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勿忘九一八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东红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距离“九一八”之夜,已经八十多年过去了。对于经历过“九一八”事变那段历史的那些人,如今的我们还能否记起他们的面貌、他们的故事?历史不是用来遗忘,而是用来铭记的。李东红编著的《勿忘九一八画传》图文并茂,装帧精致,精心刻画了六十三位来自不同层面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有当权者,有平民,也有日本侵略者。它采用一页肖像一页文字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重温“九一八”那段不畏强敌、奋起抗战的民族记忆。本书同时也是一个家族几代人抗战精神的结晶,作者李人毅把自他父亲那一代升起的抗战情怀透过这本画传递延出来,并借此书向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

内容推荐

李东红编著的《勿忘九一八画传》围绕“九一八”那段国难深重的历史,分为“正义吼声”、“当局执谜”、“贪蛇吞象”、“民族蒙羞”、“义勇千秋”、“共赴国难”等六个部分,精心刻画了六十三位来自不同层面的典型人物形象。其中有面对外敌入侵时振臂高呼、奋起反抗的抗日将士,有义勇军和东北抗联等共赴国难的民族英雄,也有代表劳苦大众的普通平民,还有发动战争的日本侵略者。

这本画传图文并茂,绘者选取了最能代表人物身份特征的典型形象进行深入表现,撰者则在此基础上配以精练的人物生平介绍,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了历史风貌,让人重温“九一八”那段不畏强敌、奋起抗战的民族记忆。

目录

01 正义吼声

 赵毅敏·《九一九宣青》的起草者

 王铁汉·“九一八”当夜,打响抗战第一枪

 黄显声·不抵抗的抵抗者0。

 马占山·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

 苏炳文·柯桓苏将军,纵败也堪豪

 李海青·让敌寇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

 蔡公时·“九一八”序幕,外交官持节被戕

02 当局执迷

 张作霖·被扫除的障碍

 张学良·背负终生的“不抵抗将军”之名

 荣臻·我不能做亡国史的头一页

 王以哲·嗅觉敏锐少明断

 臧式毅·第一任伪奉天省省长

 熊斌·提线木偶

03 贪蛇吞象

 裕仁·“九一八”战争主谋。

 田中义一·对外侵略纲领性国策的制定者

 中村震太郎·中村事件, “九一八”借口之一

 本庄繁·“九一八”事变的精心布局者

 土肥原贤二·第一任伪奉天市市长

 河本大作·外侵后勤保障的运输大队长

 板垣征四郎·“九一八”事变的实施者

 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的具体谋划者

 多门二郎·关东军的马前卒

 犬养毅-关东军的经济后援

 斋藤实·披着羊皮的豺狼

 武藤信义·伪满洲国的太上皇

 冈村宁次·阴险毒辣的战争魔鬼

 李顿·借中国人的屈辱,换得其最高荣誉勋章

04 民族蒙羞

 张景惠·“九一八”后的第一个汉奸

 熙洽·开门揖盗第一人

 张海鹏·给日寇当炮灰。

 川岛芳子·男装女谍,一朵邪恶之花

 溥仪·傀儡皇帝

 郑孝胥·追随溥仪当十“国务总理”

 谢介石·一生总与“叛”字结缘

05 义勇千秋

 冯占海·不畏强敌,勇战倭寇

 李杜·率众“继起杀敌”的“飞将军”

 邓铁梅·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苗可秀·少年铁血军魂

 王德林·救国军常胜将军

 耿继周·毁家纾难战倭寇。

 唐聚五·揭起抗日旗帜的民族英雄

 郑桂林·杀得鬼奴心胆寒

 王凤阁·不收复东北失地,绝不入关

 李春润·为国家民族牺牲,死亦无憾

 朱霁青·一颗被日寇悬赏万元的头颅

 高鹏振·誓为义勇死,救国保家乡

 张海天·威震敌胆的“老北风”

