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译全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从世界文学史中浩若繁星的著作中,遴选对人类发展进步尤其是对国人影响深远的数十部作品,本本经典。
它选取傅雷、朱生豪等知名翻译家、文学家的完整翻译版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让作品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儒勒·凡尔纳著的《机器岛》是其中一本,发表于1895年,是凡尔纳的一部重要科学幻想小说。这部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见长,它以科学幻想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夸张地再现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可以说是一幅描写“美国生活方式”的讽刺画。此外,小说中还提出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例如海底电缆、传真机、人工降雨、温度控制设备、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等,后来都被一一实现,所以凡尔纳又被评论家说成是“能想象出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出现的最惊人的科学成就的预言家”。小说中还对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岛屿做了详尽而准确的描绘,地理经纬度、岛屿面积和人口、当地的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都有所涉及,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具有科技含量的小说,又是一部精彩的地理游记。
儒勒·凡尔纳著的《机器岛》是儒勒·凡尔纳的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同时又是一幅描写“美国生活方式”的讽刺画。故事讲述了富翁们建造了一个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巨大流动岛——机器岛,上面建有一座电气化的城市——亿万城。在这里,富人们可以尽享舒适、安逸、豪华和奢侈的生活。最后,却由于富人们的争权夺利,最终使机器岛沉入了大洋深处。这部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告诉小读者们不要贪婪的深刻道理。
就这样,他们在附近的村子里找了一辆四轮马车——车身早已蛀满虫眼,铁皮也破破烂烂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在给了不少小费之后,车夫才勉强答应上路。他们把行李留在火车上,只带着乐器轻装上路。马车两点左右出发,到了晚上七点左右,就又发生了第二起事故。而这时,他们离目的地还有足足二十英里!
这四位在巴黎土生土长的法国音乐家为什么要跑到荒凉的加利福尼亚来冒险呢?我想,这大概是命运的安排吧。
那一年(请原谅我说不出精确的年份),美利坚合众国国旗上的星星数翻了一番,兼并了英国和加拿大的部分领土,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向南扩张到了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以及哥斯达黎加的一些省份,直至巴拿马海峡的各个地区。美国的工业全面繁荣,与此同时,美国人开始热衷追求艺术。尽管美国本土的艺术家还寥寥无几,艺术作品少之又少,但他们开始花重金购买大量古代与现代画作以装饰各种画廊,并花高价聘请著名的歌剧和戏剧表演艺术家们来本地演出,也就是说,美国佬正在努力提升艺术品位,以弥补艺术上几近空白的缺憾。
在音乐方面,最先受到新大陆的音乐迷们追捧的是梅耶贝尔、阿列维、柏辽兹、瓦格纳、威尔第、德里勃这些19世纪杰出作曲家的作品;接着,他们开始欣赏曾经风靡18世纪的古典音乐,比如莫扎特、贝多芬、海顿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美国人先是醉心于歌剧,接着是抒情剧,然后是交响曲、奏鸣曲和管弦乐组曲。故事发生的时候,美国的几个州正流行奏鸣曲。人们对音乐会趋之若鹜,舍得花钱去为奏鸣曲里的每一个音符买单。
四位演奏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决定来美国淘金的。他们都是法国音乐戏剧学院的高才生,在巴黎颇负盛名,四人共同演奏的室内音乐大受欢迎,但在北美却鲜有人知。他们分别用一把大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两把小提琴,共同演奏弦乐四重奏,把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海顿、肖邦的作品演绎得炉火纯青,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们的演奏配合默契,技巧精湛,几乎无可挑剔。当时人们已经厌倦了宏大的交响乐合奏,对这种小型的室内演奏情有独钟,所以这个四人组合在法国大获成功。
总之,四位演奏家决定前往美国,引导人们接纳室内乐,充分享受它的魅力。两年以来,他们在这块新大陆上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也赚到了大把钞票。他们举办的每一场音乐会都爆满,人们称这个组合为“四重奏”。他们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凡是没有“四重奏”出场的节庆、聚会、午后茶会、晚会、游园会,人们甚至都不屑于参加。美国人的追捧让他们发了大财,假如把这些钱存入银行,早就是一笔不菲的资产了。不过,四位演奏家显然已经美国化了,他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眼都不眨。这几位琴弓王子、弦乐皇帝从来没想过存钱,而是热衷于这种冒险、刺激的生活,因为他们相信无论走到哪儿,很快又会赚得盆满钵满的。于是,他们从纽约跑到旧金山,从魁北克赶到新奥尔良,又从新苏格兰去往德克萨斯,像波西米亚人一样过着游荡不定的生活。
话题扯远了,现在是时候向读者朋友们隆重介绍这四位演奏家了。
伊韦尔内是第一小提琴家,三十二岁,身材高瘦(瘦是刻意保持的),一头卷曲的金发。他面庞干净,没有一丝胡茬,一双黑色的大眼睛,双手白皙而修长,显然是为小提琴而生的。他举止优雅,平时习惯戴一顶丝质高帽,身穿暗色大衣,给人感觉有点装腔作势,但其实他是乐队里最洒脱的一个,对金钱丝毫不感兴趣,一心痴迷音乐,是位天赋出众、前途无量的演奏家。
弗拉斯科兰,第二小提琴家,三十岁,矮而胖(他为此深感苦恼),一头棕色的头发——当然,胡子也是棕色,黑色的大眼睛下耸立着不时翕动的大鼻子,鼻子两侧是那副片刻也不离身的金丝眼镜,鼻托处的红印格外醒目。他精明强干,热情周到,总是把杂活累活都包揽下来,好减轻伙伴们的负担。除了r演奏,他还负责管理乐队的财务。他常劝大家花钱要节省,可没人听他的。这个老好人从不嫉妒同伴的成就,也没有当小提琴独奏家的野心。此刻,他身穿旅行装,外面罩蓉一件防尘的风衣。
