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野光雅是一位具有惊人才华的艺术家,他的创作赢得了各国欣赏者的共鸣和喜爱。他的绘本十分优美,而且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国际安徒生奖授奖词
《歌之绘本》中的每一首歌谣背后都有一个秘密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而《歌之风景》为我们解读歌谣背后的秘密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广阔视角。相得益彰的图文合奏,构成了一道道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欣赏的风景,历史与未来在画面中交汇,思考与想象在文字中碰撞,沉淀成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永恒关怀。——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绘本阅读中心执行主任,张迪
这些民谣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音乐元素,还巧妙融合故事、情感,为儿童打造一个三维立体的音乐世界。像描写莱因河女神的《罗蕾莱》、讲述伦敦桥故事的《伦敦大桥要垮掉》,它们或用优美的旋律进行表达,或用俏皮的歌词进行述说,或用典型的节奏进行烘托,这是民谣音乐讲述故事的特有方式,也是让儿童着迷的兴趣点。——首师大学前教育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成员,朱莹
★安野光雅用一篇篇触动人心的随笔清晰地阐述了歌谣的背景和精髓。涉及人文、地理、历史、艺术等很多层面,内容之丰富令人感叹。
★大幅的画作温润朴拙,展现世界各地的风景神韵,每一处都不是简单临摹,而是融入了安野对歌谣的所有理解和感悟。他的绘画传神且充满想象。
★音乐、绘画、旅行、文字融于一炉。多种形式巧妙结合,形成艺术的“通感”。带来更多层次美的震撼,加深孩子对艺术的体验和领悟。
★随书附赠导读手册和童趣盎然的歌曲卡片
《歌之绘本》(全2册)包括《歌之绘本》和《歌之风景》两册,套装。
歌之绘本》选编世界各地9首歌谣,由日本的词作家填上歌词创作而成。音乐家芥川也寸志选曲并解说,安野光雅绘画。这些歌谣可以说耳熟能详,直到现在仍深入人心。
安野的绘画秉承一贯沁人心脾的自然风景和温暖的人文气息。淡淡的色调渲染那静谧乡村、广阔原野、古朴屋舍、悠闲自得的牛羊、嬉戏玩耍的孩童……每翻看一遍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歌之风景》由34个地方的风景,34首脍炙人口的歌谣,34篇娓娓道来的随笔构成。《桑塔露琪亚》《阿里郎》《玛丽有只小绵羊》等很多歌谣在世界广为流传。作者安野光雅周游世界,到这些歌曲的“故乡”,绘下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每首歌谣原风景的神韵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歌谣还配有乐谱。动听的歌谣、优美的绘画、娓娓道来的文字,为读者打开一扇门,抵达一个新奇美丽的艺术世界。
世界的歌曲/芥川也寸志
这本书是作为《歌之绘本》(日本的歌谣)的续篇进行策划和制作的。
《歌之绘本》之所以获得好评,本是因为安野光雅先生创作的绘画富有诗意,同时也说明自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一直传唱至今的那些歌谣,至今依然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
前一本绘本的内容都是日本作曲家创作的歌谣,而这本绘本全部是外国的歌谣改编的。
明治十三(1880)年,伊泽修二(1851―1917,文部省音乐调查负责人)从美国请来一位音乐教师梅森(LutherWhitingmason)。第二年,日本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教材《小学唱歌集?初篇》出版发行,其中共收录了33首歌谣。
日本在引进西方音乐时,有三种类型,即军乐、歌谣。而这本《小学唱歌集》基本上确定了以后的主流歌谣的方向。它用纸木版印刷,红色的封面上印着“小学师范学校中学用教科书”的字样,还贴着一张大大的印纸,写着“文部省编辑局印行之证”的字样。据说,这部手工印刷的教科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行了8000册。由此可见,人们对西方音乐十分热衷。
这本书中几乎有一半是外国的歌曲。《遥望》《蝴蝶》《我可爱的孩子》《萤之光》等仍被孩子们广为传唱的歌谣,已经收录在这本书中。
日本音乐教科书中收录的这些外国歌曲,大概是梅森选择的。他选择歌曲的标准,必然是当时美国小学中广泛传唱的歌曲。
但是,为了编写教材而对这些歌曲进行选择,对后来日本歌谣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几乎所有歌曲,都有以下共同点:由十六个小节组成,结构为A-A’-B-A’,五音音阶,没有节奏或节拍的变化,均以调性的主音结尾。后来创作的歌曲,大多跟这一时期的歌谣结构相同。这种歌谣形式很快固定下来,成为日本歌曲的一种特点。
总之,原本为了编写音乐教材而引进的那些外国歌曲,与日本创作的歌曲浑然一体,在被人们传唱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的生活,仿佛这些歌曲是日本的传统歌曲一样。
这本绘本中收录的很多歌谣,其实都应该称之为民谣。但是,不管是歌曲,还是民谣,在音乐的内容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即便我们将那些耳熟能详、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民谣称为广义上的歌曲,也没关系。
