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只要谈及企业管理,通常都是国有企业的事情,改革开放后,蓬蓬勃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则似乎没有多少管理的概念。那时候,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之所以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大多赚的是“机会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短缺经济”阶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商品,国家实行统一计划分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品供应和市场价格逐步放开了,市场上需要大批商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在此大背景下,几乎是只要能注册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都能卖出去。有时候,一个商品批文,一块土地,一批紧俏商品,放在手里搁不久,价格就能“噌噌噌”往上涨,许多经营者发自内心地感叹道:那个年代的钱,实在是太好赚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上的竞争主体越来越多,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长驱直入中国,通过收购、兼并本土企业和在中国投资新企业,直接参与了国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感受到了“机会钱”越来越不好赚。许多睿智、有头脑,有眼光的经营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管理。
管理,特别是精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经营者认可和接受,重视管理也进而演变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管理型经济”在路上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在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曾经提出,在20世纪末,美国经济已经从“管理型经济”转变为“企业家经济”,同时认为,这是战后美国经济和社会历史中出现的最有意义、最富有希望的事情。之后不久,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中,也有人做出过类似判断,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企业家经济”时代。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认真剖析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教训后,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提法显然过于乐观”。吴晓波认为:真正的“企业家经济”,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国家拥有量大面广的中型企业,它们以旺盛和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这个国家经济进步的孵化器和推动力;二是管理成为一门技术被广泛运用,由此出现了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专业型经理人阶层;三是在国内国际经济生态圈中,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经济道德秩序。
本人也坚持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在“管理型经济”的发展阶段,“管理型经济”不仅在路上,而且道路崎岖,任重道远。毕竟,中国企业、中国管理、中国经济生态圈的经济道德秩序,经营者对管理的重视与运用,无论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企业家经济”时代的要求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一部分企业家、经营者身上还存在心态浮躁、缺乏定力、急功近利、官商作风、草莽习气和商业道德观念淡薄、商业思维紊乱等问题。
这一结论,并不影响对中国企业这些年在进步,在发展,管理开始受到重视,中国经济生态圈的经济道德秩序正在逐步建立、好转的基本评判。特别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开始成为一门技术,一门专业,正在受到广泛重视和运用,具有职业精神的专业型经理人阶层正在逐步形成等,这些都是不可否认、毋庸置疑的事实。
所有这些,对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积极进取姿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进步,一种成熟,一种提升。
P2-4
我在国务院国资委负责监管的新兴际华集团担任总经理期间,特别是兼任际华轻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以后,去企业检查指导和调查研究的机会比较多,我发现集团下属企业领导,普遍具有做好经营管理的愿望和信心,但是,由于大量的日常事务缠身,整天忙忙叨叨,一部分领导对究竟应该如何抓管理却知之不多。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领导,为什么不找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看看?普遍反映企业管理方面的书很多,但不是太专业,就是太技术,而且远离企业实际,不仅不容易看懂,兴趣也不大。
退休以后,清静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多了,有一个念头始终在我心头萦绕,能否根据自己从事32年宏观和微观管理企业的经验,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用经营者们熟悉的语言,写一本经营者们希望了解,有兴趣了解,而且能够看得懂,有兴趣看的通俗实用的书籍,来满足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
按照这样一个构想,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开始着手这本书的构思与写作。在书写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写。目前坊间的管理类图书,大部分是国内外管理专家、学者教授们所著,思维逻辑严密,内容观点也很经典,只是相对远离企业、远离经营者,比较适合专门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士看。我写这本书时,力求转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写法,就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写,拉近与经营者的距离,写一本他们希望看、也有兴趣看的书。
第二,用经营者们熟悉的语言去写。管理专家、学者教授的管理著作,讲究逻辑,讲究条理,语言表述上使用专业术语多,不免板板正正,晦涩难懂。我写这本书,尽量使用经营者们熟悉的语言,通俗一点,实用一点,大众化一点,让经营者们不仅喜欢看,而且能够看得懂,看明白。
第三,勾起经营者们的阅读兴趣。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充分尊重专业管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书从文字表述上尽可能做到系统化、条理化、口语化,让读者容易看,容易记。在此基础上,本书引用了大量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管理案例,包括失败案例,来说明问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增加趣味性,让经营者们喜欢看;二是可以拓展经营者的视野,从这些成败案例中长见识,开眼界。
第四,揉进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新思维。比如:
没有平庸的企业,只有平庸的管理;
不怕有差距,就怕不知道差距在哪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管理;
产品市场定位没有高低之分;
培育营销团队攻城略地的“狼性”精神;
不创新,就会“死”; 培育创新团队夺营拔寨的攻关精神;
谨防投资陷阱;
把危机管控纳入战略管理;
建立外圆内方的生产经营体制;
质量管理事关百年基业;
成本管理要抓好可控成本和费用这个重点;
建立自我批判文化;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提高经营者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些观点,都是我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和后期学习中,反复琢磨和提炼出来的,把这些观点、理念揉进书里,相信对拓展经营者的眼界,丰富经营者的管理理论都非常有用。
在这本书里,我参考和引用了吴晓波《大败局》修订版、 《大败局Ⅱ》,金文《李健熙与三星帝国》,田涛、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曲智《任正非内部讲话》,孙科柳、易生俊、陈林空《华为你学不会》等书籍中的一些事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刘三省
2017年9月
刘三省著的《管理成就企业(写给企业经营者和高管的实用图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从营销管理、创新管理、投资管理、战略管理、品牌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利润管理、绩效管理、人才与薪酬管理、技术改造与设备管理、现场管理、企业文化及经营者素质等角度全面阐释管理对企业重要性,结合生动案例,实用、好读、有感染力。
《管理成就企业(写给企业经营者和高管的实用图书)》作者刘三省以自己从事32年宏观和微观管理企业的经验,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用经营者们熟悉的语言,撰写了这实用图书,满足经营者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
本书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写。避免远离企业、远离经营者,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去写,拉近与经营者的距离。尽量使用经营者们熟悉的语言,通俗一点,实用一点,大众化一点,让经营者们不仅喜欢看,而且能够看得懂,看明白。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充分尊重专业管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书从文字表述上尽可能做到系统化、条理化、口语化,让读者容易看,容易记。在此基础上,本书引用了大量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管理案例,包括失败案例来说明问题。这些观点,都是作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和后期学习中,反复琢磨和提炼出来的,把这些观点、理念揉进书里,对拓展经营者的眼界,丰富经营者的管理理论都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