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著柳飞编译的《爱默生精选随笔集/世界经典文丛》是爱默生一生写作、思考的结晶。一百多年来,这些优秀的随笔如《论自然》、《论自助》等都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注重思想内容,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因而有人评价他“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诗人,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赞喻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在19世纪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爱默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
爱默生毕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他认为“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爱默生在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随笔。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著柳飞编译的《爱默生精选随笔集/世界经典文丛》集中反映了爱默生思想的精髓,并代表了爱默生随笔的最高成就。
每个人在求知期间,有一天都会得出这样一种信念:妒嫉就是无知,模仿无异于自杀;一个人无论好与坏,必须让命运属于自己;如果不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耕作,就不会有任何一粒有营养的粮食自己送上门——即使这广阔的宇宙不乏善举。他潜藏的力量十分奇妙,除他之外,谁也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领,而且不经过尝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一张面孔、一个人物、一件事,在他那里留下深刻印象,而另外一个人却没有,这不是平白无故的。铭刻在记忆中的这种东西有着前定的和谐。眼睛能看到那道光,是因为它被安置在了那道光线应该照到的地方。我们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而且对我们各自所代表的那种神圣的观念感到羞愧。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这种观念特别恰当,必然会创造出好的结果,因此应该去忠实地传达它,可是这份功业,上帝可不愿意让懦夫来阐明。一个人只有竭尽全力地用心工作,才会感到安心和快乐;如果他说的或做的并非如此,那么他将得不到安宁。那是一种没有解脱的解脱。还处于尝试的阶段,他就被他的天赋所抛弃;没有灵感的眷顾、没有发明、没有希望。
信赖你自己吧,每颗心都在随着那根铁弦颤动,接受你的位置吧,神圣的天意早已给你安排好了。接受与你同时代人所处的这个社会,以及种种事件间的联系。伟大的人物向来是这样做的,而且像孩子一样把自己托付给同时代的天才,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绝对可信的东西就在他们心底深处,通过他们的手,在他们的存在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都是成年人,必须在最高尚的心灵里接受相同的超然命运;我们不是躲在受保护角落里的婴儿和病人,也不是革命面前临阵脱逃的懦夫,我们是领袖,是救世主,是恩人,服从全能者的意志,冲向混沌和黑暗。
关于这个问题,从儿童、婴儿甚至动物的面孔和行为表现上,大自然给了我们多么神奇的启迪啊!那种分裂和叛逆的心灵,那种对某种感情的怀疑态度,他们并不拥有。他们有完整的心灵和未被征服的眼光,当我们盯着他们看时,惴惴不安的反而是我们。幼年时不会对任何人顺从:所有人都要顺从他,所以通常是一个婴儿会让四五个逗他玩的大人都变成婴儿。同样,上帝也赋予青少年和成年人所应得的桀骜和魅力,使他受人羡慕、受人亲近,使他的要求能被重视,假如他愿意尊重自己的话。不要因为青少年不能跟你我讲话,就认为他们没有能耐。听!在隔壁的房间,他的声音清晰而果断。看起来他知道怎样在同龄人之间谈话。羞怯也好,大胆也好,他会知道怎样让我们这些长辈变得无足轻重。
小孩子不愁没有饭吃,而且还像贵族老爷一样不屑于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去讨好他人,这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正是人性健康心态。在客厅里的孩子如同在剧院里的坐低价票座位的观众;无拘无束,不负责任,在自己的角落躲着,观察眼前的人和事,以孩子的迅速、简单的方式审讯、宣判他们的功过,他们或好,或坏,或者有趣,或者傻里傻气,或者能说会道,或者令人讨厌。他不去考虑后果,不计较得失,所以能做出一种独立的、真实的判决。而你要讨好他,他却不讨好你。可是成年人则不然,他早被自己的意识禁锢起来了。
P6-7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将其抚养成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哈佛神学院,1829年,被任命为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数年后辞职,先后三次游历欧洲,并与散文大师卡莱尔成为终生至交。1834年,初次游历归来后,爱默生潜心读书、写作,并发起“超验主义俱乐部”,成为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代表。1864年,他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866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爱默生的文学地位是在他出版《随笔第一集》和《随笔第二集》后才确立的,重要作品《论自立》《论友谊》等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终其一生,爱默生没有致力于任何理论体系的建设,他只注重人的心灵,但他也并没有脱离现实,如他自己所说: “一个完人是那生活在人群中间而又能极其和蔼可亲地保持寂寞的独立的人。”
爱默生在19世纪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人民影响深远,许多观点后来为历史证明都具有先知性。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赞喻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同时他还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有了爱默生,美国文学才真正诞生”,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
爱默生的随笔注重在思想内容上让哲理深人浅出,故有人评价他“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无法言喻:既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形式,又具有开放的民主主义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也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神秘色彩……英国著名的作家马修·阿诺德称他以散文创作了19世纪最重要的作品,是“那些栖居在精神世界中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爱默生毕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他认为“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爱默生在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 -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随笔。爱默生的《随笔第一集》出版于1841年,三年后又出版了《随笔第二集》,《爱默生精选随笔集》中收录的五篇文章均集中反映了爱默生思想的精髓,并代表了爱默生随笔的最高成就。
爱默生虽然在思想上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哲学体系,但是他以诗人的激情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成为了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代表。因为他的随笔集和思想均涉及面广,因此,编译上有些难度,望各位读者与编译者及时交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