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我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么?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
五月十日
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我的整个灵魂,甜蜜得就像我所专心一意地享受着的那些春晨。这地方好似专为与我有同样心境的人创造的,我在此独自享受着生的乐趣。我真幸福啊,朋友,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结果我的艺术便荒废了。眼下我无法作画,哪怕一笔也不成;尽管如此,我现在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一个伟大的画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问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这数不尽也说不清的形形色色的小虫子、小蛾子——离我的心更近了,于是我感受到按自身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上帝的存在,感受到将我们托付于永恒欢乐海洋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嘘息,我的朋友!随后,每当我的视野变得朦胧,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天空都像我爱人的形象似的安息在我心中时,我便常常产生一种急切的向往,啊,要是我能把它再现出来,把这如此丰富、如此温暖地活在我心中的形象,如神仙似的呵口气吹到纸上,使其成为我灵魂的镜子,正如我的灵魂是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镜子一样,这该有多好啊!——我的朋友!——然而我真去做时却会招致毁灭,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竟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就在城外不远处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的迷上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P2-5)
漫话《维特》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毕生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一笔光辉巨大、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
1774年,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这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仅使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因而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还将一向被人轻视的德国文学提高到了与欧洲先进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在1832年《浮士德》第二部问世前.歌德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便一直作为《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
影响如此巨大的《维特》是部怎样的书?这部书有何价值与意义?
《维特》是一部规模不大的长篇小说,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女友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后记,中间也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尚有一段“编者”的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灵魂。稍后,他又在参加舞会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腐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有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青年的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人尽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真恨不得抓起刀来,刺进自己的心窝里去”。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
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他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
……
正如只需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
等到欧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高潮时期,《维特》便不再时兴了。于是海涅在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中劝诗人“别再像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把《维特》贬得无以复加,干脆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因为当时的青年不再是哭哭啼啼的厌世者,他们已成了举起剑与火焰来进行斗争的战士。
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反对封建压迫、追求个性解放乃是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
其次,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小说”。《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人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他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春风啊,你为何将我唤醒?……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是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莪相的这几句哀歌,由即将离开人世的维特念出来,不正成了他自己的凄凉心境与悲惨命运的真切写照了吗?在《维特》中,类似这样能给人以诗的回味的段落,不胜枚举。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歌德著,杨武能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了维特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青年,他多愁善感、坦诚可爱、思想偏激。他与绿蒂在一次舞会上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绿蒂早已订婚,并深爱着未婚夫阿尔伯特。维特无法自拔地坠入爱河之中。这一段从开始就看不到结果的爱情令维特苦苦挣扎,这份悲苦使他几乎无力承受,最后维特抱着“无法为爱而生,也必将为爱而死”的信念,饮弹自杀。
歌德著,杨武能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这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