 王玉楼·日本鬼子不让我活,我也让他好不了

 王儒贤·默守岁月,唯思良人

06 共赴国难

 罗登贤·与东北人民同赴国难

 蔡廷锴.使世人矢几道,中国还何一位能打的军人

 诚允·临危受命吉林省临时政府主席

 杨靖宇·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

 李兆麟·逐日寇,复东北,果敢冲锋

 周保中·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

 赵尚志·中国的夏伯阳

 冯仲云·与东北人民一起抗战

 陈翰章·光照千秋,永彪史册

 吉鸿昌.归来报命同,恢复我神州

 宋哲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常恩多·团结抗战,打回老家去

 李光子·见证日寇罪恶的活历史

 李志英·一位大难不死的劳工

后记

试读章节

桓桓苏将军,纵败也堪豪

1975年5月22日,一位受人尊敬的具有民族气节的84岁老人,因病在哈尔滨市离开了我们,他就是在“九一八”事变后,高举“东北民众救国军”大旗的苏炳文将军。在他曾经抗击日寇的地方海拉尔,人们建起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炳文广场,他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九一八”事变前,苏炳文任黑龙江省呼伦贝尔警备司令、中东铁路哈满线护路司令、步兵第二旅中将旅长兼市政筹备处处长,是握有海满军政大权的军政界实权人物。所谓“海满”,就是海拉尔和满洲里的合称。隶属于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区,是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的中心。其中满洲里则处在中东路西部支线的要冲,是联络中苏的重要交通站,又地处苏联边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日本人自然垂涎三尺,但碍于苏联,迟迟不敢出兵。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拉拢、分化苏炳文的力量。

经过了一年的筹备与等待,苏炳文遂于1932年9月27日这一天,下令满洲里、海拉尔、博克图、扎兰屯、富拉尔基等各车站护路军均在左臂上佩戴“铁血救国军”的臂章,切断了通向齐齐哈尔的通讯、铁路等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在救国军的辖区内,扯下了伪满洲国国旗,高高悬挂起象征主权的中国国旗,终于迎来了向日本帝国丰义宣战的这一天。

东北民众救国军组建起来了!

苏炳文率队转战于北大荒的冰天雪地之中,孤军奋战,直至弹尽粮绝。迫不得已,他于1932年12月4日夜,率领军民4000余人,由满洲里退入苏联境内。

对苏炳文将军在海满的抗日壮举,黄炎培先生曾有诗云:“桓桓苏将军,纵败也堪豪。”

让敌寇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

李海青,一代抗日名将。当年为生活所迫,他在吉林啸聚山林,拉起了杆子。1925年他被吴俊升招抚,后因吴俊升命丧皇姑屯,万福麟继任黑龙江省督军,在整饬军纪时,因李海青有人命案,他便被羁押于省城。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临危受命,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他得知李海青有誓死抗日的志愿,便亲去狱中,将其释放,并恢复其军职。随后他派李海青与张锡武等去联络、招抚和改编土匪队伍。

李海青回到家乡后,变卖田宅,联络旧部,不多时,竟集结起5000人的队伍。他被初授别动队总队长,跟随马占山在江桥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后因诈降劫持溥仪的计划为日本人识破,在攻下扶余后,他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听说农安为日寇所占领后,他决定要拔除这个伪据点。

日寇听到这一消息,极为不安。此时伪满洲国建立还不到一个月,若在长春开战,定会造成人心不稳,一定要将自卫军阻止在长春的北大门农安处县境内。

为保证打赢这一仗,日寇先是给驻守于此的伪吉林第一骑兵旅送来数车弹药,不料想,当其走到农安城下时,竟然为李海青部所截获。送上门来的弹药,及时地补充了义勇军武器装备,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李海青部与日伪军战斗正酣之时,日军又调来大批增援部队。面对强敌来袭,李海青随即迅速向马占山靠拢,一路攻克了肇州、丰乐等镇。不久又与马占山转战在松花江和嫩江流域。

