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恭禄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上下)》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本书19章,近70万字,以叙述为主,分析辅之。本书根据近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以来状况等几大主题,为中国近代史架构了基本的叙述轮廓。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陈恭禄尝试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他认为“本书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比如在讨论中外冲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时,“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但更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一味诋毁。由于本书持论公允,资料翔实,详略得当,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内容推荐

《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上下)》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最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该书被时人推荐为大学必读书目,两年之内再版五次,成为当时最权威的近代史之作。陈恭禄先生的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经80余年再次修汀出版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目录

四版自序

自序

第一篇 鸦片战前之中国

 地理上之影响——中国民族——清帝之入主中原——中央官制——地方官

 制——政治上之积弊——财政之情状——人口激增与生计困难——秘密会社之

 活动——叛乱之迭起——对外之观念——古代中西之交通——中国所受外国之

 影响(物产、思想、文学、科学、美术等)——闭关思想之成立——葡萄牙人

 之东下——耶稣会教士——西荷诸国人之相继来华——中俄之交涉——国际贸

 易之情状——管理外人之方法——法律问题——困难之症结

第二篇 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

 律劳卑之来粤——平等待遇之争执——交涉之恶化——困难之症结——缄默期

 内之大事——商欠——鸦片之略史——鸦片畅销之主因——烟禁之议——林则

 徐之禁烟——义律缴交鸦片之经过——禁烟之希望——林维喜案之严重——清

 廷之主战——英国之宣战——军备之比较——定海陷后朝旨之中变——琦善和

 战之两难——道光再主用兵——广州之屈服——英舰之北上——浙苏战守之失

 败——国内纷扰之情状——和议之经过——南京条约——和议之评论——战败

 之原因——政治上之弱点

第三篇 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

 中英善后交涉——中美订约——中法交涉——条约中之要款——耶稣教之弛

 禁——香港澳门与中国之关系——五口开放后之情状——鸦片输入之激增——

 对外思想之不变——青浦案件之解决——广州人城争执之严重——三国修约之

 失败——海盗与亚罗事件——混战与报复——西林教案——联军来华——广州

 陷后之情状——四国公使之通牒——和议之情状——四国天津条约之成立——

 朝廷挽回津约之失败——条约中之要款——换约之起衅——战事之责任——朝

 旨之中变——联军第二次北上——和议困难之症结——巴夏礼捕后之交涉——

 咸丰之决心议和——和议之条件——清代外交之评论——中国对俄所受之损失

第四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

 黄河改道及其影响——人口激增——秘密会社之活动——财政之困难——政

 治之腐败——广西之情状——洪秀全之略传——上帝会与团练——洪秀全之

 起兵——起兵后之时机——攻扰六省之经过——太平军中之思想——文化之

 摧残——战胜之主因——太平军、清军、人民、迷信、种族思想、女子、军

 械——清廷应付之方略——洪秀全之失策——北伐军之失败——江苏境内二军

 之相持——太平军之西征——曾国藩练勇之困难——讨贼之檄文——檄文之批

 评——湘军出征之战绩——湘军战胜之原因——江北、江南大营之败溃——

 全国纷扰情状之一斑——经济制度之紊乱——人民所受之痛苦——饷糈之榨

 取——太平天国与外国之关系

第五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续前)

 洪秀全之宗教思想——三字经——洪秀全之天国——上下阶级之森严——朝廷

 情状之一斑——军政与严刑——公田之计划——天历——天国中之妇女——

 消极之禁令——内讧及其影响——太平军之战绩——湘军克复安庆——陈玉成

 之败死——常胜军之成立——太平天国末年之情状——外人之观察——淮军之

 起——湘军近逼南京——华尔死后之常胜军——戈登之战绩——苏州杀降之

 事件——太平军之余支——湘军攻陷南京——太平余众之命运——捻军之大

 起——平捻——清廷治苗之失策——湘军平定苗乱——战争期内人民所受痛苦

 之一斑一人口减少之估计——内乱之评论

第六篇 内政外交

 清季之政治情状——咸丰死之政变——同治家庭之惨剧——承继大统之问

 题——慈禧之专政——光绪、慈禧之关系——宦官之乱政——朝廷之情状——

 地方长官之权重——仕途之冗杂——军队之腐败——财政之困难——曾左二氏

 之失望——李鸿章之观察——台谏之积弊——汉族之移民——人口之问题——

 总理衙门之创立——外国使臣之地位——驻外公使之派遣——大臣对外智识之

 幼榧——外交上之主要问题——海关之改组——香港、澳门漏税之解决——海

 军之创设——机器局与陆军——招商局之成立——铁路之兴筑——电报、电话

 及邮局之设立——新教育之失败

第七篇 内政外交(续前)

