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战争守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战场上,也许只有在北非,战争可以采取最“进步”的形态。双方都使用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在一望无涯、毫无障碍的沙漠上,可以获得梦想不到的最大可能性。只有在这个战场上,摩托化和战车战争的原理才得以充分应用,甚至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在这个战场上,双方的主要部队曾经进行过纯粹的战车战。虽然偶尔也有静态的战斗,但是无论如何,运动战总是整个战争中主要的阶段——它完全以机动的原理为基础。 就军事方面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事实。因为当我们在波兰和西欧作战时,敌人都是受累于他们的非摩托化步兵师,因而在战术的自由上受到了许多牵制——尤其是退却的时候。当我们在法国实行突破之后,敌人的步兵就完全被我们的摩托化兵力迂回消灭了。因此,他们毫无其他办法,只好让预备队在我们的攻击兵团压迫之下消耗殆尽,勉强争取时间好让他们的步兵可以撤退。 对于一个摩托化和装甲化的敌人,非摩托化的步兵师只有在占领预设的阵地时,才派得上用场。一旦这个阵地被透入或是被迂回,逼得他们非退却不可,那么就变成了摩托化部队任意屠杀的对象——因此他们只好死守阵地,战到只剩一人一弹为止。在全面的撤退中,步兵会引起很多的困难。在1941—1942 年间的冬季,当我们撤出昔兰尼加时,许多的步兵单位就都成了我们的包袱。若非我方装甲部队特别英勇的表现,则这些步兵早已断送在大沙漠里。这就是以前格拉齐亚尼失败的原因:当时大部分的意军都是非摩托化的步兵,在摩托化的英军追击之下,马上就溃不成军。而意军的摩托化部队,为了保护他们的步兵,遂不得不与英军交战,结果也是同归于尽。 在这种纯粹摩托化的战争当中,可以归纳出一些原理,这和其他一般战场上所用的原理完全不同。这些原理在将来也可以当作一种规范,只要在使用全部摩托化部队时就可以应用。 在一个平坦而便于驾驶的沙漠地形中,包围住了一个完全摩托化的敌人后,接着就会想把他们围歼掉,但这是作战中不易达到的一个目标。因为任何一个完全摩托化的部队,假使他们的编制实力还算完整,而且又位于一个适当的地形上,那么要想突破这个临时的包围圈并不会很困难。由于他们机动性强,指挥官可以马上集中兵力,在包围圈上选定一个适宜的地点攻击突围。在沙漠中曾经有很多这样的战例。 所以,假使要想使被围的敌人毁灭的话,其可能的条件有下列三项: (一)因为燃料缺乏,使摩托化部队丧失了机动性,或者是被围部队中包括着非机动化的单位,且又是必须加以顾虑的。 (二)指挥不当,或是指挥官已经决定牺牲某一部分的实力,以救出其他的部分。 (三)战斗力早已瓦解,有崩溃和解体的现象。 除了(一)(二)两项是其他战场上常有的现象以外,要想把被围的敌人消灭在包围圈内,其唯一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先在交战中予以重大的打击,瓦解他们的组织力量。我想把一切以消耗敌人抵抗力量为目的的作战,都定名为“消耗战”(Battles of Attriton)。在摩托化战争中,对敌军物资的消耗和对敌军组织的破坏,才是一切作战的直接目标。 在战术方面,进行消耗战时,必须用最高度的机动性,下列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最主要的努力就是要在空间和时间方面,使己方的兵力能够集中,同时更要设法找到敌人的“空隙”,趁机分割敌人的兵力,以便把他们逐一消灭。 (二)补给线特别敏感,因为所有的燃料和弹药,以及一切战斗所必需的物资,都得经过它运到战场上去。所以,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补给线;另一方面更应该尽可能扰乱敌人的补给线,甚至切断它们。因为物资的补给是战斗的最基本先决条件,所以必须加以最优先的保护。 (三)装甲(战车)部队是一个摩托化军团的核心。其他的部队只是辅助性质,都跟着它转。所以对于敌人装甲兵力的消耗战,应该尽可能地使用战防单位来担负。自己的装甲兵力应该留作最后打击之用。 (四)侦察报告应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送到指挥官的手里。他应该马上做决定,并且尽快付诸实行,因为反应的速度足以决定会战的结果。摩托化部队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应该尽量接近他们的部队,而且应该把通信工具带在身边。 (五)为了获得奇袭的效果,使敌人感到迅雷不及掩耳,我方的意图一定要尽量保密。为了使敌人的指挥官狐疑不决、犹豫不前,应该善用一切欺敌的手段。 (六)一旦敌人被击败,应该尽量追击以扩张战果,速度第一。并设法彻底摧毁敌人的战力,使敌人永远没有重整兵力的机会。关于技术和组织方面,在沙漠战争中最应该注意的有下列三点: (一)在战车方面,最基本的要求是它的运动性能、速度和长射程火炮——火炮的射程越长,我们的手臂也就越长,可以先打倒敌人,使敌人无法还击。