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苍凉情歌》由尚志发著。
因贝加尔湖铺设临时冰上铁路,使西伯利亚土著索伊特和女儿格林达迁居哈尔滨。格林达和男孩布雷、马克西姆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与哈尔滨一起成长……十几年后,“十月革命”爆发。布雷和马克西姆分别参加了自卫军和红军。虽然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两人的情感却一如既往,他们同时爱着格林达!在听到布雷阵亡的消息后,格林达不顾战火和严寒,只身奔赴西伯利亚。在突然袭来的极度严寒下,交战中的自卫军与红军共同遭遇了死亡。林格达历经艰辛将布雷和马克西姆的尸体运回哈尔滨。
| 书名 | 我的苍凉情歌/哈尔滨俄侨文学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尚志发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苍凉情歌》由尚志发著。 因贝加尔湖铺设临时冰上铁路,使西伯利亚土著索伊特和女儿格林达迁居哈尔滨。格林达和男孩布雷、马克西姆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与哈尔滨一起成长……十几年后,“十月革命”爆发。布雷和马克西姆分别参加了自卫军和红军。虽然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两人的情感却一如既往,他们同时爱着格林达!在听到布雷阵亡的消息后,格林达不顾战火和严寒,只身奔赴西伯利亚。在突然袭来的极度严寒下,交战中的自卫军与红军共同遭遇了死亡。林格达历经艰辛将布雷和马克西姆的尸体运回哈尔滨。 内容推荐 《我的苍凉情歌》由尚志发著。 1904年冬,日俄战争时期,沙皇下令在冰封的贝加尔湖上铺设临时铁路。西伯利亚土著索伊特爱上了铁路工程师的妻子阿列娜,为了追随阿列娜,索伊特带着女儿格林达离开了世代祖居的贝加尔湖,来到了哈尔滨。 格林达和男孩布雷、马克西姆结下深厚友谊,他们与哈尔滨一起成长……十几年后“十月革命”爆发。布雷和马克西姆分别参加了自卫军和红军,虽然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两人的情感却一如既往,他们同时爱着格林达。听到布雷阵亡的消息,格林达不顾战火和严寒只身奔赴西伯利亚。三人重逢在贝加尔湖畔的寒夜里,在突然袭来的极度严寒下,他们与交战中的自卫军和红军共同遭遇了死亡……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我从贝加尔湖岸边的里斯特扬卡小站,登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刷着青、褐、绿三色的列车。走走停停了十三天,终于在1922年1月10日傍晚,列车才缓缓驶进了哈尔滨火车站。停在月台的车头喷出的蒸气淹没了整个站台,弥漫着难闻的煤气味儿,蒸汽中的煤屑让人不敢睁开眼睛。好在蒸汽很快被凛冽的北风卷走了。背着父亲留下的帆布口袋走下火车,当双脚踏在站台上时,我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在心里默念“一切都将结束!我和亲人将一道复活”。我的心里仍然隐隐作痛。我不能停留在站台上,不能再有杂念,我必须马上出站去!于是,我加快了脚步,穿过精疲力竭的人们,第一个走出哈尔滨火车站。看到车站出口前冰天雪地中等待客人光顾的那些马车和俄国雪橇,我本能地回避起来,我甚至心生恐惧。黑暗中,我闻到了车夫的酒气、草料与马粪的味道。我害怕看到车夫们眉毛和胡须上结的冰凌,这样会让我马上想起他们,想起父亲和布雷还有马克西姆!我急匆匆地一直朝东走去,尽快逃离了车站。 路很熟。过了东边的铁路大木桥进入埠头区,沿军官街再走新城大街,穿过东商市街就到了哥萨克大街,我家住这条街的11号。虽然天很黑,也不过只是傍晚五点钟左右,我要走的街道空荡荡的,几乎没有行人。半明半暗的街灯只有新城大街和中国大街才有。这天是那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见哈尔滨路面上被严寒冻裂出的一道道口子,此刻没有一丝风,干冷干冷的。头上不时听到树枝被冻折时发出清脆的“咔咔”声响。我的眉毛上很快就结了霜。 天彻底黑了。在商市街和中国大街的十字路口我停下来,不远处,两个白俄巡警带着两辆马车,停在中国大街上,街边横竖躺着两具尸体。每年这样严寒的季节都会有人冻死在哈尔滨的大街上,而在中国大街上冻死的大多是俄罗斯的酒鬼。两个巡警一个高些,一个矮些,那高的在死尸身上寻找证件,矮的则举着马灯照明。第一具尸体的证件找到了,那巡警把一个小本子举到马灯下看了一会儿,便说:“退役军人!阿穆尔军区少尉,伊万·格里高里……” 举马灯的不等同事念完便大喊:“送这位格里高里先生去圣伊维尔教堂,让这位老爷早点儿上天堂吧!” 高个子巡警朝马车夫挥挥手:“过来!过来!快点儿!阿廖沙,送少尉去圣伊维尔教堂!” 停在不远处的小个子叫阿廖沙的车夫拉着马缰绳把马牵过来。我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个十四五岁的俄罗斯少年,他和高个子巡警把尸体迅速地抬到车上,然后他跳上了车,“驾!驾驾!”少年挥鞭从我身旁驶过时看到了站在街口的我,便回头朝我笑笑,很快就消失在夜色里。 我久久地站在街口望着黑暗中毫无踪影的少年驭手阿廖沙。巡警们如何处理的另一死者我无心关注了。