后因环境所追,李海青率部进行战略转移。他们冲破日军的重重围剿,最后来到热河继续抗战。“七七”事变不久,李海青为叛匪所害,时年42岁。一代名将陨落。

“九一八”序幕,外交官持节被戕

古时征战,有一规定: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武将们所表现出的道义与绅士之风。当然,对于鸡鸣狗盗之徒来说,这规矩就等于是一纸空文。也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无任何道义而言的“济南惨案”,及世所罕有的外交宫持节被戕一事。

那是1928年的4月5日,刚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北伐。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节节胜利,很快就攻入了山东济南。

北伐,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但是,日本人担心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受损,决意阻止北伐军继续北进,对此,日本内阁紧急出台了《第二次出兵山东案》的行动纲领,出兵的理由是保护日本的侨民。与此同时,蔡公时也被国民政府授予山东外交特派员一职,代表中国外交部处理战区外交事宜。

早有准备的日军,在济南市内的各条马路上构筑工事,铺设电网。

5月2日,蔡公时抵达济南时,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率部下也由青岛增兵至济南。

5月3日,日军公然破坏外交惯例。当同晚10时许,20多名日兵公然闯入交涉公署。一进门,便剪断了交涉公署内的电灯线。他们用随身携带的手电筒取亮,威逼外交人员交出枪械。蔡公时答道:“我们都是交涉公署职员,我是交涉员,并无武器,任凭你们搜查。”野蛮的同本兵随即将交涉公署职员、勤务兵、伙夫等全部捆绑起来。

蔡公时为维护祖国的尊严,用日语厉声同日本兵理论。然而,不待蔡公时说完,日本兵就用枪托将其打倒在地,然后将那些绑缚起来的交涉署人员,按4人一组拉到院内空地上,扒去衣服,毒打后用刺刀狂戳乱砍致死。

蔡公时死得更是惨烈,日军将刀插进蔡公时的嘴里,使劲旋了两圈,蔡公时的舌头被剜掉了。蔡公时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外交宫持节被戕,亘古未有!P11-15

后记

这是一本我和李东红合著的书。李东红是沈阳图书馆资深研究馆员,作家,近现代史研究学者。她自参加工作起就开始了对“九一八”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我在撰写《国难来袭》和《打回老家去》的书稿时,都是请其作为历史顾问来审稿,大量的工作都被“特邀历史顾问”几个字所合纳了。这次我回归了画家身份,李东红也露出了作家真容,共同走进了这本图文“九一八”。

源自一个画展

本书的出版,源自一个画展:“勿忘九一八·李人毅人物画展暨《国难来袭》赠阅仪式”。

这个展览于4月30日在北京举办,正如备大媒体所报道,巨大的开幕式背景墙上,影印着画家李人毅创作的60余幅肖像画,形成一道历史人物长廊,神态各异的“九一八”人物呼之欲出……

让我感动的是,当中国美术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总经理史宝明、总编辑张纯、副总编辑马成翼等单位和个人,听说我即将举办画展,都纷纷发来贺电、贺信,其中刘大为在贺电中说道:

2015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界同仁正应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李人毅有备而来,及时推出的这一展览,是为美术界开了一个先例。画家对抗战题材的选择范围很宽泛。可搞独幅画作、也可以画组画,有条件的可以像李人毅这样进行系列专题创作,以表达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画展期间,正值全民读书月,我拿出《国难来袭》《平型关大捷》《喋血先锋》等抗战题材的著作二百多本,在开幕式上赠给了来自北京、黑龙江、河北、浙江、广州等地的读者代表,以及北京什刹海书院和部队的代表们。这个画展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先后被凤凰网视频、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作家网、大为书画网、天津美术网、人民美术网等多家网络与视频媒体报道。

