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争冠军,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芬兰是全球“成长竞争力”的第一名;芬兰教育是全球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的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为整体表现世界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好评;教育已经 NOKIA,成为芬兰炙手可热的品牌;《经济学人》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陈之华著的这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囊括芬兰教育成功的精髓,以作者亲身的贴近观察与走访,去叙述、探讨芬兰教育的完整样貌,给芬兰这个风靡全世界的新品牌“教育”以更细微的呈现。
这就是芬兰,一个除了跃升全球经济力第一名外,再一次让世界看到的“教育奇迹”!
作者陈之华长年旅居芬兰,身为两个孩子的家长,透过孩子的求学过程及亲身体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参与教学研习、回溯其历史及教育改革之路,收获很多……《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全书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字,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及震撼!这不仅是一本对芬兰教育的透彻剖析,也是一本提供给忧心孩子未来的父母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
现代父母是焦虑的,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担心孩子跟不上成长曲线,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输掉人生……人生究竟该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而且她做到了。
当我们还在为“国际化”或“本土化”论战不已,当我们还在为“一纲多本”或“一纲一本”争论不休时,同样身处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浪潮下、同样是列强环伺的小国——芬兰,选择坚持扎实的基础教育改革,坚持以一个真正“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的教育本质厚实国力、耀眼国际!
这里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芬兰教育图像,一个更开放多元的教育思维!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从2000年开始,普受国际社会重视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针对全球40余中学生,进行每隔三年举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
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
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
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
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大家开始平心静气地思索,15岁的中学生要能达到良好的测试与评量成绩,需要从几岁开始“打基础”?若没有持续不断的良好教育,与老师长期、良性的启蒙与培养,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呢?
2008年2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写了一篇《什么原因使芬兰的孩子如此聪明?》,在报导中对于芬兰中学生的评比十分赞扬,让一向对教育非常自负的美国媒体和教育学者们,也都想试着寻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
只是,当所有来到芬兰的考察者,发现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们好奇。 其实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这些年,我也从芬兰孩子们的身上听到、看到,也了解到他们喜欢看的许许多多美国电影、电视影集,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们中间风靡的流行服饰、电玩、网络、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
然而,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在报导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的话:“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P43-45
人生是场马拉松
芬兰,对我而言,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她开启了我内心世界中,一扇又一扇的生命窗口,让我学会了对自我探索的坚持、反刍,让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更让我真正去翻开一页一页不同的社会、人文、教育、艺术、创作价值观,以及生命历程里的得与失。
十五年前,我和新婚不久的先生,到了非洲西部大国的一座超迷你小城,自此之后的十余年跨国搬迁,就像是忘了踩紧煞车的北极哈士奇犬雪橇,被一群活蹦乱跳的极地犬,拉着不停向前奔驰,拖往不同的文化与国度。我的视野、心灵触角与思维层面,也在不同的人文、国度、社会游移之中,渐次开阔。
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是我身怀六甲之际,飘洋过海,绕了地球一大圈之后生下来的。这些年来,女儿一路跟我们从非洲到美国夏威夷,再回到台湾,之后再到北欧;从美国的托儿所、台湾的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芬兰的英式国际幼儿园、美式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再到现在她们两个一起经历了近四年的芬兰教育。
因为两个孩子与搬迁生活,我在因缘际会下开启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与心灵视野。