此刻我心中再次涌起剧烈地疼痛,泪水充满眼眶。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流淌,我飞快地在北风中走着,不知是否有人看到我,更不知看到我的人是什么神情。眼前一闪掠过的少年车夫,不就是当年的布雷吗?布雷!我一生唯一爱过的少年!男孩子!男人!已经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我的脚步越快,越是无法控制内心的伤痛。布雷也是在阿廖沙这样的年纪做了四轮马车的车夫。他第一天驾驭马车,我是他的第一个乘客。早晨,他把马车赶到哥萨克街我家门前,隔着白色栅栏院墙大喊着:“格林达!格林达!快出来看呐!”我像只小母鹿一样飞奔出房门,又飞奔出白色栅栏院门,一直飞奔上马车。布雷高兴地抖一下缰绳,大叫一声:“驾!我的四轮马车!飞起来吧!”我们的马车不停地奔跑着,从哥萨克街拐进炮队街又一直跑向江边。布雷不停地喊叫着:“飞吧!我的四轮马车!飞吧!飞吧!” 小布雷在我眼前,在我心里喊叫着……我不敢再想了,我止不住哭泣。尽管一年来我一直按照万尼亚神父的训谕不去想他,也不想马克西姆和父亲,不想过去的一切。在老家贝加尔湖的索伊特村的日子里,我没有掉一滴眼泪。今天走下火车,两脚落在哈尔滨站台那一刻,我仍极力控制自己。但这时我已经无法控制,我哭得两眼昏黑,咽喉疼痛,我禁不住飞快地奔走,好在大街上没有行人,好像在故乡索伊特村一年的压抑就等这一天,我等着到哈尔滨大哭一场!我剧烈地抽泣着,因鼻塞而呼吸不畅……这个叫阿廖沙的少年车夫,他为什么会引起我如此悲伤呢?其实,那一刻,我也许正在寻找发泄自己内心痛苦的任何一个理由……即便不是因为这位少年车夫,我也会在临近家门时控制不住我的爆发,也许是沿街的花店,咖啡店或小教堂,或街口上那棵粗大的老榆树、水井、栅栏墙,总之,任何一个东西都可能是引起我痛不欲生的理由,我竟拐进了炮队街,一直朝江边走去。到了江边的警察街时我完全迷乱了,眼前只有白茫茫的大雪,站在街口认不出这是什么地方,我停下脚步,坐在路边雪地上,大街上没有人,也没有马车走过,如同在山林里一般寂静。我闭上眼睛不想走了。为什么要这样?我不知道,夜里坐在雪地山林里对于我不是莫大的幸福吗?我慢慢闭上眼睛,多美妙啊!我希望回到贝加尔湖的那个夜晚,和我爱的人依偎在一起等待死去、说了一夜情话的夜晚……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进入梦乡,昏昏欲睡中被人叫醒:“小姐!快醒醒!看在上帝的份上!”朦胧中我听到了呼唤声,声音充满焦急,充满哀伤:“小姐……快醒醒……我是上帝派来的车夫……小姐!上帝啊,您总算醒啦!” 我睁开眼,夜色中看到眼前竟站着那个少年车夫阿廖沙!是阿廖沙!就是拉走俄国军官尸体的少年车夫阿廖沙! 我轻轻叫一声:“阿廖沙!” 阿廖沙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小姐……您认得我?” 我点头应了。 “请叫我格林达吧!”我说。 阿廖沙不再疑惑:“格林达小姐,您坐过我的车吧?一定是!您坐过我的马车。” 我只是看着他,不知如何回答他,只好又点点头。 “小姐,上车吧,我送您回家,天太冷会冻死的。”说着阿廖沙伸出手,我没有一点犹豫就把手伸给他。我的两条腿已经是僵硬的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迈开步子,我试着抬起左腿,右腿却迈不动,我用手使劲拍打双腿,过了一会儿,才踉跄着走了两步。 阿廖沙说:“格林达小姐,请把手搭在我的肩上!” 我没有犹豫,用右臂搂着阿廖沙的肩膀朝马车走去。虽然只有二十几步的样子,我竟然如同翻山越岭般艰难,当我几乎是被阿廖沙抱上车时,我眼里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他肯定没有察觉我的泪水和我急促的呼吸,他把一件羊皮被子盖在我身上,然后十分麻利地坐到车夫的位置上,回头问我: “格林达小姐,送您去哪?” 我哽咽着告诉他:“哥萨克街11号。” P1-4 序言 曾经的人和故事 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苦心经营的一个独立的人文世界。作家通过笔下的鲜活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来揭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感知。虽然这个世界对读者可能因遥远而陌生,甚至和你的生活如同隔世,但一旦走进这个世界,你会感到这里的一切似曾相识,甚至休戚相关,对于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学即人学的本真魅力。成功的作品会唤起读者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和感叹。 哈尔滨曾是一座构筑复杂而文化多元的城市。 20世纪上半叶依然是列强主宰世界,战争解决纷争,利益界定是非的年代。战争、动乱席卷欧亚大陆,搅动着每一个角落,牵连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在这个苦难进程中崛起的哈尔滨,既有国际利害冲突,也有经济文化的交融。中东铁路的修建,洞开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的门户,大量中外移民涌入这座城市,寻找生息发展的机遇。同时涌入这座城市十数万为躲避战乱的俄罗斯侨民,他们带着忧郁的表情跨过国界,走进这座城市,期盼着把这里当成“避风港”。