展会期间,大家希望能将画展结集出版。我的朋友李占恒更是鼓励我们尽快排出版样,积极通联,这才有了接下来的紧张编辑工作。

撰文和绘画

还是2014年夏季,在《国难来袭》一书的修改稿尚未完全脱稿之时,我们就意犹未尽地开始进行“九一八”人物图志的准备工作了。资料的准备,还是由在图书馆工作的李东红研究馆员进行操作。先是找出近百位与“九一八”事变有关的人物,经过筛选定出60余人,逐一搜寻他们的各种资料。这众多的人物,每个人都有曲折的人生、奇特的经历,我们主要选取了在“九一八”事变中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的历史人物,同时关注他们对后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查找资料的工作浩繁庞杂,难度很大。

当60余位历史人物的影像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镶嵌着历史记忆的神态和表情,扑面而来。无论是阴谋制造者的奸诈狡猾,受害者的孤苦无助,执政者的迷茫彷徨,还是在国难当头奋起抗击的志士仁人的坚毅果敢,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集中在一起的时候,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历史事件,是由书写历史的人构成的。

以人物经历再现历史,才能真实而鲜活。

主题确定后,李东红开始逐一地撰文,到2015年春节过后,已经写出40余位人物。若按每篇平均3000多字,已有10余万字的人物纪实了。

可当我的人物肖像画完成后,为图配文时,每图只精选了不到千字。这在大量的文稿中浓缩的字字句旬,成为每幅肖像画的点睛之笔,深化了本书的主题,进而形成了图文结合的“九一八”画传。

在画展上,文稿被设计在每幅画的标签上一同展出,增加了画展的可读性。有了文字作者的艰辛付出,也保证了本书的出版进程。

我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春节期间,一直都在进行另一个长篇《打回老家去》的写作,直到3月初才完稿。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这次“勿忘九一八”人物画的创作。……

妈妈还说,一次马占山夜里打驻扎在海北的日军时,他们刚结婚,那次海北被日军杀了108口人,我爸爸差点就被杀了。

所以,恨日本鬼子,是自幼埋下的种子。无疑,我的抗战情结,也是父辈传给我的。

画父亲的肖像时,我的感情很复杂,思绪也很纷乱。

想到最多的是,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

农家的早期教育,使我懂得知恩图报;农民朴素的哲理,让我懂得达观看世界;将心比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处世之道,让我明理守法。

父母亲的爱很博大,宁可身边无人照顾也要送子当兵,是平民知晓大义,我才能走进军营。可当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我被一种旷世的失落左右着日子,一直沉浸在歉疚中。可歉疚也产生力量,给予我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我突然感到,我一切的奋斗,我的努力工作,说到底,是为了九泉之下双亲的笑容,是为了给了我生命的人。包括我多年的“抗战之路”和骨子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都来自一种血液中的遗传,基因就来自父母亲。

画着父亲的瞬间,使我的丹青之旅、文学之路,以及所有的奋斗和追求,统统接了地气,回归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原点。原来我对日本侵略者的不灭的仇恨,是一个家族的遗传,所谓家国情怀,起源的是自家!

“老爸,你不会是因为爷爷才画这批画的吧?”

北双之前所说是对的,我画“九一八”人物的初衷就是为了父亲。为了天下受过日本鬼子奴役、压榨与桎梏的父亲。

为了天下父亲的笑容,我一定要把“一个画家的抗战”进行到底。

做父亲的我,也很在意儿子在做什么、想什么。当我从黑龙江扫墓回到沈阳,北双陪我参加了由我主持的“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国际美术文献展学术研讨会”。不想,会后他发了一篇题为《老李的抗日战争三部曲》的文章,在朋友圈中流传着。文中,北双竟然将我出版《国难来袭》、举办“九一八人物画展”、主持“国际美术文献展研讨会”用抗战三部曲加以归纳,令我感到惊讶。过去他对我干什么从不过问,可近年却用心地记录了我在沈阳的生活,尤其是创作“勿忘九一八”人物画的过程,写到了我画“劳工爷爷”时他的感受。

北双的这篇文章有一万多字,分三次发出,我都转发了。我还给北双的行动做了升华,在他的微信中留言道:

“为了爷爷!”

能把一个人的抗战,递延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抗战,我很欣慰。

李人毅

2015年5月28日于沈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33:55