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学纵横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心理学家在干什么?彭聃龄、丁国盛编著的《心理学纵横谈》围绕这两个问题,用科学的眼光和对科学负责的精神,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家介绍心理学的一些有趣而重要 的科学问题,展现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它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试图回答某些容易被大家误解的问题,让大众了解真实的心理学。

内容推荐

心理学开辟了一条通向人类心灵之路,但名目繁多的概念、术语和理论常常让初学者举步维艰,甚至望而却步。彭聃龄、丁国盛编著的《心理学纵横谈》这本由资深心理学家彭聃龄教授领衔并亲笔撰写的心理学入门读物,荟萃了作者数十年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心得、体会及思考,文字浅显简明,内容坚实厚重,笔触细致入微,旁征博引,纵横自如,生动阐明了心理学的体系脉络、知识要点和历史未来,让你轻松迈过概念和术语的藩篱,快速走进心理学。来吧,一段“心”的旅程即将开启……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现象的特点

 三、心理学家的基本任务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六、心理学家的职业生涯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学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发展的三大阶段

 三、心理学对邻近科学发展的影响

 四、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五、21世纪的心理学

第三章 脑与心理活动

 一、心理学家为什么要关注脑的研究

 二、脑与脑科学

 三、脑科学时代的到来与心理学家的贡献

第四章 认知和情绪

 一、什么是认知

 二、心理学关于认知过程的研究

 三、情绪及其基本成分

 四、情绪的脑机制

 五、认知与情绪的双向调节

第五章 意识与无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

 二、心理学对意识无意识的相关研究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四、意识研究的展望

第六章 需要和动机

 一、什么是需要

 二、需要的层次

 三、动机及其种类

 四、有关动机的几个重要研究

 五、了解人的动机

第七章 智力与人格

 一、心理学家对智力的认识

 二、智力测验及智商(IQ)

 三、人格及其研究取向

 四、遗传、环境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五、智力与人格的关系

第八章 个体毕生发展

 一、毕生发展的研究领域和基本问题

 二、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三、个体心智功能的发展

 四、活到老、学到老

第九章 群体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心理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个体社会化和角色扮演

 三、人际知觉与人际沟通

 四、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与决策

 五、利他与攻击

 六、亲密与冲突

第十章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

 三、心理咨询和治疗

 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后记

扩展读物

试读章节

五、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基础研究是指那些关系到学科自身发展的研究,而应用研究是指那些能解决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问题的研究。以生物科学或生命科学为例,它不仅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了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还在生物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生物食品等方面开展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生命科学还提供了大量就业的机会,如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医生,生物食品开发、质量检测和控制人员等。可见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有基础研究,也一定有应用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例如心脑关系(brain—mind)的研究,认知结构和过程关系的研究、认知和情绪交互作用的研究、智力和人格结构的研究、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等,都属于心理学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常常不能直接解决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但对探讨人的心智的本质,揭示心理现象的奥秘,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能促进心理学的发展,也构成了人类知识宝库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心理和教育测量的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运动员、飞行员心理选拔的研究,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基于计算机的学习和教学研究,灾害中的心理救援工作研究等,则属于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这类研究探讨了与人类生活有关的种种问题,并且对改善人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作用。

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中:心理学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和测验,这是因为只有在严格或比较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家才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因果关系,发现支配它们的客观规律,也才能让研究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也正因为它具有这个特点。而在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中,情况就复杂得多。有些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本身包含了基础研究的内容,它们同样要采用实验方法和技术。而另一些应用研究由于实际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对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目前还很难进行严格的控制,采用实验方法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传统的、经验性的方法就还具有相当的地位。例如,我们在后文中会看到,在心理咨询领域,不少方法和技术都是基于咨询师的经验,而不是从心理学实验中得到的结论。许多方法和技术也都具有个人的特点,因而“可重复性”较低。有人怀疑心理学的科学性,其理由之一也在这里。

心理学要发展,基础研究决不可少,没有“坚实基础”的应用研究是“浅薄”的、没有生命力的。例如,怎样帮助有阅读困难的孩子提高阅读能力,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人们基于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是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原因就是阅读障碍发生的真实原因不清楚。阅读障碍究竟和什么有关?阅读障碍仅仅是一种语言障碍,还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认知障碍?视觉和听觉障碍、注意和记忆障碍在阅读障碍中有什么作用?不同文字的阅读障碍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问题都是阅读障碍的基本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以前,要制定阅读障碍最有效的矫治方法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况对口吃矫正或自闭症的治疗来说,也同样适用。可以说不发展基础研究,解决这些应用性的问题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此外,基础研究还具有向应用“转化”的价值,它的一些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到应用研究中。例如心理学家关于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支配学习的规律,这些规律能有选择地应用在人类的学习中;心理学家关于知觉特点的研究,也能应用到人的智力和人格测验中。

但是,心理学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应用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更应该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其原因有:(1)没有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老百姓看不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心理学在社会上就没有扎根,政府和企业也不愿意投资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的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2)有些基础研究是超前的,但许多研究具有“滞后”的特点,它的发展“落后于”应用的需要。人们不能等待某些基础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进行应用研究,因此基于经验进行的应用研究是必不可少的。(3)人们在应用研究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对基础研究也有启发,因而能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

P23-26

序言

在现代受过教育的人群中,“心理学”可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走到大街上,大小书店里到处都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心理学图书,有教材,有专著,有励志书籍,有育儿指南;打开电视机,常常能收看到“心理咨询”节目,一些心理学专家在为遇到家庭纠纷的夫妻排忧解难,或者在为年轻的父母讲述家庭教育中常见的儿童心理学问题。在手机上,人们更看到各式各样的心理学小测验,告诉你出生年月日、属相等等与性格、智力和个人前程的关系。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短暂时间内,还会有一批批心理学志愿者奔赴灾区第一线进行“心理救治”工作。看起来,似乎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人迹所到的地方都在用心理学。但是,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心理学家究竟在做什么?这两个非常普通的问题,很多人却仍然不很清楚。