住在芬兰六年期间,我不断地四处走访、对谈,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全球推崇的巨人身影,但却发现芬兰不过是众多平凡的民族之一,她的子民和你我一样,都会出现大小不同的错误。但她们却能平平实实地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正,再想尽办法稳稳地走好下一步。
她的教育方针历经多次转型,教改、论辩是常态,但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老师和学生都一样。
过往的芬兰教育,老师是权威,学生最好沉默是金;老师说,学生听。
过往的芬兰英文课,曾经是大家跟着老师念:This is a book. That is……
过往的芬兰教育,是10岁分流,学生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决定是继续念书,还是走向职训。但今天,却扎实地将所有孩子都纳入基础教育体制里。
芬兰的教改,不是一帆风顺,也并非一蹴可就地达到今天举世艳羡的高水平成就。但这个国家,有很强健、深厚、具公信力的研发机制,提供了很多实在、确切的统计与分析,让师长和教育人员从中不断去检视、了解、讨论,再凭借着他们总是“先有计划再做事”的民族性格,以及不求快也不急着立竿见影的安稳心态,一步步踏实执行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她们的信念中,多了一份实事求是,以及重视真正的“平等”:城乡无差距的教育资源平等;绝不强调“精英”的受教权平等。这个“苦寒”的北极圈小国所做到的“众生平等”,让我多次在走访之中动容落泪……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
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当然,芬兰人对于自己的社会与教育,也多有抱怨与批判。只是所有的争议,总是希望能找出未来更好的道路,稳健迈向美好的未来。
我知道,教育是进行时,所有的数据与统计都会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更新,所有的细微之处,也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修正。但这一项进行时就如同个人的生命一样,必须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最重要、最值得珍视的精神与价值;而唯有回归根本,才能检验价值与精神的可贵之处。
芬兰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与“偶然”,都去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必然”。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这本书涵概的内容,以7至16岁间的芬兰基础教育为主。毕竟,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社会观念的建立,来自人们小时候习惯与思维的养成、塑造。基础教育绝对是个关键。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只以赫尔辛基看芬兰,也不能只以自己两个孩子在芬兰的受教、成长经验来谈,而是描述芬兰各地给我的多元感受与真实体会。
借着在真正走到、听到、看到、谈到之时,真挚触动了自己内在的心灵,才将记述、观察与观点写下。
期盼藉由这本书,与您一起分享这些年来我对于芬兰教育的贴近观察。
希望透过我与芬兰教育的对谈,来与您对话。
我相信,你我必然能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而每个四处进射的火花与思辩,都会是一种对你我人生、对所处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与新希望。
谢谢您来看这本书。
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这本书一路写来的挑战,就是我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该怎么写?脑子里塞满了六年来的生活、女儿在芬兰的学习、和芬兰数百位教育等人士的对话、超过50所学校与机构的参访,以及国际教育人士群聚研讨的见闻。
我深怕有遗漏,而且总是经常出现新的想法与角度,一直苦思着……
我知道,在人生不同阶段写这本书,文字、笔触和内容,必然不同。就如同国际研讨会中,任何一位芬兰专家来谈教育,都会有不同的着力点、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值。同一主题,遇上不同时间点、不同阐述者,诠释就会不同。
但我也一直觉得,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对整体社会人文环境都要有所认识。毕竟,所有知识与学问之间是相通的,而教育议题,牵涉的却绝对是社会各个层面。唯有社会上普遍建立起来的观念与想法,才是驱动任何改革的动力。
当我听到亚洲许多国家的学者说,不可能、不适合,我们国情不同之时,我会试着跟他们说,有可能、会适合,因为这个教育体制,很人性、很务本;当然他们仍然会一脸狐疑地追着我问,为什么芬兰的教师,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
想不到,我在国际会场中,也能以当地人与外来人的双重身份,成为帮忙去诠释“外人”难以理解的芬兰现象的“代言人”。
我想,这本书,就是我试着为芬兰基础教育所作的第一个诠释。不过,它终必要先告个段落。
这几年累积下来的观察、体会、感触、看法,还有许多想和大家共同一探之处。这本书之后,其他想法、意念也会在日后从我的BLOG,或其他的出版之中,继续和大家一起来探索与分享。
我心底一直非常感谢远流出版的《芬兰惊艳》,因为它为大家开启了认识芬兰的第一扇窗,让芬兰有机会真正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
我想这一次,从芬兰回到中国台湾之后,亲友们必然知道我们曾经去了何方;不会再将芬兰当成丹麦或俄罗斯,更不会再将赫尔辛基视为斯德哥尔摩了。
我知道,中国蓬勃的出版市场,会让任何一本书在一出场就可能被浩瀚书海所淹没,无缘与大多数读者相会。所以《芬兰惊艳》能开启第一扇窗,就如同一艘寒冬启航的孤傲破冰船一般,在杳无人迹的冰海,撞出一条航道。但也只有破了冰,才能让其他的船只现身;第一扇窗开启,也才会有第二、第三扇窗口逐渐的展开。
当然,我要感谢的,绝对不止于此。
所有在我“北国风情”BLOG里,不断给予鼓舞与支持的朋友、读者、大大小小的学生、年轻或资深的教师群、家长、各级学校、团体与报章媒体,真心感谢你们。因为没有大家,就不会有这一本书的写成与出版。
这种种温暖支持,对任何一位创作者来说,就是最大的动力。
最后一提的是,有一回我在芬兰桑拿室的满室热腾蒸汽中,昏沉的脑袋突如其来地想到,虽然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但从此而后每一次有机会出版书籍,我都将个人的部分微薄版税,捐赠给所探讨内容相关的机构。
这本书每一年版税全额的百分之三,会在每年底,请中国青年出版社代为捐赠给“捡回珍珠计划”的浙江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陈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