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在去田里玩的路上,看到树上挂着死去的猫,乍一看是很害怕的,总是一看到就拼命跑。一回家就问,为什么猫死后挂在树上而不埋在地里?家里的人说法不一,当时只是出于好奇,有人解了好奇心也就心满意足,不曾认真记得他们说了什么。再后来,见多了,也就觉得习惯——猫儿死了就得挂树上——如此而已。
长大以后,极少再到田里去,不曾见过挂着猫的树。倒是去年有一次机会让我比较清晰地知道猫的后事是如何安排的。
应该说我没见过那只死去的猫,它不知从哪里来,不知长啥样,也不知有多大,我知道它,是因为它就躺在我们邻居家的围墙边。准确说,它是在那里安息,而且不知是几时的事,我们知道它时已是有尸臭的时候。
母亲抱怨邻居明明知道这件事却不去处理,后来还是决定和父亲去为那猫收尸。她拿塑料袋、铲子和手套给父亲,自己却忙着找我们平时祭祀用的“金纸”和“银纸”,她的样子看起来很严肃,这让我觉得特别诧异:“为什么要给猫这些呢?‘金纸’和‘银纸’都是在十分隆重的祭祀场合才使用的啊?”母亲认真地说,这是习俗,还说猫是很不一样的动物。猫和人特别亲近,要厚葬,而且要挂在树上,因为猫爱干净。
我没再多问,习俗本身就没有太多为什么。对于那即将挂在树上的猫,我想它在那里定不比埋在地里干净,只是它在那里安息,下辈子定是爬树的高手。这样一想,心里倒觉得也只有树才是猫最好的安息之地。
我读研的学校是一所很有古韵的老校,学校在环境上的古典与幽静是远近闻名的。给我们上《佛教文化与文学》的是位不仅瞳佛教知识也很信佛的老师,连他都常赞叹学校的雅与静。
奇怪的是学校里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流浪的猫,它们常常聚在宿舍楼下的垃圾堆旁,看起来拖家带口的,数量不少。高峰期时可以一次性看到十几只猫在那附近晃荡,颜色多样,大小不一,场面蔚为壮观。这里的猫儿大多很胖,用圆滚滚来形容是再适合不过的。这种身材使得它们跑起来浑身的肉都在摇晃,远没有从前见过的猫来得利索,但是倒显得它们是有吃有喝,生活无忧的。基于此,同学常会调侃说:“这儿的猫真幸福啊。”
我以前不曾见过夜里猫眼发光的样子,许是见过但也不曾记得。有一天晚上舍友发给我一些照片,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猫眼夜里竟可以发出那么强烈的光,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都不太适合,那么小的东西,竟有那样的光亮,太神奇了。
至此,这些猫终于以它们无忧的姿态、会发光的眼,让我养成每逢路过都会关注的习惯。
冬天的一天早上,天特别冷。我急急忙忙赶着去上课,远远感觉得到路中央有一堆红色的东西,不待我多想脚步已跨到那里——是猫一血流满地。仅那一眼,我没再回头去看它。我不知道是无情还是害怕,我小跑起来。昨天还存在的小生命,今日却血肉模糊,我想我的害怕应该多于漠视。那以后,猫儿还是猫儿,尽管少一只,但还是很多,很胖。只是它们已不再是我曾经想的无忧猫儿了。
我小时候,家里养过很多次猫。祖母、父亲都是爱猫的人,而养猫最用心的是祖母。我们家孩子多,小时候闹在一起玩,像个儿童兵团,到处执行任务,不是“保卫家园”,就是“开庆功会”。祖母是脾气相对比较暴躁的人,常常会在我们爬到她那张古老的大床上,拿被子当战袍或者拿枕头当盾牌时大发雷霆,把我们一大群“勇士”赶到院子里当泥匠,而且还会不停从这个的小名数落到那个,告诫我们下次再如此就要把饼干给别家比较听话的孩子吃。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猫在她的大床上很惬意地睡着。她养过的猫大多如此,每只都可以把祖母那个别人从南洋带给她的十分柔软的枕头当成席梦思。
P3-5
蝶恋花
蝴蝶是很丰富的形象。她可以很美、欢快,像儿歌“蝴蝶、蝴蝶,生得真美丽,你爱花儿,花儿爱你”唱得那样;她也可以很凄凉,像“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痴,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蝴蝶,喜欢那翩跹的翅膀,喜欢人们赋予她的各种情感。然而,尽管她有各种寓意,在海南之行前,我不曾觉得蝴蝶可以用“伟大”来称呼,因为,她更像纤弱的女子。