记得两年前我看过一本新出版的心理学图书《心理百科》,作者是DK出版社的编辑,译者是肖碉,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3)。该书卷首的第一句话就说:“在公众的眼里,心理学在所有的学科中可能是最神秘的,同时恐怕也是受误解最多的。虽然心理学的声音和思想渗透在每一种文化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多数人依旧搞不清楚这个学科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以及心理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

前年(2015)我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讲授《基础心理学》时,曾让听课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大众对心理学有哪些误解?结果发现,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竟然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其中比较典型的误解有:“心理学家跟算命先生一样,我站着不动,不说话,心理学家就知道我在想什么”;“你是学心理学的,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它可以快速解决所有生活和情感问题,经常身边有人失恋了,焦虑了,甚至不爱吃饭了,都会来找我,让我想办法解决”;“和朋友聊天,当他们得知我学心理学以后,会出现以下的反应:你是学心理学的啊?那我以后跟你说话要小心了”;“你是学心理学的啊,以后我有心理问题就找你咨询哦”。还有人认为:“心理学没有用,心理学家靠耍嘴皮子,研究的内容都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这次调查使我联想起60年前,当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求学,上第一堂心理学课时,就听老师说过:“如果你对别人说,‘我是学心理学的’,别人就会问你,你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吗?遇到这种情况,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只好告诉他,心理学家不是算卦、相面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

可见,“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心理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也成了心理学的“世纪”难题,至今没有解决,或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不但中国有,那些心理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有。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很复杂,例如,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它的成熟程度远比数学、物理学、化学要差很多;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每个人都从自己了解和熟悉的角度来认识心理学,因而出现了把“心理咨询”“催眠”当成了整个心理学的误解。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我觉得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公众眼里,心理学神秘莫测。而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学科本身的发展最重要,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心理学的科普工作。这样一来,心理学和实际生活离得比较远,公众自然也就不清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心理学家究竟在做什么了。

但是,一门学科的发展要求它根植于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只有大家都关心一个学科的发展,而且相信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能造福自己,造福社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这个学科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才可能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这就是我下决心写一部心理学科普读物的初衷。我希望在这本通俗性的读物中,能围绕两个问题,即心理学究竟研究什么、心理学家在干什么,用科学的眼光和对科学负责的精神,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家介绍心理学的一些有趣而重要的科学问题,展现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它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试图回答某些容易被大家误解的问题,让大众了解真实的心理学。由于这是一部通俗读物,我希望能够跳出自己狭小的专业圈子,从较宏观的角度阐述一些问题,而不局限在心理学的个别研究上。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一直从事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非常关心心理学的发展和它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我见证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它遭遇的艰辛和苦难,也迎来了它发展的最好时机。退休后,我离开了基础研究的第一线,但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希望能对学科的发展继续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心理学的科普工作,在“科学网”和“新浪网”上撰写了一些科普文章。这些文章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好科普工作,让大众了解真正的心理学,让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普及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对推动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就在我打算要写一部心理学科普读物的时候,看到了教育部“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选题”的通知,自然非常高兴。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了申请。不到半年时间,我的申请竞得到了批准。真可谓是“天撮人合”,教育部项目的支持,使我有了更强大的动力来做好本书的编写工作。我希望自己能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做好这件有益于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事情。

但是,在正式着手工作后,一个担心很快就出现了。要在教育部规定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篇幅内,科学通俗地对公众介绍心理学这样一门“受误解最多”“最神秘”的学科,做到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真正结合,让“雅俗共赏”,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们的目标是“纵横谈”,希望能从历史和现状等多个维度上,对心理学进行一些反思,说说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澄清对心理学的某些误解,这样涉及的问题和范围很广,其难度就更大了。为此,我邀请了我的年轻同事丁国盛老师参加本书的编写工作。他不但热情支持我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而且分担了我一半的写作任务(第3、5、8、9、10章)。我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使书稿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尽量保持一致。我还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4和2015前后两届心理学专业硕士班的学员,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一些重要的构想,正是我在担任他们班的教学时,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帮助初学者对心理学有更多了解,我们在书的后面,列出了一些扩展读物。本书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的赞助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在写作时我们还参阅了许多文献,但限于普及读物的特点,未能一一注明,也在此向所有相关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

彭聃龄

2017年6月

后记

我们在本书中通俗、浅显地介绍了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家在干什么,结合这些介绍,回顾了心理学所走过的道路,瞻望了她的未来,并力求回答某些大众关心和容易误解的问题。通过这些介绍,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正确理解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了解的基础上,喜欢上这门学科;也希望有些读者能选择心理学作为自己学习和职业的方向,为心理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高校和出版部门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秀心理学教材,我们自己也编写了一些教材。这些教材在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心理学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教材通常都是一些大部头著作,少则五六十万字,多则近百万字,初学者读起来不容易。面对内容非常丰富,体系十分庞大的心理学知识宝库,要用通俗的语言把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展现在大家面前,对我们来说也同样不容易。通过写作这部书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既体会到写好一部普及读物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做好这件事的艰巨性。普及读物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在修订中逐渐完善。书稿完成后,我们曾送给国内的一些心理学同行们,征求了他们的意见。这些宝贵意见对改进书稿的内容和形式,有重要的帮助。有些意见已经吸取,有些意见还没有来得及反映在这部书稿中,期待在下次修订时能得到改进。

彭聃龄 丁国盛

2017年6月2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