 觐见之争执——外使之入觐——遣使之困难——斌椿游历之失败——蒲安臣

 之出使——驻外使馆之成立——条约——滇案之交涉——烟台会议——交

 涉之评论——中德修约之交涉——外商之贪心——反对教士之传说——教案

 之迭起——天津教案之严重——藩属之观察——新疆叛乱之平定——伊犁之

 交涉——中日之关系——中国对于安南之失策——和议之失败——战争之经

 过——和议之成立——交涉之评论——缅甸之丧失——西藏交涉之开始——帕

 米尔之交涉——外人之赞助中国——华工贩运之惨史——国际贸易之发达——

 输出输入之物品——国内情状之不变

第八篇 中日交涉

 清初中日之关系——商约之成立——副岛种臣之来聘——日本之出兵台湾——

 台案之解决——日本兼并琉球——琉案交涉之失败——朝鲜之概状——日韩

 之争——朝鲜之订约通商——中国对韩之政策——朝鲜之政变——中日天津条

 约——二国合作之计划——修约之失败——袁世凯之活动——朝鲜政治之腐

 败——中日军备之比较——二国出兵朝鲜——改革韩政之争论——战事之责

 任——清兵之败出朝鲜——海上战争——朝廷之情况——奉天境内之战——北

 洋舰队之消灭——最初议和之失败——李鸿章之渡日议和——和约之成立——

 朝臣之议论——三国干涉——换约——割台之始末——交涉之总论

第九篇 战后中国之危机

 外交上之新形势一外债——中国借款之困难——法国之野心——俄国侵略之

 计划——中俄密约之成立——俄国经营之东省铁路~关税之交涉——铁路借

 款之争执——德租胶州湾——俄租旅顺、大连——法租广州湾——英国对华之

 政策——英租威海卫等——日意二国之要求——列强在华之铁路承办权——中

 国损失之综计——门户开放政策之成立

第十篇 变法运动

 国内之积弊——变法之阻碍——教士之影响——士大夫之思想——变法者之辩

 护——变法之动机——康有为之活动——变法之鼓吹——政府之筹饷练兵——新

 事业之创办——慈禧、光绪之疑忌——康有为变法之计划——光绪诏定国是一

 新党之进用——新政——反对变法之主因——反对者之议沦——新法推行之困

 难——变法志士之大无畏精神——太后之阻挠新政——袁世凯之变节一康梁之

 出险——变法志士之受祸一旧制之恢复——废立之隐谋——结论

第十一篇 义和团之扰乱

 反对外人之心理——教案困难之分析——人民生计之困苦——财政之窘状——

 练兵——秘密会社之活动——国内之纷扰——义和拳之略史——山东拳乱之

 势炽——朝廷之态度——直隶拳乱之情状——外兵入京保卫使馆——主战派之

 气焰——拳民入京后之情状——塘沽炮台陷后之混战——御前会议——宣战诏

 书——宣战后之北京——北方之惨杀——教士

第十二篇 义和团之扰乱(续前)

 五大臣之遇害——朝旨之中变——护送公使出京之平议——刘坤一之保境安

 民——天津之陷失——联军入京之经过——车驾出京之情状——北京之纷

 扰——京外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天津都统衙门之威权——德俄之野心——

 下诏罪己——李鸿章之失策——惩办祸首之交涉——和议进行之困难——条约

 中之要款——结论——中国之屈服

第十三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

 变法之倾向与主张——改革之困难——预备立宪——朋党之排挤——言官之地

 位——人民觉悟之表现——政治改革——官制军政法律——新教育之创办——

 盲然奖学之流弊——实业之奖进——废八股——满汉平等——谕放脚——严禁

 鸦片——帝及太后之病死——亲贵大臣之重用——咨议局与资政院——秘密会

 社之活动——兴中会及同盟会——光复会等——会党活动之方法——国有铁路

 政策之决定——川路争议之严重

第十四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续前)