他们在这里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营造着自己的家园,这里相对宁静的生活环境一度被视为安居者的“天堂”。但历史的波澜依然冲击着这座开放的城市,他国异乡的生活并没有安抚他们不安的灵魂,俄罗斯境内的烽火依然牵动着他们躁动的心境。 小说的故事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格林达生活在贝加尔湖旁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战乱,她随父亲索伊特来到哈尔滨。同时来到哈尔滨的还有两个年轻的朋友布雷和马克西姆。暂时的喘息并没有让两个年轻人安静下来。政治理念上的分歧让两个年轻的朋友选择了分道扬镳。“十月革命”后布雷加入了白军。马克西姆加入了红军,各自返回到俄罗斯境内两军对垒的战场。 两个朋友的离开让格林达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她留恋哈尔滨安逸温馨的生活,不愿意失去两个朝夕相处的朋友,更不愿意他们返回俄罗斯在战场上兵戈相见。她冒着生命危险,在铁路交通时断时续的情况下,只身返回俄罗斯,回到贝加尔湖畔,寻找布雷和马克西姆,决心把他们带回哈尔滨。也许是精诚所至,格林达奇迹般的在战场上见到了布雷和马克西姆。两个为俄罗斯而战的年轻人,虽然幸免于在战火中伤亡,但在三个人团聚的幸福时刻,为了在暴风雪中保护格林达,他们把自己御寒的毛毯加盖在冻昏的格林达身上。他们保护了格林达的生命,两个年轻人却冻死在酷寒的贝加尔湖畔。 失去朋友的格林达内心充满愧疚和绝望,残酷的现实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格林达返回哈尔滨,准备在接受神父的洗礼后,去天堂与父亲和两个朋友重逢…… 小说以少女格林达的命运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俄侨人物形象。作家笔墨酣畅,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再现了旅居哈尔滨俄侨群体生活真实图景。无论是格林达、布雷、马克西姆、小马车夫阿廖沙,还是老一代的索伊特、梅列霍夫、阿列娜、洛丽娅、列宾,他们的政治理念,宗教信仰,对爱情的信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不打上那个动荡年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不仅保留着他们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俗,还坚守着笃信的宗教生活,庄严的教堂钟声,神圣的东正教洗礼,神秘的西伯利亚古老部族的“跑冰”遗风,在作家笔下凝聚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多元文化城市历史画卷和宽厚包容的站立姿态。 文学的使命是关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命运,探求和表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理念。作家在小说中客观地再现了大历史的风云,更多的笔墨倾注在被历史风云驱赶的不幸人物的命运上。他们躲避战乱,离乡背井,依然坚守着精神上的家园,他们追求幸福,向往光明,渴望在这个可以栖身的城市里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但命运弄人,这些在历史风暴边缘挣扎和行走的小人物,只能回归到逼仄的空间里,在普通人之间抱团取暖中才能寄存不幸的躯体和不安的灵魂。社会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难解的试题,也是作家在人文关怀中苦苦追寻而难以释怀的情结。小说中格林达的最后归宿,正是作家对普通人物命运的无奈中寄予的希望。 尚志发先生是我数十年的老朋友,从“文艺青年”时代即有甚密的交往。彼此为人做事称得上了如指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特立独行的人生阅历多彩而丰富。他当过兵,在企业工作过,办过函授大学,编辑过纯文学期刊,在出版局工作时,又毅然放弃铁饭碗,辞去公职做了所谓自由撰稿人,是早期脱离体制寻求个人发展的作家。 这一切源于他对文学的钟爱和执着。 像所有执笔写作的人一样,他喜欢读书、买书、藏书。他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勤于思考,有独立的见解。相比之下,我这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在他面前受到不少的启示。我们之间也常有争辩,但从来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他写作勤奋,涉猎面广,写小说、散文、随笔,写舞台剧、歌剧,考据地方文化和历史遗迹。当作家并不是什么浪漫的职业,人间烟火,柴米油盐,一样不能少。为了生存,他也写与市场结合的电视剧,而且收获颇丰,影响也很大,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尚志发先生最新创作的这部长篇力作,读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写作探索和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独立的人文世界。