装甲的厚度并不能代替缺乏的火力,因为装甲越厚,则运动性能和速度必然受到影响,而这两者却又是战术上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炮兵要有长的射程,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极大的机动能力,并能携带大量的弹药。 (三)步兵的用途仅限于占领和据守阵地,其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从事某种行动,或是迫使敌人从事某种行动。一旦这个目标达到之后,步兵就应该迅速撤走,转用到其他的方面去。所以步兵也必须机动化,其装备应能使他们迅速赶到战术性要冲的地位,占领必要的防御阵地。 根据我的经验,果敢的决定常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不过一个人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果敢,与所谓“军事性赌博”之间的差别是:果敢的行动不一定有十足成功的把握,但即使失败之后,也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应付一切未来的情况。反过来说,赌博的结果不是完全的胜利,就是完全的毁灭。 当攻势开始发动时,在加扎拉防线中的意大利步兵师首先对英军第五十师和南非部队实行正面攻击。我派遣了一支强大的炮兵支援这次攻击。在防线的后面,战车和卡车夜以继日地绕圈子奔跑着,让敌人以为这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机动部队。 我们要设法欺骗敌人,使他们相信我们的主要攻击是在加扎拉防线的中部和北部,我们希望能够引诱他们把装甲兵力配置在这些地区的步兵阵地后面。当然我们并不敢希望德军的正面攻击即足以牵制住英军的全部装甲兵力,但是我们都认为我们准备绕过比尔哈基姆的右面冒险钩击,仍然大有成功的可能。因为英军的装甲兵力不一定都会集中在这一个地区中,但是至少会使他们集中一部分兵力在那里,这样可以分散他们的打击力量。 白天,我的摩托化兵力的一切行动都是指向意大利步兵攻击的地点。天黑之后,就迅速移到他们的集中地区。这一支打击兵力包括德国非洲军(第十五装甲师和第二十一装甲师)、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军(特里埃斯特师和阿里埃特师)和第九十轻装师,另加三个侦察营。最先的运动是绕过比尔哈基姆实行迂回,出发时间定为22 点。从比尔哈基姆起,非洲军和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军,经过艾克罗马以达海岸。其目的是要切断和毁灭在加扎拉防线上的英军及在它后方的装甲兵。 第九十轻装师连同那三个侦察营,其任务是冲进阿代姆,以防止托布鲁克方面的英军守兵撤退,并向艾克罗马地区增援,此外并切断英军的补给线——因为他们在托布鲁克以东的地区中,曾经建立了很多的补给中心。第九十轻装师为了欺敌,特别造了几辆“扬尘车”——我们在卡车上面安装大风扇,吹得漫天沙尘,从英军方面看就好像是大批战车在对面集结的样子。我们希望这一方面的英军不来干预艾克罗马的会战,以便我们的装甲部队进行决定性的一击。 在迈尔迈里卡地区的英军全部毁灭之后,我们的意图就是迅速攻克托布鲁克。我的行动自由受着意大利元首的限制,最远只能到埃及的边境。 在这次攻势发动以前,曾经有利用德意两国的空降部队袭取马耳他岛的计划。可是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德国的最高统帅部放弃了这个意图。我曾要求把这个任务交由我们执行,但被拒绝了。 攻占马耳他岛的作战计划代号为“赫拉克里斯”(Hercules)。1942年4月底,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决定于7 月进行这场作战——隆美尔在北非的攻势也得暂停,使轴心国部队抽调兵力支援马耳他岛作战。但不久希特勒又变了卦:他怀疑意大利人的保密能力,怀疑他们的海军有没有实力和勇气去抵抗英国地中海舰队,怀疑意大利人能否及时给予德国伞兵支援,怀疑意大利人会丢下德国人一走了之。最后,5月21日,希特勒宣布:“赫拉克里斯”作战的准备仅限于纸上作业,如果隆美尔攻占托布鲁克,此计划即永久搁置。 由于英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我们遂决定在1942年5月26日开始进攻。(P189-193)
宏观思维建议看一点历史和哲学,我曾推荐看三本书。有三位德军的著名将领留下的三本书,对德国二战战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对如何用新技术改变战争模式以及德国进攻苏联的战略有细致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本:隆美尔的《战时文件》,这个日记是英国大战略家李德·哈特亲手整理的,看这些内容才能琢磨出如何在运动中集中兵力,在点上突破进而取得全局胜利,以及领会当将军的真谛;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要领悟他决战欧洲大陆的战略是怎么构想出来的,马奇诺防线是怎么被废掉的,他构想这个战略所依据的战略原则是什么。——华为总裁任正非