 武昌革命之经过——清廷应付之策略——各地之响应——革命之势力——建

 设之精神——清廷惊惶失措之窘状——鄂宁两军之战——临时政府成立之经

 过——和议之进行——袁世凯之阴谋——清帝之逊位——国内之政治问题——

 清季外交之趋势一乱后之善后问题——三国商约——英日同盟——满洲问题

 之严重——日俄战争——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中日交涉之困难——悬

 案之解决——中美德同盟之议——国际铁路计划之失败——中俄交涉——领荒

 移民之开始——借款筑路——列强对于革命之态度——外蒙独立——英谋西

 藏——经营西藏之失败——外交损失之总论

第十五篇 政治社会情状

 君权之发达——宫廷生活之情状——大臣之无权——疆吏之恭顺——州县官之

 困难地位——贪墨之一斑——刑罚之严酷——官仪之盛——学塾之生活——童

 试——生员考试——乡会试等——闱中情状之一斑——中试者之地位——八股

 文之说明——文学之趋势——思想与学艺——土地之分配——田税——农民生

 活之情状——工人——商人——家庭生活一一宗教思想——经济状况——自治

 组织——结论

第十六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

 善后问题——首都之争执——临时约法——政党之纷扰——责任内阁之失

 败——政治实状——国会之召集——地方政府之情状——武人之跋扈——第二

 次革命——革命后之政治问题——官制之迭更——帝制运动之始末——割据之

 形势——政治失败之主因——外交问题——外蒙西藏之交涉——中日交涉——

 府院之争——复辟之失败

第十七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

 南北战争——北方情形——南方党争——和议之失败——国内之扰乱——省宪

 运动——直奉战争——广东政变——法统下之纷扰——国会之劣迹——反直战

 争——欧战之影响——中俄问题——中俄条约成立之经过——华盛顿会议——

 北方之混战——中国之新觉悟一国民党之改组——广东之统一——北伐军之

 胜利——宁汉分裂——北方情状——北伐完成——统一代价之一斑——五院之

 创设——战争之迭起——最近政治状况——外交之新趋势一最近外交问题

第十八篇  结论(国内问题之分析及建设之途径)

 政治情状——中央财政状况——各省税收——军队——乡村匪患——国际贸

 易——列强投资——人口问题——节制生育——农工商业——交通——教

 育——公共卫生——结论

第十九篇 史料评论

 新史料之印行——政书——碑传——文集——信件——日记——年谱——时人

 记载——其他——-研究之途径

试读章节

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极不中用之武备,及其所行为之事,亦如纸上说谎而已。其所出之论,亦皆是恐吓之语,皇帝之官府办事,只有好斗气,相争而小胆。其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若有事之时,未必一千合用,余皆下等聚集之辈。其炮台却似花园之围墙,周围有窗,在海岸远望,亦是破坏,炮架亦不能转动,却似蜂巢。其师船之样。若得我等或米利坚之私兵船,在一点钟之久,即可赶散各师船,中国敌外国人,不过以纸上言语,真可谓之纸王谕国矣!

报纸之论调,轻侮中国,无以复加,其一部分固国内之实情。据裕谦奏疏,民间先已传抄外国报纸上之信息,此殆出于英人之口吻。裕谦主战,其言英船,宽有三四五丈不等,长有二三四十丈不等,厚有尺余,较国内兵船及闽广大号商船,均大至倍蓰,固信而有征。广州封锁之后,懿律统率军舰来浙,其去广东者,非惧林则徐之设防,乃奉行本国北上之训令,而以交涉于广东,无所进步也。七月四日,舰队驶达舟山群岛,要求定海镇将张朝发献炮,不得,进攻,城陷,知县姚怀祥自杀。英国之用兵,作为交涉之胁迫,主旨仍在议和。七月二日,英船以白旗前往厦门递送巴麦尊译文公函,请求长官转递朝廷,守将拒之,英船遂去。闽浙总督邓廷桢夸张战胜,上奏道光,且日:“所获夷尸,……当场脔割,悬首炮台,共见共闻。”英船于浙,则托鄞船投递公函于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浙抚以其居心叵测,奏称即将原书掷还,英人言其抄录译文,始行退还。其时沿海要港,有英舰巡查,禁止船只出人。八月,英使坐舰驶人渤海,进逼北河,要求长官派员接收照会,直隶总督琦善约其于十八日听候回信,将其奏报朝廷,道光许其接收,十五日,遣人往收公函。其辞甚长,略称中国初不实行禁烟,官吏私受规礼,包庇贩买,忽而嚇勒缴烟。函中要求凡五,一给偿货价,二昭雪亵渎,平等待遇,三割让岛地,四清还商欠,五赔偿费用,其细目则向专使议商。琦善复称林则徐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冤抑可代昭雪,于其要求,初则婉辞拒绝,无如直隶海防毫无预备,乃奏英夷愧悔,道光谕以羁縻之法应之。三十日,琦善接见义律,懿律则未上岸,义律出全权证书,提出要求,欲琦善承认,否则开仗,封锁北河。琦善以“天津切近京畿,盐漕铜船出入,边衅一开,则殊危险”,迫而让步。义律对于烟费,必欲中国赔偿,而上谕不可,义律仍不让步,再言烟费不已,琦善答以隐约之辞,谓经钦差大臣秉公查办后,必有满意之解决,最后议决“即以所言为定,俟到粤再行商议,条件未妥之前,不能撤兵”。九月,英舰南下。

