒,气消。” 他言毕下座,人群中站起阿特柔斯之子,英雄,统治的疆域何其辽阔,阿伽门农怒气咻咻,乌黑的心里注满溢溢的愤恼,双眼熠熠生光,宛如喷射出燃烧的烈火,凶狠地盯着卡尔卡斯,从他下手,对他说道:“灾难的卜者,你从未对我卜过一件吉好,总是心仪预言灾难,对此津津乐道,你从未说过吉利的话,没有带来一件成真的喜兆。现在,你又对集会的达奈人卜释起神的意志,声称远射手之所以使他们备受煎熬,是因为我不愿接受光灿灿的赎礼,把姑娘送回克鲁塞斯的怀抱。是的,我确实想把她放在家里,我喜欢她胜似克鲁泰奈斯特拉,我的妻姣,因为此女半点也不比她逊色,无论是身段体形,还是内秀和手工的精巧。尽管如此,我仍愿割爱,倘若此举佳好。我祈望军队得救,而不是它的毁破。不过,你们得给我找一份应该属于我的礼物,以免在阿耳吉维全军中惟我两手空空,如此不妥。你们都已看见,我失去了属于我的礼获。” 其时,捷足和卓越的阿基琉斯对他答话,说道:“阿特柔斯之子,最尊贵的王者,世上最贪婪的人儿,心胸豪壮的阿开亚人眼下何以能支给你另一份战获?据我所知,库里的堆藏已存货不多。得之于劫扫城池的战礼已被散发,而要人交还分得的东西,我想此举不算稳妥。不!现在,你应把姑娘交还阿波罗。将来,我们阿开亚人会以三倍、四倍的酬礼回报,倘若宙斯允许,让我们荡劫墙垣坚固的特洛伊城堡。”P1-6 序言 他站立在西方文学长河的源头上。他是诗人、哲学家、神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农林学家、工艺家、战争学家、杂家——用当代西方古典学者E.A.Havelock教授的话来说,是古代的百科全书。至迟在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他已是希腊民族的老师;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希腊化时期,只要提及诗人,人们就知道指的是他。此人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密尔顿酷爱他的作品,拉辛曾熟读他的史诗。歌德承认,此人的作品使他每天受到教益;雪莱认为,在表现真理、和谐、持续的宏伟形象和令人满意的完整性方面,此人的功力胜过莎士比亚。他的作品,让我们援引当代文论家H.J.Rose教授的评价,“在一切方面为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定设了“一个合宜的”方向。这位古人是两部传世名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他的名字叫荷马。 荷马·荷马史诗 古希腊人相信,他们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荷马(Homfiros)的歌手(或诗人),他创编过宏伟、壮丽和含带浓烈悲剧色彩然而却是脍炙人口的史诗,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民族文化的奠基人。一般认为,荷马出生在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入移民区(因而是一个伊俄尼亚人)。据后世的《荷马生平》和其他古代文献的通常需要使用者“沙里淘金”的记载,荷马的出生地至少多达七个以上。至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希腊人一般将他的“祖城”限定在下列地名中的一个,即基俄斯、斯慕耳那(Smtlma)和科洛丰(Kolophon),其中尤以基俄斯的“呼声”最高。在一篇可能成文于公元前七世纪末或六世纪初的颂神诗《阿波罗颂》里,作者以一位顶尖诗人的口吻称自己是一个“来自山石嶙峋的基俄斯的盲(诗)人”,是一名最出色的歌手。马其顿学问家斯托巴欧斯(Stobaetls,Johannes,即斯多比的约翰)编过一套诗文集,其中引用了从荷马到塞弥斯提俄斯的众多古代诗人和作家的行段语句。根据他的记载,抒情诗人西蒙尼德斯曾引用荷马的诗行(即《伊利亚特》6.146),并说引用者认为这是一位“基俄斯(诗)人”的话(Chios eeipen aner)。值得一提的是,西蒙尼德斯没有直呼荷马其名,似乎以为只要提及“基俄斯人”,听众和读者就会知晓它的所指。上述引文或许还不能一锤定音地证明荷马(或一位创编过史诗的盲诗人)的家乡就是小亚细亚的基俄斯岛,但至少可以就诗人的故乡问题给我们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或参考项,为我们了解荷马其人提供一些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粗线条”的线索。 据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推测,特洛伊战争的开打年代约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据“帕罗斯石碑”记载,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的时间约在前1209-前1208年。古希腊学者厄拉托塞奈斯对此进行过文献考证,认为前1193-前1184年是可以接受的提法。近代学者将破城时间定在前十三或十二世纪,即慕凯奈(或迈锡尼)王朝(前1600-前1100年)的后期。荷马肯定不是特洛伊战争的同时代人。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活动年代稍后于希罗多德的修昔底德的估算,荷马生活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其间相隔久远的年代。 …… 由此可见,在两部荷马史诗的深层都有背靠古代神话(或传说)的“抢夺新娘”的交织。《伊利亚特》将其作为特洛伊战争和导致两军残酷拼杀的始因,《奥德赛》则将其作为象征正义战胜邪恶的终篇。不能说荷马有意设计了这么一个过程,即让“决斗”贯穿两部史诗的始终,但这一“巧合”(我们姑且承认这只是一种巧合)至少在作品的表层内容以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深层次问题的理由。此类古老的命题不像定型的语言程式那样一眼即可辨识,而是如同一张潜网般地铺展在故事和程式化语言的深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它们的存在才是促进古代史诗扩展和最终定型的最原始的推动,因为它们不仅以隐蔽的方式牵动着故事表层结构的展开,而且还在一个结合驰骋想像、合理叙述及有效展示的错综复杂的运作“系统”里,和在一定程度上受它们促动而形成的程式化语言模式一起构成了史诗的可解析的纵深。 带着忧喜参半的心情,人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千年。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们当然必须展望。但是,展望不能代替回顾,而需要我们回顾的显然也不只是满载着辉煌和惨痛教训的二十世纪。了解西方有大篇幅文字记载的入文史应该从哪里开始?