潘希纳是中提琴家,大伙习惯称他“殿下”,二十七岁,年纪最小,也最具孩子气,老是嘻嘻哈哈的,把玩笑挂在嘴边,像个一辈子都改不掉顽皮搞怪天性的大男孩。他思维敏捷,目光机警;有一头红棕色的头发,嘴唇上方留着两撇整齐的小胡子,舌头在皓白整齐的牙齿中不断发出声响。他老爱说些双关的俏皮话,喜欢嘲笑别人,也随时做好了回击别人的准备。他情绪饱满,时不时搞个小恶作剧,很喜欢自娱自乐,也不管别人高兴不高兴,因此他没少挨团长的骂。
“四重奏”的团长就是大提琴家塞巴斯蒂安·左恩。左恩不仅才能出众,年龄也最长,已经五十五岁了。他身材矮胖,有一头浓密的金发,卷曲的鬓角遮住了太阳穴,翘起的小胡子同络腮胡子纠缠在一起,而且面色红润,镜片后的眼睛炯炯有神,看乐谱时还会多戴一副夹鼻眼镜。他的手掌肥厚,右手习惯做出拉琴弓时来回波动的动作,小指和无名指上都套着硕大的戒指。
也许你会觉得,用这些笔墨介绍这位艺术家已经足够了。但要知道,一个跟嗡嗡作响的木头盒子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人,是不可能不受其影响的,性格脾气都有所改变。所以,大部分大提琴手都脾气火爆,又爱唠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又不失风趣。这就是塞巴斯蒂安·左恩,一个让大家心悦诚服、甘心听他发号施令的人。大家早就习惯了他风风火火、简单粗暴的处事风格,即使他做得很过火的时候,大家也只是一笑了之。他一个人全权负责乐队的大小事宜,节目的编排、演出的路线、同剧院经理的接洽,诸如此类,繁杂的琐事让他常常火冒三丈。好在财务问题由弗拉斯科兰来帮他分担,这位第二小提琴手谨小慎微、诚实可靠,是大家再放心不讨的首席会计师。
……
P4-6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西部的海港城市南特,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律师,一心希望凡尔纳能子承父业。但凡尔纳自幼向往远航冒险,11岁时背着家人偷偷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后被父亲及时拦下,他不得不向父亲保证:“以后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正是这一童年经历,促使他一生在幻想世界中驰骋,创作出诸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18岁时,凡尔纳遵从父亲的意愿去巴黎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律丝毫不感兴趣,而是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著名作家大仲马,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正是受其影响,凡尔纳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创作过程中,凡尔纳发现很多作家都在试图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入文学创作,例如大仲马将历史融入文学,巴尔扎克把社会伦理学融入文学……他由此受到启发,决定将地理学融入文学。从此,凡尔纳一方面广泛阅读,系统地研究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丰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到世界各地旅行,寻找灵感和素材,这都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61年,凡尔纳创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一生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为总名的一系列小说最具影响力,包括《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
《机器岛》发表于1895年,是凡尔纳的一部重要科学幻想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四位法国演奏家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时,由于机缘巧合来到了一座神奇的模范岛上。这是一座美国资本家异想天开地用钢铁建造的人工岛,两侧装有功率强大的推进器,可以在大洋中漫游。岛上有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亿兆城,城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以富豪为主,他们乘坐着模范岛在气候宜人的太平洋热带海域畅游,过着奢侈安逸的生活。四位演奏家成为这座岛的客人后,对这里的生活惊叹不已,并流连忘返。但岛上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成为威胁这座人工岛安全的隐患,最终这座人工岛分崩离析……
这部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知识见长,它以科学幻想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夸张地再现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可以说是一幅描写“美国生活方式”的讽刺画。此外,小说中还提出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例如海底电缆、传真机、人工降雨、温度控制设备、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等,后来都被一一实现,所以凡尔纳又被评论家说成是“能想象出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之后才能出现的最惊人的科学成就的预言家”。小说中还对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岛屿做了详尽而准确的描绘,地理经纬度、岛屿面积和人口、当地的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等都有所涉及,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具有科技含量的小说,又是一部精彩的地理游记。整部作品包罗万象,情节曲折,生动幽默,妙趣横生,还能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向往探险的热情,因此一百多年来一直深受各国读者的欢迎。
译者力求以准确、生动的语言,还原作家的创作初衷,突出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讽刺批判性,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