定海陷后,朝廷始知局势之严重,上谕将浙抚乌尔恭额交部议罪,谓其事前既无准备,临事复觉张皇,以致该夷船驶至定海县,纵令三四千人登岸滋扰,提督亦受处分。初,林则徐奏称夷船或至天津,皇帝下谕琦善断不能据情转奏,渐乃听信传言,怀疑林则徐致寇。七月,下谕两江总督伊里布著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浙江,查办事件,其使命盖防英人,而说者疑其访查林则徐构衅之由。及英舰抵于北河,琦善洞悉英夷船坚炮利,而中国炮为旧炮,不足防守,主张抚议,先言英人负屈之由,无从上达天听,继称停止英人商业,其货变色,赔累不支,遂铤而走险,现有愧悔之心,后向人言,“极称英夷强横,非中国所能敌,并称此次若非设法善退,夷船早已直抵通州”(御史高人鉴奏语)。道光初禁转达夷情,忽而谕其接收公函,更下诏日:“著该督随机应变,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总期办理妥善,毋负责任。”其改变政策者,殆以英人诉冤,朝廷秉公办理,即可无事,战事持久,沿海各省均须设防,调兵遣将,所费不赀。林则徐在粤,于英舰封港,捕去出口之船只,除奏疏表示愤闷外,别无办法。伊里布抵浙,首言浙江江南之水师单薄,闽粤之水师较强,迭请调之入浙。朝廷以其顾此失彼,均不之许。朝廷既主和议,八月,林则徐奏报烟禁,朱批日:“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孥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此后凡其奏章,均有朱批驳斥。十月,林氏奏称英夷不能持久,烟禁必当维持,不可羁縻,中有他国效尤,更不可不虑,帝于其旁批日:“汝云英商试其恫喝,是汝亦敢效英夷恫吓于朕也,无理可恶。”奏云:“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又于其旁批日:“一片胡言”。其时琦善已授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林则徐、邓廷桢均奉旨革职,诏曰:“本年英夷船只,沿海游弈,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縻饷劳师,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对于转递公文,道光则欲臣下转奏,使其洞悉夷情,辨别真伪,相机办理。疆吏裕谦奏称不敢代奏夷书,朱批斥其顾小节,而昧大体,必致偾事。乌尔恭额以未递夷书,奉旨孥问办罪。伊里布于浙,诱捕英人,上奏其事,朱批日:“豺狼之性,岂肯甘心受亏,如有周章棘手之处,联有所问矣!”伊里布始知朝旨,旋奏浙省,更不宜轻于攻击,致误事机,朱批则日:“甚合机宜,不负任使,可嘉之至。”帝望和甚殷,不幸中变也。