是从“诗歌之王”(或“诗王”,poeta soverano(但丁语))荷马用结合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方法所精彩描述的古希腊社会,还是从在此之后的希腊化时期、中世纪、或是文艺复兴以后——我想,答案是现成的。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对近当代西方比较充分的了解感到自豪,但却不想、也不应该了无终期地为自己对西方源头文化的所知不多惊讶不已。如果把目光眺出西方以外,我们同样需要知道荷马及其史诗里的人物对一些带有永恒属性的“命题”的理解:对人与神(和环境)、对爱与恨、对荣誉和耻辱、对和平与战争、对公正与邪恶、对道德原则的终端、对伦理观念的知识背景、对人生的局限、对生活中出于必然和偶然以及有时会显得捉摸不定的变幻。毕竟,我们今天仍在苦苦思索当年荷马思考过的某些问题,尽管我们有时能够侥幸和不致过分荒唐地提出新的见解。不能精到地了解过去,就难以不失偏颇地展望未来。在人们热衷于谈论新世纪挑战的今天,谁会想到回顾过去有时也是一种挑战?和我们一样,荷马远非总是对的。然而,和我们不一样的是,他是西方文学乃至人文史上第一位有完整和大篇幅作品传世的史诗诗人。所以,即便是他的过失也带有令人羡慕的历史积淀,是点亮我们批判精神的火花。让我们了解荷马的成功,受益于他的失败。在觉得回顾或许比展望更有或同样有意义的时候,让我们走近荷马,贴近他的诗篇。 后记 广州花城出版社于1994年8月出版了我的贴近于散文(即非韵律文)风格的诗体译著《伊利亚特》。这次本人在于一些方面显得不甚成熟的原译的基础上重译了这部文学名著,试用了韵文体形式,有意识和更多地借用了分句和“填词”的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浓添它的诗味。本译著纠正了原译中的一些错失(包括印刷上的讹误),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繁复,在行文上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凝炼,在提高译作的精度方面亦进行了新的尝试。翻译时本人逐行核对了原译的主要文本依据,即A.T.Murray校勘的《伊利亚特》古希腊原文本(Homer:The Iliad,in two volume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first published1924/1925,reprinted 1985/1988)。翻译过程中除参照了该套书Murray教授的英语译文外,还(有比较地)参考了其他几种原文本以及一些成熟的英、法文译本,包括R.Lattimore的The Iliad ofHome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1)和R.Fitsgerald的Homer:The IIiad(Garden City,New York,1975;二者均为英译本)。在个别行次和词句的释译上,译者还参考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4年11月出版的中文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并参照原文进行了细致的甄别。为了便于查索,本译著按原文程序标行,译文后附专名索引。译序约五万四千字,介绍了荷马的诗艺观,着重讨论了荷马史诗及其构合问题,适当突出了学术性,供感兴趣的读者一阅。要想真正读懂《伊利亚特》或许离不开注解。基于这一考虑,本人针对诗文中的一些难点和某些应该向读者交待的内容进行了详简不一的注释,作注过程ee先后查阅和参考了数十种外文书籍,包括R.Bespaloft的On the Iliad of (New York,1947),G.S.Kirk主编的The Iliad:A Commentary(in six volum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1),W.Leaf的The Hiad(in two volumes,London,1900-1902.reprinted Amsterdam,1971),A.J.B.Wace和F.H.Stubbings编纂的A Companion toHomer(NewYork,1963),P.Vivante的Homer(New Haven,1985)和M.M.Willcock的A Companionto the Iliad(Chicago,1976)等。鉴于篇幅上的考虑,同时也出于-对“回顾”式的解析或许会更加有利于读者释读并欣赏荷马史诗这一接受(学)观点的趋同认识,我们对规模上明显小于(但在人文和学识信息的含量上却同样深邃的)《伊利亚特》的《奥德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注释。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结合《奥德赛》译文及相关注释阅读《伊利亚特》,如此许能在鉴别、融会和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宽阔的文学和审美视野,增添阅读的趣味性,加深对某些难点和“问题”的洞悉与理解。专名索引的编制主要参考了Lattimore教授上述英译本所提供的名称索引。除了将“俄底修斯”改译作“奥德修斯”并作了其他一些必要的调整外,本译著基本沿用了原译对专名的处理办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本次译事及注释的完成提供了时间和其他方面的便利,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人文学院图书馆为译者提供过宝贵的资料支持,译林出版社施梓云先生热情约稿并在译事进行和编辑过程中多方合作,提出过中肯的建议。本人愿借此机会,对上述各方表示由衷的谢意。我要特别感谢贤妻王雪梅女士,感谢她在百忙中抽时间帮我整理、归类并核对资料,以其特有的认真负责精神一丝不苟地阅读译稿并予全文抄正。 翻译荷马史诗的难度自不待言,而以笔者的功力、阅历和文学修养翻译一部合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长达一万五千多行的西方史诗巨篇,自然也会有捉襟见肘和勉为其难的一面。译文中可能会有种种谬误错讹,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讥肤浅,坦诚相见,予以指正、批评。但愿日积月累的诚惶诚恐和如履薄冰式的感受能促使我更加兢兢业业地勤奋工作,以期弥补学识上的不足,在实践中得到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治学能力。 思考没有终极,研讨不会辍息——因此,学习弥足珍贵,催人奋发,不生烦厌,无有止境。 陈中梅 2000年3月于北京 2008年1月修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