隆美尔对于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于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的生动有力和有价值。——李德·哈特
导言
隆美尔对世界的影响,固然是由他的“剑”所造成的,可是其影响的威力却要靠他的“笔”来加以发挥。在历史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位指挥官,其对战役的记载,可以和隆美尔的记载同样生动有力和有价值。这些记录的大部分现在都已经从秘藏的地方发掘了出来,于是才编成了这一本书。
没有其他的指挥官,曾经对自己的作战经过和指挥方法,做过这样栩栩如生的描写。对闪击战的机动性和装甲部队运动的速度,没有第二个人的文笔可以比得上他。行动的迅速和决定的敏捷,使人在阅读的时候为之神往——隆美尔好像是把读者一同带上他的指挥车中作战一样。
伟大的指挥官多数都是笔拙的作者,同时他们也都有一种故意卖关子的习惯,不把自己的心思老实地说出来。换言之,他们都不肯把“如何”和“为何”(How and why)告诉人家。
隆美尔的记载不仅清楚,而且客观。当解释事实的真相时,他却表现出一种求真的精神,这是因为他对战役的军事教训,具有热烈的兴趣。他的叙述经得起严格的考验,并且可以和其他的史料互相印证。虽然其中也不免会有少数的错误,但是却比许多在战后所写的回忆录还要正确。书中有某些论断固可置疑,但是却绝非故意的歪曲。尤其要考虑到隆美尔的作战,是在沙漠地带中使用快速的战车部队,战局是混乱而瞬息万变的。
隆美尔之所以能够做如此清楚的记录,其主要的原因却与他自己的指挥方式有关——他总是习惯于身临前线,并且在最紧张的时候,在最重要的地点指挥。
隆美尔不仅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更是在文笔上也扬名于后世。在他成为名将之前,便已根据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写了一本非常优秀的步兵战术教科书。多数战术教科书的内容都是死气沉沉,毫无趣味可言,可是他这一本书却与众不同,显得异常活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更趋于机动性,他个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所能写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他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他是一个天才的作家,也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他随时都在准备写一本巨著,为了这个目的,他不断记笔记——而且只要一有喘息的机会,他就开始把这些笔记改写成正式的记载。
由于希特勒的命令,他被迫自杀,所以这个伟大的计划并未完成。但是他所遗留下来的手稿,已经足以编成一本无与伦比的书。它可能在文字上还缺乏修饰,但是它在文学上的表现力量已非常地惊人,此外许多附带的评论更增加了它的价值。例如他的“沙漠战争守则”一节就是一篇军事思想上的杰作。这本书里充满了许多含有哲学意味的见解——例如他认为时间的集中重于空间的集中;速度足以抵消数量的优势;弹性可视为奇袭的工具;虚张声势可用来自保;对“经理官心态”A 的抨击;不要囿于旧规范,敢于建立新的准则;制人而非制于人;制空权对地面作战的重要性;以及“原则”与“权变”间的分界;等等。在我尚未看到隆美尔的私人文件之前,我只认为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和野战指挥官,但是却没有想到他具有那样深厚的战略素养。像他这样一个猛将,这么富有思想,一切都是谋定而后动,真使人拍案称奇,有时他的行动看似太冒险,但那绝不是赌徒式的盲目瞎撞。仔细分析一下,有些行动对他自己固然造成了损失,但是却往往使他的敌人们受到更大的打击。此外,有时他虽不免于败北,但是他一定早已为他的军队安排好了一个逃脱的机会。
要衡量一个指挥官的才能,最可靠的标准之一就是他在敌人心目中的印象。从这一方面来说,隆美尔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数百年来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只有拿破仑的伟大可以和隆美尔相提并论,但是拿破仑的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不像隆美尔是完全在军事方面的。
甚至隆美尔已经由英国人的“敌人”变成了“偶像”。他的敌人——英国第八军团的士兵们,对他视若神明。当他们中间若是谁有什么好表现,大家马上就会恭维他:“和隆美尔一样伟大!”