英使返之定海,始知岛中潮湿,不宜人生。驻守之兵士,初则醉酒,营中多病,长官禁酒,而病者仍未减少,全军人数不足四千,而病者以一人或病数次,竟达五千,死者凡四百余人。义律以浙官捕得英人,囚于木笼,备受虐待,商请伊里布释放,伊里布允许改良待遇,而拒其请。英使复与伊里布议定浙江休战,十一月十五日,南下,二十日,船抵澳门,明日,船以白旗投书,而受炮击,转请澳门同知递送。琦善道歉始已。和议之初,懿律称病回国,其先一日,华官见之,毫无病容,说者谓与义律意见不合,托病去职。和议之难题,则为赔偿烟价,要求土地。烟费索价二千万元,琦善先许三百万元,不可,增至五百万,义律仍持异议,最后决定六百万,分五年交清。土地则义律鉴于英商住于船上,极感不便,要求割让香港不已。琦善曾奏报朝廷日:“其岛环处众山之中,可避风涛,如或给予,必致屯兵聚粮,建台设炮,久之必觊觎广东,流弊不可胜言”,乃拒绝之。义律转请中国开放定海、厦门,更要求上海,交涉久无进步。琦善奏称密谕兵士防守,而炮台实不足恃,且日:“即前督臣邓廷桢、林则徐所奏铁链,一经大船碰撞,亦即断折,未足抵御,盖缘历任率皆文臣,笔下虽佳,武备未谙,现在水陆将士中又绝少曾经战阵之人。……从前所称断其水米接济,不过托故空言,即叠获胜仗,亦均不免粉饰。”十二月二十九日,义律要求与琦善面议条件于澳门,琦善不可,一八四一年一月六日,义律提出最后通牒,未得结果,七日,军舰炮击虎门外沙角大角炮台。琦善时以形势迫急,增兵四百防守,并令提督关天培严防,不幸炮台被毁,水师亦败。关天培请将义律来文,从权答复。八日,义律交来条件,限三日答复,琦善始许割让香港,不另开放口岸,奏言英人懊悔,愿归定海、沙角炮台,二十五日,亲往虎门与义律会议,商订条件:一、割让香港,二、赔款六百万元,三、平等待遇,四、阴历正月十日后广州开市,此系义律之报告,而琦善则讳莫如深,虽广东巡抚怡良,亦不令其闻知,及怡良据属下报告,以割让香港人奏,始将条件上奏。其内容除割让香港而外,均与义律所言不符。对于烟费开市,只字不提,关于两国职官往来,则维持原状。其意岂欲蒙蔽朝廷,以求减轻其罪耶?要之,琦善缔结之条约,远胜于南京条约,其见解实高于时人,且追于形势,固无奈何。其奏言广东情状日:“地势无险可扼,军械无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坚,战抚两难,商之将军,都统,巡抚,学政,及司道府县,暨前督林则徐、邓廷桢等,佥称藩篱难恃,交锋实无把握。”和议既成,琦善割让香港,伊里布交还俘虏,英军交还炮台船只定海。P43-45

序言

于今书业不景气之时期,《中国近代史》居然于发行后四个月内重版两次,又为读书竞进会选为大学组必读之书。社会上之意外欢迎,出于著者意料之外,心中愉悦,自不待言,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则常自责。心尤不安者,无过于误植之多。其造成之原因虽多,固不能尽诿过于人,著者盖有相当责任。书于三月出售,著者读完一遍,发现不少之误植,即于四月函告出版人谓书再版,望挖正后付印。而出版人复称再版现已印成,唯有附印勘误表之办法。近者更有发现,并知平装本将即付印,当能一一挖正。改正多为误植,亦间有一二叙述之史迹。

书稿于去年夏寄出,一年之后,再读此书,感觉尚有一二应改之处,顾改文稿牵及纸版能否再用,且为时太久,而社会上需要此书甚殷,故暂作罢。今可于此说明者,共有三事。一、袁昶、许景澄奏疏实不足信,不如删去。二、景善日记著者初未能得原文,书中译文,当改用原文。三、政府废两,计量改用公担,而书仍用旧制。读者当知关银一两抵一·五五八元,一公担抵一·六五四担。他如论者谓书叙述外交太多,关于学术者太少,则所见不同,著者自有立场也。倘有修正,亦当俟诸将来。

余授武大史学系一年级中国近世史,采用此书为教本。误植亦有学生告知者,深为感谢,并志于此。

后记

本作品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先生自幼饱读诗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不久转入农学,最后进入历史系。先生博闻强记,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视野里去观察。鉴于当时社会上流布的中国近代史书参差不齐,1926年陈先生萌生撰述近代国史的念头,历时8年(1934年)《中国近代史》成稿,叙述了自鸦片战争至193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该书被时人推荐为大学必读书目,两年之内接连五版,成为当时最权威的近代史之作。陈恭禄先生的这部作品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该作品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同时,由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异常复杂,前人留下一些历史难题依然需要求解。历经80余年再次修订出版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不得不说的是,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其观点、立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难免有一定的历史或者认识上的局限性。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除对明显错讹之处和表格中数字表述进行处理外,余则保持底本原貌,以飨读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