这个独立的人文世界与我们这座城市休戚相关,是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过往,是这座城市斑斓色彩的一部分。尽管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今天,这个世界仍然需要区分彼此和你我,有着国家和民族的界线。但人类共同的梦想让我们的回顾百感交集。普通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奢侈,但历史的进程往往忽略了这普世的需求。小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悦阅功能,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小说及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尽管有时间和民族的隔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交流起来不会有多少障碍。何况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至今还留下许多过往的遗迹。 走进这个故事,你会对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了解。 李五泉 2017年7月10日 后记 我们被迫离开了北方的家乡 只有面貌酷似俄罗斯的哈尔滨 终止了俄国子民的流浪 温暖了心中的悲凉 从此不再极度悲痛哀伤—— 这是一位曾长期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诗人,在回到前苏联并十分侥幸地逃过了大清洗后,在晚年时创作的作品。诗中,他对哈尔滨这个俄罗斯侨民的“第二故乡”充满了感恩和深深的思念。二十世纪初,沿着中东铁路的轨道,来自俄罗斯的移民大潮使哈尔滨这个原本在世界版图上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多语种、多民族,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敞开了欧洲通往远东的大门。除俄国人及东欧各国人外,犹太人、土耳其人、德国人、丹麦人、日本人、朝鲜人等等,不同肤色、各色种族,华洋杂处。大街小巷,各种外国招牌、外国银行、外国公司的办公楼,外国人的花园洋房,比比皆是。太多的场合和角落,人们都在用外语交谈。在屈辱与繁荣,无情的掠夺和文明的渗透的情境下,这个独特的地域不断产生着令世人瞩目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等艺术成就。尤其是近当代不断涌现的以反映俄侨生活、犹太人的经历、抗日救国、口岸通商等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示了一个具有混血特点的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和人民的不屈与善良,闪耀着在严酷的政治背景下凸显出的人性光辉,激励着我们这些文艺工作的组织者为之着迷,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混血文学”这朵文学百花园奇葩的出现,是必然的,并将延续、繁荣下去。 世界上的混血儿有很多种,中俄混血儿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种。哈尔滨历史上曾经侨居着二十多万俄罗斯移民,甚至超过了当时当地中国居民的人数,成为中国最大的俄侨聚居中心,当年被称为俄国境外俄侨的“首都”。而俄侨的开放和当地中国居民的友善,为双方人员的交往甚至通婚创造了条件。斯拉夫民族在这里留下的久久不会消失的印记,作为文学创作的资源十分丰富,这一点,无任何城市可以比肩。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一直对此十分关注。当前,黑龙江省经济、文化上的对俄合作战略在不断升级,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龙头,将成为全国对俄的经贸示范区和文化产业集散地。而此次出版的这套《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系列丛书》,以系列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百年来黑土文化和俄侨文化的融合,这无疑为我省我市的对俄经济文化的深入合作投入进一份无法替代的力量。 感谢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感谢高莽老师和李述笑老师的鼎力扶持,感谢丛书作家的热情配合。我想,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和能力,把这块黑土地上昨天发生的故事不断地讲下去,使之融入今天和明天的风景。 王亚平陈明 2015年5月29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