海南苗族古寨的蝴蝶,是会让人感到“伟大”的。蝴蝶是苗族人的图腾,他们在银饰里、家具上、小路旁,能刻上蝴蝶的地方,都刻上各种各样的蝴蝶。有一只十分大的刻在屏风上的黑蝴蝶,特别吸引人。苗族的小伙子,站在这大蝴蝶旁边,虔诚又略带激动地向我们讲述这蝴蝶的故事:曾经有这样一个习俗,母亲病重有离世征兆时,晚辈要把母亲背到高山上,任由自生自灭。有一次,一位儿子背着母亲上山时,看到母亲一路都在做记号,就哭着跟母亲说不要做记号了,因为母亲病得这么重,再怎样也是下不了山的。结果母亲伤心地说,她做记号不是为了自己下山,是为了让儿子找到下山的路。母亲说完,就纵身跳下悬崖。上天很感动,允许这位母亲化成蝴蝶,继续陪伴孩子。
这是位伟大的母亲,这是“伟大”的蝴蝶。据说,人们把蝴蝶作为图腾,是因为蝴蝶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在母系社会,蝴蝶就像母亲一样,肩负种族延续的使命,也被赋予带领种族的权力。然而,再伟大的蝴蝶,也是恋花的,就如那即将离开世界却还挂念着孩子的母亲。蝴蝶恋花,因为,它要在上面产卵;花恋蝴蝶,因为它需要蝴蝶来传播花粉。就这样,蝴蝶和花生生世世,任沧海桑田变化,它们都如此依恋。
词人眼里的“蝶恋花”,更多是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不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还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无奈,不论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定,还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豁达,终是残缺的美——蝶恋花如此,人生亦如此。所以纳兰容若说:“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这让我想到我生存的世界。人世间的蝶恋花,应该是“伟大”与“凄美”并存的。我和一一,我和虫子,我和我的父母兄弟,我和我的朋友,我和文学,我和也许素未谋面的你。这终究是个相互依恋又注定要分离的世界。在很多时候,我是蝴蝶,我用一生的时间在爱;很多时候,我又是花儿,我用一生的时间被爱。蝶恋花,花恋蝶,谁在一路付出,谁又在一路收获?生活与情感,可以很美,有时候却是凄美。
我在这个“蝶恋花”的世界且行且停,且活且写。多少年以后,你在哪里?我在哪里?多少年以后,蝴蝶依旧恋花。对于我,多年前的明月初心一直伴着我,现在的明月度我在尘世里保留那一点自我。以后的明月也许没有我,多少年后蝶恋花的世界里,也许只有絮絮叨叨的文字:还会让人想起,那个曾经爱世界,爱文字的我。
谢谢你们!
骆锦恋
二○一七年五月
第一辑 遥远的祭祀
悼猫
棺材架
戽水年华
旧时悲伤
遥远的祭祀
不花钱的游戏
永远的亏欠
父亲的小店
有一种乡愁叫“张坂”
记得“吃饭”——“师范”
浮生三十五
“无声”的天坛
戏台如再见,莫忘买糖人
飞翼难借,杜鹃何曾伴我
第二辑 啃石头的孩子
痛并快乐
关“视”大吉
爸爸送花给妈妈
叫我小猪猪
妈妈,你来欣赏一下
奶话、普通话、闽南话、英语
大象的头发像蛇
好玩的世界
妈妈不帅
老虎口
精子和卵子
再见了,海南岛
你不在我不会乖
叫睡的闹钟
没有树叶宝宝,我睡不着
爸爸占了我的位置
家有小儿初上学
公益课和朋友圈
孩子,你慢慢来
第三辑 月亮的神韵
樱花树下,一生
梵高与提奥的悲哀——读《渴望生活——梵高传》
没落的文——浮起的勇气——读陈皓《最后一张东风》有感
性灵涵宋韵才识化唐风——施子荣感怀诗内容与艺术特色探析
太阳的力量,月亮的神韵——戴冠青《泡茶时光》读后
月云雨酒镜中秋,尘外桃源梅鹤楼——陈明玉七律审美意象浅说
几叶清香禅意中——李伟才《三人行·文》茶诗读后
乐苑诗花开胜昨,儒园春月照如初——读《儒之耀》(代序)
读书炼字灯如豆,乐水行山月上梢——《思想与性情》的肌理与性灵
蔡岭亭边春正好,洛阳桥上月如初——走一回洛阳桥,读几卷蔡襄诗
从“男德”之“难得”说起——苏曼殊《惨世界》发微
各有千秋的两个“孤儿剧本”——试析《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的异同
试析宋代闽地理学诗人诗歌理论与创作
卢照邻的“三重悲剧”
蝶恋花(后记)
浮世小悲欢清明大世界
陆永建
读骆锦恋的文字,总体感觉是细碎而简单。
这份细碎,既源于书写题材的广泛,也源于观察感受的细致。锦恋喜欢创作,她写诗、写散文,也写评论,最擅长的还是写古典诗词与散文,这一方面与她文学科班出身、具有较高文学素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她的性情使然。她的创作,从来不向往振臂高呼的激越澎湃,也不追求锋芒毕露的尖锐深刻,诗歌也好,散文也罢,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浮世小悲欢,从山川记行,到名胜观览,从读书阅报随想,到亲朋邻舍往来,甚至第一次领工资、过二十八岁生日等日常生活,都能吟咏成诗,下笔成文,可谓是随景赋情,随感造境,平淡却有乐趣,琐碎却有情调。