对敌方的将领产生如此强烈的敬爱心理,势必会使英军的士气为之动摇。因此,英国的当局不惜花了许多的工夫,想要肃清这种“隆美尔神话”的影响力量。他们故意做种种反宣传,去贬低他的军事成就。不过是非功过的重新评定,那却向来是后世史学家的责任。汉尼拔、拿破仑等都是战争中的败将,可是在历史的天平上,却都胜过了战胜他们的敌人。
当对一个指挥官的表现做公正的评判时,一定要考虑到许多客观的条件,那是他本人所无法控制的。在隆美尔的诸多卓越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总是以寡敌众,以弱敌强,而且还是在没有制空权掩护的情况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同盟国或轴心国,从来没有第二个将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够打胜仗。也许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战初期的韦维尔将军(Gen. Wevall)——不过他的对手却是最无用的意大利人。
隆美尔的表现当然也并非毫无瑕疵,曾有好几次失败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过,当和一个优势的强敌作战时,一失手就可能铸成大错,而兵力强大的那一方,却可以用实力来补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但是隆美尔在这种困难的环境当中,却眼明手快,靠着欺敌和快速运动摆脱敌人,总是不太吃亏。拿破仑曾经说过:“最伟大的将军就是那个犯错误最少的人。”隆美尔似乎可以当之无愧。
拿破仑这种说法其实太消极了,我们可以把它改为:“最伟大的将军就是那个能使敌人犯最多错误的人。”若是用这句话来作为测验的标准,那么隆美尔就更显得光芒万丈了。
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名将做一个比较,最好的标准就是他们的“作战艺术”,这与随着时代改变的“作战技术”完全是两回事。我们可以借着他们在达到目标的表现上来研究他们的高下,也可以看出他们“知彼”的功夫,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
也正和具有活力的名将一样,隆美尔很难容忍反对者的意见。他对哈尔德和凯塞林等人,都有很多的批评,但是有许多地方都并不一定正确。在非洲战役的末期,他因为生病的缘故,所以脾气就更坏。不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当他的火气发泄完之后,便很少对人心存怨恨,对别人的表现也能做公道的论断,例如他后来对凯塞林的赞扬。此外,他对敌军的评价——不管是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完全不受仇恨心理的影响,的确表现出了他“知彼”的功夫。
很多人不了解隆美尔何以甘于向希特勒这样的暴君效忠如此长久的时间。我们只有在明白一个职业军人——尤其是德国军人——的养成教育和了解他们的思想习惯之后,才可能客观地正视这个问题,获得一个完全的视野。从这本书里面,可以归纳出影响他的态度的两个因素:隆美尔是一个活力充沛的人,他最初对希特勒表示同情。不过等到他与希特勒有了密切的接触之后,一切又都使他感到灰心失望了。同时因为他在非洲,向来都是独当一面,处理问题范围愈大,对于盟军的物质优势,愈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的眼界也就愈宽,而使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基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他当然不敢记录在纸面上,不过却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暗示。他的儿子和他的部下,曾经补充了一些证据,说明了他的确是因为决心推翻希特勒,才丢了性命。
不过,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地方,还是对隆美尔的军事领导能力的详细说明。现在,他的实际观念和思考的方式,都已经公开在这里,任凭大家批判,一切都可以证明他的成功绝非偶然。这些文件都是“隆美尔是军事天才”的真正铁证。
本书并没有为隆美尔的一生事业,做一个传记性的检讨——杨格(Desmond Young)A 的《隆美尔传》,在这一方面可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补充材料。我在这里只想把隆美尔在“将道”方面的主要特征和它们与战争一般经验的关系,加以简略地讨论。
在许多方面,天才都是与发明创造有关系的。可是对一般号称“军事名家”的人,这种情形却反而很少见。其中多数的人,都只是以善于应用普通的武器和工具而获得了成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寻求新的工具和方法。这实在是很奇怪,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兵器和战术(尤其是后者)彻底地改变之后,才足以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不过这种发展通常是由纯粹的学者所创始,而逐渐获得军界开明之士的注意,至于高级将领反而多是麻木不仁的。在战争史上,伟大的观念要比伟大的将军为数更少,但其影响范围却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军事天才——一种是创造性的,一种是执行性的。