比起这些,我更希望各位读者随意翻到你喜欢的地方,慢慢地体会安野光雅先生的画作。或许,那些印在画面上的歌曲会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这些歌曲虽然简单,但非常经典。请各位认真体会,放声歌唱吧。
令人怀念的歌曲与风景——后记/安野光雅
一天,有一位Knoll博士来找我。他通过翻译跟我讲了很多话,大意是问能否把那幅我为《离别》画的关于施瓦本哈尔的画卖给他。
这位先生和日本的一个研究所关系密切,他说:我经常来日本,这次也是坐日本航空来的,在航机杂志《WINDS》中看到了您的画作,非常想要一幅。因此多方打听您的联系方式,终于找到了您。”在描写画商的小说中有可能出现上述场面,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位先生说:“我并不懂日语,但是看到那幅画后,我马上就明白了。我以前也看过很多画,却从未如此感动过。据说那幅画是以《离别》为主题创作的。画的背景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就像画里表现的一样,离开了故乡,现在定居美因茨,但我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故乡。”因此,他说我的画比任何人的画,甚至比伦勃朗的画更令人感动。
“那幅画因为要编进书里,所以不能转让。但是,我以后还会去德国,也许还能画。今天还请见谅。”我对他说。后来,他每年都给我寄圣诞贺卡。就这样,几年过去了。
我想再画一幅施瓦本哈尔的画。那里是少有人知道的古城。驾车去的话,沿着浪漫大道向北,从丁克尔斯比尔向右转,再向海德堡方向行驶,很快便能看见克歇尔河(Kocher)冲击形成的溪谷。河面变宽的地方,能看到很多木制结构的建筑。河里有沙洲,那里是举行节日庆典等活动的舞台。沙洲上面有桥,两边的斜谷的坡上有小城,散落着旧时的武器库和修道院等。在城中散步,必然会自然而然地来到市政府广场。那里有一个圣米歇尔教堂,宽阔的石阶是其特色。到了夏天,石阶的斜坡就成为传统露天戏剧的舞台。广场上备有观众的座位,在那里可以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那里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因此Knoll博士喜欢我的画,也不是没有原因。
我也离开了故乡,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比如,《离乡歌》的舞台在德国的任何地方都有,甚至我的故乡津和的田野也有。但是,选择故乡显得有些顾影自怜,因此我选择了卡尔夫。自从读了黑塞的小说,我就认定那里和我的故乡津和完全一样。
山、河、桥、柳树、学校、朋友的家、车站,等等,我心中默念这些事物,就会发现两个地方简直一模一样。黑塞到附近的毛尔布伦修道院上学。但是,由于青年易有的不安分,他□终离开了那所学校。对于我来说,他的《离乡歌》中的故乡必定是登上那座小山回头看到的小城。
我在苏格兰到处寻找《安妮?劳瑞》的风景,到Ballantrae时太阳落山了。我觉得歌里的风景和这里完全一样,或许是我想多了吧。苏格兰有很多让人怀念,又让人感伤的风景。这些风景无视所谓的经济腾飞,昂首挺胸地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画中的地方是一条古道,身后有一座纪念碑式的桥。这个国家的人民,将废弃的大桥保留至今。
小时候,我不明白《故乡的旧宅》这首歌的真正意义,只是觉得作者回到故乡,看到自家的旧宅变成废墟,仅此而已。事实虽然如此,但旧宅变成废墟是因为生活形态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如果没有人居住,即便是盛极一时的宅子也会变成废墟。这种时间的流逝多么美丽,又多么令人感伤。
后来,我有机会去了施瓦本哈尔,画了圣米歇尔教堂,想拿给Knoll博士看看。
这本书是1995年(曾暂时中断)到2001年3月期间,在日本航空杂志《Winds》中连载的内容,修改之后结集成书。连载期间,承蒙永留法子女士、清野静子女士关照。
成书之际,突然非常想把《阿里郎》收进来,便与讲谈社的铃藤益弘先生一起去了韩国的旌善。还承蒙审校的各位编辑关照,我衷心表示感谢。
〔日〕芥川也寸志
192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作曲家,文学家芥川龙之介的第3子。主要音乐作品有《弦乐的压轴精品》《埃洛拉交响曲》,歌剧《广岛的奥路菲》等,主要著书有《我的音乐讲义》《音乐现场》等,编辑整理《歌之绘本》。曾获蓝丝带奖、萨尔兹堡歌剧奖等。1989年去世。
〔日〕安野光雅
1926年出生于日本岛根县津和野町,画家、绘本作家、随笔作家。他擅长精细入微的水彩画法,于淡雅的色调中营造出端庄稳重、温馨□和的氛围。他还广泛涉猎科学、人文、建筑等学科,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安野风格”。主要著作有《歌之绘本》(全二册)《旅之绘本I~VIII》《小三角,倒过来》《奇妙国》《颠倒国》《壶中的故事》《奇妙的种子》《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等。
安野的画里有种独特的透明感,能呈现场景中的光线与空气。与熟知的歌谣结合,把读者的心带去远方。比如菩提树所在的德国小镇,罗蕾莱岩所在的莱茵河,苏格兰的湖畔。看着一幅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读着作者沿途记录的文字,感觉真的像伫立在那些风景中,轻声低吟。实际上我没有去过那些地方,但只要看着就觉得很怀念。或许因为唤醒了童年的回忆吧。
——上野昂志日本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