散文创作,行文自由、笔法自如、题材广泛,较适合日常情境的表达。锦恋的散文随性自在、真切生动:充满仪式感的传统祭祀、简单却有趣的童年小游戏、风情万千的五店市老街,以及祖母养的猫、老人的棺材架、父亲的杂货店等,都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读来却别有一番风味。如她写师范学生时代,三言两语间,便把“上学第一天,全宿舍的人都在哭”的艰难适应,“个个都拼命在补习英语”的勤奋学习,编辑校刊通讯杂志的激情梦想等青春片段,演绎得淋漓活泼。这种细碎中见生动的表现,主要得益于她敏感细腻的观察力和舒缓有度的文字功底。锦恋是个擅长捕捉细节的人,她描写老式店铺:“店门不是常见的卷帘防盗门,而是老式的那种用一块一块木板拼接起来的木门。一整排许多木板紧挨着,尽头靠墙的地方有一扇木门,门与木板之间用插销可以锁起来。这门看上去像电视里面老药铺的门,就好像哪个下雨的晚上,你去紧急敲门,一阵‘咚咚’的声音之后,老板会先打开木门,探出头来。”画面形象,情景生动。在她眼里,河水会因为洗衣服的阿姨而“欢快起来”,祭祀的纸扎入,“好像的确就是我们一家,然后,会一刹那觉得在这次祭祀后,灶神真的会保佑我们。”细腻的观察和恰到好处的文字把控能力,与她常年学习创作诗词,尤其是古典格律诗有较大关系。比起意象新颖跳跃、形式相对自由散漫,具有强烈隐喻性质和象征意味的新诗,古典诗歌音韵平顺、意象清晰而意境隽永等特征,在表现具象化的生活情境和丰沛的情感体验方面独具优势,可以有效地帮助作者更细致地观察生活点滴,更细腻地把握情绪变化,更恰当地营造情境氛围。锦恋深谙此道,因此她的散文写作,往往能在平淡中充盈生活情趣,在简约中蕴涵深远意味。
这份简单,源于I青感流露的真诚,也源于感怀体验的坦然。曾有论者评锦恋的诗词创作是在“物我交感的情味和时空回环的旋律”中,透出“一片素心,万般关切”,说的正是她情感的真切和关怀的真诚。如果说诗歌将生活的理解抽象成符号化,小说以虚构文本呈现人生内在规律,戏剧将生活矛盾聚焦于分明的情节演绎,那么,散文就是以相对灵活自由的叙述构造“真实”的生命体验,正如钟怡雯在《天下散文选·Ⅱ》的序言中所说:“我们说的真实,是指当下叙述的真实,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但它不是现实,所以不是现实的反映。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这个认知,其实反而更方便创作者虚构。”散文的“真实”,来自于情感的真实,来自于生命的真切,这也是锦恋散文创作的特征:真实而不造作,真诚而不虚伪。她坦诚面对陌生世界的惶惑不安:“在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中,我收到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候,我竟发现自己是害怕出去的,我害怕那个没有海、没有亲戚、没有母亲的‘三公里’的地方。”她直言生活跌宕里的疲惫无奈:“我缩在角落里,头靠着墙壁,觉得自己像走丢的小孩,没有人会懂的……”在锦恋的文字中,描写较多的是忙碌的庸俗和简单的欢愁,是琐碎的嘈杂和无来由的情绪,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常常觉得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才是社会的大多数。”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没有引吭高歌的旋律,这难道不正是生活的常态吗?所以,锦恋从不回避生活的一地鸡毛,从不忌惮情感的庸人自扰,在她眼中,凡人也有凡人的快活,平淡也有平淡的情趣,“一沙一世界”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独特的意义,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欣赏;每一段旅程,都值得纪念,所谓浮世悲欢看遍,沧桑岁月涤尽,皆有冷暖在心,散文的真实在此,散文的感动也在于此。