对于隆美尔的情形而言,这两种天才却合二为一了。当闪击战的理论在英国萌芽的时候,他还没发迹,不过很快他就抓到了这种理论的要点,并且别出心裁地发展成了他本人的新观念。除了古德里安以外,他变成这种新观念的第二个代表人。尤其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在1940 年2 月出任第七装甲师师长之前,对战车还毫无经验。他只花了不到3 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一切理论,接着马上就开始参加行动了。他在法国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使他获得在非洲应用这种新观念的机会,尤其难得的是,他具有独立的指挥权——这种机会是古德里安在欧洲战场上所从来没有的,那也真是德国敌人的万幸。而在非洲,他把这种理论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隆美尔总是能充分利用机会。要了解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力,我们就应该先检讨历史上许多名将所具有的共同性格——虽然每个人可能在这些性格中各有所长。
古代从事战争的人数很少,而所用的武器射程也极短。一位将领作战的范围只是一个“战场”,而不是一个“战区”。这时指挥官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独具“慧眼”(Coup d’oeil)——这是一个生动的法国名词,即指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可靠的直觉。所有的古今名将都具有这种慧眼,他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认清当前情况的要点。隆美尔毫无疑问是具有这种慧眼的。在非洲战场上,由于战争的机动性和兵力有限,使得这种能力更显得重要。
到了近代,由于兵器的射程延长和军队的数量增加,所以战争的范围日益扩大,指挥官所需要的才能相对也提高了。威灵顿(Wellington)A 曾经形容它是一种“透视的能力”,这比所谓“慧眼”境界更高。指挥官一定要能看透敌人的战线,晓得山那一面的事情(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甚至还要能透入敌人的内心。在今天,身为指挥官对心理学一定要有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要善于揣摩敌方指挥者的心理。隆美尔对此道也极为拿手,在他的文件当中,随时都可以找到证据。
这个料敌的能力又成为另一重要因素的基础。那就是用奇的能力,随时都能够出其不意,使敌人惊慌失措。这也可以说是军事天才中的最积极主动的一面。诚如历史所证明的,要充分发挥奇袭的威力,就一定还需要下列诸因素的补充:敏感的时间观念和极高度的机动性。速度和奇袭是一对双生子,也是将才战力的主要代表。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足以语此。
就上述的几个因素来说,除了“闪击英雄”古德里安以外,近代似乎再找不到另外一个人,足以与隆美尔相提并论。往前追溯,历史上懂得用速度来达到奇袭目的的人也不多,不过塞德利茨(Seydlitz)、拿破仑、弗里斯特(Beaford Forrest)和成吉思汗等,真是屈指可数。至于有什么能真正阐释这种结合的奥秘,隆美尔的文件就更可以说是独步古今了。
一方面要使敌人丧失平衡,另一方面自己却绝不可以丧失平衡。一个指挥官一定要能够临危不乱,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都要保持头脑的冷静。大将必须具有这种品性,才能使计算合理,谋而后动。
在这一方面,隆美尔似乎有一点问题。他固然具有超人的勇气,但是也有一点艺术家的脾气,常常会从兴高采烈的情绪中突然变得心灰意冷——这从他的私人信件中可以得到印证。
最后在一切其他能力之上的,即一个伟大的指挥官一定要具有领导的才华。这就像是战车的马达,不管驾驶的技术如何高明,若是马达出了毛病,仍然是走不动的在伟大的领袖领导之下,军队可以完成普通人所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完全超出了敌人的“正常”估计之外。
在这一方面,毫无疑问,隆美尔具有一个大将所应该具有的将才。他成为全军官兵所崇拜的对象,大家把他视若神明,愿意为他效死。虽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所以他们的成就,才会远超过任何“合理”的估计之外。
李德·哈特
英国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整理隆美尔二战战时文档,讲述隆美尔在法国战场、非洲战场和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在法国负责防御作战的经历。罕见披露沙漠之狐的内心世界,揭示轴心国同盟还有希特勒的军队高层之间的运转内幕。
由英国李德·哈特所著、钮先钟翻译的《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是华为总裁任正非推荐阅读的战略思维经典。
在由英国李德·哈特所著、钮先钟翻译的《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中,最有价值和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他的信件。因为这代表着他在行动中的思想,除了内容生动以外,并且对事后的记录,还可以当作一个考核的标准。不管战况如何激烈,他差不多总是每天写一封信给他的太太,虽然常常只是寥寥数语而已。因为他的信件还是可能会受到检查,所以他对军事行动的进展,所说的话不能够不谨慎,不过他所做的批评,还常常照样是很坦白直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