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店头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五店市也以4A级景区的面貌新生。见识过太多古迹的毁灭,我们唏嘘遗失的美好,却也欣慰它们都得到了全社会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和保护,而没有掩然在历史的废墟中。
漫步的时候,我在想,两地的每一块石板,都仿佛这些古老街区的年轮,每一步都让你有种踩在时间的轴线上的错觉。而它们最终通向的,可是那条先人留给我们去完成、筚路蓝缕后的守业之程呢?
从比干祠到府试院
汀州府试院,始建于宋代,背靠卧龙山,面朝三元阁。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平房组成,环境清幽,气势恢宏。明清两代是汀州八县学子考秀才的地方。
作为“三年一试”县试的主考场,这里见证了太多太多“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欣交集。多少学子寒窗苦读十几载,渴望鲤鱼跃龙门,借此一举改变个人、家族的命运。但万分之~的淘汰率,终究还是让多数人黄粱美梦一场空。往远的说,纵然伟大如王安石、张居正,位居人君之下,拥有改革时代的权利,不也是以失败的结局告终吗?
当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并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红色的力量,让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并由此成为民族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的复兴之地。
在五百里外的晋江,有个原名叫“梨坑”的古镇。据《晋江县地名录》载:“唐代的内坑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换本地红柑之场所。”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泉南一带萧、钟、叶、林四姓都要在各村隆重举行祭奠比干公的节俗活动。这是为了纪念当时的钟标锦知府化解两村矛盾,采用四姓敬祖联宗的方式而形成的。
也是在内坑,1933年8月,晋南游击队成立。在中共晋南县委领导下,晋南游击队袭击国民党征粮队,缴获其枪械,烧毁田契,镇压叛徒、特务,打击奸商,散发张贴革命传单,拖住了国民党宋希濂、李延年部的大批兵力,为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做出积极贡献。
不管是府试院里读书人的修身理想,还是比干祠中林姓祭拜先祖的齐家家风,他们的内心深处都饱含着治国平天下的淳朴愿望。
从济阳楼到纪念馆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走进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大厅正中立有一尊瞿秋白同志的汉白玉头像,背景是一幅绛红色墙面,上面镶有十个金色大字:“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
瞿秋白出生在常州旧城觅渡桥畔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他一生写有八百余篇文章,五百余万字的著作与译文。毛泽东同志曾经说:“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
可以说如果不是参加革命,以其博学多才,撰写过大量纪实文、政论文、杂文,翻译过高尔基等文学作品的成就,他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地位,应是因文学家而著称。
正如他在《多余的话》里自述,“软弱的绅士和脱离实际的文人,要参加政治斗争,非得来一番脱胎换骨不可,软心肠的人是从事不来血流如水、积尸如山的革命斗争的”。我们很骄傲地看到,一个真正伟大的革命战士,敢于为革命而重塑自己。
还是在五百里外的晋江紫帽镇园坂村,有一栋被常春藤蔓爬满外墙的美丽建筑。白墙、红砖与绿叶,构成充满诗意的一景。这座房子叫“济阳楼”,房子的主人叫蔡其矫。
20世30年代,蔡其矫就参加印尼爱国华侨青年队伍组织的归国抗日。1938年他辗转到达延安,1939年随该校部分师生到达晋察冀边区,1940年至1942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教员,1945年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军事报道参谋,1949年至1952年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东南亚科科长。
可以说蔡其矫先生的前半生为了革命的事业而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命运使然,他留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却是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