当然,如果一味沉湎在琐碎中不能自拔,这样的文字,充其量只能算作心情日记,是无法与人分享,更不能为读者提供精神支持和文明导引,这就是鲁迅批评一些文艺创作者只顾“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的原因。只有从自己的个体经历出发,提炼出具有普遍价值的生命体验,进而思考追寻更深刻的存在意义的文学作品,才具有感动人心、触动灵魂的力量。锦恋的文学创作虽然生发于浮世悲欢,描写小儿女的欢喜愁怨,直白而坦诚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率真而爽快地展现自己的纷乱情绪,不是为了顾影自怜,而是为了叩问和探寻生命的意义:她从殡葬的棺材架理解了生存的艰辛与死亡的解脱;从家乡祭祀风俗体悟到民生的精神祈盼和仪式化的文化传承;从孩子的童真游戏感受到简单纯粹的情怀……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人世百态;在状似平庸的情绪里,有着深沉的人文情怀。锦恋试图用文字表达一种理解:俯仰天地不一定要壮丽辽阔,也可以择枝拈花。当虚实交错的掠影冲决出表面的呈现和肤浅的感喟,向着更深入、更深刻的思考和醒觉持续探进时,文字就更能给予人坚实的力量,这是来自岁月守望的沉静,也是来自生命体悟的清明。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灵魂世界的记录,也是精神内宇的象征。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存在,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色彩,透过文字交错,我们可以领会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愁怨,体悟陆游“王朝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壮,感受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适意。可以说,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次个体直面人生的生命之旅,是以独特的情感记忆和个人体验重塑世界的一种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记录和个人情绪体验,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真实”层面的客观呈现,更需要以独立的理性思辨对这种“真实”注入有力度的审美评判和艺术表现,在展现缤纷的人情物象时,透视多元的人文景观,在表达丰富的情绪感受时,穿越错综的浮世微尘。锦恋的文学创作一直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要出入自由而放眼天下,要收放自如而敞亮旷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所幸她对文学有着真诚的热爱和执着的坚持,希望她能继续坚持下去,恒守初心,不懈求索,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的表象,用灵魂的温度感受生命的本真,在更加成熟、圆融的表达中,达到涤荡生命、洗去浮华、拥抱大世界的境界。
县为序。
《新月似当年》收录作者骆锦恋创作作品四十余篇,共三辑,分别是遥远的祭祀、啃石头的孩子、月亮的神韵。第一部分是生活散文,内容涉及对童年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点滴的记录,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等,笔调亲切,恬淡,代表作品有《遥远的祭祀》等;第二部分是亲子随笔,记录了一位母亲与四岁小儿的点滴生活,笔调轻盈,充满爱,代表作品有《老虎口》等;第三部分是评论和论文,有对名作的解读,也有对个人文风的评论,笔调沉稳重,代表作品有《梵高与提奥的悲哀等》。
见字如见人。在骆锦恋新近的《新月似当年》这本文集中,我们可以脉络清晰地看到她人生的成长历程。三辑文字刚好映证了她人生重要的三个阶段,即分别是学生时代、初为人母、钻研美学的过程。同时,经由这些精彩纷呈的话语描述,感同身受,我们几乎也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前半生,乃至是后半生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